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321. 双链协同:TOD引导深圳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研究——以清水河片区为例

    摘要: 在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下,城市更新现今已不仅是城市空间设施的改造更新,而是更深层次的产业升级与城市综合提质.现有TOD导向下的城市更新依托其基础理论,注重对站区空间的优化改造,不能较好地实现对片区产业的带动提升,来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从此类问题入手,回溯TOD基本理论,梳理与国内理论实践的异同.之后根据深圳现阶段发展态势,指出引导产业转型是未来交通发展新挑战,产业发展需要交通带动.依托深圳产业与交通发展耦合情况,从城市交通体系层面探讨产业与交通面临问题和诉求,提出交通链、产业空间链"双链协同"发展关系,阐述TOD带动产业片区引导路径.结合深圳清水河片区案例,在双链协同的片区层面分析TOD引导片区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为丰富TOD理论内涵、增强实操性提供参考.

    作者:

    刘锦涛;陈伟新

    提交时间:2021-09-25

  • 322. "口袋公园"与历史街区潜力空间适配性规划探索

    摘要: 口袋公园作为新兴的公共空间形式,在经济、文化、人居、生态等方面有效促进了历史街区质量提升.面对历史街区中密度极高、更新困难、空间紧缺,口袋公园存在整体数量少、服务半径小的问题,亟需增加建设力度.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如何在历史街区中挖掘口袋公园建设的潜力空间进行研究,探索"口袋公园"与历史街区潜力空间的适配性.根据历史街区内口袋公园封闭度较高、设计性不足、场所感欠缺的问题,笔者挖掘出三类潜力空间——封闭性绿地,未建设空地,文化聚集地;再细分为六个模式进行更新设计引导,并以武汉市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为对象进行实践探索,进行口袋公园潜力空间芙蓉选址和设计.最后从文化展示、分期建设和共建共享三个方面对口袋公园进行规划展望,从而为历史街区的高质量更新方法提供思考.

    作者:

    杜心妍;张杨

    提交时间:2021-09-25

  • 323. 古渤海国文化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基于资源评价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摘要: 区域性以及全域性的主题旅游已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新动能.明晰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是进行区域主题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及有效利用的基础.以古渤海国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其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GIS的核密度分析、加权Voronoi图和Voronoi树图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渤海国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密度、影响范围及等级结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古渤海国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并据此形成一套较科学的针对区域主题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认知方法.

    作者:

    陈曦;冷红;马彦红;袁青

    提交时间:2021-09-25

  • 324. 句法视角下的南京路步行街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 南京路步行街历史街区是上海近代史的缩影,步行街本身与其周边的支路道路构成的历史街区具有整体的历史风貌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轴线模型分析法,运用Depthmap软件,通过连接度、整合度以及选择度三个形态指标量化研究南京路步行街区的空间形态,尝试探讨可行的街区更新规划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历史街区主要道路上整合度与连接度高的路段具有中心性,景观需要进行精细化设计.历史街区的主轴线对游客而言吸引力更高,但周边支路的选择度低.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物质空间,还涉及社会、经济与文化等因素.空间句法可以作为历史街区更新规划的分析前提,将空间形态作为分析其他不定因素的稳定的参考点.

    作者:

    汪军;付曼君

    提交时间:2021-09-25

  • 325. 可持续城市棕地再生设计评价——以SITES体系为例

    摘要: 本文基于可持续景观的视角,梳理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以SITES v2可持续评估体系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后滩公园为实例,分析其可持续棕地再生设计方法与策略.对设计前期、场地设计及设计后期三个棕地再生不同阶段总结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即前期专业团队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对棕地进行全方位评估;中期充分尊重原生场地,多种途径相结合培育其自我生长和更新能力;后期强调可持续监管与维护,使其成为具有生态科普教育作用、并能向公众宣传可持续环境重要性的一大媒介.文章尝试为未来建立适应于中国的可持续棕地再生评估体系提出建议,体现了学科交叉和现代技术融合的研究特征.

