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801. 基于国外经验的公园城市体系研究
摘要: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两年多来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实践研究,为掌握公园城市的研究进展,以CNKI数据库为例进行文献研究,以题目包含"公园城市"主题词为检索条件,对筛选后的195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研究视角较多但不成系统,建设实践多停留于增园增绿层面,急需系统化理论来指导.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借鉴法等科学方法深入探索公园城市内涵,城市作为复杂的巨系统由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耦合而成,基于此对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和新加坡等国际案例进行分析,从建筑、道交、绿地、农林、水系、山体等物质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非物质环境构建公园城市框架,提出有效的建设策略和评价指标,以期充实公园城市的理论研究.
提交时间:2021-09-25
802. 基于图式语言的传统村落空间解析与传承路径——以闽南沿海诚峰村为例
摘要: 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碎片化"、"趋同化"等种种问题,从图式语言视角出发,揭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与图式语言体系的逻辑耦合关系,进而基于图式语言中语汇、语法、语境三大层面解析诚峰村空间营造的空间要素、空间秩序及场所意境,研究其"实体"上的空间表征并探索空间营造背后的逻辑秩序与民间智慧,尝试运用基因"解码"、"编码"的思路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基于图式语言的关联保护与多元传承,从根源上解决"碎片化"、"趋同化"的问题,实现空间营造民间智慧的传承复兴,延续地域文化.
提交时间:2021-09-25
803. 基于图论理论的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体系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公共空间体系建设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本文运用城市道路与公共空间等数据,首先通过ArcGIS网络分析构建公共空间联系的OD成本矩阵.而后基于图论理论,量化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体系中各个公共空间的节点度、距离中心性、群聚系数等指标,进而挖掘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类公共空间的指标特点.最终识别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体系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关建设意见.研究结果发现(1)城市外部圈层的公共空间节点度、距离中性较低,而城市中部圈层公共空间的节点度、群聚系数较低,城市核心圈层公共空间的三项指标均较高;(2)由于研究区域的建设策略,各类公共空间的指标呈现一定特点.而其中市级面状公园公共空间多位于外部圈层,指标均处于极值,反映该类型公共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体系中略显脱节;(3)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体系分层现象明显,城市核心圈层公共空间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外圈层公共空间自成体系,但与主体公共空间网络体系存在"割裂",而此现象正是城市中部圈层公共空间建设滞后所导致,最后基于上述现象此提出"一核一环七组团"的公共空间体系建设构想.本文主要为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体系的研究拓展新的视角,同时探索基于图论理论的空间网络体系研究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804. 基于土地潜能优化的大连市TOD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
摘要: 随着大连市地铁1、2号线的相继开通,大连进入了地铁时代,但就目前的实施状况来看,现阶段并未实现地铁和城市建设的良好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如何使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建设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已经成为各城市轨道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首要问题.本文从节约使用资源,统筹社会发展,协调城市功能结构,疏解城市核心区压力等角度出发,对大连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与探索.
提交时间:2021-09-25
805. 基于在地活化策略的城市创意社区更新研究
摘要: 创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增强城市竞争力,同时也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和居民生活,加快城市更新的进程,因此需要对创意产业及其周边社区空间的更新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在地活化策略为基础,借助社区概念、社区营造机制等理论,通过对比宝藏岩社区和田子坊社区的更新规划,探究城市创意社区如何保护社区文化遗产、保持社区活力、完善公共设施,发展创意产业,对于中国城市创意社区更新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有:建立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把握好文化资源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划分居民与产业的产权边界;营造具有创意文化气息的公共空间,重视创意文化产业研究,社区各阶层的规划参与和决策权;建立社区内部各类社会组织,成立社区的运营和服务公司;以人为本的政策制定.
