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561. 生活圈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评估与问题识别——以天津市津南区为例

    摘要: 以往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多从就业、居住、人口的角度出发,很少从公共服务设施视角来思考问题.以政府输出为重"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思路造成供求不相匹配,使津南区居民对设施满意度不高.基于天津市津南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之际,本文利用POI空间数据及服务区、核密度等GIS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津南区全域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情况.依据不同类型设施的服务半径及特征,得出津南区各镇设施的布局特点,结合各镇生活圈的差异情况识别了既有问题.其中也对划定15分钟生活圈的思路及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

    作者:

    李朝旺;何佳琳;任利剑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62. 生活圈视角下城市医疗设施配置研究——以郑州市主城区为例

    摘要: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期待逐步增加,"15分钟生活圈"也越来越多地开始走进规划文本和项目实践."15分钟生活圈"就是人们通过步行、自行车和机动车在15分钟以内可以达到的范围,这之中包括了社区生活单元所需要的几乎所有服务设施,例如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等.然而,由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总量限制和布局缺陷,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往往拥有更多便利的服务,而那些偏远的城市边缘区或暂未形成成熟社区的地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难以普及和实践.本研究以城市医疗设施配置为切入点,利用GIS工具,通过互联网数据的爬取,分析郑州市主城区的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医疗设施对社区的覆盖率、覆盖密度及可达性,最后提出了生活圈视角下医疗设施配置的优化建议.

    作者:

    高府斌;朱霞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63. 生活圈视角下城市步行街道吸引力提升策略

    摘要: 倡导绿色出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交通战略,步行是绿色出行重要方式之一.而逼仄畸形的城市空间使得步行的吸引力降低,步行竞争力降低.本文从步行生活圈的角度,分析不同圈层下行人的步行特征,综合步行需求层次理论,从步行连续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愉悦性等角度,剖析不同圈层下步行街道吸引力的不足,提出提升城市步行街道吸引力的相应策略,以期为相关规划设计提供思路借鉴.

    作者:

    雷桂荣;过利超;金霞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64. 生活圈视角下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江阴市为例

    摘要: 在城乡规划向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的方向转型的背景下,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日益受到规划届的关注.本文基于生活圈的理论研究,梳理了国内学者对生活圈的定义和划分方法.以江苏省江阴市为研究案例,通过获取各类POI数据,对江阴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遵循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原则,以出行距离为划分依据,构建包括社区生活圈、基础生活圈、基本生活圈和完整生活圈在内的四级生活圈体系.基于生活圈的划分,构建四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江阴市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进行了探索,试图构建人本、精准、科学的城乡公共服务配置方法,为未来的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思路.

    作者:

    谢华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65. 生活圈视角下街区生活便利度评价研究

    摘要: 自2018年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出台以来,"生活圈"作为社区的基本单元,其打造和建设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提升住区居住品质,在空间共享的基础上促进设施共享,本研究以沈阳市长白小街区和新世界大街区为例,以路网密度为划分标准,运用大数据平台爬取街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信息,借助ArcGIS空间核密度分析对各类设施的分布特征进行一定的探索与研究,再通过层次分析法、GIS加权叠加等方法计算得出各街区生活便利度指数.结果表明:长白街区的生活便利区域占比较大,且以和锦街和南京南街周边指数最高为7.9;新世界街区的较为便利的区域为香港路附近,沿道路向两侧延伸,指数逐渐递减,最高为8.8.基于评价与分析结果,发现街区的开放程度及空间可达性对于各类设施的选址分布以及街区活力营造有重要意义,并一步提出在建设社区生活圈背景要求下,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策略及建议.

    作者:

    马芳芳;刘生军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66. 用地性质视角下的建筑高度分布特征及其管控探讨——以南京市溧水区为例

    摘要: 面临建筑高度研究难以管控实施的窘境,从规划管理最有利和基础的要素——用地性质入手,探讨用地性质视角下的建筑高度分布特征,以寻求建筑高度管控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南京市溧水区中心城区内共计679个用地全样本的采集,统计用地的建筑高度情况,从建筑高度区间跨度和区间内样本的比例,来总结不同用地的建筑高度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用地的建筑高度分布稳定性和偏好性存在差异:其中,居住、办公、医疗、宾馆用地的建筑高度分布区间跨度较大,分布稳定性弱,被认为是城市形态变化塑造的关键;小型商业、商场、宾馆、办公、教育、设施、政府、文体、生产用地的建筑高度存在偏好性的建筑高度分布区间,被认为在高度管控中,若无特殊要求,可以直接沿用偏好区间作为高度规划的参考依据.

