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781. 基于关联耦合理论对旧城存量更新的策略探索
摘要: 我国目前城市化建设已经从大拆大建进入了存量规划时代,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增长".旧城更新能够有效优化社会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对过去遗留下来的旧城空间品质不高、碎片化分布且社会文化衰颓等问题,本文提出运用"关联耦合"理论整合优化旧城资源,实现"功能—人文—空间"的关联耦合,构建空间及行为关联线使其发展成为活力集合体,在"质"的提升下也能保证"量"的有效增长.以重庆市沙磁片区为例,通过分析场地文化景观资源以及人群行为活动特征及诉求,挖掘有价值的存量空间并对其进行创新性再创造及再赋能,从人的行为及体验价值出发关联各空间要素,完善步行系统构建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网络,打造主题文化体验街道,落实多方公众参与,创造共治共享的高质量生活,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及获得感.
提交时间:2021-09-25
782. 基于典型调查的杭州市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配建指标研究
摘要: 目前,杭州市的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配建指标主要参考《杭州市城市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实施细则(2015年6月修订)》.该标准中的配建指标值以修订时的停车需求预测为基础而制定,且相较于同类城市处中等水平.经过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指标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复杂多样的停车需求,需要引入停车共享、盘活存量等理念,进行新的指标结构性调整.本文选取杭州市典型建筑物类型,对配建停车场进行机动车停车调查,并就供给率、需求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现行配建指标运行情况,最终成果直接应用于新一轮的杭州市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配建标准的修编制订中.
提交时间:2021-09-25
783. 基于出行轨迹的轨道交通站点服务范围再探讨
摘要: TOD模式作为我国许多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普遍采用的方法,其尺度范围是划定开发边界和评估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尺.目前对TOD尺度的界定方法多是基于经典模型或调查统计进行理论推算、作缓冲区来划定边界,但对站点实际的服务范围缺乏实证,相关TOD规划指引也缺乏支撑.本文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信令数据,基于乘客时空活动轨迹,从服务范围半径和分布两个维度,考察平均服务半径、"T+1"客源比例、客源分布距离差异等指标,分析杭州市轨道交通站点在不同时段的真实服务范围,以对TOD理论进行深化和细化.研究发现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范围半径略大于TOD模式通常采纳的尺度,短距客源比例不高,头尾部客源距离差异较大,且不同时段的服务范围可能出现较大差异.基于此提出TOD模式的应用中,应根据站点的属性特征,对"次级区域"乃至周边更大区域加以考虑,并赋予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弹性,构建多类型、多层级的TOD网络体系.
提交时间:2021-09-25
784. 基于创意场域的旧城区文创产业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少城国际文创硅谷为例
摘要: 通过对创意场域理念及特征的分析,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创意场域功能体系,提出基于创意场域模式的旧城区空间组织方式,并结合成都少城国际文创硅谷起步区的规划实践,对创意场域在旧城区文创产业区空间规划策略进行研究,构建核心热点布局、网络功能串联和城市环境营造的创意场域空间模式体系.
提交时间:2021-09-25
785. 基于创新产出的珠海市创新生态格局研究
摘要: 本文从网格视角分析珠海市创新活动的空间格局,利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不同创新活动集聚空间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珠海创新活动集聚在创新城区、科技园和产业园区中,这三种类型的创新集聚区创新产出不一,创新组织方式存在差异.文章最后为不同类型创新集聚区提出相应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786. 基于利益协商的社区更新实践——以西安市明胜街为例
摘要: 老旧城区是集中展现市民化生活场景的城市特色场所,同时也是当前城市环境提升工作的主要对象.行政性的环境提升工作牵动着多利益主体的根本利益,平衡多方利益冲突是街道环境提升中必须面对的难题.本文以西安市明胜街微更新的实践为例,对街道微更新过程中居民全流程参与及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共商、共议、共建"的模式进行剖析,探索城市微更新中多方共赢的新技术路径,旨在为后续老旧城区综合整治、城市微更新实践提供借鉴,真正践行"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指导思想.
提交时间:2021-09-25
787.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社区治理实践——以北京H社区背街小巷为例
摘要: 本文在社区治理精细化研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制定采取识别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构成、分析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工作步骤,并对相关成果做研究综述.从责任规划师视角,在H社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进行实证研究中应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通过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价值判断、精微识别居民需求、以协商为基础的沟通机制,加深各方的参与程度、协商程度,进而推动达成共识、推进目标落实,进而促进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对责任规划师如何有效指导完善设计方案,推动项目实施落地,参与配合长效管理,提供全过程、提供陪伴式跟踪服务,推动城市街道等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进行了探讨.
