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641. 城市群一体化合作困境与跨境治理响应——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摘要: 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全球分工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划和行政等级,缺乏有效的跨区域协作机制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归纳总结全国城市群发展和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案例,剖析了跨省域、多层级、大范围的城市群所面临的合作困境,探索了通过构建跨境治理机制促进协同发展的可能路径.提出了构建跨省域沟通协调组织机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展各个次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由点带面网络化渐进式推进,消除行政和市场壁垒促进流通等治理对策.研究对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其他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和治理现代化具有决策参考作用.

    作者:

    朱一鑫;程哲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2. 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区域协同发展及规划应对——以三门峡市为例

    摘要: 随着全球化与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速推进,区域协同已成为众多邻近区域(城市)间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合理的区域分工合作也正是城市群功能提升、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基于中小城市视角,以三门峡市为例,在综合判断其区域协同发展特征及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视角下三门峡"三大圈层"的城市网络格局,研究识别出区域协同的两大空间层级(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并分级明确规划协同重点,进而提出三门峡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的思路和策略,探讨中小城市如何在新一轮城市群发展浪潮、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中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作者:

    程佳佳;张磊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3. 城市群融合区域空间规划的弹性管控思路研究

    摘要: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成为承载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亦已进入实质化推进阶段,城市群融合区域则逐步成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段.本文从"弹性管控"的视角出发:重传导、优管控、留余地、好统筹,并着眼于应对城市群融合区域存在的"规划传导失灵、生态保护刚性、业态准入严格、建设空间不足"等刚性现状,并为实现融合区域在城市群发展中的重要区位担当,探求以"规划传导、用途管控、战略预留"等空间规划路径为抓手,在此基础上达成"层级传导到位、用途管控高效、发展预留得当、整体统筹顺畅"的弹性管控目标,促成城市群融合区域这一城市群发展的边缘区向高质量发展区域转变.

    作者:

    夏超;李圣;易维良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4. 城市群行政区划体系与集约化国土空间利用

    摘要: 研究目的:探索区域行政区划和国土空间利用之间的关系对优化行政区划体系、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从国土空间直接承载的人口和建筑物的密度和景观集聚度出发测度集约化国土空间利用程度,以中国县级行政单元形成的网络关系为"介质",从行政权责、土地财政、空间规划的管制关系方面进行行政单元之间的关系强弱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构建不同场景的空间互动关系,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来探究国土空间集约利用的布局特征,利用复杂空间计量模型挖掘行政空间外溢性对集约化国土空间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县域尺度上不同行政级别的单元(县、县级市、区)国土空间集约利用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来自相邻行政单位的国土空间集约利用度的空间外溢效应对本地区国土空间集约利用度的影响最大,本地区的城镇化率和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显著影响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论:未来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及其空间外溢效应,优化城市圈的行政区划体系,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作者:

    曾晨;曾唯嘉;王鹏瑞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5. 城市群视角下双核城市空间关系研究——以成渝双核城市为例

    摘要: 双核空间结构逐渐成为一种较为高效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双核城市的协调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良好产业空间格局以及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成渝双核城市为例,基于城市群视角研究双核城市空间关系,将城市产业竞争力作为城市质量,选取基础竞争力、生产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竞争力等4个方面18个指标构建城市群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和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城市产业竞争力评价值.借助描述区域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引力模型和隶属度模型,测算并分析成渝双核城市与城市群其他城市之间空间联系的强度和方向.结果显示,成渝双核城市具有强产业竞争力并向周边城市扩散,城市群总体产业竞争力空间格局呈现出"双核集聚、边缘扩散、局部低洼"的特征;成渝双核城市与城市群其他城市之间的城际联系强度与产业竞争力呈正相关,与空间距离呈负相关;成渝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双核"城市指向和地域相邻指向.同时,成渝双核城市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如产业结构趋同、行政经济约束、基础设施建设欠佳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

    王晨昱;王江萍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6. 城市背景下的传染病传播规律研究评述

    摘要: 传染病对个人健康、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而城市发展又使传染病影响范围更广、传播模式愈加复杂.本文基于近十年来传染病研究动态,重点梳理人类行为、空间环境与传染病时空传播特征相关研究,以及城市背景下传染病传播预测模型研究.目前对于疾病传播规律的研究呈现跨学科、多方法、新技术的特点,而研究内容却对各影响因素的统筹考虑不足,缺乏对预测模型的评价验证体系.未来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完善传染病传播特征研究及传播模型评价体系,分析城市易感人群与疾病高发地区,为制定城市应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

    卢思霏;沈秀梅;周颖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7. 城市营销视角下文化事件导向的城市更新反思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间人才、投资、政策的竞争愈发激烈,国家层面提出"品牌中国"战略,城市营销正在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化大事件作为城市营销的一种手段在城市更新中调动多方力量,不仅带动内生性优化,且实现外生性吸引,一些城市借此塑造城市品牌.本文解读相关文献,建立城市营销与文化事件导向城市更新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为例,从事件本体、营销主体、策略系统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讨论文化事件导向的城市更新在城市营销战略中的作用机制.在多方主体达成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利用文化事件形成可靠的城市增长联盟是此类型城市更新实现城市营销的必要条件.

