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421. 圩田地区乡村聚落及其空间形态特征研究——以安徽省和县为例

    摘要: 圩田是中国江南地区重要的农田形式,由圩田构成的圩区是江南地区乡村空间的特色单元类型,圩区内的聚落之间往往具有密切的社会和经济往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并且在聚落空间形态上加以呈现.通过对圩田地区聚落及空间形态的解析,将有助于对乡村空间地域化特征的解读,并为乡村空间重构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以和县圩区的聚落为研究样本,从圩区入手,对其构成及内部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和论证,从而对圩区归类,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下的圩区对乡村聚落空间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并基于圩区的聚落分布特征,总结出聚落分布的模式,划分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类型,分为周边分布式、集中分布式、散布式以及复合式.为验证圩区与聚落的空间关系,论文选取了南义社区DR村为实证对象,分析其与圩区之间的经济、社会以及行为空间关联特征.

    作者:

    卢秋博;任绍斌;罗佳

    提交时间:2021-09-25

  • 422. "地下的城市空间"视角下上海地下空间建设的经验与方法

    摘要: 地下空间作为地面空间的延续与拓展,是一种重要的国土空间资源.挖掘地下空间潜力,建设高品质地下空间,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土地资源紧约束背景下集约利用城市空间的重要途径.随着上海提出从"城市的地下空间"向"地下的城市空间"思路的转变,地下空间的内涵、功能、系统都发生了变化,这也对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及运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地下的城市空间"为视角,对上海近年来地下空间建设的四类实践案例进行调研总结,梳理了在新时期新理念下上海地下空间的建设思路,并从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技术优化、地下空间运营管理制度建设两方面,探讨了"地下的城市空间"视角下地下空间建设的方法路径,对城市的地下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者:

    谭珺琭

    提交时间:2021-09-25

  • 423. 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探析——以湖贝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水平提升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地下空间整体开发作为重要的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方式,在各城市高密度区将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文章首先界定了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的概念,再分析了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的优劣势:优势方面,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有利于提高交通效率,共享设备节省投资和空间,并可通过延续商业氛围提升片区整体活力;劣势方面,中国一般城市地下空间整体开发面临政策不支持和权属交错导致难以实现,地下空间统一数据平台的缺失导致地下空间不合理开发,而不合理的地下空间整体利用会引起生态环境效益弱化、预留地下空间弹性不足等问题.然后以湖贝城市更新项目地下空间整体开发规划为例,总结了地下空间整体开发规划的实践经验:通过深圳城市更新政策支持地下空间整体协议出让给实施主体的政策实现了地下空间整体开发;通过多方收集地下空间动态数据实现了与周边地下空间充分衔接;通过足够覆土深度和海绵城市设施减弱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作者:

    张建美;钟文辉;雷跃昌;吴锦海

    提交时间:2021-09-25

  • 424. 地域文化空间视角下的名城保护规划研究——基于梅州客家名城保护规划的思考

    摘要: 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化基因是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拟以梅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从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延伸到梅州客家名城保护,构建客家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探索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思路.

    作者:

    步兵;唐宏涛;林全

    提交时间:2021-09-25

  • 425. 地方性历史古城的振兴之路——以昆阳古城为例

    摘要: 历史古城作为中国数千年营城理念和规划传统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其中地方性历史古城因其形态的多样性、风貌的独特性和保存状况的严峻性,处在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境地.本文通过对昆阳古城的空间要素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探讨昆阳古城的保护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昆阳古城的现存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指出昆阳古城的振兴之路.

    作者:

    李占元

    提交时间:2021-09-25

  • 426. "地方"视角下的乡村建设路径探究——以上海周泾村为例

    摘要: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将长期存在,乡村建设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为乡村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笔者从地理学"地方"的视角出发,剖析出当前乡村发展过程面临的"地方失落"问题:传统社会解体重组,地方文化内涵弱化;地方空间载体闲置,物质性衰败加剧;特色资源盲目消费,地方辨识度降低.作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笔者以上海周泾村为例,以地方价值的重塑与强化为目标,重新树立乡村建设的逻辑取向.基于此,提出生态环境涵养、传统文化重塑、产业多元联动、多方协治四个维度的乡村建设路径,希冀对当前的乡村振兴有所裨益和思考.

