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661. 城市运营视角下存量空间活化路径思考——以杭州西湖区蒋村片区为例
摘要: 新型城镇化时期,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存量更新比增量拓展更需要规划关注和社会资源的投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下,严守生态底线、严管建设空间,城乡建设存量空间成为统一体.复杂的土地权属、城乡关系及存量开发较高的现金流成本,成为阻碍存量空间活化的主要难题.传统空间规划设计,计划性质多于市场性质,并不能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推动存量空间活化的可实施性较弱.而从城市运营角度来看,存量空间活化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资产、资本的经济特性,同时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用户需求导向.因此,借鉴资产管理"投、融、管、退"的运作机制,设计存量空间的活化路径,将存量空间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产,建立资产增值与分利机制,更具有现实可实施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662.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对于城市记忆的服务功能——以维也纳老城为例
摘要: 维也纳老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维也纳自哈布斯堡王朝以来的兴衰荣辱.同时作为世界现代宜居城市之一,维也纳的机动性规划与老城的历史风貌相得益彰,因此研究以维也纳老城的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规划为基础,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作为认知城市记忆的重要路径在塑造和发展城市记忆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根据其承载、串联、发展、更新城市记忆的服务功能探寻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服务城市记忆,推动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融合的实践经验和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663. 城市重点街区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与落实刍议——基于城市设计试点的工作总结
摘要: 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统一安排,为全面了解掌握各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进展情况,课题研究组在2019年调研访谈57个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本文针对试点城市在重点街区、地块城市设计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城市设计编制、审批与修改、实施与管理等方面问题难点进行梳理,强调应完善审批机制,保障审批的严肃性和灵活性;应预留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管理接口,从而实现一体化管控;鼓励将成果纳入城市规划信息平台及建筑物数据库;鼓励将城市设计成果形成行动计划,并强调跟踪评估的重要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664. 城市防灾避险公园空间配置均衡性的量化评价——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
摘要: 城市防灾避险公园是城市防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害来临时能有效减少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规划建设中,由于防灾避险公园概念常常与城市公园、避难场所相混淆,并且在建设标准方面交叉不清,导致其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本文通过梳理防灾避险公园的概念内涵,明确了防灾避险公园是指公园绿地为载体的综合避难场所,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建设标准要求.本文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公园矢量数据、手机信令数据与街道人口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缓冲区、泰森多边形等空间分析方法,从地理可达性与服务效率两个维度对城市防灾避险公园空间配置的均衡性进行综合量化评价,从而判断防灾避险公园配置最为缺失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鼓楼区防灾避险公园整体服务效率不佳,存在空间布局失衡和规模建设不足的问题,结论对鼓楼区未来防灾避险公园针对性的规划改造提供了参考,对促进鼓楼区防灾避险能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665. 城市青年综合体概念界定与功能构成研究
摘要: 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中,在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连续出台各类"抢人"政策以吸引和留住青年人群.为提高城市对青年人群的吸引力,笔者提出了城市青年综合体的概念,旨在通过营造一种适宜青年人群居住、创业的主题社区,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为城市空间治理提供一些思考,引领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界定城市青年综合体的概念,再对已有相关研究基础进行综述,然后分析青年综合体的功能需求及各功能的规模测算标准,形成青年综合体的功能指标体系,最后以光谷青年综合体为例阐述城市青年综合体的应用情况.
提交时间:2021-09-25
666.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摘要: 随着我国建设由增量建设转为存量优化,城市景观的品质提升、城市空间优化等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国外对老化废弃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侧面提醒人们需要合理规划、优化灰色基础设施,使之融入城市发展之中.本文聚焦城市高架轨道交通这一广泛存在并直接影响视觉表征、城市景观品质且与居民日常紧密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搜集与分析整理,梳理了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在城市高架轨道与城市景观方向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并进一步对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做出分析与研判、指出未来提升、优化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重点要素.同时,探讨了随着大数据、智慧城市发展,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研究体系应该如何构建、研究体系如何与规划、反馈、优化环节配合形成正向循环的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研究-实践机制的问题.
