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341. 哈尔滨城市化对农业多功能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城市化与农业发展产生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对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城市化与农业关系的研究系统性不足.本文以哈尔滨市内9区为例,构建城市化与农业多功能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城市化对哈尔滨农业多功能的影响因素,探究农业多功能与城市化的联系,为哈尔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研究思路.通过研究得出不同发展特征的区域其城市化因素对农业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主导的城市化因素,可以将这些区域分为经济影响型、消费影响型、空间影响型、人口影响型.城市化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市场、农业要素、生产条件、旅游条件、城市环境等路径对农业多功能产生影响.
提交时间:2021-09-25
342. 哈尔滨市文化设施空间公平性研究
摘要: 科学评价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公平性是其合理配置的基础.本文利用GIS平台的最小邻近距离法评价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可达性,依据2018年哈尔滨市人口统计数据信息,采用需求指数,测度研究区域内各街道居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程度;最后借助定序变量相关分析和因子空间叠加分析两种方法度量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公平性.结果表明:哈市公共文化设施整体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江南老城区、江北片区文化设施建设稍弱;且空间可达性差异显著,城市二环路以内可达性较优,而外围的街道及住区可达性有待提升;城市大部分有较高需求的街道,文化设施可达性相对较好,总体公平性较优,但对高需人群给予的特殊关注不够,研究结果为哈尔滨市文化设施的配置和优化提供了新的决策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343. 哥本哈根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框架研究
摘要: 作为全球范围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和领路人,哥本哈根于2009年提出建成首个"碳中和"首都的目标,并在2010-2011年连续遭受三场极端降水事件后开启了探索适应气候变化解决方案之路.目前,哥本哈根已经进入迈向"碳中和"的冲刺阶段,也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在推进碳中和以及应对暴雨和海平面上升等气候挑战的过程中,哥本哈根所秉持的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的规划协同框架、落实的细致入微行动以及智慧的创新解决方案,体现了其作为对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负有责任的城市"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对于中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争取下一阶段全球竞争制高点和主动权和树立大国形象,以及尽快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转化为地方行动,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344. 商业中心步行适宜性研究——以悉尼劳斯山广场及百老汇商业中心为例
摘要: 商业作为带动投资与城市发展的社交场所,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通常人们更愿意选择距离与商业中心相近且便捷可达的场所居住,地块价值也因为商业中心及配套设施的完善而提升.因此集各类功能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成为投资者及政府开发的必要选择.然而大体快的商业综合体通常路线复杂且尺度较难控制,失败的设计通常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因此商业中心的步行适宜性应该作为城市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对消费者而言.本文将通过对悉尼两种不同类型的商业地块对比,研究城市构成要素将如何影响商业中心的步行适宜性,以及城市商业中心设计中实现步行适宜性的途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345. 商业模型与乡土模型融合下的乡村绅士化特征与机制——以南京市江宁区西毗苏村为例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中国乡村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苏南地区的乡村发展十分具有地域特色,本文把苏南地区乡村绅士化类型分为文创休闲型、居住度假型和产创融合型三类,以南京市江宁区西毗苏村为例,采用实证调研、半结构式访谈、参观式观察等方法,对乡村绅士化模式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探索了西毗苏村的绅士化要素变迁、演化过程、特征及内在动因.研究发现,西毗苏村绅士化演化是从16年乡伴苏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后逐渐展开,其绅士化演化特征和形成机制主要分为内核重塑、资本运营下的商业模型和乡土模型融合;乡贤回归、阶层重构下的企业、居民、政府的多元主体共治和IP打造、景观变迁下的自然、文化、政治景观的嬗变三个方面.这种商业模型和乡土模型融合模式下的乡村振兴模式,创新性的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展开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346. 商业街区盗窃犯罪时空分异与环境特征研究
摘要: 犯罪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空间环境设计可以刺激或抑制犯罪.商业街区是人们休闲购物的主要场所,亦是盗窃犯罪行为的高发区域,其空间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P城商业街区为例,研究盗窃犯罪时空分异与环境特征.为降低分析结果的偶然性,选择2017年至2019年三期盗窃犯罪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通过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统计分析方法,发现盗窃犯罪在时空分异上呈现出聚集特征,其中犯罪时间的高峰低谷与商铺营业时间紧密相关,犯罪热点分布与街道空间复杂程度和交叉口数量相关,且更多分布在全局整合度、连接度更高道路及其支路.研究主要涉及CPTED理论的通道控制、监视、领域感、环境意象与维护这四个方面,研究盗窃犯罪热点的空间环境特征,结合现状调查,探究导致盗窃犯罪发生的核心要素,为商业街区在空间防控方面的更新改造提供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347. 四川山地旅游型乡镇的国土空间规划探索:以广元市青溪镇为例
摘要: 四川是乡镇的大省,山地旅游型乡镇占比较高,山地旅游型乡镇的国土空间规划是重塑全域旅游,在镇域层面实现两山转换的重要路径设计.本文从乡镇概念辨析出发,认为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优化空间格局、优化配置全域全要素资源,以高效空间治理链接城镇集群与服务乡村振兴,是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题中之义.同时在梳理旅游小镇演化路径及山地旅游空间开发模式基础上,以川东北重要的生态文化城镇青溪镇为例,阐述了基础分析、战略研判、刚性底线约束、国土空间格局与布局、国有与集体建设用地管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单元管控传导及乡镇政府驻地规划等八大方面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
提交时间:2021-09-25
348. 四川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多元主体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桃坪羌寨、萝卜寨村、牛尾村、阿尔村为例
