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301. "县域经济"转型下的都市区规划建设统筹协调机制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摘要: 都市区是城市群发展达到较高阶段而形成的空间载体,是城市群发展中比较高效的空间组织形式之一.浙江省早在2012年就提出通过四大都市区建设,增强都市区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门户地区.随着都市区规划建设任务的深入推进,都市区内部县市之间、县域之间和都市区外部与周边城市的建设协调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都市区统筹协调机制的探索和研究成为破解都市区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对温州都市区发展现状和问题的深入剖析,从规划协同编制、规划建设管控、重大项目指引、制度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探寻协调都市区发展的有效路径,为相关都市区统筹协调与区域管治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

    潘宁宁;董煌标

    提交时间:2021-09-25

  • 302. 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数转换研究——以南雄为例

    摘要: 基于"三调"成果的基数转换工作是绘制"一张底图"与"一张蓝图"的基础,科学、客观的开展基数转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研判基数转换既有规则与工作框架,发现存在可操作性受限与延伸度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县级层面视角,以南雄市国土空间规划基数转换工作为例,基于问题导向,提出多源数据辅助与校核、多重联动合力的工作策略与方法,提升了南雄市国土空间规划基数转换成果的准确度,展开了"边转换,边应用"的探索,并展望了编制地类细化、优化细则的计划.

    作者:

    董华文;宋艳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303.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研究——以澄城县为例

    摘要: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在指导同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效传导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之间的规划,动态监测区域国土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能够摸清本底、识别问题、框定规模、优化格局.本文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的内涵出发,明确"双评价"承载力和适宜性评价相互衔接的顺序原则;主导化、差异化、易获取的指标选取原则及可操作性强,指导价值高的评价方法原则.以《指南》为基础,从澄城县实际出发,科学确定适宜性评价范围,因地制宜构建了具有渭北旱塬沟壑区特色的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国土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区域发展的稀缺性要素为约束,分别评价各单要素可承载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取各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值作为承载规模上限,得到澄城县"双评价"的结果,为其他地区开展"双评价"提供经验借鉴.

    作者:

    张芝榕;雷若男

    提交时间:2021-09-25

  • 304.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解方法——以湛江市遂溪县为例

    摘要: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是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规模分解方案直接影响各镇街未来15年城乡空间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本文以湛江市遂溪县为例,探索新时期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镇城乡建设用地分解配置的技术方法,形成了"预留-保障-分解"的配置思路,即先行预留弹性规模,优先保障重大平台建设和历史用地需求,再利用熵AHP法构建科学的分解模型将用地规模分解至各镇,合理确定各镇期末城乡建设用地.通过上述方法形成的城乡建设用地分解配置方案基本符合在编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战略,对于当前全国范围内开展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推进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

    梁景宇;邓木林

    提交时间:2021-09-25

  • 305. "双区"背景下关于深圳"住有宜居"的思考——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摘要: 十九大提出"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站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居的美好愿望和热切期盼开始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站在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要历史时期,有责任为全国探索率先实现人人"住有宜居"之路.当前,深圳市住房市场供求不平衡、空间失配、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基于此,本文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先剖析深圳目前公共住房存在的空间失配、供应渠道和路径相对单一、建设时序不匹配等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突破现有路径的瓶颈;创新GIS辅助分析技术,精准识别空间需求;探索租购同权新模式,健全住房的运营管理体系等改进策略,统筹优化公共住房建设,为后续公共住房的实施建设提供可靠指引和依据.

    作者:

    涂玉敏;刘田

    提交时间:2021-09-25

  • 306. "双层级"与"双集中"的村庄分类与布局探索——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为例

    摘要: 村庄分类与布局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内容,村庄的类型和等级是村庄规划选择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决定性因素.但现有分类单元多集中于行政村级别,对于高寒山地等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研究较为鲜见.本文以西藏乃东区的村庄分类和布局实践为例,立足于乃东区现状特征,同时紧密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国家产业扶持及特色资源利用,最终确定以乡镇"行政村"为单元的村庄政策性分类和以"村组"为单元的村庄实施性分类,根据西藏乃东区"一谷三沟"独特的地形地貌,探究各村组间区位交通可达条件差异;依据藏民农牧生产劳作方式的特点,判别村组并非呈现"空心村或留守村"状态;在藏民为主的村域内,梳理各村组间村民迁并意愿.结果表明:藏区山地村庄分类宜采取"政策性行政村定性,实施性村组定性"的双层级思路进行研究,村庄布局的模式宜采取村组层面上向中心村组集中,行政村层面上向中心村集中的"双集中"的思路.为高寒民族地区的村庄分类与布局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

    作者:

    曹海峰;安月辉;潘浩澜;朱鸣洲;刘承楷

    提交时间:2021-09-25

  • 307. "双循环"下区域协调发展新态势与空间响应

    摘要: 区域协调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源自不充分不平衡的同根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内循环的重要空间策略,研究从城乡规划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态势与对应的空间规划响应.研究采用了资料查阅法、案例归纳法,经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缘由、重点内容梳理,从城乡规划实践视角,一方面,归纳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区域发展的经济动力新变化、区域合作主体发生变化、国家自主性与社会的张力调试;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协同发展的双轨制特点,选取了嵌入式国家自主性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太原市、长白山区域、贵阳市三个区域协调类的城乡规划实践项目,归纳了:依赖要素供给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资源依赖市场发展的自下而上的模式、综合模式三个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的空间响应.