提交时间:2021-09-25
788. 基于动态数据的轨交站点邻接区空间使用强度研究——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公交工具之一,也是城市未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集约城市建设用地、盘活城市存量用地的重要抓手.论文以百度热力图的人口活动动态可视化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的Python接口获取相应数据,并以量化方法构架站点邻接区的空间使用强度指标,进而对连续采集了两周的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数据从周内和周末两个维度,总体概况、不同邻接区半径及站点区位三个方面探讨分析在不同时段及不同因素下站点邻接区的现状空间使用效率差异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从总体概况来看,站点邻接区空间使用强度周末要高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兰州市目前职住失衡的现状;从不同半径邻接区的强度分析来看,符合TOD理想圈层模型的站点数量占45%;从站点区位来看,1号线各站点的使用强度表现为中间高.两头低的倒"U"型,且这一特点不受时间和半径的影响.最终通过对动态数据应用的探讨以期为已建成的城市轨道站点邻接区空间未来的设施布点和精细化管理研究从以人为本的城市观给予了一个新的基于动态网络人群活动数据的切入点.
提交时间:2021-09-25
789. 基于区域统筹视角下的乡村空间规划指引——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
摘要: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相关部署和工作在各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涉及领域广、统筹要素多、利益主体多样、工作周期较长等特点,需要在区域层面做综合协调与管控指引.本文首先针对宁波市鄞州区乡村空间现状做系统梳理,分析各类型乡村空间的资源条件差异;然后通过要素整合,构建鄞州区乡村空间"四分"体系,即城乡村镇体系、发展分区体系、产业功能体系、空间管控体系进行总体管控;最后从分区管控、分类施策、分要素指引等方面进一步指导乡村建设.
提交时间:2021-09-25
790. 基于"协同发展"的乡村组团建设模式探索——以南京市江宁区白鹭湖组团为例
摘要: 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同时由于中国的乡村地区区域面积较大,尽管各地区通过全域总体规划或者全域旅游规划进行区域统筹,但落实到具体建设层面时依然是以点状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以及田园综合体等为主,乡村地区的发展出现了点、面之间中间层次的规划缺失以及如何开展由点及面建设工作的难题.乡村组团作为一种新的面向全域乡村建设的模式探索,旨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绿道组织、景观风貌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通过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且具有更大规模效应的乡村发展空间,对于正在以及准备开展全域乡村建设工作的地区具有现实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791. 基于协商过程的城市设计管控方法探索——以三林滨江南片地区附加图则编制为例
摘要: 梳理全球各国的城市设计法定管控方法,大致分为条文约定式和程序保障式两种思路,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附加图则采取的是较为典型的条文约定式管控方法.历经近十年的规划实践,附加图则有效指导了许多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但若以规划管理精细化为未来目标,现有管控工具仍存在着编制水平参差不齐,管控弹性不足,执行僵化等问题.由于三林滨江南片地区附加图则的编制在空间设计管控深度和实施效果两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引入了多方主体参与沟通协作,从整个设计过程来看,附加图则起到了协商平台和设计引领的作用,同时在条文式管控的框架下,增加目标原则类管控内容和程序式管控方式,形成更有针对性的、更为弹性的管控策略,并能够与实施开发有效对接.未来随着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品质的不断提升,对于地区空间特色的越发关注,附加图则管控方法需要引入各类主体参与设计管控的过程,从蓝图式管控向动态过程的不断优化,形成对于公共空间设计的共识,建设更有魅力的全球城市.
提交时间:2021-09-25
792. 基于历史叙事的乡村遗产关联性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吕梁市岚县为例
摘要: 乡村聚落和村落承载的历史故事共同构成乡村遗产,其中村落物质空间在长时间的城乡二元对立中逐渐衰退,而乡村遗产中的历史故事却鲜活地存在.历史事件的群发性又将邻近的村落关联为一个整体,并通过口口相传形成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其群体价值成为乡村遗产中最突出的部分.本文以山西岚县为例,以乡村遗产的群体价值为基本认识,以村落的历史叙事为线索,从"事件、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看待乡村遗产的关联性,建立点、线、面三个层级的关联性保护体系.并以关联的群体价值为基础,提出多种资源联动的乡村遗产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探索新的实践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793. 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清代重庆城空间格局复原研究
摘要: 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复原有助于加强对于城市历史以及城市发展的认知.历史地图转译为城市空间格局的数字化复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清代重庆城为研究对象,分为乾隆和光绪两个时期,以历史地图为主要历史空间数据来源,结合其他辅助文字资料,通过建立叠合参考系和工作底图、历史地图空间配准、历史空间要素分类识别与提取、空间要素的空间落位、矫正空间要素的空间定位校核等步骤,运用GIS相关技术复原了清代重庆城的空间格局,并从功能结构格局、街巷格局、建筑格局等方面探讨了空间格局特征的变迁.