摘要: 当今在传统村落发展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政府、企业、村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难以避免.由于地域条件、资源禀赋和外来机遇各不相同,传统村落的博弈过程和发展模式均有所差异.本文首先选取四川民族地区桃坪羌寨、萝卜寨村、牛尾村、阿尔村等传统村落对多方博弈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对传统村落发展中的多方博弈过程及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村民自主发展型、社会力量干预型等不同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在多元主体博弈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方合作博弈平台搭建、推动不同利益主体妥协的发展策略,以促进四川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349. 四川省乡镇改革后半篇文章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探索
摘要: 2019年,四川省为应对乡镇"散、小、弱、差"的现实问题,全面启动重塑乡村经济地理的镇乡村区划改革调整.历时间近两年,全省镇乡村在数量上有序降低,在规模体量上显著增大.从进一步聚焦乡村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出发,本文结合四川省积累多年的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以德阳市罗江区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例,在乡村振兴模式比较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对乡镇改革下半篇文章的响应:整合,体现为编制范围与层级的整合,农业地理单元的整合及待盘活的存量用地资源整合;融合,体现为山水林田湖草村镇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相互渗透关联,三生融合模式下建设空间融田近水的布局及乡村振兴4.0下的六产融合;聚合,体现为场镇功能的优化提升,公共服务的集聚及产业枢纽的整合带动.通过本文的探索实践,以期在规划改革进程中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350. 四川省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在国家现行"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国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评价方法,分析"国家指标体系"的不足及其地域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对四川省典型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和特征总结,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成熟的评价方法,从评价因子、指标权重、评分标准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构建了以"村落选址和格局"、"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评价内容的四川省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提交时间:2021-09-25
351. 国内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在地化探索——以扬州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需求由"量"到"质"的转变,为体现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国内城市开始探索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发展路径.经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本文总结了当前w普遍采取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方法特征,并结合扬州市的现状特点,探究如何制定满足扬州儿童的实际需求的行动纲领.在"普惠型保障"加"特色型塑造"的总体策略之下,从社会保障、儿童参与、空间环境、文旅友好四大方面展开,提出具有扬州城市特色的"微笑扬州"行动计划.为儿童友好型城市植入在地化城市基因,意图在从小塑造孩子不同的城市性格,让城市成为孩子永远难忘的家园,为孩子建设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儿童友好型城市.
提交时间:2021-09-25
352. 国内外先进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对成都的启示
摘要: 自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联合国人居中心提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CFC)的倡议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经过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主的机构及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实践,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内涵与建设框架逐渐完善,建设经验不断丰富.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国外城市如美国丹佛、德国慕尼黑等和国内城市深圳、南京等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中的策略与行动,总结归纳先进经验,包括系统性地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系,加强儿童权利保障并营造友好的城市环境,注重特色场所营造并塑造多样化的儿童友好空间.在此基础上,结合成都当前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的现实条件,立足成都市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已取得的成效,战略性地对新时期成都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提出参考意见,包括通过将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推动建设,构建多层级多尺度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系统,以及多维度加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
提交时间:2021-09-25
353. 国内外地质景观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数据可视化分析
摘要: 地质景观是地球历经亿万年地质演变给人类留下的宝贵的历史遗产,为了综合分析国内外地质景观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发展,基于CiteSpace软件,对CNKI与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地质景观主题的文献进行图谱可视化分析.从期刊发文量、主要期刊、主要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总结如下:国内外地质景观研究态势良好,国外起步较早.发达国家研究成果较丰富,国内起步较晚,研究成果有待完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中国北部地区,对于地质构造较为丰富的西部地区,研究机构关注度较少.国内外研究重点和热点进程不同,国外主要关注采用新技术对地理多样性进行评估、从生态旅游角度对地质景观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思考通过地质旅游的方式对全球有价值的地质景观进行传播;国内目前主要研究地质景观评价体系、地质景观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国家公园体制的完善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国外的地质景观领取的研究视角较为广阔、国际合作强度较高、研究层次更丰富,中国未来应在新技术、完善标准和体制建设、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地质景观文化传播等方面加强,尤其对中国西部地区具有天然的地质构造优势的区域进行重点关注.
