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441. 城乡等值化导向下的城郊连片式村庄规划探索——以溧阳市城郊四村庄为例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动下,特别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新环境下,城乡关系由二元结构向加速融合发展转变.溧阳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组成部分,结合城郊型乡村在协同共享、生态环境、功能复合、空间潜能等方面价值显著特征,以其城郊四村为例,以整体价值提升为导向,打破传统村庄"点"式发展带来的瓶颈,连片式统筹,围绕"绿、业、人、地、居、治"等六个维度探索城乡等值化的规划路径.构建"片区统筹发展策划-四村联编村庄规划-实施行动项目库"联动一体式发展及管控衔接的操作体系,为城郊村庄提供城乡融合发展新思路.

    作者:

    陈亚芬;周颖;姜文欣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2. 城乡统筹视角下县域教育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泗水县为例

    摘要: 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在空间层面解决城乡教育体系中城区挤乡镇弱、公平与效率难兼顾、教育资源配置错位以及教育设施配置不足等问题,是现阶段县域教育设施布局的重点.本文以泗水县为例,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思考,提出了紧抓各阶段主要问题、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加强近期项目落地性、制定闲置教育设施处置方案等策略与措施,以期为县域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提供借鉴和指导,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作者:

    梁惠惠;陈亮;孙业鹏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3. 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测度——以安徽省为例

    摘要: 城乡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历史重大问题,中国城乡关系已经进入融合阶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促进安徽省城乡更好地融合,本文从经济、人口、空间、社会、环境等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省各市的城乡融合度进行评价,分析各市之间的差距,并据此提出建议,并总结出以下结论:安徽省目前全省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状态,尤其以经济融合方面的差距最为明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减少全省在社会融合度上的差距;降低人口与经济两方面融合度的差距则要重点解决好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

    作者:

    王竞钊;朱林妹;彭然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4. 城乡融合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更新研究——以南京高淳区漆桥老镇区为例

    摘要: 目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从快速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大、小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城镇的激活与振兴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随着城市双修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处于城乡间的小城镇,反而成了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大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普遍存在功能设施落后、风貌特色缺失、环境品质脏乱和城镇秩序混乱等问题.本文基于城乡融合的视角,以南京高淳区漆桥老镇区更新为实证对象,思考边缘区小城镇如何适应新时期的新环境,因地制宜、健康有序的发展,针对现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有机更新策略,塑造高品质的城镇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

    杨那那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5. 城乡融合视角下大都市周边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乡村为例

    摘要: 文章以城乡融合概念辨析为切入点,回溯中国城乡关系发展演变历程,判断城乡融合语境下,大都市周边乡村作为城市生态屏障和城乡共同体的角色尤为鲜明,其生态品质、休闲旅游、时尚消费、教育科普、医疗康养等价值日渐凸显.提出需要从城乡功能、业态、空间等多层面融合视角审视乡村发展特征与问题,分级分类引导乡村振兴.文章以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乡村为研究案例,提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生产为导向的四类分区,以及大都市融合类、辖区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和保留提升类六类村庄,并对其主导功能、产业门类和空间形态进行分区分类引导策略.

    作者:

    国子健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6. 城乡防灾一体化的发展与思考

    摘要: 近年来,中国城乡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研究对象和范围多以城市中心区为主,城乡防灾减灾二元化现象严重.虽然目前已开展关于城乡防灾规划的研究,但现有规划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城乡防灾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救灾援助不协调等问题.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确立城乡安全发展的系统观,实现城乡防灾一体化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城乡防灾一体化的内涵理念、发展进程、主要内容及技术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综合考虑中国城乡防灾特征,提出了构建城乡防灾本底、防灾空间结构、防灾设施配置以及防灾治理机制等一体化规划策略,以期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同步实现城乡一体的防灾减灾目标.

    作者:

    倪乐;王志涛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7. 城区幼儿园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

    摘要: 幼儿园教育正在成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关注热点,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亟待实现的目标.目前运用数字化的工具辅助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已经成为规划的主要趋势.本文运用ArcGIS、GEO-DA工具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武汉市江汉区幼儿园布局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和《幼儿园建设标准》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的历史成因和基本情况,得到幼儿园设施与居住区的空间耦合性关系,并将此关系在空间上分为五类.同一区域之间具有相似的背景环境,在辅助幼儿园布局规划中,可以结合五个区域的特征确定:需要新建幼儿园的区域;宜以改造为主的区域;应集中整合幼儿园资源的区域;应根据环境与人口进一步判断是否有新建幼儿园的需要的区域.幼儿园的布局优化是实现武汉市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教育的公平性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武汉市人才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作者:

