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141.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势力圈的划分及演变研究

    摘要: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的辐射能力并同时接受着其他城市辐射,因此,探讨一个城市的势力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的行政范围,将会对未来区域统筹安排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ArcGIS作为主要分析软件,以城市断裂点理论作为基础的城市势力圈分析方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17地市进行了势力圈划分与分析.首先将势力圈的范围与各城市的行政范围进行叠合,总结17地市城市圈的分布特点,并通过不同范围的叠加,对各个城市的整理辐射能力、对外辐射能力与被辐射程度用数据进行了理性分析;接下来将势力圈的分析结果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和各城市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将2000年、2010年、2015年的城市势力圈进行对比,得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势力圈的发展演变规律.

    作者:

    赵玉清;吴慧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2. 山东省城市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对于城市建设而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品质城市.城市品质评价有利于从管理上形成资金投放——工作内容——绩效考核——资金投放的工作闭环,有利于提升城市建设工作成效.本文从城市品质评价的目的任务出发,结合既有研究基础、山东城市品质工作实际,研判技术路线,确定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方法,形成一套既能体现城市品质工作要点,又能把握城市品质特征指标,且融合当前全省城正在开展的重点城建工作及考评结论的评价体系,将在未来几年中指导全省城市品质评价工作.通过城市品质评价检测城市品质,促进提升城市质量和高水平治理.

    作者:

    张东升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3. 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分析

    摘要: 通过分析山东省17个地级市"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期间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山东省城市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对山东省今后城市建设用地和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判断提供依据.本文运用脱钩分析,选取城市建设用地变化量、非农GDP变化量作为主要指标,结合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11~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量与非农GDP变化量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的脱钩类型,揭示城市建设用地变化量与非农GDP变化量之间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十二五"期间,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威海市、聊城市和菏泽市以弱脱钩为主;莱芜市、德州市和滨州市以扩张负脱钩为主;烟台市、日照市、临沂市以扩张连接为主.因此,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科学的脱钩关系,要积极地挖掘现存建设用地的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高效的利用建设用地.

    作者:

    苟佃达;刘刚强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4. 山区城市交通需求预测中重力模型优化研究

    摘要: 重力模型是"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方法中出行分布阶段的常用模型,模型预测结果影响后续的交通量分配,包括城市中连接主城与远郊组团的通道内交通量分布.在山区城市中,远郊组团交通小区居民的区内活动范围常受地形限制,传统的区内出行阻抗估算方法适用性较差,本文在分析了居民区内活动的出行特征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内平均出行距离的区内阻抗函数估算方法,对重力模型阻抗函数进行优化,提升了重力模型在预测山区城市居民出行分布时的适用性.最后以龙岩市现状居民出行和交通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进城通道内交通量分布与调查结果间的误差,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能有效提高预测精度.

    作者:

    李大顺;过利超;龚彦山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5. 山区少数民族"朴素生态观"对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的启示——以云南佤族、布朗族和哈尼族为例

    摘要: 少数民族生活的山区,普遍具有绿水青山的环境特征,祖祖辈辈的生活、生产空间与大自然的生态空间和谐共生,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生命共同体,也形成了特有的"朴素生态观".在佤族、布朗族和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意识在社会文化中十分凸显,与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相得益彰,协调统一,一种传统的观念在新时代又具有了全新的时代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当前城乡人居环境空间中,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疏远,身处现代化城市中的居民难以再感受到自然,而一系列的城市病,更导致身处其中的居民满意度和认同感不断下降.通过解读"朴素生态观",结合城乡人居环境特征,构建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的"生态家园观"体系,希望其能够对城乡空间高质量治理和人居环境提升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并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作者:

    禇兴鑫;陶斯乐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6. 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与保护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

    摘要: 传统村落,是孕育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土壤.自2012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来,传统村落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山地传统村落由于所处地形地貌,在选址、平面布局、建筑营建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为此,本文以渝东南地区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地传统村落的分布与选址特征进行分类,分析山体传统村落在平面以及竖向的空间形态特征,总结出区域内山地村落空间形态的共性特点,并通过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村落功能等三大影响因素的分析,试图探寻山地传统村落形态的内在逻辑关系,最终从自然环境、平面布局、建筑空间、民族文化四个层面总结出渝东南地区山地传统村落的价值,并提出山地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

    作者:

    李宇韬;徐恺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7. 山地型城市生态空间划定及分区管控研究

    摘要: 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由于山地型城市自然条件复杂且生态环境脆弱,科学划定生态空间尤为重要.本文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借助ArcGIS平台划定山阳县生态空间,以一般、重点和核心对所划定区域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从山阳县全域来看,其中95.16%均为生态空间,约3363.75km2;(2)其中核心区占全县总面积的6.73%,主要为禁止开发区,总计238.06km2;(3)将生态极敏感的区域和生态系统服务高级别的区域划分为重点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4.71%,占地面积1580.65km2;(4)将城镇周边作为缓冲的区域划分为一般区,占全县面积的43.71%,总计1545.04km2.最后根据划定结果提出分区管控措施,为统筹引导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优化城乡生态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

