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441.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渐趋紧,传统粗放的建设用地资源配置模式难以持续,探索能够实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建设用地资源配置模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资源环境约束为出发点,根据资源环境指标划分资源环境紧约束和一般约束地区,并按照约束情况从发展需求、用地绩效等方面分别建立差异化的新增建设用地配置的指标体系,并以A市为例进行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模拟.本文研究的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方法体系,为地方新增建设用地的科学合…查看全部>>

    作者:

    孙卫东;隋玉亭;傅幸之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2. 资源视角下存量空间增值类型识别与优化——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摘要: 全面小康的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和盘活存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空间增值以经济发展主导下综合效益提升为导向,成为存量时代有别于传统城市更新的新优化目标.而当前,全国大量城市的规划方法和政策机制还停留在增量发展模式,亟待一套有普适性和在地可实施性的优化方法.本文从资源视角出发针对存量空间展开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研究对象,共划分外部刺激、双向平衡、内部激活三种存量空间增值类型.通过构建存量空间识别体系、存量空间增值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共…查看全部>>

    作者:

    赵之齐;李和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3. 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摘要: 在资源无序开发、城市无序扩张、生态环境问题显现的形势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空间规划体系实施的重要手段,更是资源型城市防止"矿竭城衰"、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脆弱、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显现,如何科学谋划生态修复成为助力此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新要求,结合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问题与挑战,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矿"生命共同体系统理念,提出"问题…查看全部>>

    作者:

    冯靖仪;李晓晖;代欣召;费凡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4. 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研究

    摘要: 资源型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本文以辽宁省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聚类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其本底特征、城市发展质量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特征进行评估,总结其在转型发展和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查看全部>>

    作者:

    张雪娜;刘人龙;杨新宇;韩碧君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5. 资源型地区压煤村庄搬迁选址策略思考

    摘要: 为有效解决长期以来资源型地区压煤村庄搬迁选址难问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从影响村庄区位的内外机制入手,综合考虑资源地区村庄布局的关键因素和限制要素,通过从内在机制的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压煤村庄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结合常用的5种压煤村庄搬迁选址模式:城郊社区型、依镇建村型、矿村结合型、中心村集聚型以及村村合并型,评定新村的立地适宜空间,筛选备选方案,然后从备选方案的配…查看全部>>

    作者:

    赵会顺;霍子文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6. 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古都南京紫金山玄武湖片区为例

    摘要: 遗产保护是行业内经久不衰的传统话题,国内外关于其研究硕果累累,中国大多数城市的遗产保护都遵循严格的管控要求,但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各类综合功能的布局与拓展,城市中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一定影响.南京市紫金山玄武湖片区位于南京主城区中心,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生态空间,也是南京城市东侧生态绿楔的重要节点,片区内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明孝陵,还有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现代建筑共198处,是"十朝古都"南京的"遗产聚集地".该地现阶…查看全部>>

    作者:

    程露;陈行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7. 自然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以汝阳县为例

    摘要: 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要素、提高生物多样性总体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和医药的源泉,同时能调节生态环境,缓解气候变化.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动植物栖息生境情况每况愈下.在空间层面通过规划手段实施保护与管控属实迫在眉睫.本文基于GIS和ENVI软件平台,采用"解译生态基底,识别生态源地,判断迁徙阻力,构建安全格局"的方法对河南省汝阳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进行判定.首先,解译山水林田湖草等…查看全部>>

    作者:

    任婷婷;陈哲;陈征帆;陈劲;陈丹羽;尹嘉思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8. 自下而上的振兴联盟和穿针引线的协同规划——由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引发的思考

    摘要: 在"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下,沪浙毗邻乡村地区上海市廊下镇、吕巷镇、张堰镇,和浙江省广陈镇、新仓镇地缘相近,资源丰富,是一衣带水的生命共同体,同时又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田园五镇"由2019年起"自下而上"发起,党建引领,全民动员,规划先行,走出一条以城镇为基本空间单元,打破行政边界,协同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本文从深度参与"田园五镇"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感悟出发,引发出对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超大城市周边乡村振兴和相关规划编制的思考.

    作者:

    陆巍;章亭亭;李英雪;眭璐;奚阳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9. 自组织社群引导的非正式公共空间现象研究

    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也涌现了很多"非正式"的空间类型.其中,部分城市居民自发形成了自组织社群,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占有、再利用,促生了"非正式"公共空间.这种超出规划预期的空间类型恰恰暴露了城市公共空间供求关系不平衡、低效空间未利用的问题.但由于超越了规划框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本文着力对两个典型非正式公共空间及其自组织社群主体进行分析,关注其形成发展的特征及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策略.希望能…查看全部>>

    作者:

    刘梦茹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0. 综合型新城职住空间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摘要: 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选取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片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职住空间关系及影响因素.首先基于通勤数据定量测度湖东片区职住空间关系,结果显示其存在一定的职住分离状况.其次通过主因子分析、系统聚类进行职住人群属性特征与职住分离状况的耦合分析,深入剖析造成职住分离的深层影响因素.最终得出职住空间的结构性不匹配是导致综合型新城职住分离的主要成因,而居住空间的绅士化是导致地区职住空间结构性不匹配的根本原因.