    林彤;刘畅;王宝强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8.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功能业态相关性研究

    摘要: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空间的聚集核心和增长极,其发展演替受到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空间形态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与此同时,城市中心区公共设施的集聚规模也在不断提升与扩展,中心区空间使用竞争加剧,业态竞争激烈使得中心区内地块功能业态布局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那么城市中心区复杂的空间形态与多样的功能业态之间具有怎样的空间相关性?中心区空间形态又是如何影响功能业态的布局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的城市空间数据及业态POI数据,选取空间强度、空间密度、空间高度作为空间形态的测度指标,结合ArcGIS分析软件和GeoDa平台,解析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不同功能业态分布的空间耦合性.结果表明中心区生产型服务功能、生活型服务功能、公益性服务功能三者的业态分布与空间形态指标均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但相关性系数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平均层数和容积率是影响三种功能业态分布的关键性指标.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新街口中心区需要空间形态优化和功能布局优化的地块进行遴选,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作者:

    印舜尧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9. 城市临界区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下,城市临界区域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在产业互通、交通互联基础上,临界区域逐步承载较密集的经济往来诉求,然而在该区域的原生性建设区,如旧区、老镇区往往在激进的城市化进程以及重"区"轻"城"环境背景下,整体发展处于无序蔓延及低品质建设状态.随着当前"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的提出,临界地区在同城一体化发展进程下,也面临新角色定位和发展诉求,本文以武汉鄂州同城区域葛店老镇区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当前同城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更新策略找寻临界区旧区、老镇空间品质提升方向,实现地段更新以及活力换发,以期为其他城市临界区域老镇区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作者:

    王硕;吕华明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0. 城市主义视角下的街道空间再生与活力营造策略研究——以昆山市人民路为例

    摘要: 街道是城市基本的公共产品和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历史人文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发展向"内涵式增长"转型的背景下,街道设计成为关乎城市发展质量的焦点议题,也是城市设计工作的首要切入点.本文从城市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街道设计范式从重视工程技术到回归以人文本的转型,总结了街道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在功能属性、设计范畴和路权分配上的特征.通过整理国内外典型的街道设计导则,归纳其六大人本化的街道设计策略.本文以昆山市人民路作为实证案例,在对其历史价值认知和现状问题解读的基础上,遵循街道城市主义设计理念,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指导实践的空间再生与活力营造策略:划分三类街道空间,以点带面地重塑城市活力;优化路权分配,创造舒适的慢行空间;搭建智慧系统,提升公众参与度.希望通过对街道城市主义的探索,启发城市设计者以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考虑街道更新与设计,从而创造兼具传统美学和数字科技的人本街道.

    作者:

    谢华华;陶梦烛;李昊伦;叶波;潘昌伟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1. "城市人"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典型社区生活圈为例

    摘要: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社区生活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重要抓手;同时作为城市规划干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对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城市人"理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按照"认清现实-提取典型-共识辨析-供需匹配"的方法论,对武汉市典型社区生活圈内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类设施综合服务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寻求供需双方共识下的各类设施最优服务半径,确定社区生活圈内的设施圈层布局模式,并从人居要素调控、指标划定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

    作者:

    张帅权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2. 城市体检中的社会满意度评价研究——以济南城市体检为例

    摘要: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中国现阶段的城市病越来越明显,主要有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方面.城市体检将城市看作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多指标、多层次、多方法地对城市建设管理现状进行评估,查找目前城市建设的短板和存在的城市病.本文以济南市为例,主要对城市体检中的社会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收集城市居民对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意见,探讨自下而上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法,打造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

    作者:

    苏鹏;李佩佩;訾远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3. 城市体检:城市冠层小气候物理性能规划评价

    摘要: 城市冠层小气候物理性能规划评价是一种面向健康城市的规划监测、政策复盘和问题预警工具,本文基于健康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流密集场所的城市体检行动计划,着重从城市冠层空间形态入手,运用GIS及CFD两种方法相互印证的方法,对准现状下的城市下垫面形态的小气候性能进行模拟数值采集和规划评估.具体利用广州市北京路步行街人流密集地区的3D模型,进行若干典型气象日下可测度模拟变量数值采样,如:梯度风速、相对湿度、太阳总辐射等,并对热环境(WGBT湿、黑球温度)和通风潜力(平均风速比)等关键性评估指标进行计算,以城市病缓解为导向,进行城市局部体检,以实际案例剖析城市现状、规划设计造成小气候不良影响的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对城市较大规模、整体连片开发、城市更新等尺度的规划设计方案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