    作者:

    李梦实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8. 城市街区指标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以曲靖市主城区为例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热岛效应影响日益显著.在既有关于热岛效应影响指标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运用ArcGIS平台,以Landsat8遥感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现状建筑数据、现状用地数据等作为源数据定量分析,系统探究曲靖市主城区热岛空间格局和影响热岛强度的核心空间指标.结果显示:(1)曲靖市热岛强度空间格局呈现"内外双高、中间降低"的"驼峰"型圈层分布特征,大部分强热岛区和极强热岛区集中在主城区中心和外围工业园区,并沿主要道路呈"井"字形拓展;(2)选取的11项影响热岛强度的潜在指标体系,仅有8项对热岛强度作用较为明显,分别是:建筑密度、建设用地占比、现状商业用地占比、现状工业用地占比、常驻人口密度、植被覆盖度、覆土覆盖度、NDVI;(3)依据指标在管理单元的数值进行打分、叠加分析,用于反映指标对热岛强度的作用强度,得分机制结果与热岛强度分区较为一致.

    作者:

    孔垂锦;郑溪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9. 城市街廓热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在全球变暖以及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双重背景之下,城市热环境日益恶化.以重庆渝中区为例,使用地表温度,并通过重庆渝中区247个城市街廓为研究单元,分析渝中区热环境整体特征,并对显著高温的街廓进行典型的地物分析,最终结果表明:(1)街廓的热环境与街廓的建筑密度、街廓的平均NDVI值并没有显著的关系;(2)街廓的热环境与街廓的容积率存在一定关系,街廓容积率越大,街廓温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对街廓热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有4个,分别是足球场因素、大体量单体建筑因素、交通类因素、紧密排列的建筑群因素.

    作者:

    张杨;谭少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0. 城市街道环境对行人步行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哈尔滨为例

    摘要: 街道作为城市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了购物、休闲、游憩、娱乐、交往等多种功能.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出行所采用的交通工具改变,机动车逐渐主导了城市的街道空间,步行等慢行需求被忽视,街道失去了活力.为实现城市化转型发展,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活性街道的多重诉求,本文选取哈尔滨主城区26条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生活性街道环境对行人步行行为的影响作用.从步行活动空间、街道设施和沿街建筑界面三个方面选取16个生活性街道环境要素指标,通过实地调研对哈尔滨生活性街道环境现状分析;选取步行频率和时长以及步行满意度作为步行行为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行人步行行为特征.最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对步行行为有影响作用的街道环境要素指标,通过散点图拟合分析生活性街道环境要素指标对步行行为的影响作用关系.研究发现:步行道宽度、界面密度、人行道停车密度、换乘站点密度、照明设施密度、店面密度和功能密度是对行人步行行为产生影响的街道环境要素指标.本文可为哈尔滨市生活性街道环境的更新和规划设计提出建议和指导.

    作者:

    郭嵘;于子丽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1. 城市规划对房价空间分布的作用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房价"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之一对于房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试图探寻城市规划对房价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上的影响机制,基于采集、清洗、处理的房价大数据,采用ArcGIS软件对房价数据与城市空间各个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分布从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质的公共服务、宜人的自然景观三个方面的规划要素进行作用机制分析,最终得出武汉市独有的湖泊和江景资源、地铁站点、中小学分别与房价的空间分布正相关系数最大,而交通设施用地和体育设施则与房价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的关系.因此,建议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纳入房价作为专题研究,合理安排和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资源,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

    王梦姣;徐晨慧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2. 城市设计变革语境下的古城更新——苏州7、8、9号街坊城市设计

    摘要: 新常态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到了关键的转型变革期,经历"由宏大蓝图向细微织补""由突出自我向融合协调""由看效果图向落地实施""由领导意志向公众参与"四个转变.苏州作为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设计在历史城区更新中得到广泛运用.本文以苏州7、8、9号街坊城市设计项目为例,从愿景目标、设计策略、实施措施三方面体现了城市设计的变革.规划借鉴苏州"双面绣"的技艺灵感,以"文化与生活双面绣、功能与空间微更新"为核心思路,着重从"内绣生活"和"外绣文化"两个方面完善基地功能.同时规划采取"触媒驱动、共享旅游、渐次更新、多元参与"四大策略,推动项目落地,策动基地发展.

    作者:

    季如漪;刘晖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3. 城市设计导则在地块尺度的重点管控要素概述

    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体系越发完善.在实践中,城市设计导则的管控要素也越来越多,部分管控要素控制得过细,给项目实施增加了不必要的矛盾,也为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不便.笔者结合近年工作实践,精要地梳理了城市设计导则在地块尺度的重点管控要素及其编制要点,作为指导城市设计研究和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参考;旨在通过编制高质量的城市设计导则文件为实施建设提供精准的管控指引并预留弹性、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清晰的管控依据.城市设计导则在地块尺度的重点管控要素包含:建筑的公共界面、地块的建筑高度、地块的交通要素、地块内的公共空间、地块间的联系以及地块内的地下空间.本文对这些重点管控要素的管控意义、重点管控对象、编制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逐一作了分析和总结.

