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461. 基于携婴者需求的商场母婴室配置标准建议——以长沙市为例

    摘要: 随着二胎政策的不断落实,母婴室正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知,但是当前中国母婴室的规划建设方面相比于国外略显滞后,母婴室的供给数量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婴幼儿数量不平衡,导致市民的潜在需求无法得到释放.基于此,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观察研究法,依据长沙市五一商圈和梅溪湖商圈微观调研数据,以携婴者需求为基础,对长沙市商场母婴室配置情况进行初步探讨,发现商场母婴室存在数量缺乏、面积不足、设施不齐全、不易寻找等问题,进一步分析携婴者对母婴室外部配置和内部…查看全部>>

    作者:

    范星碧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2. 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的浙江探索

    摘要: 在国家机构改革的背景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开展了一系列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的制定,并于2019年10月发布《浙江省市级、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本文基于《浙江省市级、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针对市级、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存在的技术难点,结合浙江省省情,从规划内容体系、规划编制思路、规划方案逻辑、规划实施管控等方面提出具有浙江特色的解决…查看全部>>

    作者:

    买静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3. "IP街区"视角下唐山小山片区更新设计

    摘要: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高质量的空间治理与发展的时代,同时提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的建设目标,如何高效利用文化力量更新城市旧城区,注入城市新活力,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逃避的问题.本文选取唐山小山片区,从文化视角切入,深入挖掘街区文化,探究文化产业模式,以文化产业…查看全部>>

    作者:

    边新元;王岳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4. "三生"空间视角下民族村寨人居环境演变特征

    摘要: 由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组成的"三生"空间构成了乡村空间的整体,其三者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热在推动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包括人居生活环境破坏、村落空间秩序混乱、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受损等.因此亟需理论研究和实践回应.本文以湖北省利川市兰田村为例,基于田野调查、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其"三生"空间的相互关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查看全部>>

    作者:

    肖文彦;李晓峰;李振宇;李敏芊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5. "上好学"导向下生活圈教育设施布局优化——以昆明市西山区为例

    摘要: 十三五"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十四五"上好学"需求日益强烈.研究基于生活圈居住区对配套教育设施的配置要求,对昆明市西山区主城区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育设施进行研究,现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现状学位供给盈余与生均用地合格率低的矛盾,供给学位的盈余是通过压缩生均用地来实现的,导致现状生均用地合格率较低;其次是配套教育设施对现状居住用地的空间覆盖不均衡,造成覆盖重叠区就学拥挤、覆盖空窗区就学距离远.问题导向下,通过统筹全域、均衡覆盖、灵…查看全部>>

    作者:

    赖敏;王涛;袁敏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6. "十四五"背景下的川西林盘活化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发呆公园为例

    摘要: 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十四五"规划背景与乡村振兴战略下,川西林盘的活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在城镇化发展阶段呈郊区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文章基于政策背景,以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发呆公园的川西林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综合分析发呆公园的川西林盘现状,通过影响因子的加权,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林盘院落的等级评价,基于产业链理论与产业融合理论,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文旅+的发展模式进行川西林盘活化,同时针对不同等…查看全部>>

    作者:

    文琦;张兰芝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7. "十四五"时期上海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

    摘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上海深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型城乡融合关系、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十四五"时期,上海将形成农业主导、服务业渗透的"1+3"产业渗透、农业工业交叉渗透的"1+2"产业重组、农业为基,向二三产延伸的"1+2+3"的全产业链发展、工业主导,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2+1"农业园区、服务业主导,反哺农业升级的"3+1"产业联动等五种融合发展模式.同时也将面临产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主体能级有待进一步提…查看全部>>

    作者:

    崔园园;何婵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8. "十四五"时期我国空间治理体系优化建议

    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个五年,是中国空间治理体系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但伴随多年的快速城市化建设,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涌现出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以推动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结合"十四五"时期中国的战略方针,从空间治理的现实困境出发,指明现阶段中国空间治理在法治化建设、公共效益显化、前瞻性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契合新时期城市发展的形势变化和需求调整,总结空间治理在空间范围、关注点、参与主体等…查看全部>>

    作者:

    范欢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9. "双层级"与"双集中"的村庄分类与布局探索——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为例