提交时间:2021-09-25
794. 基于历史文化街区路名价值评价的文化传承策略研究——以什刹海为例
摘要: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仅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路名不仅记录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的演进历程,同时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增强文化自信和地区凝聚力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选取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全部129条街巷路名展开文化属性分类-价值分级的耦合评价方式,梳理不同文化属性下路名类别并总结其空间变迁特征为元代奠基、明代发展密集、清代趋于稳定,及命名演变趋势表征为自发性向权力主导转变.依据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可感知度选取久远度、历史意义相关性、原真性、感知度作为分级指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得到路名价值分级,结合文化属性分类,提出登录遗产保护、整合路名载体、注重整体保护等规划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795. 基于原住民视角的古镇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浙东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实例
摘要: 随着周庄古镇开启旅游先河后,旅游开发成为古镇保护与利用的首选模式.但并非所有古镇都适用这种模式,而且在追求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古镇本源功能和原住民的需求.笔者结合浙东北某水乡古镇保护规划的编制实例,从原住民的视角出发,围绕原住民"衣食住行"等主要需求,探索了如何在保护好古镇肌理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并让原住民成为历史文化活态传承最主要的因素,也为未来旅游开发做好更充足的准备.笔者希望通过保护规划真正实现"让人们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同时很好地让今人生活在其中"的规划目标.
提交时间:2021-09-25
796. 基于县级单元的山东省经济特征及差异性研究
摘要: 近年来,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等宏观战略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本文以山东省137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其经济发展水平、特征与相互差异为研究内容.首先,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GDP增速、经济密度等16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进而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山东省县级单元经济:总量上,两级分化严重、县域经济落后;空间上,沿海高于内陆、"半岛弧线"凸显;结构上,点轴格局明显,交通带动性强;整体上,济青两核稳固、烟威一极崛起、内陆济临发展等特征及问题.最后,文章针对山东省县级单元经济特征及问题,提出促进开放经济,加强对外互通;加强区域联动,结盟县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注重宏观调控,给予多级优惠等建议,另外,本文提出了"半岛弧"、"山东经济第三极"思想,以期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所帮助.
提交时间:2021-09-25
797. 基于"双评价"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为例
摘要: 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是国土空间规划前期专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合理的划定将会为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塑造美丽的国土空间格局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文简称"双评价")为基础,利用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城镇适建区,以此作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基底.结合城镇现状发展与规划实施评估,从城镇空间布局、规模、方向与形态四个维度的研判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城镇适建区、现状与规划建设用地斑块的提取、叠加、协调、融合、修正,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实现统筹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路与技术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为例,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构建过程中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具体应用.希望能为全国其他各市县的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工作提供思路与方法的参考与经验的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798.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适老性街道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现今全球共同面对的必然趋势,如何解决老年人需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当前城市养老设施的内部细节布置日益完善,但对于外部的公共空间环境,尤其是适老化精细化设计的部分仍存在很多不足.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老年人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类型.本文以探究适老性街道空间设计为目的,首先通过引入可供性理论,对老年行为活动和街道空间环境之间的机制关系加以分析,继而以武汉市三眼桥北路为例,结合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对街道空间环境向老年人提供的可供性进行研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策略与建议,将理论探索落实到空间实践方面,引导建立真正能够让老年人舒适出行、安全活动的城市街道空间.
提交时间:2021-09-25
799. 基于同质功能单元的大型校园交通优化——以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为例
摘要: 在大学校园中,逐渐增多的机动车对校园的日常通勤、交通安全、景观风貌等带来较大影响.为应对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引入了人车分流的做法,现如今已经成为校园交通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大型高校校园功能组织出发,以日常出行的同质功能单元视角,分别从功能联系和步行适宜范围测度校园的人车关系,通过校园四类基本功能的核密度计算、步行的适宜范围以及现有道路情况计算校园人车分区的边界,并基于校园特征提出校园人车分区模式的优化方案.以解决大型校园的人车矛盾,找到通行效率与校园慢行质量的平衡点,创造更加人性化的校园交通空间.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对其进行人车分流交通研究确保在大学校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保持校园应有的人车交通秩序、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提升校园慢行品质与景观风貌,促进校园可持续化发展、缓解人车矛盾,研究结果对大型校园模式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80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