提交时间:2021-09-25
806. 基于"地图术"的城市开放空间之文化性表达与构建
摘要: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文化活力的载体,研究城市空间的文化塑造方法对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国内外城市在建设开发中注重城市空间的文化策略.基于"地图术"理念的城市实践,是一种在开放空间承载当代城市文化特性的重新整合模型与理念延伸.本文剖析了"地图术"的背景及内涵,梳理了国外城市基于地图术理论应用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从地图术理论的实践环节和构建视角为切入点,阐述基于"地图术"的文化策略特质所在,并逐层搭建了空间塑造模型.希望该方法能给当下与未来的城市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模型,为我国城市特色文化打造、城市与社会的文化活力提升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807. 基于地域资源评价的乡村发展策略研究——以温州市村庄为例
摘要: 产业振兴作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标志着中国乡村发展已经由外源拉动转向乡村资源的内生动力激发.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乡村聚落空间为对象,对乡村聚落空间与乡村地理空间、乡村植被种植、乡村地理区位三大乡村资源要素、7项因子进行线型回归分析,研究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与乡村资源要素的相关性.同时利用回归分析标准化系数测算,建立乡村聚落空间评价体系.根据乡村聚落空间评价结果和资源要素的相关性,提出基于地域资源保护利用的乡村聚落节点化、乡村生态资源网络化、乡村农业板块化的发展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808. 基于场所精神的社区微更新研究——以山城巷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从"增量发展"向"存量更新"的转型,社区微更新成为研究热点.场所精神对突出老旧社区文化特色和人文关怀,挖掘历史人文内涵,保留特有文化基因具有关键性作用.以重庆市渝中区山城巷片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方式,以场所精神重要诠释指征"空间"和"特性"的研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场所精神解读提出以场所精神价值重构为目标的社区微更新思路:从"空间"的路径、中心、区域营造三结构要素出发,建构与"空间"与"特性"保护相适应性的社区微更新结构和体系,以及延续并挖掘场所精神的多样社区微更新具体设计方法.研究旨在探索基于场所精神的社区微更新路径与方法,以达成提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使用效率,延续和提升文化内涵,营造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激发社区自我调节能力的目标,以期对山地城市老旧社区更新工作有所启发.
提交时间:2021-09-25
809. 基于垃圾资源化的城镇空间应变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生活垃圾产生的数量和种类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的种类众多,有着不同的成分、属性与利用价值.但是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已成为困扰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垃圾围城已经给城市的绿色发展敲响了警钟.对于国内的垃圾处理难题,本文参考了日本和德国对于垃圾处理模式,同时探讨了我国国内垃圾处理现状.随着垃圾资源化的过程中,笔者对国内现有的垃圾处理模式进行探讨,包括分类、收集、转运、处理四个处理阶段,并且对垃圾处理的各个阶段分别提出了优化策略.同时针对不同处理阶段,探讨各阶段新型处理模式对城市空间造成的影响以及未来空间变化趋势.
提交时间:2021-09-25
810. 基于城乡关系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研究——以平遥县桥头村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尺度下具有文化关联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进一步重视.与西方相比,我国城乡之间具有"交相生养"的特征,城乡之间经济文化政治功能上的频繁互动,呈现一元化的特点.城乡关系投影至空间,形成具有文化共性和空间关联的城乡历史文化区域,城乡呈现一体的共生结构.因此,城乡关系特征研究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整体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平遥县城乡关系入手,从功能、空间、文化与社会关系四个个方面,分析平遥城乡的互动形式.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功能,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关系三个角度提出平遥历史村镇组群城乡一体的整体性保护发展策略.并以平遥县桥头村为例,从功能特色定位,空间特色组织,社会网络维系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策划设计,以期为历史文化村镇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提交时间:2021-09-25
811. 基于城乡断面理论的天津新型居住社区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城市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社会矛盾等巨大压力,使得粗放、低效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快速城镇化所引致的严峻城市问题,众多城市先后结束了快速扩张时期,迎来城市2.0时代,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鼓励规划理念创新,改进规划方法,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推广实施窄路密网和开放社区,建设新型社区.天津市作为国家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因地制宜开展新型居住社区研究工作,探索建立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的管理制度,结合试点项目编制城市设计导则,提高城市设计水平,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812. 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研究