提交时间:2021-09-25
667. 城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估及规划响应
摘要: 随着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城市高温灾害成为城市夏季的主要灾害之一,应对高温灾害风险成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而高温灾害风险评估则是应对高温灾害的前置环节.选取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作为高温风险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构建高温灾害风险指数模型,并以我国著名的"火炉"城市重庆为例,对主城区进行高温灾害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为规划响应提供目标导向.研究区高温灾害风险指数整体偏高,高等级风险分布较广,呈多中心分散分布的格局.针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植被绿化、建筑和交通系统等各个方面,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三个层面提出城市应对高温风险的减缓策略、适应策略和热浪响应计划策略,为降低城市高温灾害风险提供实施路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668. 城市高质量发展下居住街区节能形态规划研究
摘要: 我国城市发展已从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的量变到追求生活品质的质变转型,趋向于集约化发展,城市形态高质量的发展亟需更加科学的规划依据.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中能源短缺和供给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利用计量与管理将成为城市规划工作面临的全新机遇与挑战.居住街区是城市分布最广泛且数量最多的街区类型,因此本文从居住街区节能形态研究出发,选取武汉市居住街区七种典型形态类型作为模拟分析的实例,分别运用太阳能辐射潜力模拟工具与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揭示不同形态下的居住街区能源再生潜力与能源消耗的空间规律,计算在同一容积率情况下不同形态类型街区能源自我满足强度的差别,探究更有利于适应城市新集约节能经济发展下的居住街区形态类型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居住区科学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669. 城边村老年人社会活动与公共空间特征研究
摘要: 在剧烈的城镇化冲击下,城边村较其他乡村相比空巢化与老龄化特征更加明显.本文选取城边村典型样本,利用PSPL调研法对老年人群体进行实地调研,基于社会空间理论及环境行为学理论,在老年人社会活动与公共空间间搭建"社会——空间"互动关系,探究老年人社会活动与各类活动对应的公共空间特征,为未来老龄化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建设重构的科学性、现实性、针对性设计奠定基础.分析认为城边村老年人必要性与社会性活动特征较为固定,明显表现出城边村老年人活动的城乡融合特性,其对应的公共空间需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或文化属性,对可达性要求较低;自发性活动内容多样,驻足型活动空间与交通及视线可达性相关性大,观望型活动一般发生在有顶棚和座椅的室外灰空间,视野范围内需包含可观的自然景观或人群聚集活动,发生交谈型活动的公共空间除去对座椅与空间围合感的要求,活动主体的社会特征对活动人数、活动时间等活动特征的影响较大.最后,提出提高符合老年人行动特征的道路可达性、增设文化属性公共服务设施及广场型面状空间、精细规划村内小型节点空间等城边村公共空间规划优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670. 城郊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以焦作市上白作城郊地区为例
摘要: 城郊地区往往是矛盾突出且容易被忽视的城乡空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环节.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下,不同类型城乡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城郊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更关注城乡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三调数据与调查问卷为基础资料,以新发展理念为切入点,经过分析研判,从产业、民生、生态、旅游、公服五个维度深入剖析焦作市上白作城郊地区的发展困境和路径,并从产业层面、规划层面、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归纳总结出一般城郊地区的发展策略,包括立足城郊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营;更新规划理念,完善城郊地区相关规划;持续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郊一体化;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城郊地区空间管控等内容,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671. 城郊差异、人口周期与设施供需——大都市近郊区中小学教育设施规划编制探索
摘要: 大都市近郊区作为城乡过渡地带往往内部城、郊、乡发展差异明显,同时其人口结构呈现受流动人口扰动下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分析城郊差异、人口周期影响下教育设施供需矛盾,并在合理划分规划单元的基础上,提出协调近期远期、适应发展态势、考虑城乡差异的教育设施规划策略,确定相关规划指标.
提交时间:2021-09-25
672. 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探讨——以赤壁市陆逊湖村为例
摘要: 走出一条鲜明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决胜关键.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城郊融合类村庄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存在"亦乡亦城、非乡非城"两栖性基本特征,同时面临着多重边缘化的非均衡化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此类村庄城乡共生共荣的规划发展方向三大转变.并以赤壁市陆逊湖村为例,构建了以郊野公园的生境保护模式为本底,以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模式为方向,以乡村新型人地关系土地开发模式为依据的三生融合式"城郊园野"特色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量化、活化、细化的"三化"特色规划实施策略,从而实现"兴业,集地,聚人"的乡村振兴目标,以期为探索城郊融合类村庄的规划建设提供的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673. 城郊融合类村庄涉农空间的实用性规划与运营——以珠海市样板村规划为例
摘要: 强化规划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应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2019年广东省加速落实村庄用地规划"一张图",在此之前珠海市村庄建设规划已实现全覆盖的编制工作,但实施近5年以来严重暴露出了"重工程轻运营"的问题,在规划架构和方法等方面忽略了对农本空间在经营使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系统考量,未能与土地相关物权者和管理者搭建起良好的桥梁.同时在重城轻乡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城郊融合型村庄存在功能定位雷同现象,在规划的顶层设计中农本空间脱离村庄产业发展主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村庄营运效益的力度不足.本文以新一轮珠海市样板村规划为例,以国土空间"一张图"作为基底,针对城郊融合型村庄粗放发展的产业和空间问题,以村域内适合涉农产业植入的所有用地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在遵守国土空间底线的基础上,打破地类边界带来的局限性,探寻构建涉农空间单元划分的方法,构建产业生态网络,有效整合项目的图形数据与运营措施,形成通俗易懂的"一项目一图一表",为珠海市乃至全国城郊融合性村庄在生态空间、就业空间和农业空间"三空间一体化"方面提供新思路,为编制实用性的村庄规划提供新方法,从而提升中国村庄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