    作者:

    刘诗琪

    提交时间:2021-09-25

  • 308.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内陆型综合保税区空间特征与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综合保税区作为承载国内、国外市场资源集聚并转换的特殊政策投放区,其布局正呈现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的态势.而内陆型综合保税区作为中国广大腹地城市连通两个市场的重要窗口,正成为打通"双循环"战略堵点的重要抓手,其相关研究将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具象的空间载体范式支撑.本文辨析新时代背景下综合保税区的新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关于内陆地区研究地域相对缺乏的问题,重点聚焦梳理内陆型综合保税区的相关案例,总结其在主导类型、功能配置及路网尺度等方面的空间组织规律,并明确内陆型综合保税区的共性布局特征与重点规划内容.最后,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空间需求为导向,从规模预测、功能分区、用地供给、交通组织四个方面总结内陆型综合保税区的技术性思路,以期为新时代相关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作者:

    陈杰夫;郑学荣

    提交时间:2021-09-25

  • 309.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广州"北优"战略转型与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广州北部地区长期以来作为区域发展的弱势地区,枢纽、生态等高价值资源始终未能充分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为内陆腹地和都市边缘地区带来后发机遇.本文选取广州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发展背景下,传统大都市区外围边缘地区面临的发展机遇、困境及相应的空间应对策略.通过对"北优"战略的全面解读和再审视,进一步梳理北部区域的发展动力与资源禀赋,构建依托航线资源和本地产业基础,整合北部资源要素,建设面向国内国际的供应链产业链组织中枢的发展主线,提出"空港+"、"绿色+"和"时尚+"等发展战略指引,构建"一轴、一核、两带、多组团"总体空间格局,推动国内国际两大循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广州都市圈功能空间的均衡发展和北部地区的整体高质量发展.

    作者:

    郑清菁;许闻博;李福映

    提交时间:2021-09-25

  • 310. "双循环"新格局下深圳机场航空货运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产业结构升级引发航空货运需求增长,新冠疫情期间航空货运进一步展现了其战略价值,在"双循环"新格局下,机场航空货运发展必将成为新热点.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成长为全球航空客货吞吐规模最大的地区,但湾区各大机场间仍存在同质化竞争、协同关系不明确等问题.深圳机场航空货运发展起步最晚,面临较大的区域竞争压力,亟需找准自身优势、实现与周边机场协同发展.本文从机场群视角出发,以航线、航司、腹地连接效率、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等分析为基础,识别深圳机场航空货运发展的核心优势和劣势,提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的深圳机场航空货运发展策略建议.

    作者:

    赵连彦;张文娜

    提交时间:2021-09-25

  • 311. "双循环"格局下内陆边境地区的发展对策——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

    摘要: 学术界对"双循环"格局和内陆边境地区发展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对内陆边境地区如何在"双循环"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十分缺乏.博州作为中国内陆边境地区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面临着远离区域中心城市、州域中心城市边缘化、口岸竞争激烈以及二产实力偏弱、旅游知名度不高的挑战.本文结合国家的政策导向、阿拉山口口岸地位提升以及口岸经济和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机遇,从构建全面开放格局、打造区域协作样板、构建外向型产业生态圈三个方面提出博州融入国家"双循环"格局的发展对策,为新环境下博州的发展提供思路.

    作者:

    汪峰;陶磊;毛芸

    提交时间:2021-09-25

  • 312. 双循环背景下成都市构建半导体产业生态圈的空间响应和规划策略

    摘要: 在国家提出"双循环"宏观战略背景下,半导体行业需要通过践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路径来解决当下困境.本文基于双循环新战略背景下半导体产业链发展趋势研判,分析半导体产业链在产业链结构、产业链布局、产业链链主方面即将存在的转变.本文在总结成都市半导体产业链现状空间布局、企业情况、配套情况的基础上,基于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人才链等四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完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育人才链、提升服务链等方面出发提出相关措施,以期提升成都市半导体行业整体能力,为成都市打造成为半导体第四级核心城市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策略.

