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281. 历史地段居住型社区的更新与治理探索——以南京市梅园新村社区的调查为例

    摘要: 城市的历史地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地段中的居住型社区在普遍的商业化更新背景下更是有其独特的人文意义.以南京市梅园新村社区为例,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视角,对这一关注度较少的特定对象展开专题式研究,以期丰富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研究指出:历史地段居住型社区的更新和治理在政策和制度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科学的管理规则并预留社区弹性发展的空间、分类管理建筑产权、以政策性福利鼓励市场资本进驻、完善社区规划师制度;在主体和行动方面,应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治,在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相应作用;充分利用社区资本培育社区治理的内生力量,实现社区长远的良性发展.

    作者:

    全雨霏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2. 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特征及转译模式研究——以浙东地区奉化为例

    摘要: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城区空间格局保护的矛盾仍在凸显,导致历史城区往往面临着"被开发"与"再保护"的双重压力,同时在面对"拼贴化"的历史环境和"碎片化"的历史空间困境下,如何再认知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文化价值原型以及总结其空间存在模式,是当下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浙东地区奉化历史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历时性语境下总结历史城区空间原型特征,对比当下历史空间原型要素的现存状态,提出历史城区空间格局转译的四种模式,即原型实存式、内生演替式、结构模糊式以及介入更新式,以此促进历史城区的保护由"要素保护"走向"整体保护".

    作者:

    万明;董鸣;王振宇;李励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3. 历史层积视角下的青岛港城市历史景观演变

    摘要: 城市历史景观(Hitoric Urban Landscape,HUL)是有关城市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其作为一种层积的历史,对于城市景观、风貌具有长期的塑造作用,以及对历史和当代城市产生巨大影响.文章借助"历史层积"的概念,以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历史城区中青岛港片区为切入点,以规划图示的方式再现了港口区域规划的各个历史断面.并以港口规划为线索来复现史城市建设脉络,分析了青岛老城区城市规划的历史概貌,及各个时期青岛城市历史景观的主要特点和共性.青岛港城市片区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部宏伟计划下的愿景蓝图与当时的城市现实不断碰撞、妥协、融合的历史.直至今日,港口片区仍然非常深刻地影响着青岛历史城区的功能、形态、景观和肌理特征,乃至整个青岛历史城区的空间和经济活力.文章可为同类滨海城市历史景观的历史研究和当代景观保育提供参考.

    作者:

    徐敏;付梦姣;姜清馨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4. 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的滨水风貌带规划策略——以龙泉中心城区瓯江风貌带规划为例

    摘要: 滨水风貌带不仅是织补城市生态与景观断裂、补全缺失功能的重要空间,还应成为城市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的展示平台.本文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从价值解读、保护展示、适度干预和更新发展四个方面构建滨水风貌带规划思路,并以龙泉为例,提出历史层积分析与核心价值提取、山水格局梳理与关键要素控制、地域风貌研究与设计手段探索、发展定位明确和特色空间规划、主题功能划分及文化线路打造五大策略来完成龙泉中心城区瓯江风貌带规划.

    作者:

    王馨珠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5. 历史文化传承下的城市更新探索——以沈阳大东区历史空间更新为例

    摘要: 历史文化空间是一个城市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注重文脉传承与延续历史空间的城市更新,是立足老城区的文化底蕴,挖掘独特城市魅力,塑造多样化人文景观的重要维度.在新时代城市更新背景下,拥有诸多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特别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如何更新,老城区内的历史文化空间如何更新,如何与现代发展、功能需求相适应,如何体现该区域的城市自信?本论文立意在探索城市更新中更好的发挥历史文化的引导性,促进历史文化空间与现代功能需求相适应,提升老城区的活力与文化自信,以保障老城区历史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以沈阳市大东区历史文化空间为实证案例,从文化挖掘、资源评估、策略研究、空间落位等方面,为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更新规划进行探索.

    作者:

    金锋淑;刘忠刚;祖航;宋春晓;易云龙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6. "历史文化+"引领郑州商都发展建设

    摘要: 目前法定的名城或街区的"保护规划"以红线控制为主,对城市建设的带动性较弱.本文结合郑州文化特点,聚焦商都历史城区的价值特征、现状情况和发展需求,希望通过研究性规划,寻找以历史文化带动城市建设的实操性和可行性策略,平衡保护红线控制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使"历史文化"切实成为历史城市品质提升、建设带动的核心要素.