    作者:

    王武倩;姚静怡;刘博敏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67. 田园城市视角下城乡结合区域探讨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在城市内加速聚集,相应的,农村土地向城镇用地转化速率越快.我国为了实现农村与城镇融合一体化,进行了多种实践尝试.但乡村明显的"城镇化"形态,并伴随着"城市病"在乡村蔓延,在"城乡融合"的开发建设中,也为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本文以城镇化发展背景为前提,从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与延伸,并结合云南省昆明市特色斗南片区研究为例,基于肌理融合和有机生长的角度,探讨田园城市及其衍生理论下城乡融合发展,提出农业都市主义在斗南的发展模式尝试,基于对城乡结合区域思考,从传统农业地区到新型城乡融合地区,希望对探索未来城乡、城镇化发展建设有借鉴意义并来指导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

    作者:

    崔景悦;吕杰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68. 电商时代武汉市商业空间格局演变历程及特征

    摘要: 在电商飞速发展、人们消费习惯逐渐发生改变的背景下,为更好地对未来城市商业设施进行配置,本文利用2013年至2019年武汉市商业POI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电商时代下城市商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历程及特征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总体商业空间格局的演变仍与城市规划政策和城市发展战略联系密切,但各类商业业态空间格局的演变较传统模式有所差异,商业设施分布和业态功能的演变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餐饮业不再强调绝对的区位优势,零售、生活服务类商业不再单一地聚集于城市商业中心,而是逐渐强调小型化、便利化,以"社区15min生活圈"的方式实现网络化布局,休闲娱乐类商业在当前体验型消费的浪潮下得以兴起,逐渐覆盖全市范围.

    作者:

    赵东昊;耿虹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69. 疫情下武汉社区规划治理问题及疫后重治思路

    摘要: 2020年的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市的社区既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构成单元,也成为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一方面对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社区规划及治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短板.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关于社区规划治理的重要政策,以及武汉市已开展的社区规划工作基础,结合疫情期间下沉社区的切身工作体验,从组织架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多个方面,归纳武汉市社区规划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武汉市社区疫后重治的工作重点及具体建议,以期为武汉市社区规划和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思路.

    作者:

    刘媛;李丹哲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70. 疫情防控下社区空间组织及治理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中基层社区成为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汇同医疗救治战线在遏制病毒肆虐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基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其空间结构和治理机制在抗疫后都出现了适应性变化,摸清这些变化对日后优化社区治理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调查、采访调查和实地走访调查,在研究武汉市两个社区抗疫实例的基础上,分析其内部空间组织的变化,并将其封闭模式凝练为多组团式和单一集中式.最后结合相关政策对社区服务管理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总结归纳了本次疫情防控中武汉市内社区出现的共性问题,从人员配置、工作统筹、多元主体、信息效用和动态评估五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中国其他城市提供未来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参考.

    作者:

    屈佳慧;胥宇凡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71. 疫情防控封闭式管理下住区空间满意度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机理量化分析

    摘要: 我国城乡规划发展已由"增量规划"模式逐渐向"存量规划"转变,其中住区更新已成为存量规划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相较"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现代居住区"往往被认为在公共空间环境、服务配套、物业管理等方面更适应居民日常的公共生活,从而一定程度上缺少了规划关注.但随着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封闭式管理模式下现代居住区在使用与管理过程中供需两方不匹配的问题也愈加显化.特别是在应对公共事件的情境下,更新规划该如何响应居民对住区公共资源利用的需求也已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基于此背景,本文以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现代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与因素分析法,系统刻画出居民对公共空间利用的整体满意度与空间物质环境、空间布局及空间管理等不同维度、不同类别变量之间的因果机制,从而客观把握疫情期间居民对公共空间利用的主要需求以及影响其利用意愿的结构化特征.以期为城市住区更新理论提供有益支撑,从居民对住区公共资源利用的意愿与需求角度,完善住区应对公共事件的韧性能力.

    作者:

    刘泽;王若楠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72. 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治理模式探究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各城市在维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生活安全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各城市自上而下开展了一系列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在国家一级响应政策下,对各个住区、单位进行封闭式管理,将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投入众多人力、物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维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本文在分析我国社区治理的主要类型及其差异性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的城市社区管理防控情况,探讨疫情应急期间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从社区营造方式、住区建设模式的角度出发,考虑住区封闭-开放适宜性尺度需求,为我国未来社区规划建设和基层治理提出相应思考及发展策略.

    作者:

    何湜荃;吴畏;邢永军;雷蕾;孙海春;余良;李超;孔筱丹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73. 疫情防控视角下的基层医疗设施布局优化探讨

    摘要: 新冠疫情发生后,各地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防控工作.本次研究立足于"新型传染病暴发期的应对",以医疗卫生设施的优化为突破口,始终以人为中心联系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发挥疫区与非疫区联防、联动、资源合理调配的科学决战方案,探索相应的防控施政策略.研究将基于各片区实际人口规模、人口密度、确诊病例活动轨迹等新数据论证发热门诊定点医院空间布局的均衡性,为新一轮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的前期论证做好有力支撑.

