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621. 城市更新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的业态精准定位研究——以成都市A大厦为例

    摘要: 城市更新背景下,受限于住宅物业的居住属性难以调整,商业物业的改造成为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考虑到现有建筑本体条件、经济成本、用地限制等因素,除开硬件更新,如何对老旧物业的业态进行优化与定位至关重要.我国的商业发展起步较晚,系统的商业定位著作十分少见,缺乏相关理论支撑,如何科学地制定商业业态规划值得思考.本文以成都市A大厦为例,通过大数据对意向的4类业态及其细分子类建立发展潜力评估体系,通过对标A大厦与成都市内所有4类业态设施,评估A大厦的业态发展潜力与优化方向.本文利用大数据对商业业态的精准优化的量化研究进行了创新探索,利用多源大数据在精细化的楼宇层面,对现有物业的外部发展条件进行了充分的评估与对比,为研究业态选择提供了较为独特的视角.

    作者:

    陈清凝;褚峤;刘雨晴;蔡玉蘅;李颖;李栋

    提交时间:2021-09-25

  • 622. 城市更新背景下特色街巷微更新研究——渝中区新华路为例

    摘要: 经历了城市空间无序扩张、蔓延的时代,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由增量规划转为存量规划.特色街巷的保护与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重庆市渝中区新华路为例,通过建立街巷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加权评分,判定更新类型,从微更新的角度出发对街巷空间进行提质升级.新华路是重庆老旧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特色街巷,拥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相当一部分历史建筑、街巷的空间尺度和空间界面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但目前仍存在街巷空间整体较为拥堵、沿街建筑风貌参差不齐、街巷环境品质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从疏解街巷交通、完善街巷设施、保护街巷空间和延续街巷传统风貌等方面进行微更新,实现激发街巷内生动力,保护与发展并进,街巷健康有序发展的目标.

    作者:

    陈建颖;张政;李和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 623.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滨江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策略研究——以重庆牛角沱桥下空间为例

    摘要: 在城市快速更新的背景下,高架桥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产生的桥下空间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该地区原有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对桥下空间的重视程度和利用率远远不够,从而导致出现了大量环境品质低下甚至荒废的桥下空间,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一城市资源,改造为有利于促进城市更新的更优质的公共空间,成为日益重要的议题.特别对于重庆这样的山水城市来说,滩涂、地形因素使得重庆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局限性更为显著,对空间的更新利用更具有挑战性.本文以重庆牛角沱轻轨站旁的桥下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法,从场地空间利用实态、景观环境、人群行为活动等方面总结场地现状问题,并从空间层面、景观层面、管理实施三个方面提出利用策略及建议,使桥下空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变得更加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可参考的借鉴措施.

    作者:

    强钰婉;邓宏

    提交时间:2021-09-25

  • 624. 城市更新背景下适老性再就业空间营造模式——以苏州古城区为例

    摘要: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推动老年人劳动资源持续化成为关注热点.2019年"两会"提到"老年人再就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本文以苏州古城区为例,首先分析了老年人再就业意愿感知,然后选取苏州古城区城市更新案例,分类讨论新建型、重建型、改建型和整治型等4种更新类型的适老性再就业空间格局及岗位类型分布特征,之后总结出了城市更新下适老性再就业的空间营造模式,并结合实例演示具体适老性再就业空间设计,最终从政府、社会和企业3个层面出发,提出合理的适老性再就业空间营造建议,为促进适老性再就业提供实践参考.

    作者:

    蒙晓雨;汪德根

    提交时间:2021-09-25

  • 625. 城市更新路径下公共设施的现状调研评估及实施策略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摘要: 新的发展时期,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空间和高水平治理的追求下,面向公共服务提升的优质生活圈、宜居环境以及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在当前空间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提供的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渐渐显现.基于此,本文以深圳市的城市更新为例,通过现状调查并建立多维全面而又重点聚焦的评估体系,全面剖析更新路径下公共设施在规划建设、移交运营以及服务效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实施更新统筹、盘活既有资源以及建立动态更新的数据平台,完善公共服务监督管理机制等改进策略,统筹优化公共设施建设,为后续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建设提供可靠指引和依据.

    作者:

    向敏;涂玉敏;刘田

    提交时间:2021-09-25

  • 626. 城市机构养老设施规划布局研究

    摘要: 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加剧,城市养老需求和养老设施的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其中,机构养老设施作为支撑,应该发挥其作用有效地协调城市养老资源.文章结合北京市平谷区平谷新城的机构养老设施布局规划,重点剖析现在平谷新城的养老需求和养老设施之间存在的问题,通过标准引导规模、优化空间布局以及规划政策引导三方面来满足平谷新城机构养老设施的需求,优化养老设施的布局,保障机构养老设施的用地,加快城市养老设施的补充作用,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

    作者:

    张楠

    提交时间:2021-09-25

  • 627. 城市权利视角下的菜市场价值重现与改造更新

    摘要: 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下,与国计民生与城乡发展品质息息相关的菜市场面临着改造更新的挑战,并在过程中滋生了士绅化、展场化、景观化等问题,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被异化,城市权利受到损害.在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权利的理论视角下,本文通过案例研究重新构建了菜市场所具有的经济性、流动性、社会性、公共性、文化性、地方性价值,并基于货物、人、空间三个要素,提出民众在菜市场中所拥有的城市权利及改造更新建议.构建菜市场的地方性,也是在保护城市的地方性,最终才能将菜场、城市还到民众的手中,提升城乡发展的品质.