    作者:

    封健;安纳

    提交时间:2021-09-25

  • 427. 地源热泵结合水蓄能系统的研究

    摘要: 随着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标准的日益提高,以可再生能源耦合常规能源的供能系统被越来越多的推广应用于区域能源规划中.在规划阶段合理配置多种冷、热源规模,并为设备预留空间,有利于提高供能系统的技术经济性,有利于后期项目的实施落地.本文利用DeST软件,模拟得到北京地区办公建筑典型动态负荷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地源热泵+水蓄能+常规能源供能系统的合理配置进行量化分析.首先,从设备装机规模与可满足全年累积冷、热负荷比例的角度,分析了地源热泵+水蓄能设备整体的适宜配置比例;之后,研究了蓄能周期内,水蓄能设备的适宜配置比例;最后,以通州区某项目为例,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与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对于采用间歇供暖的办公建筑,当采用地源热泵+水蓄能+常规能源系统供能时,地源热泵+水蓄能设备应按热负荷需求进行配置,当按设计热负荷的60%进行配置时,可满足供暖季95%以上的累积热负荷需求,及供冷季78%左右的累积冷负荷需求.当蓄能设备按设计热负荷的2.7至3.2倍进行配置,且地源热泵装机规模不超过设计热负荷的41%时,可兼顾节能减排、节约占地及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作者:

    武亦文;杨文晓;肖敏;安爽;赵辰朝

    提交时间:2021-09-25

  • 428. 地理景观中的可可托海镇空间解析

    摘要: 本文以可可托海镇为例,借助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可可托海镇的村镇选址、用地适宜性及河流灾害等进行分析,探索其村镇选址与地理景观环境的关系;再利用空间句法对村镇街巷空间进行集成度和选择度分析,提取出村镇的轴线空间,然后对轴线空间、街巷格局和建筑布局进行分析,总结村镇内部空间组织与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最后利用Arcgis技术平台对村镇中的主要观景点进行视域分析,总结观景点与周边自然地理景观的视域范围,探索其建筑布局与地理景观之间的联系.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量化分析方法,总结地理景观特色型的历史文化村镇在选址、村落布局、轴线空间、建筑布局等方面的特征与经验,以期为同类型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优化与保护提供启示.

    作者:

    王念念;黄嘉颖

    提交时间:2021-09-25

  • 429. 地铁上盖物业综合开发实施及土地供应模式研究

    摘要: 地铁上盖物业开发在原有满足地铁投融资需求单一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向满足地区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升、产业空间布局调控、住房保障等多目标需求转变.因此,适应新形势,开展地铁上盖物业多元开发模式及相应供地模式探索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对地铁上盖物业的起源、发展演替等的分析,对新形势下地铁上盖物业的内涵、类型、业态等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基于引入实施主体的差异性,创新性提出了四种开发实施模式及相应的土地供应模式,即地铁公司主导场站物业一体化综合开发模式、政府与地铁公司合作开发模式、政府统筹下的市场开发模式、政府主导开发模式.最后,对每一种模式实施的背景目的、适用的物业类型、开发主体、运营主体、土地出让模式、优缺点等各方面进行细化研究.以期后续为满足新需求,引入优质的多元开发建设运营主体,实施地铁综合开发及土地供应提供路径参考.

    作者:

    徐雅莉;童岩冰;李嘉诚;陈小祥;张茜;匡腾飞

    提交时间:2021-09-25

  • 430. 地铁站点地区建成环境对慢行满意度影响对比研究——以广州番禺两站点为例

    摘要: 以位于广州番禺区两个地铁站——洛溪站和大学城南站为例,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开展站点周边居民问卷调查获取对站点地区慢行满意度评价,另一方面对比分析两站点地区建成环境相关要素,包括路网特征、功能服务设施分布特征,并利用"宜出行"大数据解读站点地区人群时空分布特征,尝试探索两个站点慢行满意度差异的背后原因,以期对站点地区空间环境设计优化提供借鉴参考.研究发现:洛溪站属于植入型站点,其高密度路网具有更高的慢行便捷性,高密度建筑物和连续界面促进了站点周边商业聚集,有利于夜间活力和街道安全,但同时也带来噪音、空气污染,卫生状况不佳而导致舒适性下降;大学城南站属于同步型站点,其整体规划设计具备较好的空间环境,但站点周边存在缺乏商业活力、街道监视及夜间照明不佳等问题.

