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681. 基于ArcGIS应用的散点式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以都江堰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为例

    摘要: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及成都市乡村振兴的十大工程积极推进的背景下,研究散点式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及价值重构对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都江堰市川西林盘为例,探讨散点式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与价值重构的策略与模式,因地制宜的构建都江堰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的空间的分析功能,对其市域川西林盘进行分级、分类与分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修复策略与模式.

    作者:

    刘晶

    提交时间:2021-09-25

  • 682. 基于ArcGIS的重庆市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实践研究

    摘要: 重庆山高坡陡,地形条件复杂,耕地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全市坡耕地多,优质耕地少,25°以上陡坡耕地多与林地交织相间,而连片集中耕地与城镇发展的区域高度重合,耕地保护与城镇开发、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高度关注.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规划编制要以"双评价"为基础,划定三条控制线、完善主体功能分区……支撑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作为"双评价"的三个导向的评价之一,涉及评价因子最多,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相关研究也尚显不足,亟须深入开展研究.本文从重庆市农业水土光热生产基础,土壤环境、气象灾害、耕地连片性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的评价因子着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相关规范、标准、规程、指南等文献,设定参考阈值,运用ArcGIS工具的空间分析、叠加分析以及空间插值方法,开展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客观反映重庆市农业生产格局,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永久基本农田评估、三条控制线划定、主体功能区划定、指标分解、空间优化布局、重大农业项目选址落地等提供了空间数据支撑.

    作者:

    胡茂韬

    提交时间:2021-09-25

  • 683. 基于AR技术的社区改造利用研究——以北京市水磨社区为例

    摘要: AR(增强现实)技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叠合,达到了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这种技术可被用于医疗、军事等领域;亦可被用于旅游、游戏等领域.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AR也能作为一种增加社区的趣味性与探索性的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的社区营造模式与AR技术在场景中的运用,提出了基于AR技术的社区改造利用机制,针对老旧小区、历史信息丰富的传统社区和景区周边以商业功能为主的社区提出三种不同的更新方向:AR+游戏空间、AR+文化空间、AR+商业空间.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水磨社区这一老旧小区为案例,对其区位条件、建筑现状与空间环境要素等物质环境、街区功能利用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老旧社区改造时AR技术的适应条件,即确定AR+游戏范围边界、三维立体界面的探索及对社区内部资源进行积极利用.

    作者:

    王铎

    提交时间:2021-09-25

  • 684. 基于B&R的公共自行车出行环境优化策略研究——以西安雁塔北路为例

    摘要: 公共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的出行模式(B&R出行模式)最早由日本提出,旨在响应低碳交通理念的同时满足居民的长距离出行需求.当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大力提倡和发展B&R出行模式,但随着公共自行车的普及和大量投放,先后暴露出了管理不善、车辆安全等大量复杂问题,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环境亟待优化提升.本文基于B&R出行模式的视角,从居民日常出行行为出发,选取西安雁塔北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雁塔北路的B&R出行模式辐射吸引范围和该范围内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环境现状,并针对B&R转乘点和骑行道路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停车选址规划、技术优化、智慧治理、骑行环境设计和政策引导等针对公共自行车停放和骑行的优化治理策略.要真正改善公共自行车出行环境、提高居民B&R出行的参与度,离不开政府与百姓等的多方介入,同时,适当的管理实施措施和运营机制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

    卢宇飞;罗文皓

    提交时间:2021-09-25

  • 685.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韧性城市研究进展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危害的出现,韧性城市研究逐渐被应用到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领域,为了克服灾害带来的危害,需建立一个更加韧性的城市生态系统来更好地提高城市和公众的安全性.目前国内对于韧性城市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应用、评价方法以及空间规划等几个方面,而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全面的呈现韧性城市相关的研究进展和特征,以及分析韧性城市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研究尚未出现.本文以韧性城市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为数据源,确定2004-2020年间我国韧性城市方面的1390篇文献,运用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这1390篇文献进行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以期为韧性城市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合理的建议.本研究结果认为,需继续完善韧性城市理论基础、评价和指标体系、设计和优化策略、协调和管理措施以及治理和应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把握韧性城市研究的总体趋势,关注时兴主题,跟进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结合国家政策和法规,为营建安全、韧性的城市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作者:

    李娜

    提交时间:2021-09-25

  • 686. 基于CiteSpace的城镇开发边界国内研究进展分析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危害的出现,韧性城市研究逐渐被应用到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领域,为了克服灾害带来的危害,需建立一个更加韧性的城市生态系统来更好地提高城市和公众的安全性.目前国内对于韧性城市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应用、评价方法以及空间规划等几个方面,而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全面的呈现韧性城市相关的研究进展和特征,以及分析韧性城市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研究尚未出现.本文以韧性城市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为数据源,确定2004-2020年间我国韧性城市方面的1390篇文献,运用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这1390篇文献进行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以期为韧性城市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合理的建议.本研究结果认为,需继续完善韧性城市理论基础、评价和指标体系、设计和优化策略、协调和管理措施以及治理和应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把握韧性城市研究的总体趋势,关注时兴主题,跟进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结合国家政策和法规,为营建安全、韧性的城市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作者:

