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 2000年以来珠三角区域与交通互动发展关系的定量模型研究与规划应对策略

    摘要: 在文献综述和定性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交通网络联系度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珠三角区域与交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珠三角区域交通与产业、土地、人口等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而建立了一个基于成本导向视角的交通模式演变分析框架.研究表明:不同的成本导向驱动下,不同阶段交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有所不同;区域城市群结构与区域交通网络协同发展趋势明显,区域交通中心即城市群中心城市;区域交通、产业和土地之间的协调关系趋于优化,产业发展对土地资源配置起主要引导作用,土地利用引导交通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土地开发;为进一步降低使用者、外部成本,城际轨道、高速铁路将持续发展.在此趋势下,基于公平共享原则,提出区域交通网络化、快速化、公交化、品质化等情景下的规划应对策略.本文较好地完善了已有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

    作者:

    陈作任

    提交时间:2021-09-25

  • 2. 2015至2020年北京区域性专业市场疏解的空间效果

    摘要: 北京开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既有实施评估侧重关注疏解带来的人口、功能的规模结构变化,还应重视疏解的空间效果.以四类非首都功能中的区域性专业市场为例,综合2015至2020年兴趣点(POI)和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专业市场的数量、分布变化及其在产出、常住人口、客流等方面的空间影响,发现:专业市场规模疏解成效显著;各圈层数量占比相对稳定;专业市场单位要素成交额明显提升,要素总量减少使总成交额稍有降低;疏解是否带来原址周边常住人口减量、客流降低,在街乡尺度存在较大差异;原址周边客流存在较高的波动现象.在国家"十四五"纲要将中心城区相关功能疏解作为全国超大特大城市普遍要求的背景下,本研究视角亦可为各地疏解工作的实施评估提供参考.

    作者:

    王吉力;王良

    提交时间:2021-09-25

  • 3. 20世纪后城市规划理论中自然生态概念演进

    摘要: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城市规划领域有关自然与生态的概念变得越来越繁杂.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从最初的与城市相分离的避难所变为城市动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但很少有学者将人们对自然和生态的认识与城市规划的演变发展结合起来,并说明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如何来影响规划的发展.本文主要追溯20世纪以来自然与城市规划相互关系的历史,从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系统性三个角度来阐述自然和生态的变化如何影响城市规划在理论和政策方面的转变,研究城市规划概念变化中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演变,在当今"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然"的规划如何围绕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平衡进行发展.

    作者:

    曹双全;朱俊峰

    提交时间:2021-09-25

  • 4. 21世纪以来国内外城市家具设计研究述评

    摘要: 研究目的:回顾21世纪以来国内外城市家具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内容,提出分析框架,探讨问题与对策. 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文献计量与对比分析法. 研究结果:国内研究基础性强,具有人性价值观念、理性分析手段、感性交互表达三个设计维度,关注功能特色缺失、规划指引薄弱、标准体制落后问题.国外研究反映出向人性关怀、用户体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理论演变,突出了智能、环保、信息技术创新,表现出单体向系统、被动向主动、内部向外部的内容转向.国内研究重基础、重实效、重营造、重边界、重场所、重管控;国外研究则重外延、重前瞻、重影响、重融合、重用户、重服务. 研究结论:梳理"历史-现状-未来"脉络,形成"要素-层次-体系"框架,构建"产品-服务-战略"系统是未来城市家具研究关键.

    作者:

    蔡宇超;张杰

    提交时间:2021-09-25

  • 5. ANT视角下城中村社区参与式治理模式研究——以广州番禺龙美村为例

    摘要: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城中村社区治理成为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切入点,多方参与、协同治理成为共识.但当前多元参与的城中村治理运行机制与模式仍面临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参与式治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ANT(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构建契合在地化的城中村社区参与式治理一般行动框架.并以广州番禺龙美村为例,分析社区参与式治理行动者构成及其动态转译过程,探讨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希冀为当前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作者:

    马子贺;王成芳;崔佩琳

    提交时间:2021-09-25

  • 6. AR介入历史街区更新的探讨——以贡院片区为例

    摘要: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被逐渐认识到.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历史街区一直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但是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承载着城市历史和文脉的历史街区与快速发展的城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而明显.但是时代的发展必然带来科技的进步,新兴科技带来的虚拟的真实世界——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或许为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本文以一个针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贡院片区的更新方案为例,探讨增强现实技术介入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可能.

    作者:

    温也

    提交时间:2021-09-25

  • 7. CIM平台赋能"人本主义"城市治理建设范式——以厦门市为例

    摘要: 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理念存在相辅相成、协同推动的关系,CIM平台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支撑手段,赋能新时期城市协同治理."以人为核心,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是对新型城市化提出的要求,因而"以人为本"也是CIM平台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以厦门市的实践经验为例,阐述CIM平台建设始终秉持"人本主义"思想,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同时分析了CIM平台从1.0向3.0的迭代升级路径,以及CIM平台如何支撑不同时期城市协同治理的需求;最后提出CIM平台建设应回归本意,反映城市建设发展的真实面貌,赋能政、企、民共享共商共治,注重平台数据信息更新、开放、共享,做好智慧城市治理顶层规划设计,促进实现CIM平台"自主造血",旨在为各地市运用CIM平台赋能城市治理提出参考范式.