    作者:

    申展飞;王成芳

    提交时间:2021-09-25

  • 431. 场所依恋视角下城中村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城中村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其人口的流动性质导致居住人群缺乏场所依恋感.如何为城中村居民设计有场所依恋感的公共空间是一种改善其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路径.目前已有的城中村研究较少涉及场所依恋概念,仅从相关近义概念分析居民邻里关系淡薄,缺少归属感等现象的原因.本文尝试以广州市下元岗城中村为例,通过设计实践展开调研,进行场地评价,分析其缺乏场所依恋现象的本质,从场所依恋理论的场所依赖与场所认同两个维度提出城中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然后,通过对居民发放问卷检验,发现设计方案改造能够有效提升场所依恋,接着对设计方案进行绩效评估.基于以上的循证设计,总结以"实地调研发现问题——评价分析问题本质——提出设计策略——设计反馈检验——设计绩效分析"为研究重点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为场所依恋和城中村的空间品质提升研究提供支撑.

    作者:

    牛玉容;江璇;赵国阳;林广思

    提交时间:2021-09-25

  • 432. 场景理论视角下城市魅力空间构建研究——以成都公园城市为例

    摘要: 在中国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趋势下,城市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对于城市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下,城市建设中发展动力的挖掘一直是各地城市需要破解的难题.现今社会的多样性需求、消费场景的个性营造也越发得到各地的重视,"生产"向"消费"视角的转换在中国当前城市建设和理论构建中不断涌现,场景理论应运而生.场景理论以文化娱乐、人力资本等要素为主的"消费"视角,与中国倡导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凸显城市魅力与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因此本文以场景理论为视角,从生产型、服务型、生态型三个角度探索城市魅力空间的营造方法,通过场景理论的维度体系和场景分析框架,以成都公园城市为例,为城市魅力空间的构建与城市创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发展思路.

    作者:

    张雪;张政

    提交时间:2021-09-25

  • 433. 均衡、协同、整合的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浅析——以法国"阿尔萨斯葡萄酒之路"为例

    摘要: 伴随着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乡村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以葡萄酒生产及葡萄酒旅游为特色的产业促进了乡村的繁荣和区域的城乡融合.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阿尔萨斯葡萄酒之路"(Route des Vins d'Alsace)为例,分析法国城乡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独特的地方市镇联合机制、"一体化农业"制度下的乡村整治规划实践,总结该地区整合区域公共服务,盘活生态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农业、工业、旅游业综合发展,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作者:

    李振燊;黄莹

    提交时间:2021-09-25

  • 434. 垃圾分类新时代下的居住区投放点建设及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成为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其中源头投放点的精细化建设更是居民区分类的焦点.经对深圳市福田区居民小区的蹲点调查发现,2020年10月福田区居民分类投放认知准确率达到了86%,但实际投放准确率仅为63%,其他垃圾中混杂着未分类垃圾的情况普遍存在.为提高分类投放设施建设及管理的科学性,本文基于城中村、住宅小区、商住混合小区和别墅区四类小区居民的群体特征,分析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在垃圾投放量、投放流量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对分类投放点建设及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以期为未来的政策建设和设施安排提供有效支撑.

    作者:

    唐本;唐圣钧

    提交时间:2021-09-25

  • 435. 城中村更新改造潜力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

    摘要: 中国在积极盘活低效存量用地与加快城市提质发展的背景下,对城市更新工作建设发展的精准施策与动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中村作为城市更新中情况较为复杂且解决难度较大的对象,严重阻碍了城市的高质发展.本文从数据量化评估的视角出发,以层次分析法为理论指导,利用GIS软件技术构建城中村更新改造潜力评估体系,制定评价细则,并以广州市荔湾区为应用案例,对评估区域进行城中村更新改造潜力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分数,可视化区域城中村更新改造潜力特征,引导城中村更新改造项目建设时序策略的制定,辅助精准施策与动态管理.