    作者:

    余蕾

    提交时间:2021-09-25

  • 313. 双循环背景下湖南省创新空间格局的构建

    摘要: 创新是推动"双循环"的重要驱动力,湖南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被要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的高地,在中国"双循环"系统内承担重要功能,其创新空间格局的构建举足轻重.本文关注2006-2018年间的湖南省创新发展过程,基于20多万条专利大数据,从多尺度的视角分析了湖南省创新成果产出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对湖南省产业发展战略,提出湖南省的创新空间格局为:"一核、一环、全域",支持新型产业格局与创新格局协调发展.本文对湖南省创新型产业规划提出几点建议:在核心区(长沙六区一县)层面内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集中优质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在有"凤"的地方筑"巢";在重点区域(长株潭地区)层面内打造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科创走廊,用纽带联系邻近的创新源;在全域层面规范创新市场环境,鼓励公司及个人创新,确保全域创新有政策.本研究重新认识湖南省创新成果产出的空间格局以及演变规律,以期为湖南省创新型产业布局规划提供研究基础.

    作者:

    杨宇民;胡亮;廖婧茹;郑华;左苏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314. 双循环背景下苏中制造圈特征与转型策略——以靖江为例

    摘要: 制造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制造"向"智造"转型也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的最佳路径.文章以两个层次揭示区域制造圈体系.层次一以苏南、苏中部分县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价值区段等分析方法,结论表明,该区域在价值区段上形成分工体系,且在分门类产业上形成各自的制造圈体系,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上呈现空间集聚.层次二以靖江市为个案研究,运用核密度等分析方法,证明靖江已经形成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且各类产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分布,同时对靖江制造升级提出发展优化策略.

    作者:

    胡智行;尤勇

    提交时间:2021-09-25

  • 315. "双循环"视角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以云南曲靖为例

    摘要: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渐成为国家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体战略.本文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演进历程的溯源及对区域格局的战略研判,提出"双循环"视角下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应重点聚焦"三个区域层次、五个重点领域",并以云南曲靖为例,对其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曲靖已逐渐由对外开放的"末梢"转变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前沿阵地,成为连接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市场的重要支撑点.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区域竞争激烈、交通枢纽地位有待强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业转型任务艰巨等问题与挑战,亟需探索新的区域发展路径与举措.本文从全球、全国、滇中城市群三个区域层次,聚焦交通互联、产业共赢、文化共荣、生态共治、公服共享等领域,提出了曲靖市区域发展战略,旨在不断增强其"双循环"战略节点地位.

    作者:

    张茜;张萌;王乙涵;任玥

    提交时间:2021-09-25

  • 316. 双枢纽格局构建下北京良乡-南关地区站城融合更新

    摘要: 由交通重大项目引发的地区环境改变及功能内涵增长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围绕枢纽站点打造的站城一体化对促进城市空间发展、环境品质提升、人文精神塑造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交通枢纽在实现地区便捷出行的同时,引发的功能提升改变将满足更高品质的城市发展需求,成为城市更新实施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北京西南房山良乡-南关地区市郊铁路双枢纽格局构建及站城地区升级改造为基础,探讨枢纽建设驱动下地区城市更新发展的综合效益及可行性,为后续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思路.

    作者:

    崔旭川;马瑞

    提交时间:2021-09-25

  • 317. 双碳目标下的广州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摘要: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前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中国在2020年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减碳目标,体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民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双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以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为目标,系统梳理了国土空间规划与碳达峰、碳中和的耦合关系,以广州国土空间规划为例提出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双碳响应策略框架:即以规划目标指标为引领,产业体系、能源结构、交通体系、市政基础设施为主体,监测评估为手段的全流程全覆盖多领域双碳响应机制,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落实双碳目标、建设碳中和的城市提供具有实操性的工作思路.

    作者:

    鄢金明;王建军

    提交时间:2021-09-25

  • 318. 双碳目标导向下低碳生态理念的践行——以邳州隆丰湖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摘要: 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向目标是中国未来几十年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内改革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未来20年城市化进程继续深入,城市无疑会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低碳生态理念不仅是实现减碳固碳的核心思想,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思想之一,因此本文借助在邳州隆丰湖片区城市设计过程中低碳生态理念的践行,思考城市规划过程中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和低碳生态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并引领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转变.

    作者:

    许涛;张昀;林凯旋

    提交时间:2021-09-25

  • 319. 双空间维度的韧性社区防疫常态化研究

    摘要: 新冠疫情暴露出中国社区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均衡、社区公共空间冗余度不足、社区卫生环境品质欠佳和社区基层治理能力较低等问题.后疫情时代下的韧性社区建设反映了未来城市社区平疫结合的现实需求.面对当前社区防疫困境和防疫常态化需求的两难,本文由韧性社区概念和防疫途径入手,从社区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维度对建设韧性社区提出建议.社区物质空间层面从防疫三大途径入手,通过医疗设施分级匹配和优质资源下沉来控制传染源,增加冗余空间、梳理交通分流以切断传播链条,统计信息开展社区脆弱性指标评估以关注易感人群的空间分布.在社区社会空间层面,社区日常状态下应预先建立应急方案,维系社会资本,定时开展防疫活动;疫情时期匹配社区责任,多方动态协作管理,措施落实到社区"最后一公里".通过构建防疫常态化的韧性社区营造体系,以期为提升社区韧性提供参考.

    作者:

    蒋蓥;魏开

    提交时间:2021-09-25

  • 32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