摘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城乡养老设施规划建设,是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乡空间品质、探索高质量城乡发展方式和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重要举措.县域城乡养老设施普遍存在着建设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何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县域城乡养老设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以聊城市莘县为例,从莘县养老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需求与发展困境入手,系统梳理莘县当前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城乡统筹提出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下的县域养老设施规划策略,以期对我国同类县域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具有借鉴与参考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813.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成都市镇村规划技术标准构建探索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对镇村规划提出新的要求,技术标准也面临相应调整.成都市自2008年灾后重建以后,借灾后重建契机,建立起以《小城镇规划技术导则》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导则》为主的技术标准指导镇村规划建设,并在此后进行了持续更新与优化.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地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如何对技术标准进行修订使之能更符合当下的要求,是新形势下面临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回顾成都市历版镇村规划技术标准编制历程和特点,分析研究乡村振兴相关顶层设计和国内外乡村规划技术标准案例,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镇村规划技术标准的修订思路,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814. 基于城市体检的城市微改造路径探索——以长沙市桔子洲街道城市体检为例
摘要: 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是推动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17北京、上海总规提出要建立城市体检机制,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开展了11个城市体检试点.本文结合长沙市城市体检试点工作的开展,着重分析研究了街道层次的城市体检工作,提出了"监测—预警—评估—诊断—治疗—复查"的闭环式体检评估流程的体制机制,并从八个方面形成了45项街道级城市体检的指标体系,以桔子洲街道为例,进行了具体的街道体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对症治疗,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微改造项目,以社区为单元制定了实施图则,以实际指导街道实施.本文结合实例深度探讨了存量时代背景下的城市人居环境改造方法和路径,以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815. 基于城市修补的景德镇老城小微空间提升研究
摘要: 在增量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途径的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现阶段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在景德镇老城中,大量的小微空间成为承载基础设施和居民公共活动的重要空间,是景德镇老城公共空间提升的关键.景德镇河东老城小微空间面积小,数量多,形式多样,功能复合,服务范围广.可以有效得增加绿化率,改善生态,提供邻里交流空间,并有一定的防灾功能.在景德镇老城小微空间的改造实践中,遵循保留街区历史信息,保存社区记忆;基于周边建筑功能,调整小微空间使用需求;利用现状,尽可能扩大小微空间范围;发挥弹性功能,激活街区活力等设计原则,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的绿地系统.同时,发动公众参与,使小微空间成为继承和发扬城市历史文化提供了契机.
提交时间:2021-09-25
816.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老城区空间特色规划策略——以菏泽市老城区为例
摘要: 本文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以菏泽市老城区为研究对象,总结老城区空间特色及现状问题,分析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与老城区空间特色的内在关联,将"城市双修"策略的研究与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相结合,提出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基本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817. 基于城市总体价值导向转变的开发强度管控探索——以广州市为例
摘要: 开发强度一直是国内外城市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引导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解读,认为开发强度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属性,与所在城市总体价值导向密切相关,只有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和特色,确定适宜的强度管控策略,才能达到城市发展价值的最大化.本文结合现阶段广州城市发展和总体价值导向的转变,对广州开发强度管控思路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广州开发强度管控应契合城市发展,以"绿色人本、宜居高效"为价值取向.技术方法上突出不同类型用地的差异化管控,并以价值定目标策略,以目标选最优分区,划定符合商业、居住等用地特征和价值导向的强度分区;同时应协调生态景观和城市设计要求,突出"绿色人本"的强度管控导向.
提交时间:2021-09-25
818.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与空间句法的大学校园意象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
摘要: 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与扩招,如何用规划手段建设与提升校园环境成为首要分析的问题.本文基于城市意象与空间句法两种理论与技术展开研究,叠合比较了山建校园的认知地图与句法理论模型,得到山建校园四意象元素认知与通达性强度,由校园中心向南北两边逐渐递减,南部低于北部.最终提出混合安排功能分区,提升要素意象性与管理建设,以提高学生使用校园空间的吸引力与效率,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品质.
提交时间:2021-09-25
819. 基于城市水文生态过程的土地利用调整策略
摘要: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建设对水文环境的长期忽视导致城市水生态安全问题的加重,随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规划工作的重点,然而仍没能将城市用地所发挥的水文生态功能与土地开发进行有效的联系.因此本研究基于水文循环理论来探讨城市用地的空间组合模式,促使城市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同时缓解内涝频发问题.首先将水文循环功能区与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耦合,建立"P-C-B"城市水文过程空间模型,然后通过对武汉市青山某片区的实际应用对模型的可操作性进行进一步探讨.结果说明该方法对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且具有可操作性.研究将重点放到土地利用方式上并探究了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的结合方式,为优化公共绿地及存在于各类用地中的其他绿地等城市生态空间的布局提供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82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