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601. 社区规划师制度下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更新的路径——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个例研究

    摘要: NGO广泛与社区互动,有潜力在社区规划师制度下,介入社区物质空间更新.以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驻地NGO、周边活跃NGO及社区规划师的调研为基础,总结在资金、人员能力、制度等领域存在限制,致使社区规划师未能与非政府组织顺利合作.提出应进一步明确社区规划师职责与权力,予以一定的项目自由、政策资金拨放自由等有助于促进各方群体形成合力,于社区更新前期提供有效参考、于社区更新实施阶段活化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发展、于社区更新实施毕后持续维护公共空间,提供公共服务.

    作者:

    刘潇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02. 社区防疫:新加坡基层卫生设施规划经验与启示

    摘要: 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疫情防控成为年度热点议题.本研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首先回顾了公共卫生体系与规划的结合发展历程,总结了国内外公共卫生设施规划实践的特点,认为我国现状医疗设施规划存在分布不均、基层乏力等问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对被动.新加坡医疗体系发达,社区防疫准备充分,能够迅速启动大量基层防范诊所作为防控"前哨站点",避免恐慌性的医疗资源挤兑,在本次疫情中不仅做到了病患应收尽收,还保障了医疗系统正常运转.本研究从新加坡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和应急响应机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其基层医疗设施规划和分级转诊经验.最后以此为基础,对我国提升社区防疫,推进"分布式诊断、集中式治疗"提供相关建议和启发.

    作者:

    邹佳雯;刘云亚;韩文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03. 福建省铁路客运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研究

    摘要: 便捷的交通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铁路网络建设将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以2011年和2017年为时间截面,选取城市间最短铁路客运旅行时间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及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铁路客运网络的空间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及其演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六年发展,福建省各地级市的可达性均显著提升,其中西部地区的提升幅度较大;东部沿海可达性总体优于向西部内陆,沿海中部地区可达性最强.各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地域差异明显,沿海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均值远高于内陆地区;六年来沿海和内陆地区区间经济联系总量差异缩小,区内各市差异拉大.伴随交通可达性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沿海地区空间联系的主导轴线逐渐壮大,呈现出经济联系网络化发展趋势;内陆地区主导轴线初步形成;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辐射作用逐渐凸显.

    作者:

    兰菁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04. 福田中心区公共空间活力时空特征研究

    摘要: 重塑城市活力成为城市中心区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活力的主要载体和发生器,成为研究中心区活力的主要空间领域.但城市活力的形成不仅依托公共空间自身特性,还受到中心区的空间结构、功能构成等方面的影响,只有系统认识影响中心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建成环境因素,才能切实探讨城市中心区活力的提升策略.因此,本研究选取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周边建成环境、毗邻用地环境、公共空间内部环境三个尺度分析福田中心区公共空间的时空特征.并提出面向持续活力建设的空间圈层模式及构建人群聚集功能区、加强交通与功能联系、完善公共空间内部设施环境等针对福田中心区的活力优化策略.

    作者:

    王海洋;刘堃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05. 科创中心建设视角下的上海创新地区特征研究

    摘要: 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地区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功能空间体系中最令人期待的新经济空间载体.在创新地区概念内涵、构成要素解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地区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空间落点.通过回溯创新地区产生与演进情况,发现上海创新地区依托高校、科技产业园区、科研机构,逐渐由单核驱动向多核共振发展,沿廊道扩散特征逐渐凸显.研究提出上海市全市创新地区整体呈现出创新能力逐年提升、资本与创新同步驱动、政府主导与市场内生并存的特征.进一步通过创新主体空间布局情况测度上海市创新地区特征,在空间结构上海市创新地区呈现廊道集聚与网络化布局的双重特征,特别是出现了以高校为核心的簇群化布局趋势,在空间组织方面呈现出以大中小多种规模的企业构成的复合型创新生态圈.

    作者:

    张莉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06. 科技产业平台的空间组织设计创新研究

    摘要: 科技产业平台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土地经营模式引导下往往需进行产业升级及园区空间创新规划.在科技研发服务的产业建设层面,南通滨海园区三夹沙片区引入相关产业链支撑产业升级转型,在空间规划层面,通过多元化的空间整合形成具有复合功能的区域环境.本文尝试在实践案例中总结和验证科技研发平台的空间组织设计.本文研究采用图表均以通州湾新区(南通滨海园区)三夹沙区域分区规划及核心区域城市设计为例.

    作者:

    蒋宇飞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07. 秭归县乡村聚落空间集聚特征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本研究探究山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规律,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优化村庄布局工作的进行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VCM曲线法及洛伦兹曲线法对秭归县乡村聚落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形成了以下结论:(1)秭归县乡村聚落空间沿道路、水系集聚分布特征明显,与之距离越近,宅基地面积越大,且道路影响程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衰减速度明显大于水系;(2)绝大部分宅基地分布在海拔200m—1200m之间,海拔1200m以上宅基地面积只占8%;(3)乡村聚落倾向较为平坦土地,绝大多数分布在坡度30°以下.由此可见,作为典型山区县,土地稀缺,灌溉水源缺乏,秭归县乡村聚落受地形、道路、水系因子影响极为明显.