    作者:

    袁星;郑虹倩

    提交时间:2021-09-25

  • 8. ES供需视角下城区绿地系统雨洪韧性规划策略

    摘要: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导致的雨洪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高密度城区因其特殊的下垫面情况更易形成雨洪灾害.中国当前城区尺度上的规划主要通过管控径流控制率应对高频率降雨,在应对极端暴雨内涝方面缺少科学规划依据,应对的规划策略不足.本文以哈尔滨道外区为例,基于极端暴雨灾害情景下城区绿地雨洪调节服务的供需测度及分析研究,提出合理的绿地系统雨洪韧性规划策略以改善城区内涝问题.研究使用SCS-CN模型对哈尔滨台风"布拉万"降雨数据进行模拟,结合量化测度道外区各水文单元绿地雨洪调节服务供给量与需求量,对供需的数量与空间匹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提出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分级分时序制定各水文空间单元规划策略,绿地系统雨洪调节能力优化改造,水文空间单元间水量协调管控,绿地系统与多系统协作等.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规划下城区绿地系统雨洪韧性规划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科学依据,加快生态学基础理论成果向城市空间实践应用的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空间韧性治理做出贡献.

    作者:

    孔令骁;吴远翔;张纪朋

    提交时间:2021-09-25

  • 9. GIS综合分析在能源用地规划中的应用——地势起伏程度对生物质原料运输成本的影响

    摘要: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作用.GI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能源用地规划背后所需的技术手段.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生物质能便于储存和运输,可通过合理的规划达到区域整体的能源供需平衡,而这也使得运输成本成为制约生物质能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通常基于2D道路网络和平均坡度进行计算,地势起伏状态作为影响道路坡度和车辆油耗的重要因素被忽略.本文基于GIS技术,通过探求地势起伏程度对生物质原料运输成本的影响,为生物质原料运输路线优化提供数据参考,从而帮助建立完善的能源用地规划.地势起伏状态难以量化,本文通过对运输路线设置不同采样间隔的采样点来反映地势起伏状态,对各采样段运输成本进行单独计算并得出总运输成本.结果表明,地势起伏程度与生物质原料单位运输成本呈正相关关系.根据95%精度许可阈值下生物质原料单位运输成本计算结果,建议在计算生物质原料运输成本时,对平原、平原/丘陵和丘陵地区分别采用500m和300m采样间隔进行计算,可以实现更高精度与较小计算量的目的.

    作者:

    马晨烁;张一飞

    提交时间:2021-09-25

  • 10. "IP街区"视角下唐山小山片区更新设计

    摘要: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高质量的空间治理与发展的时代,同时提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的建设目标,如何高效利用文化力量更新城市旧城区,注入城市新活力,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逃避的问题.本文选取唐山小山片区,从文化视角切入,深入挖掘街区文化,探究文化产业模式,以文化产业的IP模式为触点,探究其运作模式与文化、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IP街区"式街区更新模式,从文化新业态的角度,实现街区的文化复兴与文化消费,结合街区现状与IP产业特点完成适应IP产业发展模式的街区空间设计.

    作者:

    边新元;王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1. Parklet概念下商业街道外部空间塑造研究

    摘要: 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人们对感受性满足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传统商业街道因特色空间的缺乏和现代电子商务的冲击,使其对人们的吸引力愈发减弱.本文在剖析传统商业街道的现状模式和外部空间活动的基础上,厘清传统商业街道在空间设计与使用需求两方面不足,从而强调Parklet概念运用于商业街道外部空间设计中的必要性,并从优化空间设计与满足使用需求二者有机结合的视角出发,提出商业街道外部空间塑造对策与应用方法.

    作者:

    梁晶;周宇飞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 "TOD+存量更新"一体化开发模式研究

    摘要: 在当前城市用地与交通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中心城区内存量用地价值亟待开发的背景下,以TOD理论为指导的城市轨道交通开发为城市更新带来新的动力.本文根据TOD与存量更新的理论特点,将两者相结合.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潜力以及TOD开发两个维度开展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存量用地评价体系;利用经验类比以及回归分析法,从圈层结构、土地利用、交通系统、环境设施四个方面总结国内外典型TOD站点的成功经验,提出TOD建设指引模型.并以天津市华山里站为例进行调研和实证研究,分析、评价得出华山里站周边存量用地的开发潜力,基于建设指引模型提出"TOD+存量更新"的开发策略.形成"站点周边用地开发潜力评价、根据潜力高低细分TOD开发单元、根据TOD模型提出各开发单元更新策略、形成“TOD+存量更新”的开发策略"的开发过程.