    作者:

    崔家滢

    提交时间:2021-09-25

  • 628. 城市核心区大遗址的保护性利用思考——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遗址规划为例

    摘要: 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由于被现代建筑大面积压占,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面对实际建设的复杂性,传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体系有时难以适用.本文通过对位于城市核心区、边缘区、郊区大遗址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当前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保护性利用存在的重空间轻内容、重保护轻发展、重建设轻运营三大问题,以城市核心区型大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隋唐洛阳城宫城区遗址规划为案例,剖析实际规划中所面临的遗址保护、遗址展示与产业转型三种现实困境,思考大遗址如何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实现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现代生活联系的重新建构,提出宏观层面统筹区域遗址资源、中观层面构建文化共同体、微观层面协调多方参与、共治共享遗址的规划策略,以期对我国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作者:

    张程远;董卫

    提交时间:2021-09-25

  • 629. 城市水系统规划在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影响和响应

    摘要: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对全国人民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惨痛的伤害,也需要我们全面思考在保障日常功能的基础上,有针对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尤其作为城市正常运行的底层基础设施,城市水系统的安全性、保障性、抗灾性需要全面的审视,以应对下一次公共卫生安全黑天鹅事件.本文阐述了新冠疫情对水系统规划设计带来的深远影响,并着重分析了城市水系统在后疫情时代应进一步研究和响应的几个重点方面.

    作者:

    廖昭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630. 城市游憩资源评价及其建设原则研究

    摘要: 游憩需求作为居民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是城市宜居性的规划建设中所必须给予重视的,游憩资源水平评价机制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以"游憩资源"为切入点,根据研究成果,设定游憩资源指标体系,收集中国大陆地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227个地级市2007年至2017年相关指标数据,通过数据清洗和筛选,选取大陆地区223个地级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对游憩资源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阐述我国城市游憩资源发展水平,从规划角度提出提升城市游憩资源水平的对策建议.

    作者:

    高洁

    提交时间:2021-09-25

  • 631. 城市湿地空间社会—生态韧性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是杭州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0修编)确定的城市文化科技发展副中心.研究如何平衡湿地空间保护和城市开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生态韧性理论强调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的社会环境系统中培养韧性,为研究湿地空间系统整体韧性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在阐明恢复力、适应力、变革力三个韧性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扰动、空间与韧性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城市湿地社会—生态韧性调节机制.其次,结合剖析研究区的建设现状问题,以三力韧性培育为导向提出韧性优化策略.目的是促进湿地空间生态功能在城市建设开发进程中得以恢复和优化,建设用地灵活适应发展需要以实现弹性开发,同时加强滨水空间学习能力培育以及社会联系凝聚,最终达到湿地的物质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生态韧性的总体提升.

    作者:

    王伟武;胡沾沾;徐婷立;张戈元

    提交时间:2021-09-25

  • 632. 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性观察——以杭州主城区滨河公共空间为例

    摘要: 城市滨水空间由于带有景观、文化、生态等复合价值而受到各方利益主体追逐.在城市经营理念下,中国城市摸索出将水域及部分临水空间公共空间化,进而提升滨水区空间整体价值的土地划分方式,用以平衡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冲突.本文以实践了这种滨水土地发展模式的杭州主城区内河网络及其滨河公共系统为例,在简要介绍其发展过程后,就制度因素、可达性、包容性和空间意义对其进行剖析,判读其整体的空间公共性,观察并讨论其在当代城市街区、地块划分模式下,即使用地属性公共化,选择城市绿化进行功能填充,却依然存在的一系列可达性受限、景观单一、空间设计公共价值取向不明等令公共性受损的空间现象,揭示了滨河公共空间的空间产品实质.

    作者:

    傅岚

    提交时间:2021-09-25

  • 633. 城市热点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 热点区域历来是城市规划、交通和应急等政府部门和商业投资者的关注重点,同时也深刻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本文首先基于深圳市出租车GPS数据,运用密度分析的方法探测城市热点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搜集涉及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三个方面的多源异构空间数据,构建热点区域热度差异驱动因子指标体系,以交通小区为空间统计分析的最小处理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理论探究热点区域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热点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多中心结构,不同热点区域之间的热度差异存在但不明显.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对热度差异均有显著影响,对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结果符合一般规律和普遍认知.其中,地铁站分布密度、公交车站分布密度、距大型交通枢纽距离、宾馆酒店分布密度、餐饮分布密度和夜间灯光强度对热点区域形成的贡献度相对较高.本文研究方法可为揭示城市空间结构和辅助城市精细管理提供有益探索.