    作者:

    陈亚军;吴思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08. 积极保护语境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以海口江东新区规划为例

    摘要: 过去,城市生态空间的被动保护方式将城市中具有生态价值的区域以保护区等形式进行隔离保护,忽略了城市中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与利用,难以适应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协同发展的要求.本文置身于国际自然保护界"积极生态保护"的视角,在城市自然保护新趋势与新特征下,倡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前瞻性地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在保护城市地区水文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适应性景观设计与城市功能的植入,使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协同,并在海口江东新区的规划中探索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应用情况.

    作者:

    赵梦琳;唐赛文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09. 积水高风险下凹式立交桥防涝规划策略分析

    摘要: 本文结合北京市丰台区杜家坎西铁路桥防涝工程规划实例,参照和总结了近年来北京市及国内其他城市下凹式立交桥防涝工程的升级改造思路,针对积水高风险下凹式立交桥的防涝体系建设,从现状分析、工程方案制定及非工程措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其中,现状分析策略主要总结了如何准确掌握积水高风险下凹式立交桥的历史灾害情况,评估现状防涝设施能力水平,利用DHI MIKE21或InfoWorks ICM等模型工具探究其现状积水原因,分析现状工程建设条件等问题;工程方案制定规划策略主要分析了如何明确规划目标、原则及标准,并以河道、雨水(高水)管道、挡水墙和道路变坡点及雨水横截沟等客水拦截措施、客水调蓄设施及低水区防涝设施等多种防涝设施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涝工程体系;非工程措施保障规划策略主要讨论了强调规划引领,落实责任分工和加强防涝应急管理的意义.这些防涝规划的策略分析为解决积水高风险下凹式立交桥的内涝问题提供了思路框架和实例参考,对今后的下凹式立交桥或城市其他低洼地区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在防涝规划编制及防涝工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

    全春林;王强;韦明杰;史德雯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10. 空铁融合背景下枢纽周边地区发展策略研究——以花都区为例

    摘要: 空铁联运能够将铁路近域覆盖、站点多且灵活的优势和航空长距离快速直达的技术特征相结合,增强了机场对周边地区的市场辐射和经济带动,同时加快了区域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扩散.依托航空和铁路枢纽融合发展带动周边城市空间功能整合与优化提升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广州花都区拥有白云机场和广州北站两大交通枢纽,围绕空铁两大枢纽,结合周边城市空间发展基础及区域发展形势,探索枢纽周边地区在功能提升、交通优化、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发展可能性,提出建立适应双枢纽融合发展的空间策略、夯实机场车站集疏运的交通策略和面向复合化客群的多元产业策略.以广州花都区为实证案例,探讨空铁融合趋势下枢纽周边地区在空间、产业及交通方面的发展策略与实施路径,对其他城市空铁枢纽周边地区统筹资源要素、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

    冯楚芸;郑清菁;罗丽霞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11. 空间公平导向下基础教育设施配置评价与优化

    摘要: 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均衡,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是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而教育设施空间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空间可达性、供需匹配度、设施质量三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小学空间公平性的评价体系.以杭州市西湖区核心区为研究范围,应用该指标体系,通过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研究范围内各所公立小学的空间公平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研究范围内各所小学的空间公平性指标的得分普遍不高,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两极相邻"的局部不均衡现象.这说明研究范围内小学教育资源的空间公平性较差,其配置思路和方式有待优化提升.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三点小学配置的优化策略,并以空间公平性得分最差的控规单元为例,对其进行了优化.

    作者:

    吴昱辰;范予昕;陈秋晓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12. 空间句法下城市空间形态有机更新方法探析——以鞍山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本文以鞍山中心城区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选取全局空间整合度、局部空间整合度以及空间协同度三个重要的参数,通过对鞍山中心城区从2004年到2019年,近十五年间的空间句法轴线结构变化的比较研究,探析鞍山中心城区近十五年来城市空间拓展变化规律以及空间一体化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鞍山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的有机更新的优化方案.

    作者:

    杨明;史高峰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13. 空间政策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为例

    摘要: 城市空间政策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为例,梳理各层面主要的空间政策,基于GIS平台处理空间遥感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等扇分析、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等研究方法,归纳青岛市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并将空间政策与城乡建设用地扩展模式进行关联分析,对国家层面和城市层面的空间政策作用于空间演变进行影响机制解析,最终从空间政策角度提出建议.