    作者:

    刘凯旋;王晓君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 一体化背景下省际边界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

    摘要: 新时期伴随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增强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成为中国城镇化下半场亟待解决的重点与难点.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以省际边界城市安徽省黄山市为例,在分析现实困境和转型发展新使命研判的基础上,从本底特质、中心能级和区域协同等方面探讨"凝核聚力,破界融入"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为其他同类城市加快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

    孙竹;姚林;张卫华;刘复友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 一体化趋势下城市外围城镇圈公服设施规划探讨——以莱西莱阳一体化示范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例

    摘要: 城镇圈涉及对象包含城市外围的街道、建制镇及乡村地区,其发展更侧重于城市外围的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发展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向"多中心""扁平化"转变,基于城镇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可有效避免因行政壁垒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打破传统规划依据行政层级配置公服设施的思路,真正意义实现城乡统筹,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外围小城镇、城市新区的良性发展.本文在解读一体化趋势和城镇圈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以莱西莱阳一体化示范区为例探讨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作者:

    张志远;崔晓光

    提交时间:2021-09-25

  • 15. 三大导向下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底图底数思考——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

    摘要: 自然资源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提出,各地应在第三次国土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符合规定的国土空间利用现状和工作底图底数.底图底数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在进行现状分析,开展规划编制和构建规划"一张蓝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底图底数的研究聚焦于用途分类体系、专项规划衔接、数据构建等领域,缺少针对底图底数统一制作技术路径的探讨以及市级层面的实践.本文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三个维度对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底图底数进行思考,并结合泸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案例,提出底图底数构建的四个步骤,进一步探索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层面的底图底数制作和成果运用方法,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作者:

    金艺豪

    提交时间:2021-09-25

  • 16. "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摘要: 城市快速扩张显著改变了区域"三生"空间格局,深刻影响城市供给、调节、支持、文化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利用同心缓冲区探讨城乡梯度内"三生"空间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90—2018年,生活空间呈不断增长趋势,主要源于优势景观耕地的转化,共转移653.38km2;生态空间面积表现为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总体变化幅度较小,累计减少3.9km2;在距市中心15km左右的城乡结合部,景观呈现较高破碎度和异质性,在50km附近,边缘密度、结合度等指数呈现显著波动,景观破碎度降低而连通度提高.28a间杭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显著时空变化,林地、水域等高生态价值区域呈萎缩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共计7.4亿元,废物处理生态价值量锐减;沿城乡梯度,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值总体从市中心到农村波动递增,并呈现与景观指数趋于一致的拐点现象,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增长最快;由相关性分析可知,连接度、破碎度等多项景观指数与食物生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最大斑块指数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高度负相关."三生"空间的无序转化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的降低,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三类用地,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

    魏依柯;陈前虎

    提交时间:2021-09-25

  • 17. 三生空间视角下城市免疫风险的策略与方法

    摘要: 随着突发性事件对城市的威胁逐渐加重,警示亟需提高城市的韧性,因此探究韧性城市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以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为例、以ArcGis为用地分析软件,将栖霞街道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三生空间分类,梳理各类建设用地症结,并结合各类建设用地占三生空间的面积比例来确定对应问题影响力的权重,进而明确三生空间的"病原体",识别城市的脆弱性.针对栖霞街道三生空间的脆弱性提出更新策略,并通过细胞培育、组织生成、系统融合三个阶段来进行策略实施,实现城市应对风险的"免疫应答".本文通过多元廊道衔接实现生态修复,解决生态斑块关联性不佳的脆弱性;通过就业弹性扩充实现产能激活,解决生产驱动力不足的脆弱性;通过开放空间融合实现人居优化,解决生活分异感剧烈的脆弱性,由"点-线-面"地对城市进行针灸治疗.最后,探讨生态、生产、生活之间的融合模式,提出灾害预警防护、全域旅游活化、产城融合共生策略,结合"免疫城市"理念,实现栖霞街道的韧性发展.

    作者:

    陈桢豪;李和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8. "三生"空间视角下民族村寨人居环境演变特征

    摘要: 由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组成的"三生"空间构成了乡村空间的整体,其三者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热在推动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包括人居生活环境破坏、村落空间秩序混乱、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受损等.因此亟需理论研究和实践回应.本文以湖北省利川市兰田村为例,基于田野调查、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其"三生"空间的相互关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过程;兰田村的"三生"空间逐渐由传统单一的人居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变.研究弥补了从"三生"空间体系化的综合视角研究民族村寨人居环境问题的不足,并基于此提出具备操作性的乡村规划策略,以期能对民族村寨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

    肖文彦;李晓峰;李振宇;李敏芊

    提交时间:2021-09-25

  • 19. "三融合"规划导向下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探索——以重庆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摘要: 在国家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有效实现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将自然资源融合到区域发展战略与城市发展格局中,是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以重庆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例,探索了自然资本增值背景下大型湿地公园的规划实践.规划以"三融合"的工作思路,即实现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融合、实现规划与区域法定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实现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本增值的融合,提出融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优化片区功能、提升湿地公园品质、创新城市运营等规划发展策略,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合理划设用地保障与发展条件协同、产业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协同.

    作者:

    薛魏;肖泳;郑耀忠;袁喆

    提交时间:2021-09-25

  • 2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