    任婉颖;李同昇;王昭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8. 山地城乡教育设施公平配置探索——以重庆黔江为例

    摘要: 城乡规划工作重点之一是在区域层面统筹布局,保障城乡教育设施公平配置.在人口流动加快、学校数量减少的时代背景下,既根据人口分布均衡布局,实现就近入学,又提升教育用地使用效率,减少土地闲置,从而实现"好上学"、"上好学".目前全国已有少许关于城乡教育设施布局研究的文献,但关于山地城市城乡教育设施公平配置的研究仍为空白.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山地城市重庆市黔江区为例,发现城乡学龄人口和教育设施现状"城满乡空",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教育辐射功能已初步发挥,但城乡均缺乏独立用地的幼儿园,中心城区老城区设施用地紧张、新城区设施大量缺乏,乡镇中小学用地大量富余等.原因有山地地形地貌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教育设施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对周边区县吸引力较强,城乡幼儿园就读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新城区设施建设时序滞后等.为优化城乡教育设施公平配置,提出5个优化策略,一是灵活确定规划千人学生数;二是保持并强化区域中心城市教育辐射功能;三是城乡增设独立占地的幼儿园;四是大力加强新城区教育设施布点;五是乡镇闲置中小学用地再利用.

    作者:

    陈敏;何波;易峥;孟庆;胡伟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49. 山地城乡生态空间规划管控研究——以重庆南川为例

    摘要: 认知山地城乡空间的生态环境特征,解析了现状山地城乡建设和管控面临的诸多问题.以重庆市南川区的规划实践为例,探讨了(区)县域城乡生态空间的规划管控路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山地城乡生态网络构建与复合生态功能分区组织:梳理和评定城乡自然环境资源,构建整体空间格局和生态网络,并分区组织主导和复合生态功能.二是"山水林田"生态要素管控及与建设区的协调:对"山水林田"生态要素分别进行分类管控,对山系和水系采用"山区、山脉、山体"和"水源涵养区、河流水系、水库湖泊"的多层级管控;再进行生态要素总体分级管控并协调管控区与建设用地的关系.

    作者:

    余俏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0. 山地城市应急公用设施保障规划策略初探

    摘要: 水、电、气、讯、污等应急公用保障设施是山地城市抗击重大突发性卫生事件最重要的设施之一,是重要的生命线系统.本文以山地城市重庆为例,研究探讨应急医疗设施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污水固废处理的现状、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配置标准,提出建设高效、安全、可靠的公用设施保障系统的规划策略,建成双源、双回路的应急供水、供电、供气保障,建成5G网络全覆盖的应急无线通信网,实现医疗废水处理"滴水不漏"、医疗废物处理环环相扣,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支撑.

    作者:

    刘亚丽;孟庆;何波;冷炳荣;闫晶晶;王英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1. 山地城市拼贴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与过程——以重庆鹅岭区域为例

    摘要: 拼贴空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外来因素和本土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重庆鹅岭区域拼贴空间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是外部作用力,由以跨国政治要素为代表的政治作用力、以万科和新加坡CDL为代表的资本作用力、以电影和网络为代表的媒介作用力以及以抗战文化和国际文化交往为代表的文化作用力组成.另一方则是本土反作用力,由以气候地形为代表的自然反作用力和以地方文化、本土市场和社区营造为代表的人文反作用力组成.两方作用力的相互作用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其中,重庆开埠、陪都地位的确立和全球化资本的进入是拼贴空间形成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外来作用力迎合了重庆城市全球化发展的取向,逐渐融合了本土的反作用力.最终,使得鹅岭区域成为一个具有地方感的"跨国空间",混合了全球化和地方化两种特征.

    作者:

    王立;戈颂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2.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污染特性及成因分析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摘要: 本文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和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要求,针对山地城市重庆,研究探讨次级河流水质特征、时空变化、污染特征,并举例进行问题和原因分析,为山地城市次级河流污染治理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

    刘亚丽;陈治刚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3. 山地城市"立体"医疗应急通道规划策略初探

    摘要: 医疗应急通道是山地城市抗击重大突发性卫生事件最重要的设施之一,是重要的生命线系统.本文针对山地城市重庆,研究探讨医疗应急通道建设现状、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并提出"立体"医疗应急通道的规划策略,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支撑.

    作者:

    刘亚丽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4. 山地城市立体步行综合体可意象性研究

    摘要: 山地城市空间的叠合利用产生了多层次、多功能共存的空间,使城市空间的复杂程度也大大增强了.如何减少使用者的寻路障碍,提高这些系统的可意象性,同时找出可意象性规划设计方法,成为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空间认知理论来设计可意象性的认知实验,实验通过观察行为法、行为注记法、调研问卷、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筛选影响人对场地可意象性的因素.创新通过使用Amos数据统计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可意象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制,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到空间上,以总结出可意象性规划设计的方法.研究得到的结论有:确立了影响空间可意象性的三大维度:环境意象认知、物质空间环境、人体反应维度以及70个评价指标;通过Amos软件验证被筛选出的70个因子与可意象性的相关性,并发现了19个有显著相关的因素及其路径,研究者把它们归纳为①空间可识别性影响因素②地方特质、年代特质影响因素③个体或群体公共活动影响因素这三个层面;针对这三个层面的影响因子提出可意象性的规划设计策略.