    作者:

    徐扬波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1. 总体城市设计的管控与实施机制研究——以太原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为例

    摘要: 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一直是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技术方法的关键难题.本文以太原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为例,探讨总体城市设计管控与实施机制的总体思路、技术方法、实现路径以及规划配套和机制保障,确保总体城市设计从目标策略到建设实施的传达通道通畅,为其可以顺利地衔接法定规划、指导下层次各项规划编制、转译为规划管理操作手段、引领城市建设良性发展提供保障.总体城市设计实施宜秉持层次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三个原则,并从实施体系、实施路径、实施配套三个方面进行落…查看全部>>

    作者:

    林静远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2. "城市双修"视角下苏州被撤并镇整治评估研究

    摘要: 被撤并镇整治是纾解镇区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环境脏乱差的重要手段,城市双修相关理念和实践为被撤并镇整治及整治评估提供了系统性依据.文章以城市双修相关理念与实践经验为指导,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对苏州市66个被撤并镇整治工作进行评估,把66个被撤并镇划分为4等级,厘清66个被撤并镇整治工作整体状况,总结出6个领域的先进经验和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以期苏州市被撤并镇整治的后续工作以及相似地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

    王士杰;黄明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3. 基于居民认知的三线工业遗产城市记忆测度——以绵阳跃进路街区为例

    摘要: 三线工业遗产作为中国工业发展所特有的产物,承载着三线建设时期特殊的历史记忆,具有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保护与经营三线工业遗产的城市记忆,有利于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选取跃进路工业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认知视角出发,构建三线工业遗产城市记忆认知变量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和数学模型构建等方式,测量和分析居民对跃进路街区信息变量与物质载体变量的认知水平,归纳居民认知要素与规律.结果显示:跃进路街区居民的城市认知水平总体偏…查看全部>>

    作者:

    符译文;孙晖;梁江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4. 基于空间句法的宜城市村落空间形态解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村落空间形态及空间结构特征识别是村落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与前提.本文基于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及实地踏勘走访数据,选取安垴村、龚垴村、三洲村、观音村、李湾村、曾桥村为案例,研究宜城市村落空间的共性特征和类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及空间句法中的轴线法,应用Depthmap软件,测度村落内部各要素在整体上的紧凑程度、整合度、连通性等关系,深度剖析村落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宜城市村落空间结构形态类型呈现为单核心网格集中式、多节点线性伸展式、多组团…查看全部>>

    作者:

    王文卉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5. "规划标准单元"语境下的土地整备规划策略研究——以光明中心区狮山工业园土地整备为例

    摘要: 土地整备工作从2011年启动至今,虽然相关法规政策日益完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暴露出部分问题.本文以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标准单元"管控模式提出为契机,研判标准单元特征并梳理其对土地整备提出的开发规模、公共配套设施研究和公共空间体系层面的建设管控要求,以光明中心区狮山工业园土地整备为例,试图探索"规划标准单元"管控模式下的土地整备规划策略.

    作者:

    黄建伟;罗雪丹;樊瑞祎;苏毅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6. "工业型"村庄对于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应对与思考

    摘要: 在人们的意识中乡村地区通常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地区,较少涉及工业生产活动.然而随着中国近几十年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依托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乡镇工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以某一小商品加工制造为特色的乡镇和村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由于村镇企业的粗放发展,也带来了对于村庄环境破坏、土地低效利用、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等问题.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查看全部>>

    作者:

    马鑫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7. "公园城市"视角下绿道规划建设思考——以襄阳市绿道为例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绿道成为各级政府惠民工程建设的主要抓手.在"公园城市"背景下,本文结合襄阳市绿道规划建设1实践,依托"总体规划—建设规划—规划实施"全过程的绿道方案,聚焦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重塑绿道规划编制方法,探索提出广义绿道规划体系、多元复合的绿道功能、独特的绿道文化内涵等,完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韧性,引领建设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

    作者:

    刘磊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8. "陆海统筹"视角下的渔业港口规划实践——以青岛市为例

    摘要: 渔业港口是推动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渔业强国"的重要支点,是进一步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渔港经济区的重要平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渔业港口建设普遍滞后.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陆海统筹"规划理念的确立,渔港规划面临内部和外部建设环境的变化,传统的规划方法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规划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本规划尝试以青岛市渔业港口为例,立足"陆海统筹"指…查看全部>>

    作者:

    夏晖;郑轲予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9. "双循环"格局下内陆边境地区的发展对策——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

    摘要: 学术界对"双循环"格局和内陆边境地区发展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对内陆边境地区如何在"双循环"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十分缺乏.博州作为中国内陆边境地区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面临着远离区域中心城市、州域中心城市边缘化、口岸竞争激烈以及二产实力偏弱、旅游知名度不高的挑战.本文结合国家的政策导向、阿拉山口口岸地位提升以及口岸经济和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机遇,从构建全面开放格局、打造区域协作样板、构建外向型产业生态圈三个方面提出博州融入国家"双循环…查看全部>>

    作者:

    汪峰;陶磊;毛芸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0. 城市空间的社区属性研究

    摘要: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承载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只有当二者同时得到满足,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诗意的栖居".本文希望通过对社区属性的发展研究,更好的将这种"家"的延伸到城市各类空间,打破传统社区的桎梏,将城市更多单纯的场地功能升级到传递温暖、真诚、陪伴的精神枢纽,让所有关于美好的憧憬,于此慢慢酝酿、发酵.

    作者:

    闻雪浩;雷雪姣;温辉新;黎玉玲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