    作者:

    胡笳;陈旭娟;刘畅;王瑞伦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7. 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基因的修复与显化初探

    摘要: 随着中国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发展开始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对其的保护和活化提升在传承城市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助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文化基因理论,提出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文化基因修复与显化的研究框架.以福州市烟台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将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风貌协调区共同纳入文化基因的研究范围.通过对展现街区风貌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的整体片区进行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分类解析,构建烟台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基因谱系表,并结合其在城市更新中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修复—显化"的靶向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作者:

    黄晨阳;贺建雄;脱斌锋;庄霆坚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8. 历史文化街区共享空间网络结构评价研究

    摘要: 信息时代催生了"共享"理念.为优化历史文化街区共享空间结构与布局,使共享空间布局能满足不同群体游憩交流的需求,实现共享空间供需平衡并促进邻里交往,恢复人情纽带.本文选取武汉沿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区域,结合步行可达性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共享空间作为节点,节点之间的联系作为"线"并将步行可达性指数作为线权,分别构建成年人群体、老年人群体共享空间加权网络模型.研究发现,两个群体的网络拓扑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成年人群体共享空间加权网络模型的整体完备度好于老年人群体,组团之间的联系较紧密、层级性显著,孤立节点1个;而老年人群体共享空间加权网络模型网络密度稀疏,并存在多个孤立节点.基于研究结果,结合两个群体的网络结构特征,提出相应对策,为历史文化街区共享空间整体优化与更新提供科学的指导.

    作者:

    蔡秋妮;李静波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9.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特征分析及更新策略研究——以山西省平遥古城历史街区为例

    摘要: 在城市微更新和存量规划的大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以其传统的空间肌理、独特的文化特色而备受青睐.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逐渐发生变化.长期以来,中国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多聚焦于单个历史保护建筑或物质空间,缺乏对街区整体空间形态的把握.因此,研究历史街区的空间特征对其保护和空间微更新意义重大.基于此,本人选择平遥古城作为研究范围,借助空间分析技术,对传统街巷布局特征进行分析.引入空间句法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平遥古城街区整合度、选择度、智能性和视线整合度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空间结构特征.对比分析实际调研现状和量化结果的异同,对平遥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和活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

    宋瑞莉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0. 历史文化街区轨道交通与游憩消费网络的耦合分析

    摘要: 在TOD发展导向下,轨道交通布局合理度与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息息相关,历史街区游憩消费网络与轨道交通网络究竟是叠合还是分异,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对于街区的活化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市沿江历史文化片区为例,首先,提取区域内的轨道交通网络同时基于矢量道路数据和商服类POI数据构建游憩消费网络;其次,量化分析两组网络的中心以及空间结构;最后,通过叠加分析两个网络空间结构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沿江历史文化片区轨道交通网络以及游憩消费网络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其网络中心基本耦合,同时空间结构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研究结果对于TOD发展导向下的武汉市沿江历史文化片区及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起到启示作用,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者:

    李苏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1. 历史街区城市记忆重塑研究——以莲桥街街区为例

    摘要: "城市记忆"是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形象的重要一环,而历史街区蕴含着城市前世今生的历史记忆,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从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的转型,城市中的历史遗存作为重要的存量资源,亦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当下关注的热点.而当前历史遗存破碎化、商业化甚至消失等问题层出不穷,其保护更新工作如何进行也成为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现今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宁波市莲桥街历史街区为例,归纳其所蕴含的城市记忆内涵,通过解析该案例,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指出该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呈现出"完全背离"的状态,从反面说明了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关系尤为重要.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需要重视城市记忆的保有,从"见证者"与"发展者"两个维度去重塑城市记忆.

    作者:

    李昊泽;王勇;许濒方;程杰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2. 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的转向研究——基于空间句法和POI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 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是居民生产生活的载体,其独特的生活实践孕育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然而近年来消费文化的浪潮、传统生产模式与消费意识的转变以及新经济、新功能、新空间的介入对其日常生活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使其发生转变.本文通过空间句法和典型年份POI数据分析了平江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所发生的转变,并讨论了其对居民现实生活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整合度的核心区域是景区化建设的主要价值高地;街区特有的鱼骨状的组构形态,使平江路成为旅游开发的绝佳舞台;外部资本和客体的大量涌入,使居民让渡着自身生活的场所,高深度值、外界不易到达的空间,是当下居民开展生活实践的主要区域.进一步通过计算空间句法分析结果与POI数据历时性分布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居民实际生活相关的功能开始逐渐脱离其日常聚集、活动的场所,并开始远离街区的整合度核心;相较于集聚性和可达性而言,历史街区内业态布局的宏观选择更倾向于高穿行性的场所范围,进而导致了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与景区舞台表征空间的品质差异;商业化、符号化的景区运营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居民生活的忽视,居民们现实的生活问题极易被掩盖于繁华、精致、典雅的舞台表征之下.

    作者:

    倪烨昭;崔景;佟旭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3. 历史街区绅士化的机制与特征研究——以南锣鼓巷地区为例

    摘要: 绅士化现象常与城市更新运动相伴出现.本文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作为研究案例,梳理其更新过中不同绅士化阶段的成因及表现,研究发现,南锣鼓巷地区绅士化分为艺术绅士化和旅游绅士化两个阶段,其主要结果为艺术家群体被迫离开,而最初的居民群体未被置换,和旅游业群体并立.结合相关地租极差,空间生产等理论对其绅士化的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绅士化呈现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且中国绅士化使得居民对原住区的黏性大于离开的可能性.最后根据南锣鼓巷地区绅士化的正负面影响,结合中国绅士化以政府为主导这一特点,对合理引导绅士化提出历史街区更新的政策建议.

