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741. 基于中日对比的医疗设施规划研究
摘要: 我国医疗事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关于医疗设施规划的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日本在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方面有着诸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选取日本的兵库县和青森县,分别与我国的常州市、滁州市在区域位置、人口数量分布情况、医院分布情况、医疗设施分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选取案例具有相似的基本情况及较好的可比性.分析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的现状,总结日本的医疗设施规划理念与方法,并运用日本的病床数计算方法,对常州市、滁州市进行病床数试算,与两地调研结果的实际病床数进行比较.检验日本在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经验在我国的实践可行性,总结对于我国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
742. 基于主动性健康支持的轨道站域空间策略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摘要: 当代"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使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行业重新审视城市空间的健康与安全问题.城市环境引导公共健康成为重要议题,健康城市理念拓展了健康支持空间与空间可防疫能力.轨道站域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和公共空间,是帮助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恢复运行的场所,探索提供健康支持的空间建设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现代健康理念,厘清了有利于健康支持的站域空间构成要素,描述了利于提供主动健康支持的站域空间基本特征,并从交通组织环境、公共空间品质、场所精神体验三个层次构建站域空间建设框架.以天津市为例,针对现代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现状问题,从交通环境的交通体系组织、步行化建设,健康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智慧服务精细化,场所体验的地域文化融入分别提出规划改善措施.以期促进新形势下的空间健康更新,使其具备健康支持的基础与抵御健康风险的能力,为未来各类轨道站域空间建设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743. 基于乡土文化传承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思考——以杨陵村庄公共空间建设为例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之下,公共空间的建设是当下乡村推进的重要任务,而设计理念的缺失以及在地性思考的不足使其显得千篇一律,公共特性日益衰退.而基于乡土文化的公共空间营造既是改变当下现状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迫切需求;因此本文基于乡土文化传承的角度,从空间特质、空间场景、空间秩序以及空间精神四个层面给予相应的思索探究,并以杨陵区乡村的公共空间建设开展实证探索,以期为发挥公共空间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传承地方文化提供思考与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744. 基于乡村性评价的空间治理——以浙江省为例
摘要: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阶段,空间要素流通交互频繁,社会日趋多元化,而乡镇地区及城乡结合部等边缘地区的空间治理一直是"空间治理"不够深入的范围.本次论文主要基于乡村性评价方法,对浙江省886个镇进行乡村性测度,分析浙江省乡村性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乡村性与乡村发展的逻辑关系,立志于从区域尺度以及实践角度提出对应的空间治理对策,以期促进乡村地区空间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745.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绅士化路径研究
摘要: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绅士化在国外备受关注,而国内研究内容缺乏,本文基于杭州市良渚文化村的绅士化路径研究,分析其绅士化理论体系,提出绅士化的升级过程、治理结构.通过对良渚文化村的绅士化过程研究,总结出乡村绅士化进程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精神生活、经济利益及基础设施,形成了较完善的乡村绅士化内容体系,并对将来其他乡村振兴的绅士化路径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746.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高淳传统建筑风貌研究
摘要: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中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文化的要求,厘清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形成明确可视的地域建筑元素图示;总结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是对高淳传统乡村文化认知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针对乡村保护、改扩建、新建的实践需要,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统文化传承方法和指导图集,无疑将会对近期的乡村振兴工作起到助力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747. 基于交通数据的贵阳市老城区生活便利性评价
摘要: 居民生活便利性是指居民使用各类日常公共服务设施的方便程度,测量城市居民一定步行范围内可接触到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可较好的对生活便利性进行量化评价.本文基于贵阳市老城区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的POI数据,借助ArcGIS工具,构建老城区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核密度分析图.对老城区进行居住片区划分,以此作为出行起点.再对老城区进行渔网划分得到出行采样点,并以此作为出行终点,模拟城市居民步行出行行为,爬取步行交通实时数据.借助反距离权重法进行数据插值分析,模拟出不同出行点的半小时步行圈.与公共服务设施点数据叠加,得到不同出行圈内设施点的种类和数量,建立生活便利性评价体系计算不同居民点的生活便利度,从而对老城区居民生活便利性进行评价,得出老城区生活便利性"高值集中、低值分散""三级五高"的分布特征.基于结论从生活设施配套、城市出行方式、日常生活圈、城市功能定位和公众参与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旨在为人本导向的城市设计提供更多的支撑,为未来老城区的旧城更新与改造方案提供一定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748. 基于交通模型的路网承载力评估应用方法研究
摘要: 路网承载力评估是以城市重点片区开发为研究对象,从道路系统视角对片区用地开发强度和功能空间布局进行评估反馈,并基于评估结果对用地功能布局优化与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以成都市宏观综合交通模型为基础,结合路网承载力评估相关理论基础,研究路网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领域,探索以成都交通出行特征为基础来优化路网承载力评价指标,分析交通需求与供给测算在交通模型里面的实现路径,构建路网承载力的评价反馈体系,并以天府文创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案例,对基于交通模型的路网承载力分析方法进行了具体实践.