    作者:

    周琳;杜臣昌;孙琦;宋谷笙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14. 空间正义导向下的城中村改造优化策略——以长沙市朝正垸城中村改造为例

    摘要: 城中村是在中国高速城镇化与二元规制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空间产物.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逐渐成为资本与权利推进空间再生产的场所,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往往在推倒重建过程中产生很多不可逆的社会问题与空间非正义的现象.因此本文以长沙市朝正垸城中村改造为例,通过对其改造过程中空间正义缺乏现象的分析,探析空间生产行为背后这一系列现象的形成原因,从空间生产价值修正、利益主体角色转换、城市规划公共性回归和利益再分配结果正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促进空间正义的形成.

    作者:

    曾颖孜;闫水玉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15. 空间正义视角下北京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评价

    摘要: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向存量转型,历史街区更新实践面临着社会关系不断重组、公共空间价值失范等非正义问题.本文首先从空间正义视角解读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内涵,认为其不仅是全民共享的社会资源,还是破解现实与未来对立的载体;其次,基于文献调研和网络舆情调查获取学者和使用人群的主观评价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物质正义、权力制度正义、城市权正义三个维度的空间正义评价体系;最后,以什刹海街区为例展开实证应用,研究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非正义问题.实践表明:什刹海街区存在公共空间供求差异、空间生产过程的权力不对等和多元主体的包容性欠缺的问题,由此提出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平等社会主体话语权、创新基层治理体制的提升策略,以期实现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正义.

    作者:

    李烈航;武凤文;李潼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16. 空间正义视角下城乡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摘要: 中国早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了差异化明显的城乡空间格局,是当前我国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空间正义理论从空间的维度考察正义问题,弥补了正义的空间缺失,为实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以青山湖街道为例,利用2015年、2019年谷歌卫星影像,借助GIS软件对其城乡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山湖街道城市(镇)建设用地扩张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乡村建设用地呈现负增长趋势,由此分析青山湖街道城乡空间格局在建设用地扩张上的非正义现象,并提出相关改善措施,促进青山湖街道城乡空间正义格局的形成.最后,基于空间正义的视角构建城乡空间正义格局评价指标表,以期为城乡领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

    罗健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17. 空间正义视角下大同市历史街区更新模式研究

    摘要: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语境下,城市文化要素成为城市发展与竞争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早期单维经济导向下,我国城市更新协调模式单一,政府主导模式下的空间生产不正义忽视了历史街区空间物质与社会属性的协调统一,造成多方利益主体矛盾突出,街区社会网络破坏引发根植于其中的地域文化流失.研究对大同市历史街区更新行为模式所引发的空间不正义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保护更新模式,提出"政府—资本—原居民"多方空间生产需求互利关系下的三方循环合作监督模式,强调多方城市权力在物质、精神、社会空间中的协调统一,促进社会网络恢复,地域文化活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共享历史街区更新的收益.以期在我国城市存量发展新常态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塑造城市文化精神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作者:

    韩沛;刘承灏;丁佳玥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18. 空间正义视角下大城市城边村过渡型社区营造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位于城市发展新区内的大城市城边村,受周边乡镇产业发展用工需求的影响,成为外来人口聚居的首选之地.外来人口的涌入促进了村民个人收入的增长,而外来人口却并没有因对地方发展作出的贡献享受到基本的服务供给.文章引入空间正义的概念,分析其在大城市城边村社区营造的必要性作用,提出基于空间正义的过渡型社区营造模式,构建由多空间实施层级、多主体管护机制组成的过渡态乡村社区治理形式,并以北京市"人口倒挂村"D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城乡过渡时期乡村社区营造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理论研究提出了D村过渡型社区营造的具体思路:居住配套设施院-院串通、市政服务设施村-村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多村联通的空间组织模式.

    作者:

    王雪璐;赵之枫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19.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共融公园规划与治理

    摘要: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中开放的、免费的活动场地,应该以公平的方式服务于社区.在现今公共空间分布不均的背景之下,构建地块尺度上的城市共融公园,使其能公正地服务社会中所有人,提高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效能,实现社会资源共享极为重要.本文从空间正义视角出发,以公共空间的空间正义的五个面相作为分析理论基础,以共融为基点,以单个公园为案例,通过呈现香港屯门公园中经久的文化冲突与阶层矛盾,从地块尺度上探讨屯门公园的多样性与社会包容性.分析结果强调了弱势群体需求的关注和优化公众参与在共融公园规划与治理中的重要性.

    作者:

    简祎;陈汉云;罗洁梅;王安琪;王谦诚;徐骞;刘璇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20. 空间治理价值导向下的南京老城更新治理转型

    摘要: 在城乡规划制度体系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转型主要方向的双重背景下,本文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和城市治理理论的双重维度来理解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体系,结合南京编制《南京老城更新保护工作导则》的城市更新实践,解读当前老城更新保护如何将空间治理价值理念落位于城市更新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运营三个主要治理环节,并在各环节的具体落实阶段,通过一系列工作流程、任务、标准和机制的制定和引导,促进空间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和空间再造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了治理创新的重要性,为转型期城市更新体制的建设完善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

    谷雅菲;陶韬;许铃琳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