提交时间:2021-09-25
674. 城镇人口居住空间分布与动态监测方法探索——基于居民到户用水数据
摘要: 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结构对于研判城镇实际发展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居住人口是流动的、隐性的,较难监测.尤其是在镇级行政单元或非独立统计单元的结构研究中,传统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时效性差、且抽样统计单元过大,对于研究人口居住空间分布结构的支撑作用极为有限;手机信令大数据则囿于研究成本高、数据准确性受基站分布和识别率限制等因素也较难广泛应用于此类空间结构的研究.为此,研究采用居民到户的用水量数据从资源消耗的角度表征居住人口,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实证案例探讨城镇人口居住空间分布与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发展日趋成熟的地区,以用水数据分析城镇人口分布情况参考价值日益凸显;第二,研究方法可以较好地对城镇居住人口分布与发展变化、城市住房闲置率进行监测;第三,可基于此研究分析结果进一步评价地区内土地供给、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空间绩效;第四,在职住关系研究方面还需要结合手机信令数据的动态联系数据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最后,建议将此方法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强化监督反馈,并作为空间规划和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
提交时间:2021-09-25
675. 城镇化与工业化及非农化互动关系的再探究
摘要: 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及非农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受到广泛争论的问题.基于世界银行的公开数据,以IU比和NU比作为测量184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及非农化之间关系的手段,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及相关性分析探讨互动关系的特征和背后动因.研究得出,各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及非农化之间关系是动态演变的,由发展水平和发展路径等因素决定.同时,证明了众多学者运用的IU比和NU比测度法并无标准值,也说明了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并不一定关联,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由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而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主导产业转为服务业.
提交时间:2021-09-25
676. 城镇化地区传统文化空间的现代转向——以厦门市区宗祠为例
摘要: 伴随城镇化进程推进,传统文化经历着兴衰起伏.市区宗祠处于现代与传统文化的锋面,是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空间的典型代表.基于对厦门市区宗祠的调研,分析市区宗祠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宗族观念较强的闽南地区,市区宗祠在城市建设中得以较多保留,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有时甚至沦为一种"消极空间".结合空间句法、实地观察及问卷分析,发现空间认知、场所认同和维护管理共同影响宗祠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功能转型、空间引导和管理完善三方面提出当代市区宗祠的转型优化策略,引导宗祠发挥潜在社会价值,助推宗族文化更好发挥基层"柔性治理"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677. 城镇化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区划划定及实施思考——以北京清代庄亲王家族园寝保护区划为例
摘要: 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政府的一个棚改项目,在遗迹开发过程中,意外发现具有重要价值的清代庄亲王家族园寝遗址,施工不得不终止.经过考古发掘,在文物价值评估和空间格局分析的基础上,划定了保护区划,并对该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修改.规划师在复杂的矛盾中坚持对文物核心价值的守护,又考虑到当地拆迁安置的实际困难,做出一定妥协,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区划划定方法及实施机制.
提交时间:2021-09-25
678. 城镇化背景下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以福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为例
摘要: 西湖文化景观是我国营城历史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城市中.当下的城镇化进程逐步由增量转入存量阶段,城市品质提升成为主要目标,作为各城市重要休憩、活动场所的西湖逐渐受到各方关注.因此,西湖在面临更大建设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改善提升的契机.本文从西湖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着手,通过分析西湖文化景观的特点与构成要素特征,以福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为例,以保护延续西湖文化景观为目标,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内容与保护措施,以期在城镇化仍将持续的背景下,为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城市内的"湖"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679. 城镇开发边界"正反向"联动划定方法探究——以浙江某县为例
摘要: 国家"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指出县级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是"重实施"的,强调刚性与弹性,保护与开发的相互联系.浙江省作为发达省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起步较早,推进迅速,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与编制指南,精准化指引各个县市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城镇开发边界是衔接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的重要控制性界线,对于"重实施"的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编制意义.本文通过对县级层面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内涵与作用意义的认知,结合浙江某县城镇开发建设现状,以"正反向"联动的方式,划定符合城镇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城镇开发边界.在正向思维方面,以"五定"逻辑为基础,结合浙江某县实际情况,通过"定容量、定总量、定格局、定边界、定机制"的方式自上而下制定城镇开发边界.在反向思维方面,以战略部署为引导,从用地到分区层层递进,初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浙江某县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的编制过程中,利用反向思维初步框定边界,利用正向思维调整边界,将弹性发展区的划定作为协调正反向思维矛盾的重要环节,最终确定符合浙江某县发展实际、高质量、集约化、集中连片,形态完整的城镇开发边界.
提交时间:2021-09-25
68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