    潘云涛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4. 城市修补视角下存量地区天际线优化策略

    摘要: 天际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外在表达,也是城市内涵特征的高度概括.该文聚焦存量地区出现的天际线秩序失控、特色缺失问题,从技术方法和案例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修补思路与优化策略.首先从外在表象入手,结合曲折度、层次感评价指标提出天际线空间形态的定量修正策略;随后由表及里对地域自然人文要素进行提炼,总结归纳为生态属性、风貌属性两方面的管控要素,通过设定底线空间要求构建地域特征显化路径,修复天际线内在特质;最后,以杭州市滨江区智慧新天地片区为例,运用形态修正与特质修复方法对核心视点所视的天际线界面进行优化设计,重塑韵律起伏、层次分明、显山露水、古今交融的滨江天际景观.该文期望通过对天际线优化策略的探索,为存量地区的更新提质提供一些技术层面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

    韩栋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5. 城市公交线路服务水平评价方法与应用

    摘要: 为解决现有公交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对交通调查的依赖度高、对具体公交线路服务评价适用性不强、难以满足公交行业精细化管理要求的问题,本文从北京市公交行业规划与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计算可行性,建立了基于公交IC卡数据和公交电子地图数据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城市公交线路的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并应用该方法以2019年北京市567条公交线路为样本,从线路运行高效性、便捷性、可靠性、舒适性、总体服务水平五个维度对各条公交线路的服务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各线路特征图谱,并应用K-Means算法对线路进行了聚类分析,实现了北京市地面公交普线网、干线网和通勤网结构的提取.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各类公交线路的服务水平评价,评价结果可靠,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公交线路运行监测与特征分析、公交线路服务质量考核、公交线网优化调整与线网结构分析等工作中.

    作者:

    朱珊;孙建平;张溪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6. 城市公共场所母婴室的配置标准与布局路径初探——以南京主城区为应用案例

    摘要: "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城市公共场所妇女哺乳的需求与当前相应服务空间供给不足的矛盾愈发明显.现有实践和研究对宏观层面母婴室配置的数量标准和总体点位布局的方法探索较少,在政策制度方面也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基于此,本研究重点解决两个问题:母婴室布局的总体数量计算,母婴室布局点位的技术路径架构;然后以南京主城区为应用案例,以行政街道为空间统计单元,基于15分钟生活圈步行可达的开放可进入区域、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城市专项规划的综合研判,提取和选择母婴室的现状适建点位、现状应建点位和规划宜建点位,落实到具体的6类设施和场所载体,从数量和点位两个方面优化现状母婴室的布局,提供了研究所提出的技术路径的实操演绎案例,补充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作者:

    全雨霏;吴晓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7.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摘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外延式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城市存量更新成为新议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成为建设关注重点.本文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内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方法与测度的研究进展,对以POE使用后评价、PSPL调研法现场等为代表的现场建成环境审计方法和依据传统数据和大数据的非现场建成环境审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概述,传统的调研、问卷等方法研究范围小、采集成本高,统计结果易受调查主体自身的主观影响,但可以体现个体差异性.作为新涌现的研究方法,大数据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测度评价,并且结果相对客观,但仍具有数据获取难、数据存在误差、缺乏人本视角研究等不足.所以二者相互补充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

    董宇;邵静然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8.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长期监测系统的构建

    摘要: 本文基于网络爬虫和少量购买所得的多源城市数据、实地和网络调查问卷数据等,通过arcgis等软件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长期活力监测系统.以武汉市为例,运用arcgis软件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分布数据库、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信息库,结合数据库信息和居民实时评价信息,对影响武汉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外部相关公共设施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信息库.该活力监测系统和活力影响因素信息库在城市的运行当中,可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空间以及住房的使用选择方案优化信息服务、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者提供公共空间活力检测服务和公共空间活力提升方案信息服务、为城市规划部门提供城市公共空间及周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优化信息服务等.该体系的构建可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推进智慧城市更新.

    作者:

    屠正伟;宋会访;肖杨光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9. 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下的晋江海丝遗迹保护研究

    摘要: 海丝遗迹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类型多样,分布广泛.2020年,泉州在市域范围内共筛选出22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遗迹点,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三处申遗点,分布在晋江市域范围内.为确保申遗成功,自2016年始,晋江市即组织力量,借鉴"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理论,采用了多学科交叉、邀请国内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团队对其中两处遗产点进行了保护与整治提升工作,并陆续完工开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即以"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该方法在晋江海丝遗迹保护实践中的应用与取得的成果,以为其他海丝遗迹及其他更多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作者:

    林铅海;李奥;郑鑫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