    作者:

    项欣怡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4. 历史街区边缘社区的在地更新策略探究——以重庆磁器口金碧社区为例

    摘要: 历史街区是具有重要人文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城市遗产,对保护城市文脉具有积极作用.而位于历史街区核心区域与边缘地段的城市社区往往会因为区位价值不同和上位规划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在地理论的视角切入,对位于重庆磁器口古镇核心保护区与规划保护范围之间边缘区域的金碧社区进行实例研究,分析历史街区对其边缘社区的正负影响机制,梳理其当前发展困境与提升前景,提出调整规划策略、发展文旅产业、形成文化脉络、推动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技术手段,以期进一步推动历史街区边缘区域的城市社区更新优化策略的发展.

    作者:

    邓代江;杜春兰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5. 原居安老视角下的适老生活圈营造策略探究

    摘要: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高龄化、少子化""未富先老""未防先老"现象凸显.老人居家养老心理倾向与核心家庭结构转变、服务设施供需不耦合、空间设计均质化等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使老龄群体在原居难以安老.因此为满足老龄群体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医疗照料需求,提出原居安老视角下的适老生活圈营造策略.物质需求与医疗照料方面,结合群体生理、心理、行为、经济、需求特征划分异质性老龄群体三级类型,并分别与该群体的区域生活圈、社区生活圈和基础生活圈进行叠加分析,层级落实服务设施的定量、定位至定性,再至补充性叠加体系,以社会服务支持为辅助,达到同级间共享,差级间互补目的;精神慰藉方面,通过多空间类型划分、复合空间叠加等方式营造全龄性共享空间,增强老龄群体的社区归属感,促进多龄融合.

    作者:

    邓可欣;田银生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6. 原真性视角下工业遗产社区适应性更新的路径探索

    摘要: 工业遗产社区是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反映出社会主义时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特征,是地域文化和集体记忆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作为重要的人居型历史环境,当前中国多数工业遗产社区正处于非法定保护的自生长状态,在旧城改造中面临复杂严峻的更新形势.文章以工业遗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历史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内涵,随后从价值特征、空间意象、社会属性等方面阐述工业遗产社区的独特性,并结合遗产社区的现存实例,归纳总结中国工业遗产社区更新中的"失忆"现象,最后从"空间原真、文化原真、居民原真"三大维度,针对性提出"住民原真为核心、文化复兴为基础、空间原真为载体"的社区更新策略.本文通过对未来中国工业遗产社区适应性更新路径的探索,旨在保存并发扬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促进城市工业遗产社区的可持续生长,为城市记忆延续与文脉传承提供可参考建议.

    作者:

    胡若涵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7. "县—乡(镇)—村"三级主导功能传导研究——以湖南省攸县为例

    摘要: 本研究立足于新时代国家系统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背景,着眼于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县到乡镇再到村级层面的传导和落实,采用定量评价为基础定性分析为辅助的研究方法,基于乡镇综合发展潜力评价和建设承载能力评价及符合镇村国土空间发展和建设规律的定性判别标准,实现县级主体功能定位向乡镇级的一级传导和向村级的二级传导,破解了传统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县级以下层面传导阻断的弊端,对传统主体功能区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推动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统筹乡镇功能定位及其镇村传导方面提供了思路.

    作者:

    张瑞霞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8. 县域"三生"空间功能网络与耦合协调分析——以河北省曲阳县为例

    摘要: 合理划定"三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研究县级"三生"空间视角下国土空间利用优化的目标和方式,本文以河北省曲阳县为例,基于用地的主导功能和效率水平界定县域及建制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相关模型,建立了一种分析县级"三生"空间格局特征和耦合协调关系的方法.研究显示,曲阳县"三生"空间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小聚集、大分散的状态;乡镇"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度情况较好,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特征;"三生"空间两两耦合情况有所差异,"生活-生态"功能的耦合度最低,"生产-生态"和"生产-生活"耦合度相差不大且处于拮抗期.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此类"三生"空间的研究提供基础,以期进一步提升"三生"空间的协调水平,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空间治理高质量发展.

    作者:

    邓天怡;苏杭;曾坚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9. 县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配置方法研究——基于乡村收缩背景下的思路探讨

    摘要: 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及重"城"轻"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导致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现象持续存在,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寻求优质公共资源产生的乡村人口收缩现象已经成为基本趋势,并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加剧了恶性循环.针对现有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存在标准体系二元分化、供给模式单一、粗放等问题,不利于适应乡村收缩发展的现实趋势,文章从乡村收缩带来的客观要求即需求扁平化、集约品质化、动态弹性化出发,系统地提出了县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配置的思路:在体系层面,构建"纵向分级+生活圈+横向分类"的体系框架;在布局层面,形成"中心服务+协同共享+交通补足"的网络结构;在实施层面,考虑"规模弹性+近远期结合+多元路径"的动态方案,以期为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相关实践提供借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

    高黎月;李和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 30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