提交时间:2021-09-25
354. 国内外城市中小尺度公共空间实施管理经验启示
摘要: 城市进行存量发展时代,中小尺度公共空间逐渐受到国内城市关注重视,成为高密度城市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增加公共空间供给的重要途径.针对国内现有研究重形态、轻机制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放在中小尺度公共空间的实施管理制度上.通过总结纽约、新加坡、深圳、青岛等城市中小尺度公共空间的实施路径与政策重点,本文提出技术标准与管理机制并重、政府规范要求与市场激励政策结合、明确责权要求与奖惩机制、建立多主体监督反馈制度是保障中小尺度公共空间高质量落地实施以及可持续运营维护的重要政策保障.同时,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案例的对比,本文提出可进一步加强市场主体在中小尺度公共空间建设实施(尤其是运营管理)中的功能作用,而政府更多担当制度设计、规范制定以及监督管理的角色.
提交时间:2021-09-25
355. 国内外游憩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热点及趋势特征——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分析
摘要: 本文以CNKI以及Web of Science中共992篇发表于2000年至2020年的文献为数据来源,以CiteSpace软件为工具,通过绘制文献数量、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的知识网络图谱来分析游憩服务价值评估领域研究的特征.主要结论有:国外文献发表数量总体呈三阶段式发展,国内文献发表则较为均衡平稳;国外主要关注生态系统服务及评估方法、人类需求与服务供给间平衡关系等内容,国内则形成了评估方法、研究对象以及价值类型三条研究发展路径;评估框架的建立、人类权益、新型技术方法等为国外近年的研究热点,国内则以森林游憩、新型价值评估方法等为探讨重点.在未来的新形势下,建立完善的游憩服务价值评估体系、探讨人类需求与游憩的关系、关注城市内部游憩空间、运用新型评估制图方法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提交时间:2021-09-25
356. 国土空间三线冲突特征及协调机制探索——以苏北腹地地区规划实践为例
摘要: "三线"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的必要前提,也是开发与保护指标逐级落实传导的依托.由于各地国土空间禀赋不同、三线划分主体各异等原因,现阶段三线存在显著冲突,极大阻碍国土空间有序开发利用.本文以苏北腹地地区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实践为基础,剖析地方三线冲突特征,对国土空间"三线"划定及冲突处置进行讨论,提出协调路径与反思,以期为省内其他县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三线协调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357. 国土空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思路探索——以陆丰市为例
摘要: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提高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支撑,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陆丰市是广东省汕尾市管辖的县级市,是一个人口严重外流的滨海城市,其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布局将对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以陆丰市为例,通过梳理和分析城市近年相关规划,采用ArcGIS交通网络模型分析法创新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评估,从国土空间规划的三大导向出发构建框架,分别从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提出规划策略和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法.研究成果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358.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创新思考
摘要: 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作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有效实施监督的重要前提,在全国层面已经全面展开.文章对当前现状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监测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从与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标相协调、符合地方实际的评估指标优化调整、创新的现状评估调查工作方式和建立常态化的评估制度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的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359.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下的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优化研究?
摘要: 从"十二五"到"十四五"规划期间,杭州市主城区社会经济和人口飞跃增长,景观生态格局和植被覆盖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脆弱性和矛盾成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难点.本文以景观格局作为生态过程载体,基于2010年和2020年遥感影像和土地覆盖数据,采用GIS、ENVI和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杭州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差异性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主城区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建设用地增长幅度最高,耕地面积出现大幅下降且耕地是建设用地主要来源,同时公共绿地也呈减少趋势;斑块类型上,景观总体呈愈加破碎化、优势度不明显的特点.在景观水平上,连通性增强但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整体组分面积比例差距在不断增大;植被覆盖度(VFC)方面,0.4≤VFC<0.6面积降幅最大,同时0.8≤VFC<1升高,高VFC区域聚集在西湖风景区和半山国家森林公园,高VFC变为低VFC的区域集中在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的耕地,景观格局与植被覆盖度演变特征具有较大的耦合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纳入景观格局作为生态载体,针对生态保护区和城镇建设区分别提出生态修复中景观格局的优化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36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