    作者:

    汪军;张奕欣

    提交时间:2021-09-25

  • 326. 可持续生计资本视角下城中村更新策略研究——以重庆市新桥村为例

    摘要: 城市更新对城市存量空间进行优化,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其中城中村作为中国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城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制约因素,其更新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城中村外来流动人口是城中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借助城中村作为载体完成阶段性的社会流动与暂居,在这一进程中,城中村内部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往往对于不同迁居时长的流动人口呈现消极的影响,长时间累积会导致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活力、城市包容性特质削减.本研究以重庆市新桥村为例,以外来流动人群作为调研对象,在可持续生计的视角下,针对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住房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对象进行分析及对比,提出针对五大资本的优化策略,以满足外来流动人口在城中村的生存发展所需,促进生计可持续,从而带动城中村在产业、空间、社会等方面的有机可持续生长.

    作者:

    罗依婷;周雨晴;聂雨馨;肖竞

    提交时间:2021-09-25

  • 327. 可达性视角下公园绿地供需测度与优化——以2030年内江市东兴城区为例

    摘要: 城市公园绿地是衡量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园绿地的供需研究对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效率和优化空间布局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现有供需研究缺乏对公园绿地规划的实效性探索以及存在精细空间尺度下拓展分析的不足问题,聚焦于社区级行政单元尺度的公园绿地供需研究,以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间的供需平衡与协同发展为目标导向,通过可达性测度揭示2030年内江市东兴城区公园绿地供给能力与需求水平在空间上的匹配状况,拟提升公园规划建设的时效性.结果表明:①2030年内江市规划的城市公园绿地在北部地块供需配比整体性较好,南部地块欠佳,交通路网完善程度、公园规模特征、服务承载力差异性明显.②地块尺度下,北部地块公园绿地供需配比呈"圈层式"空间分布.南部地块呈"层状"空间分布;社区尺度下,北部社区公园绿地供需配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以片状为主,块状为辅的特征.南部社区供需配比整体上表现为断层状空间分布的特征.③小型社区完善内部骑行和步行交通网络.其次,合理配比小型社区公园数量,引导居民向新城区集聚,更新老旧社区.

    作者:

    曹琦;黄宇蝶;师满江

    提交时间:2021-09-25

  • 328. 吉林省人口流动特征分析——基于百度慧眼大数据

    摘要: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人口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更新时效慢、获取成本高的人口普查数据,越来越多的新兴网络动态监控数据可用来更直观准确地表征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本文的研究对象吉林省正面临着人口总量不断减少带来的挑战,本文利用带有地理位置信息的百度慧眼大数据,分春节和日常两个时段,对吉林省的跨省及省域内部的人口流动特征进行解析,并利用普查数据做补充分析;同时辅以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讨流动特征的成因,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吉林省是人口或劳动力的输出区,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主要流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省内流动人口大量向长春、吉林等地集聚,省域中部城市群初步形成了网络结构.长春同时也是承载跨省人口流动的核心枢纽.个人和家庭"用脚投票"产生的人口流动行为与收入、就业、机会、生活质量和城市建设等因素直接相关.

    作者:

    宋军如

    提交时间:2021-09-25

  • 329. 同心村居民户外活动特征与空间偏好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摘要: 在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背景下,众多搬迁型乡村社区存在户外活动与户外空间的矛盾,非公共空间承担公共事务、户外空间与户外休闲活动需求不匹配.为研究该社区居民的户外活动特征与空间偏好,本文以重庆市同心村为例,结合社会网络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首先计算活动累计密度、活动时间占比,从不同空间类型及活动类型、户外活动时空间分布来分析居民户外活动特征.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对比活动时的行为网络与社会网络,计算节点中心度、空间联系度、居民选择率,分析居民空间偏好在主观选择和客观行动上的差异.结合空间要素的重要性调查,分析主客观空间偏好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搬迁型乡村社区家庭社会网络显著、居民户外活动需求大,居民偏好核心家庭常使用的空间,同心村居民相对城市居民对空间品质的要求相对低,但安全与健康原则是底线,社会网络状态与户外空间品质共同影响了居民户外活动.因此空间更新阶段需保护与善用乡村家庭社会网络,重点提升活动率高、核心家庭聚集空间的品质与显示度,提升整体空间的可达性、美观性、丰富性.提升产业、生态、治理水平,最终以点带面,综合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作者:

    邓鸿嘉

    提交时间:2021-09-25

  • 330. 后乡土社会时代空心化乡村社会治理路径研究——以商洛市大荆镇黄山村为例

    摘要: 农耕经济是文明的象征,农耕社会所依附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是萌发于土地的,从蒙昧到启蒙、从原始到封建,无一不在证明社会的进步,而乡土社会的状态正在发生着变化,每一个片段都成为行将消失的历史瞬间,在文化领域,表现为传统文化和传统生计方式的衰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大背景下,对后乡土社会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陕西省商洛市大荆镇黄山村为例,从黄山村传统家庭关系、乡土社会瓦解演变过程分析了后乡土社会时代空心化乡村在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领域的困境,并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前提下,通过乡土空间的解构与重塑,以多元主体实现共享共治的方式建成以文化聚合力的治理框架,对当前中国空心化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给出了较为独特的策略与路径.

    作者:

    王馨怡;李婷婷;王帅;于溪;董欣

    提交时间:2021-09-25

  • 331. 后单位制时代单位社区治理转型困境研究——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单位社区为例

    摘要: 单位社区治理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快了职工社区的社会化转型进程,在这一变革过程中,部分单位社区日常管理出现"混乱"、"停摆"的窘迫境况,继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平顶山地区三十余个单位社区的走访调研,通过实地踏勘、半结构化访谈等形式,总结了平煤集团下属单位社区的转型治理现状,对国有物业公司接管、市场化主体引入、居民自主治理等不同治理模式进行分类讨论,分析矛盾冲突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文章阐述了后单位制时代治理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认为治理主体缺失、多元互动失效是造成社区"失序"的重要原因.在由"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型过程中,政府主体应重视单位社区的熟人社会特质,落实基层管理部门的治理责任,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培育社会组织等形式协助解决社区矛盾,实现单位社区社会化的平稳过渡.

    作者:

    李光雨;黄怡

    提交时间:2021-09-25

  • 332. "后搬迁时代"移民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以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为例

    摘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重新调整与完善的系统工程,涉及搬迁群众生计保障与后续发展全过程.当前,中国易地扶贫搬迁已从"搬得出"进入到如何"稳得住""能致富"的"后搬迁时代".本文针对"后搬迁时代"移民区的发展困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从"生产、生活、生态"多角度出发,提出了全空间视角、全要素统筹和全流程导控的规划应对策略,构建了高质量产业空间布局、高标准镇村服务体系和高水平生态景观格局,以期破解区域生态与发展矛盾,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社区建设与文化传承并举的特色道路,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

    彭皓栋;杨娅琳

    提交时间:2021-09-25

  • 333. 后疫情时代下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策略

    摘要: 随着新冠疫情逐步进入常态化阶段,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不断上升,城市绿色与城市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在回顾历史上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介绍城市绿色空间对于城市健康的作用基础上,分析了在疫情下城市绿空间在层级构建系统性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功能冗余度不足、管理措施落后等问题.最后通过绿色空间体系系统性构建、智能化管理、数据化监测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设策略,以期在后疫情时代下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

    阳正华;买昱恺;王傲

    提交时间:2021-09-25

  • 334. 后疫情时代下复合灾害风险评估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由疫情对社会各个子系统造成链式的影响、产生的叠加效应仍在持续冲击人类社会的风险治理体系,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之下,拓展传统的灾害语义,将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场景作为城市灾害应对所考虑的新趋势尤为必要.目前,传统的单一灾害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依托复合灾种情景下的城市风险评估、应对框架、管理体系与规划方法仍待探索.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复合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复合灾害的特点,梳理了当前复合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灾害相互作用方式以及主要评估方法,并通过复合灾害风险评估的典型案例分析,指出当前复合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应对新形势的不足之处,以期为未来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参考.