    赵轩

    提交时间:2021-09-25

  • 687. 基于CI理念的城市品牌规划研究——以延龙图核心区为例

    摘要: 全球化时代,城市品牌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品牌指标体系研究,且多以横向对比为主,存在大而全、空间可实施性差等问题.本文聚焦城市品牌的空间落实,在系统梳理城市品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城市CI理念,导入城市设计中特色物质空间管控要素,构建"形象感知-空间感知-事件感知"城市品牌CIS感知体系,增强城市品牌的可实施性.最后以延龙图新区核心区城市品牌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从城市品牌定位到城市品牌感知落实途径,建立延龙图新区"朝族特色形象感知体系""城景一体空间感知体系""创新活力事件感知体系"于一体的城市品牌规划体系.基于CI理念的城市品牌体系是增强城市品牌空间落地性、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规划方法.

    作者:

    王林峰;王婷;周玉斌;朱丛丛;曹裕涛;陈倩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688. 基于Depth map的城市综合性公园游憩空间优化探讨

    摘要: 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从空间认知的角度来探讨城市综合性公园游憩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选取了北京市级综合性公园——朝阳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句法的depth map软件从空间整合度和选择度角度出发,利用空间量化模型展示公园整体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基于实地调研利用量化模型探究公园的整体空间结构、园路组织、游憩空间布局、景观视觉感知和游憩场地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

    作者:

    张书远;王淑芬

    提交时间:2021-09-25

  • 689. 基于GIS应用的存量更新"双评价"体系探究——以成都天府锦城存量土地更新评价为例

    摘要: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完成,城镇开发边界和城镇建设用地总量被进一步严格限定,因此提高存量土地用地效率,高质量盘活存量土地成为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在成都推进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主城各区陆续成立了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进而体现出公园城市的建设落实与存量更新的紧密联系.本文在分析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逻辑内涵和方法体系后,总结出针对存量地区特殊价值的"双评价"更新分析方法,并以成都天府锦城为实践案例,秉承"以保为基"的规划理念,利用多源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技术,重点阐述在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存量地区进行"历史地区更新承载力"和"综合开发更新潜力"的"双评价"实施路径,从而形成片区更新潜力底图为后续城市更新的实施提供依据.最后本文就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和存量更新"双评价"体系的广泛应用进行探讨.

    作者:

    徐盈

    提交时间:2021-09-25

  • 690. 基于GIS技术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新方法探索——战旗五村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

    摘要: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地方性乡村聚落单元,对农耕文明传承、农村形态塑造、生态本底稳固等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川西林盘正在逐渐衰退.林盘保护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之间的矛盾问题亟待解决,筛选高质量林盘予以保护是成都平原推进农村土地整理的必经之路.本研究从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及特色资源4个评估维度全面评估川西林盘质量,结合实际形成林盘保护利用方案,通过构建林盘聚落并分类进行空间营造以实现川西林盘整体质量提升与保护利用.

    作者:

    周姝雯;刘欣;谢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691.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公共厕所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北京大栅栏街道为例

    摘要: 依托于GIS技术平台,构建景观视廊导控的普适性思路框架,即"基于现状景观资源评估的景观点确定-基于ArcGIS可视域分析的视点与视廊遴选-基于ArcGIS三维可视分析的视廊控高"3个步骤,并以武夷山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对此思路框架进行实际应用,以期对城市景观视廊导控的量化和城市高度形态的优化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者:

    杨文晓;贺健;丁国玉;武亦文

    提交时间:2021-09-25

  • 692.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景观视廊导控

    摘要: 依托于GIS技术平台,构建景观视廊导控的普适性思路框架,即"基于现状景观资源评估的景观点确定-基于ArcGIS可视域分析的视点与视廊遴选-基于ArcGIS三维可视分析的视廊控高"3个步骤,并以武夷山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对此思路框架进行实际应用,以期对城市景观视廊导控的量化和城市高度形态的优化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者:

    朱嘉;吴晓;薛杰

    提交时间:2021-09-25

  • 693.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高度分区分析及实践

    摘要: 依托于GIS技术平台,构建景观视廊导控的普适性思路框架,即"基于现状景观资源评估的景观点确定-基于ArcGIS可视域分析的视点与视廊遴选-基于ArcGIS三维可视分析的视廊控高"3个步骤,并以武夷山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对此思路框架进行实际应用,以期对城市景观视廊导控的量化和城市高度形态的优化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者:

    朱嘉;吴晓;王凌瑾

    提交时间:2021-09-25

  • 694. 基于GIS技术的山地公园动静态视线分析——以栖霞山虎山山巅观景点选择为例

    摘要: 山地公园视线分析是山地公园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合理的视线分析有利于充分利用景观资源,达到最佳的观景效果,并减少建设成本的投入.本文以南京市栖霞山为例,提出全新的视线分析路径,通过GIS软件分析、三维模型模拟、二维平面分析,全面阐述视觉分析要点.文章将从静态观景体验和动态观景体验两个维度解读视域.其中,静态观景体验包括区域体验和局部体验,动态观景体验侧重于通过四级观景体验的设置,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首先运用GIS中的视域分析功能,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视域体验,通过对比虎山之巅两个观景点以及不同构筑物高度的可见范围差异,在考虑建设成本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观景位置和构筑物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局部观景体验和人行动态观景体验,提出山地公园观景线路优化策略.

    作者:

    吴雪晴;牟思聪;孔令龙

    提交时间:2021-09-25

  • 695. 基于GIS技术的文化遗产展示利用优势度研究

    摘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和展示利用的双重压力,如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平衡各遗产展示利用的时效,有效的控制遗产展示和利用的程度,做到不"过度开发",就需要评价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优势度.GIS的数据处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能很好地将传统定性评价工作转为定量评价工作.本文以北京市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基于GIS技术,将各级文保单位的空间布局情况与其周边的休闲设施分布情况、文化和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区位优势度各项指标进行叠加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权重值,得出文化遗产展示利用优势度评价结果.有助今后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工作的开展,为遗产文化游线的构建和联动发展提供研究依据,进而,合理安排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传承.

    作者:

    凡来;姜芃

    提交时间:2021-09-25

  • 696. 基于GIS的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分布及现状特征研究

    摘要: 研究基于云南省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通过紧凑度、最近邻指数等模型对云南省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分布类型、集中度、与地形地貌关系、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结构来看,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呈现局部集中、相对分散、整体均匀的空间分布特征,局部集中区域为剑川-洱源-宾川-大姚-姚安一带;从山水格局特征来看,历史文化名镇较多分布于1200m-1800m,河流水系穿过或经过镇边缘的共计18个镇;从建成区现状面积来看,现状建成区规模以小于1km为主,且建设规模0.5km以下居多;从建成区空间形态来看,历史文化名镇的现状建成空间紧凑度较高,空间形态相对紧凑.建成空间整体以集中型、带状型为主.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不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研究提供因地制宜的建议.

    作者:

    孔垂锦;郑溪

    提交时间:2021-09-25

  • 697. 基于GIS的医疗机构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由疫情之下普通病患的就医难现象,引出的针对城市居民就医需求与医疗机构空间分布、配置规模不匹配的问题的思考,运用GIS技术,通过可达性这一指标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医疗机构的空间布局情况进行评估.在建立行政区划、人口规模、交通网络、医疗机构点位等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最近就医距离、泰森多边形、缓冲区分析等模型计算得到武汉市中心城区医疗机构的可达性.通过可达性指标和专题地图,得到武汉市中心城区医疗资源的布局现状,以期为医疗设施规划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

    张宇佳;周益赟

    提交时间:2021-09-25

  • 698. 基于GIS的历史建筑普查与认定方法研究

    摘要: 历史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意义重大.普查与认定作为支撑工作,对于夯实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不能真实而完整地反映和记录历史建筑的价值特色与基本信息,造成了历史建筑普查及认定工作效率低下,普查成果不能实现数据化并且不易于查阅.本文对传统的历史建筑普查与认定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以北京市历史建筑普查与认定工作为例,基于技术需求和GIS二次开发,从普查与认定标准体系、调研及数据处理工具体系、操作指引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架构了历史建筑普查与认定工作的基础技术支撑.通过对历史建筑普查认定方法的探讨,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向数据化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作者:

    刘康宁;薛杨

    提交时间:2021-09-25

  • 699. 基于GIS的城乡医疗服务设施空间格局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摘要: 完善的城乡医疗服务设施空间格局不仅能够方便居民就医,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而且能够促进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本文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通过GIS空间自相关、网络分析等定量模型对医疗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进行量化研究.首先构建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地区间设施点聚类模式和服务覆盖范围的特征,归纳当前空间格局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①一级医疗设施服务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城区并向乡村地区扩散;②二级、三级医疗设施呈现在城区集聚的明显特征;③城区进入由均等化向均优化发展的阶段,而乡村地区仍存在服务覆盖不全面、设施配套不足情况.最后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优化配置策略,为城乡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

    胡峻语;徐静;吴子豪;叶露

    提交时间:2021-09-25

  • 70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作者:

    刘犇;陈颖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