    作者:

    孙乃飞;杨一群;许凯翔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4. 城市设计引领的延安"双修"工作实践探索

    摘要: 我国经历了如火如荼的城市大发展时期后,城市规划从增量规划逐渐转变至存量规划,从粗犷式大发展到绣花式空间雕琢,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设计的地位越发重要.作为应对新时期发展转型需要的重要举措,"城市双修"工作的开展成为我国众多城市有序更新、长效发展的有力抓手.本文笔者通过自身项目的经历,提出通过城市设计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落实机制等多角度引导城市双修工作的实践探索,旨在为我国目前城市双修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

    刘善志;刘力飞;王飞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5.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规划设置数量标准初探

    摘要: 随着我国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其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广州、厦门两市为例,研究了不同规划人口规模下的城市轨道枢纽方案,初步总结了基于人口和空间结构的枢纽设置数量参考值,由于获取的研究案例较少,该参考值需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和修正。另外,在得到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数量的基础上,如何指导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在各片区内的具体布局,还需在下阶段进一步研究。

    作者:

    徐士伟;房庆恒;叶树峰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6.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

    摘要: 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大城市交通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轨道站点可达性的研究一直是交通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本身的拓扑关系及站点与周边街道步行网络的连接关系,得出福田区轨道站点站间可达性和站域可达性的水平.进一步用"节点-场所"模型对其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依据站点站间、站域可达性的平衡状态将轨道站点划分为5种类型,从而对不同类型的站点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福田区轨道站点可达性整体较好,中心片区和东部片区的站点站间可达性和站域可达性均较高;大部分站点的节点和场所价值处于协调的平衡状态,但也存在个别处于失衡状态的站点,需要着重对这些站点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优化调整.本次评价结果对未来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以及站点周边地区的更新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

    陈鹏;李宗艺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7. 城市边缘区产业型TOD发展思路研究——以佛山市轨道交通11号线细滘站为例

    摘要: 轨道建设成为近年城市建设的热点,依托轨道站点形成TOD综合开发和土地集约利用,成为趋势,对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传统产业地区同时面临转型升级和发展城市轨道的双重任务,需借助轨道带动转变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及完善道路交通体系等,建设适应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型TOD.本文将结合TOD特征、理念和发展策略要求,依托佛山市轨道交通11号线细滘站周边TOD控制规划项目,提出适用不同发展条件的产业型TOD模式,并从产业转型方向、用地功能、路网优化、慢行接驳等角度对产业地区TOD发展提出规划思路,以期对其他产业地区TOD发展提供指引.

    作者:

    姚江波;陈建凯;黄丹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8. 城市边缘区工业主导型"村改居"社区的优化策略——以沈阳市H社区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边缘的不断扩张,城镇建设用地正逐步将乡村居民点纳入到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内.在我国东北地区,受到其特殊工业背景和相关城市政策的共同推动,城市中心区的腾退工业大量向郊区迁移,导致城市边缘区的农业用地随之转为工业用地.在郊区工业化的影响下,城市边缘区"村改居"社区的数量迅速增加并成为城市中的另一类空间.首先,阐述了此类"村改居"社区的过渡性特征;其次,选取沈阳市H社区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分别从空间、社会和制度三个维度探究此类"村改居"社区的发展困境,指出其中存在的"公服设施不足、社会关系复杂、相关制度缺位"等问题;最后,针对此类"村改居"社区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广大此类"村改居"社区的研究和规划设计提供基础.

    作者:

    苏杭;曾鹏;李晋轩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9. 城市运河片段滨水文化空间更新策略探究——以苏州吴中区郭巷片区为例

    摘要: 京杭大运河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纽带特质在新时代背景下日益凸显,如今更新文化空间、保护文化命脉、重塑滨水活力、再现运河荣光已成为新时代运河沿线城市发展的任务与挑战,运河文化与滨水空间结合的设计策略仍有待完善.本文基于对文化空间的理解,从空间载体、空间系统、空间营造等方面入手,提出运河片段滨水文化空间更新策略,并结合大运河苏州吴中区郭巷段滨水文化空间更新实例,通过分析该片区文化空间现存问题,提出"拥河发展的用地布局、依托载体的文脉延续、水陆联动的交通体系、凝练精神的社区生活、融入特色的设计专题"等五方面具体策略,以期利用文化空间的拓展激发运河沿岸地区活力,为更好提升城市运河段滨水区文化空间环境品质提供建议与帮助.

    作者:

    钱雨梦;刘思利

    提交时间:2021-09-25

  • 66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作者:

    刘犇;陈颖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