    作者:

    付凡;杨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5. 山地城市竖向及雨水排水系统规划策略探究

    摘要: 雨水排水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山地城市坡度大,产流汇流速度快,外围山洪可在短时间内到达城市建成区,会对城市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现状均为非建设用地的山地城市规划中,为了避免开发建设后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科学合理地进行道路、场地竖向规划和雨水排水系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鹿寨高新区江北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结合对现状用地、地形、水文等生态因子的分析以及开发模式的确定,探究了山地待开发城市竖向及雨水排水系统的规划策略.本文在竖向规划中,通过生态护坡等形式消纳处理地形高差,形成道路与地块的有机衔接,为合理组织排水,避免城市内涝提供有利条件;在雨水排水系统规划中,秉持"快水快排"的原则,通过在山体和建设用地交界处设置截洪沟,便于山洪迅速转输.

    作者:

    贺辉;曹静;储旭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6. 山地城市韧性规划相关策略探讨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韧性"这一从物理学中引入的概念逐渐被提升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其旨在通过社会、经济、体制、机制、工程等领域的多学科融合、多部门协作构建城市的"韧性",从而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而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外在特征,本文针对山地城市的特点,从韧性城市的要求和内涵探讨山地城市的相关防灾规划技术策略.并以我国西部某山地城市新区为例,从新区城市用地精细化选择、城市用地场地竖向控制、道路竖向控制等多维度探讨韧性的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内涝防治策略;从城市道路网、城市管网的可靠性和高连通性要求,构建新区多路径的应急救援通道、多来源的生命线系统;并结合新区紧邻大片林地的特征,构建防火隔离带防治山火以保障城市安全.

    作者:

    刘敏;李炳帆;徐鹏程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7. 山地河谷型旅游城镇发展挑战与规划策略——以九寨沟县漳扎镇规划为例

    摘要: 针对山地河谷型旅游城镇在空间资源限制和市场需求增长双重作用下的发展困境,对其发展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生态优先、紧凑开发、公交主导、智慧管理的发展原则.结合九寨沟县漳扎镇规划,进一步对山地河谷型旅游城镇在产业功能、用地空间、交通组织和城镇管理等方面如何通过具体策略克服先天不足,最大化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来应对旅游市场需求,并营造高品质旅游度假环境进行了探索,对于同类城镇的发展还提出了"景城同步"规划管理和"走向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作者:

    叶锺楠;于松远;何树林;周文君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8. 山地特色小城镇识别及发展路径研究——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色小城镇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两山"理论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以特色小城镇为抓手,对黔南州12个县市所有乡镇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三大板块9+N个方面对黔南州各小城镇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选取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作为带动全州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示范镇进行建设,并整合现状资源基础,从城乡统筹、产业协调、生态协调三个方面提出发展措施建议,明确发展重点,为黔南州乃至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下小城镇发展、乡村振兴、城乡设施共建共享、三产融合、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做出先行示范.

    作者:

    时泳;郭进;杨泽铭;王志盛;潘珍友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59. 山水型历史老城片区景观格局管控研究——以富阳鹳山老城为例

    摘要: 位于鹳山脚下的富阳老城片区拥有"一江、两河、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格局,同时也是历史县城所在地、富春文化的核心,是杭州拥江发展的重点区.如何展示具有富阳韵味的文化记忆,彰显"富春山居、山水城市"特色,是当前老城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历史文化和高度管控的角度出发,对如何保护和健全山水型历史老城片区的景观格局进行研究.通过对富阳鹳山老城构建基于历史风貌沿革的景观风貌分区,以及基于自然山水本底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意向,提出"山水城共融"的景观保护原则,确定山前、沿江、滨河和历史风貌四类地区的管控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山水城协调"的高度与天际线控制体系,对老城进行基准高度分区与弹性管控,并构建"山水城"眺望系统.最终,将管控内容细化、落实到天际线与视廊管控的各个要素中,选取相关区域的经典案例进行三维景观评价.

    作者:

    汤真真;张琳;叶雷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60. 山水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控制研究——以安徽省潜山县为例

    摘要: 城市空间特色塑造作为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日益得到关注.本文以安徽省潜山县为例,在总结其特色明显的"大山水抱小山水"格局和传统"皖派"建筑风貌基础上,明确其当前山水体验不佳,城市建筑风貌混杂等问题.进而提出空间特色营造策略,建议从观山系统和滨水界面对山水景观进行总体控制,并分区、分点对建筑风貌提出控制要求.

    作者:

    沈赟;姜浩;陈天航;吴悠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