    作者:

    黄芸璟;李乔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74. 疫情防控视角下社区"韧性生活圈"打造初探——以深圳市南山区社区公共配套设施配置为例

    摘要: 新冠肺炎已成为推动城市规划及社会各个学科进行变革和反思的重要事件,疫情中社区公共设施也体现出诸如基本服务功能、空间弹性、使用功能灵活性等方面的问题.随着2018年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确定以"生活圈"作为居住区分级方式,为社区营造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适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契机,为生活圈建设及其公共配套设施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实施路径.本文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基于对南山区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实施的相关工作经验,以打造"韧性生活圈"为目标,结合南山区世界级滨海中心城区的发展定位,从医疗圈配套体系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冗余配置、品质型社区配套设施引导三个方面提出对生活圈公共配套设施配置的优化提升建议,以期为建设韧性生活圈及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提供有益的思考与探讨,以"韧性生活圈"作为韧性城区的坚实基础,打造韧性城区典范.

    作者:

    周庆华;李茂;陈凌芳;武明妍;陈艺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75. 百年巨变:1870—1990年武汉市主城区发展演变研究

    摘要: 以200余张历史地图与相关规划资料为基础,利用QGIS平台和GDAL插件,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图形进行倒溯重构,对武汉市主城区1870至1990年的百年演变进行研究.梳理百年巨变,主城区的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1870-1910年,三镇独立并各自沿长江、汉水带状发展;1911-1950年,各自打破固有边界,继续沿江并向内陆腹地扩张;1951-1970年,三镇融合,形成沿长江与汉水"十字轴"式发展;1971-1990年,武汉市主城区雏形成形,形成"十字轴"与圈层式发展.总结其发展驱动因素,认为在武汉市主城区百年发展中,山水等自然空间要素奠定了主城区空间形态的基本格局,道路交通设施以及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等不断的引导并推动主城区扩张的方向和总体功能布局,为武汉市后续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空间格局.

    作者:

    詹庆明;文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76. 百年莫顿树木园:大型户外树木博物馆的立园理念、营建特色及其启示

    摘要: 本文从回顾我国植物园的现状发展出发,总结了当前我国植物园研究的不足之处:植物园的研究和营建理念缺少专业化特色、教育科普体系粗放、在投资建设模式和运营管理方式也相对僵化.通过梳理莫顿树木园的发展历史,介绍莫顿树木园的营建特色,如高起点的长远立园思想、积极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而长期不断建设完善、面向各类群体的精细化教育科普体系以及强大的自我造血功能等,阐述了莫顿树木园的成功建设经验,提出莫顿树木园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为新时期我国植物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

    廖辉辉;魏成;魏明娟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77. "百湖之市"的死与生——以武汉为例的城市多湖特色保护与彰显路径探究

    摘要: "百湖之市"是武汉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禀赋,但历史上"填湖造城""围湖修路"等人工建设活动严重破坏了城市空间与自然湖泊之间的和谐关系,"百湖之市"空间特色面临"消亡"的危机.考虑到国内外城市滨湖特色塑造方法的局限性,本文从"空间基因"视角切入,以武汉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基因解析与传承技术:包括"城-湖"空间形态的演进分析;"人-湖"环境行为的互动评估;"城湖关系"基因的特征因子提取;并经由"宏观城市-中观社区-微观场所"的城市设计导控,探索了城市多湖特色保护与彰显的有效技术路径,为"百湖之市"空间特色的"重生"奠定了规划基础.

    作者:

    兰文龙;姜莹;单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78. 盐运影响下的苏中城镇结构演进机制研究——以沿通扬运河城镇形成、发展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逐渐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如何优化空间治理体系、协调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传统文化等都是城镇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通过梳理历史上城镇结构发展规律,总结影响城镇和区域发展的核心因素,以史为鉴,可以为未来的城镇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建议.本文以苏中地区沿通扬运河城镇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盐业及盐运河如何催生城镇产生发展、盐业制度如何影响城镇等级规模及文化变迁、运河水运如何影响城镇布局,分析古代城镇间的功能分工、产业协作关系,发现了影响城镇结构的主要动力因素、盐运文化在苏中地区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城镇间分工协作的必要性等结论,提出了苏中地区未来建设盐运文化遗产廊道及主题旅游区、城镇加强区域协同的展望.

    作者:

    沈硕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79.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策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摘要: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建设质量、覆盖水平和规模等级的要求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探索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引导及空间布局,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资源的精准化配置,加强国土空间的精细化管理,满足人民的多元化需求.本文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的难点和热点,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推进的相关工作,利用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现状提出可持续和富有自治区特色的引导策略,建立部门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从要素配置、区域协调、实施保障等方面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及管理.希望能为其他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有利借鉴.

    作者:

    罗梦婷;姚文山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80. 省级层面推进垃圾分类的方法研究

    摘要: 垃圾分类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文明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面临着垃圾产生量增速快、分类设施欠账多的双重困境.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的梳理,以《陕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规划》为例,研究垃圾分类的实践经验,得出省级层面推进垃圾分类应当摸清底数,以问题为导向确定重点问题;顶层设计,设立目标明确建设任务;落实抓手,理顺政策传导机制;明晰事权,构建"省+市+区"三级管理体系;全局考虑,统筹设施布局,破除"邻弊"困境的结论,为西部乃至全国推进垃圾分类贡献陕西经验.

    作者:

    史茹;宋美娜;刘碧含;侯佳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