    作者:

    魏米铃;王威;马东辉

    提交时间:2021-09-25

  • 335. 后疫情时代的城市设计思考:纽约样本实证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成为人类后工业文明时期面对的最大冲击和挑战之一,疫情之下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复杂的重大变革,全球城市进入后疫情时代的历史转折.疫情让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本文旨在基于纽约城市样本实证,以城市设计的专业视角在历史大背景中见微知著,通过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纽约城市空间观察,从城市"弹性空间"、城市"新基础设施"、城市"新社交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再设计和传统交通方式的回归等维度见证记录疫情时期显现的城市现象,探讨内涵的城市变革动因逻辑,思考其中折射的城市问题,刍议后疫情时代的城市设计启示,进而探寻如何建设真正安全、韧性、健康、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以期对未来中国城市发展路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

    陈海宁

    提交时间:2021-09-25

  • 336. 后疫情时代绍兴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思考

    摘要: 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统筹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迫在眉睫,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势必会催生一波全民健身新高潮,给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绍兴市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契机,对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要求,指出绍兴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短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体育赛会之都,运动休闲之城"的规划目标,探索后疫情时代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规划构建了"三类四级"的框架体系,提出各级设施在满足配置标准的同时,应满足竞技比赛和全民参与健身的不同要求.构建10-15分钟健身圈,建设全民健身中心,推进体育设施进公园.发挥绍兴山水资源优势,推进"体育+文化、旅游、教育、医疗"融合发展,激活体育产业,重点发展各类特色休闲体育健身设施.

    作者:

    彭俊;戚益朵;曹鼎臣;骆明敏;许伟波;王智慧;顾羽锋;杨伟良

    提交时间:2021-09-25

  • 337.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南京成贤街社区为例

    摘要: 社区生活圈是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重要体现,本文从居民疫情期间和后疫情的日常需求出发,探讨了在日常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如何基于社区生活圈构建应急的公共卫生防疫圈,以及适应后疫情时代新需要优化现有生活圈.并通过对南京成贤街社区的调研分析,从社区居民在疫情期间和后疫情的公服设施需求变化入手,通过POI数据和GIS分析对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服务范围以及建筑质量进行评估,总结其在疫情中与疫情后面临的问题.最后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提升社区应急能力为思路,提出构建后疫情时代生活圈以及应急社区公共卫生防疫圈方案的两大具体策略,从而为老旧社区生活圈的更新提供发展思路.

    作者:

    王行健;蔡莹莹;孙世界

    提交时间:2021-09-25

  • 338. 后疫情时期楚宝里社区可参与式更新设计研究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基层社区作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线,其管理和建设在疫情防治中起到作用至关重要,但疫情也反映出了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短板,现有的社区建设,缺乏对社区韧性的重视.社区空间可参与性作为社区空间正义及社区韧性的交汇点,涉及居民对社区内公共空间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的权利,对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品质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江汉区楚宝里社区为例,基于空间正义的视角,研究后疫情背景下老旧小区更新治理的行动框架,从空间可参与性视角研究老旧小区改造更新,提出规划建议及空间设计方案,为城市中心区老旧小区韧性提升及更新提供参考.

    作者:

    周萌

    提交时间:2021-09-25

  • 339. 《周礼·考工记》视角下秦咸阳城遗址的保护对象认知及展示策略研究

    摘要: 目前对于秦咸阳城遗址的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成为秦咸阳城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天然局限,陷入了诸多方面的困境.比如保护与展示缺乏"城"的整体意识、缺乏城的结构性保护、遗址的利用程度不均衡,最终导致了公众对秦咸阳城的感知较弱.为此,研究以《周礼·考工记》为视角,基于古代都城布局理论进行研究,从"整体性思维"去审视秦咸阳城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对象,围绕轴线、片区、关键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秦咸阳城基本格局的保护与展示、秦咸阳城遗址片区的保护与展示、秦咸阳城遗址标牌系统设计"保护与展示策略,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秦咸阳城遗址保护与展示中存在的"缺乏结构、整体保护与可感知较差"的问题,同时具有前瞻性地为接下来秦咸阳城考古工作在突破都城结构性问题带来有益的参考,同时完善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为秦文化融入当今西安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支撑.

    作者:

    全昌阳

    提交时间:2021-09-25

  • 34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