    作者:

    周博

    提交时间:2021-09-25

  • 634. 城市片区联系强度与设施布局关联性研究——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 城镇体系中的空间联系研究可以分为大尺度的网络联系和小尺度的地域联系两种,其中居民出行特征的量化可以一定程度上表征城市片区的空间联系强度,为小尺度的城市地域联系强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城市空间联系强度之间也存在着互动影响机制,因此空间联系视角下的居民出行特征成为引导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重要线索.本文选取以黔西南兴义市主城区为实例,基于LBS、POI的多源大数据来量化城市片区空间联系强度与设施布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片区间空间联系强度与对应设施布局分异的相关性.通过重点选择兴义市新老城区为实证,探讨了兴义主城各片区联系强度分异的成因,提出城市设施布局的优化策略.

    作者:

    张珣;杨俊宴;韦榆瑶

    提交时间:2021-09-25

  • 635. 城市物质空间对传染病的影响及布局优化策略

    摘要: 传染病在历史上直至当今社会,一直且将会长期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但针对防疫安全的城市物质空间优化研究基本是空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比农村地区面临更大的传染病风险,如何通过城市物质空间优化应对传染病威胁值得思考.本文从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消除过程阶段梳理了疫情风险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表现,恶化的生态空间、人畜接触紧密的空间、高密度地区、通勤距离较长的地区以及医疗设施分布不均匀的城市物质空间都会对疫情扩散起到催化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预防传染病发生风险和缓冲疫情破坏效应两方面提出城市空间布局策略,其一,以安全为目标提出预防式布局策略,包括形成职住平衡的城市组团、网络化的生态安全格局、健康安全的建筑布局形式、针对性的特殊用地防疫规划;其二,以高效为目标提出应对式布局策略,形成一体化的医疗设施分布结构、为防疫设施空间留白以及在街道层面形成社区组团式的防疫单元.

    作者:

    刘思为

    提交时间:2021-09-25

  • 636. 城市空间平疫转换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城市迅速处于医疗资源短缺的状态,快速落实疫情防护空间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完成由日常空间向疫情防护空间的转换、变被动为主动,是应对疫情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城市可转换空间类型、转换次序以及转换的评价标准,经过前期研究与专家咨询,在城市全空间、全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规模、可操作性、实施效率、运营效果、周边影响、交通组织、设施配套与疫后复原八大平疫空间转换评价准则,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平疫空间转换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并提出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空间调查成果,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落实不同层级转换空间的规模与布局,编制城市平疫空间转换规划的设想,服务于平疫空间转换的科学实施,丰富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实现"韧性城市"的规划目标.

    作者:

    王欣宜;汤宇卿

    提交时间:2021-09-25

  • 637.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以长沙城区为例

    摘要: 以用谷歌地球引擎平台上30米分辨率的陆地卫星图像为数据源,提取绘制了1985到2018年的长沙建设用地地图,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等扇分析法作为基础模型,选取城市空间扩张强度和紧凑度作为主要参数,研究长沙城市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沙城市发展具有"南北纵向扩展为主、东西轴向扩展为辅"的态势;用地扩张系数超前于人口增长速度,强势扩张方向为向东、向南和北偏西;长沙市城市总体紧凑度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较多,城市快速增长的同时集约性未充分体现;长沙市空间特征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受不同因素影响,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增长、城市规划和重大战略决策.

    作者:

    李俊;苏箭;谢宇

    提交时间:2021-09-25

  • 638. 城市空间规划里的"绣花功夫"——公厕规划

    摘要: 公共厕所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公厕规划应更强调公共厕所在空间的落实与管控,重视公厕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传导与衔接.秉持这一理念,文章首先对公厕布局的规划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公厕布局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最后以广州公厕规划为例,将规划要素的分析和模型的建立进行了实际运用,并提出了针对广州市切实可行的公厕空间布局规划方案.

    作者:

    郑晓萍

    提交时间:2021-09-25

  • 639. 城市绿地对老龄健康影响评估及策略研究

    摘要: 面对当前疫情现状,通过城市规划促进公共健康已成为当前规划研究与实践的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针对国内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健康导向不足的现状,对绿地进行健康影响评估并提出空间响应.本研究选取杭州市拱墅区为研究范围,基于社会调查数据,应用样条函数法插值分析和OD成本矩阵等研究方法,通过自测健康水平评估与绿地可达性测度,识别两者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①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空间分布高值区分别呈现沿水系与大型绿地分布的特征;②总体健康空间分布呈现"郊区高中心低"的特征;③综合绿地可达性基本以路网为导向,呈现"郊区分散中心集中"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绿地与健康进行空间关联,进行城市绿地健康影响评估,识别四类空间分异模式,并提出针对性规划策略,旨在为老龄健康导向下的绿地空间规划提供依据.

    作者:

    黄芸颖;李咏华;马淇蔚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作者:

    刘犇;陈颖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