提交时间:2021-09-25
749. 基于产业和空间要素的产城融合量化解析研究——以苏州市沧浪新城为例
摘要: 伴随我国快速城镇化而出现的各种城市病问题,如何实现产业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然而,从城市规划角度而言,如何评价"产城融合"以及如何进行"产城融合"规划,目前还缺少系统的方法论指导."产城融合"是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全面解读"产城融合"理念,深入研究"产城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动力机制,通过构建城市空间要素与产业要素的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基于GIS平台,初步确立"产城融合"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并以苏州市沧浪新城为实证案例,进行了"产城融合"的现状评价和量化解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市姑苏区未来发展的战略要求,对于沧浪新城的产城融合发展从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上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750. 基于产业空间要素导向的临港园区转型探索——以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为例
摘要: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镇海物流枢纽港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启碇港,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入海口的独特区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三角大湾区沿线港口深化转型要求之下,将物流枢纽港与南侧镇海老城以及周边产业园区进行统筹考虑,摈弃就空间而论空间的规划方式,从产业与空间互动关联的角度双向谋划,为产业转型和走出去提供战略支点,从产业、空间、交通、配套等方面推动区域融合升级,探索"产业空间要素导向"下临港园区转型模式与规划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751. 基于人居环境改善的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近年来,城市夜间照明侧重于满足推动城市化建设,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助力国内外重大事件活动开展等方面的需求,夜景照明过度关注城市尺度的景观照明建设,出现脱离实际、盲目兴建景观照明的现象,对基于人居环境改善的照明建设关注较少,无法满足公众对夜间出行的安全性、舒适性与趣味性等要求,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夜间活力不足、品味不高.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城市夜景照明现状,总结照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开展国内外相关照明规划案例研究,梳理人本尺度空间照明规划重点.进而从人本尺度空间照明品质提升、智慧照明系统建立、夜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公众参与的方面提出基于人居环境改善的城市照明规划策略,以期提升夜间人居环境品质,加强公众对夜景照明建设的关注度,实现城市照明的可持续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752.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案例研究
摘要: 在城乡寻求可持续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持续进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以提高空间质量与人们生活水平为目的的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人居环境改善的结果应是空间环境和内部人群生活的各类要素得到了全面的优化.本文意在对我国人居环境改善的实践成果进行分析,得到常用的有效改善方法类型和不同地区实施人居环境改善方法的具体行动存在的差异与共性,借助人居环境科学的观点对现有的人居环境优化改善实践措施进行总结归纳,得到涉及空间环境与内部居住的人群、设施、社会等多方面要素的人居环境改善方法.并结合案例差异与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的对比,提出对各类方法的实施优先级顺序进行一定研究的重要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753. 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城市韧性度评估——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摘要: 本文以人本主义为研究视角,长株潭城市群为实证对象,通过综述研究和归纳韧性城市的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和总结韧性城市规划实践经验,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适合长株潭城市群的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健康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环境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PCA)计算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在使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使用综合评价法评估模型对各评估指标数据打分,对长株潭城市群各市的城市韧性度进行评估并比较,评估发现长株潭城市群中长沙城市韧性度得分最高,株洲次之,湘潭相对较低.最后结合城市群发展情况,总结归纳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韧性建设的相关问题,做出研究总结与展望.