    作者:

    姜博;吴煜

    提交时间:2021-09-25

  • 436. 城中村街巷空间与人群活动的互动研究分析——以厦门市蔡塘村为例

    摘要: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厦门市已步入城市建设成熟期.然而城市发展却面临着增量用地紧缺、物质环境内涵不足等问题.针对城中村改造提升已成为厦门市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及增长点,作为城中村存量用地再开发不仅要实现物质环境改造的简单目标,更应完成促进城中村公共空间积极发展的多元目标,从而引导城中村人居环境内涵式提升.蔡塘村作为厦门市典型的城中村,有着丰富的空间类型和独特的历史脉络.本文通过对蔡塘村进行深入的人群分析、行为活动分析、街巷物质空间分析,揭示街巷空间的动态时空变化,从而研究蔡塘村街巷空间时空特征与人群活动的互动关系,探寻城中村街巷活力空间形成的内在机制,以期为中国城中村改造与更新提供可借鉴之处.

    作者:

    马子迎;袁思敏

    提交时间:2021-09-25

  • 437. 城中村非正规符号空间生产、困境及治理策略

    摘要: 城镇化进程加快以来,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受住房条件的影响大量集中在城中村,在有限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岗位制约下,城中村内部孕育出大量以摊贩为代表的非正规经济,并通过与城中村社会和环境要素相融,形成大量的城中村重要景观——非正规符号空间.本文通过对城中村非正式符号空间生产的利益群体梳理,明晰摊贩、城中村居民和城中村管理者间多元利益主体关系,结合城中村非正规符号空间中生产者、消费者和规制者所引发生产的困境,提出建设摊贩疏导点的空间疏导方式及优化治理策略.在明确非正式符号空间疏导点的设立和管制基础上,充分认识非正式符号空间存在的合理性,以期延续非正规符号空间区位优势,培养非正规符号空间自组织,发挥政府和企业对摊贩的引导作用,完善非正式符号空间正规化的合理方式.

    作者:

    程杰;王勇;刘小梅;许濒方;李昊泽

    提交时间:2021-09-25

  • 438. 城乡互动视角下都市区域城边村振兴策略研究——以深圳迳口村项目为例

    摘要: 近年来,因为城市自身的建设用地不足、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外围的传统乡村聚落逐渐被纳入城市建设的用地范畴,许多传统村落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环境,而的区位优势和完备的基是被包围或半包围在城市中,城边村承载了更为剧烈的城与村不同社会系统的融合与冲突,半城市化状态,近城础设施,成为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聚落空间过渡与融合的社会单元,也是乡村振兴的成功例子重要答案.在文化方面,城边村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既保持乡村的传统,又接纳城市的新意,其发展方向不应该是一味地拆旧建新,而是发挥潜力与优势,工致地通过乡村风貌保存、环境生态保育、产业结构调整、生活质量提升等振兴等形式,与城市形成和谐的互补关系.而在"简政放权"、"城市双修"、城乡融合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深圳丰富发城市事件与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与城边村的经济转型产生互动发展成为重要命题.迳口社区作为深圳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中国示范性社区,通过城市事件等绣花功夫,挖掘迳口村的独特个性与价值,为此需要保留和提升自然的环境特色,提升和激发产业的领先功能,注入和展现创意的非凡构思,打造深圳周边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品质城边村落,成为大城市城乡真正共融共生的先行点.

    作者:

    岑桂杰

    提交时间:2021-09-25

  • 439. 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策略初探——以长寺绿径为例

    摘要: "要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设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目前城乡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然存在,人居环境改善任重道远.本文以长寺村为例,通过对长寺村外部和内部条件的整体把握,挖掘限制长寺村发展的根本原因,综合长寺村的发展机遇与潜力,在"以交通促发展""以绿道赋动能"的思路基础上,提出打造线环结合的"乡野绿径"模式,并分为"区域借力""内生发展""多元联动"三个策略引导村庄发展,以期实现乡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空间品质提升的目标,为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提供策略,贡献长寺智慧.

    作者:

    张庆雪;刘彦孜;康怡宁;况盛慧;霍文言;张小伟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