提交时间:2021-09-25
754. 基于人本尺度的社区韧性评价实证研究
摘要: 社区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其韧性评价和优化策略对城市安全的保障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将人本概念引入社区韧性评估,构建人本尺度社区韧性评估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其次,以北京市三个既有社区为例,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从经济韧性、设施韧性、空间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组织韧性六个方面分析了三个社区的社区韧性水平,发现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最后总结了本文核心观点,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提交时间:2021-09-25
755. 基于人群行为需求的疫情应对策略初探
摘要: 新冠疫情的发生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疫情过程中也暴露出城市规划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短板.疫情不同阶段对各类人群的行为方式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疫情视角下不同人群(应急保护人群、健康人群、防疫人群、保障人群)在疫情不同阶段(疫情初期、疫情中期、疫情爆发期和疫情恢复期)的行为需求(就医行为、工作生活行为、防疫行为、保障行为)进行分析,按照"行为需求—空间供给"的逻辑找出疫情下城市规划的空间供给要素,总结城市规划面对疫情的短板,从而针对规划短板从防疫单元划分、设施配套、交通管理、信息化手段、宣传教育等5个方面提出防疫规划策略,以期为应对新发疫情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756. 基于人群视角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规划应对
摘要: 随着新冠肺炎的爆发并发展为全球大流行病,人们对于各个城市的疫情应对体系褒贬不一,如何更好地应对突发偶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医院消纳存量,疾控削减增量"的疫情防控原则,按照清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隔离易感人群的要求,提出将人群划分为医护人员、感染患者、高风险人群、主动应对人群和被动应对人群五大类.基于人群划分提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重点,认为建设实时完善的城市基础信息平台、组织多方协调的应急预案和设立平疫结合的公共卫生专项规划是最需关注的三个方面.最后,对城市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前景进行展望,认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未来城市运行的影响将继续加大,人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基于人群活动空间的多元化组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挑战.
提交时间:2021-09-25
757. 基于众包模式的城乡规划编制项目管理新机制探索与实践
摘要: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的后半程,城市规划开始从宏伟蓝图的物质设计,向以人为本、多元包容的发展模式转变.同时,随着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低成本生产、开放式创新、满足个性化需求为主要特征的众包开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众包概念、发展以及应用案例的分析,并以众规武汉公众规划平台为例,总结分析了协作型众包和竞赛型众包理念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主要应用模式.同时对以众规为导向,在搭建协同参与平台,打造创新型团队,推动公众参与,以及将长期以来积累的城市研究和数据资源进行释放,促进跨界新业务拓展等方面的做法和作用进行了阐释,并基于中国城乡规划管理和编制的现状和流程,提出了众包模式在中国城乡规划中应用所拥有的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旨在提高中国城市规划的社会化程度、提升规划管理能力、促进城镇健康和谐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758. 基于传导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构建——以山东省巨野县为例
摘要: 当前,省级和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开展,"双评估"、"双评价"、"三区三线"以及"实施传导"等技术关键环节成为广大学者和业界同行的重点关注内容,而作为贯穿实施评估、评价体系、底线管控和传导落实全过程环节的"指标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量化"作用.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梳理现行各类空间性规划指标体系间存在的横向统筹失调和纵向传导错位问题,通过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多层级规划案例探索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关注的重点以及指标体系自上而下传导情况,总结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需要承担省市级向下分解落实的指标、补充本级特色核心指标以及强调对乡镇的"刚弹"多元传导需求等三项能力,进而提出构建以"指标构建+分解传导"为核心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巨野县为例,探索面向从县级到镇级实施传导的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
提交时间:2021-09-25
759. 基于位置服务数据的福田区产业就业特征分析
摘要: 研究通过获取互联网开放的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福田区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位置服务(LBS)人口数据,精准刻画福田区就业中心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其内在人口特征,进而基于LBS数据识别就业中心工作人口的居住地分布,从通勤范围,通勤距离和通勤方式三个特征指标对福田区就业中心的通勤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福田区作为深圳市发展成熟的中心区域,产业结构趋于高端,电子信息行业、科学技术行业以及金融业企业占据主导地位;②华强北、CBD和车公庙片区呈现大规模连片集聚特征,电子信息和科学技术企业在华强北片区集聚程度最高,而金融企业集中分布于CBD片区;③华强北、CBD和车公庙片区是福田区的三个主要就业中心;④福田区就业中心的通勤特征上,CBD和车公庙片区较华强北片区通勤范围更广,华强北片区平均通勤距离最短,地铁是多数就业者选择的通勤方式.
提交时间:2021-09-25
76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