    摘要: 村庄分类与布局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内容,村庄的类型和等级是村庄规划选择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决定性因素.但现有分类单元多集中于行政村级别,对于高寒山地等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研究较为鲜见.本文以西藏乃东区的村庄分类和布局实践为例,立足于乃东区现状特征,同时紧密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国家产业扶持及特色资源利用,最终确定以乡镇"行政村"为单元的村庄政策性分类和以"村组"为单元的村庄实施性分类,根据西藏乃东区"一谷三沟"独特的地形地…查看全部>>

    作者:

    曹海峰;安月辉;潘浩澜;朱鸣洲;刘承楷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0. "双评价"成果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实践——以济宁市泗水县为例

    摘要: "双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底图和依据,目前普遍应用于三区三线划定和资源承载力分析等方面,且主要以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为主,县级"双评价"成果的应用研究还相对不足.本文以济宁市泗水县为例,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工作,分析评价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双评价"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对县域"双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农业生产不适宜区和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在空间上高度耦合;"双评价"成果在明确三…查看全部>>

    作者:

    孙业鹏;陈亮;梁惠惠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1. "双循环"下区域协调发展新态势与空间响应

    摘要: 区域协调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源自不充分不平衡的同根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内循环的重要空间策略,研究从城乡规划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态势与对应的空间规划响应.研究采用了资料查阅法、案例归纳法,经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缘由、重点内容梳理,从城乡规划实践视角,一方面,归纳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区域发展的经济动力新变化、区域合作主体发生变化、国家自主性与社会的张力…查看全部>>

    作者:

    刘诗琪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2. "双区"背景下关于深圳"住有宜居"的思考——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摘要: 十九大提出"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站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居的美好愿望和热切期盼开始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站在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要历史时期,有责任为全国探索率先实现人人"住有宜居"之路.当前,深圳市住房市场供求不平衡、空间失配、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基于此,本文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先剖析深圳目前公…查看全部>>

    作者:

    涂玉敏;刘田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3. "超低生育率陷阱"风险下区域中心城市的规划应对——基于哈尔滨市的实证研究

    摘要: 近年来国内低生育率问题这一"灰犀牛"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规划学界对此鲜有研究,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以期填补国内空白.首先,分析国内城市面临的超低生育率表征及其外溢风险;然后从收缩压力、设施配置、规划惯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超低生育率衍生的规划挑战;最后,以哈尔滨为例,从转变规划理念、振兴市内产业、紧凑发展城区、培育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区域中心城市的规划应对策略.

    作者:

    莫梓豪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4. "双循环"视角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以云南曲靖为例

    摘要: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渐成为国家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体战略.本文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演进历程的溯源及对区域格局的战略研判,提出"双循环"视角下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应重点聚焦"三个区域层次、五个重点领域",并以云南曲靖为例,对其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曲靖已逐渐由对外开放的"末梢"转变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前沿阵地,成为连接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查看全部>>

    作者:

    张茜;张萌;王乙涵;任玥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广州"北优"战略转型与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广州北部地区长期以来作为区域发展的弱势地区,枢纽、生态等高价值资源始终未能充分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为内陆腹地和都市边缘地区带来后发机遇.本文选取广州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发展背景下,传统大都市区外围边缘地区面临的发展机遇、困境及相应的空间应对策略.通过对"北优"战略的全面解读和再审视,进一步梳理北部区域的发展动力与资源禀赋,构建依托航线资源和本地产业基础,整合北部资源要素,建设面向国内国际的供应链产业…查看全部>>

    作者:

    郑清菁;许闻博;李福映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6.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内陆型综合保税区空间特征与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综合保税区作为承载国内、国外市场资源集聚并转换的特殊政策投放区,其布局正呈现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的态势.而内陆型综合保税区作为中国广大腹地城市连通两个市场的重要窗口,正成为打通"双循环"战略堵点的重要抓手,其相关研究将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具象的空间载体范式支撑.本文辨析新时代背景下综合保税区的新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关于内陆地区研究地域相对缺乏的问题,重点聚焦梳理内陆型综合保税区的相关案例,总结其在主导类型、…查看全部>>

    作者:

    陈杰夫;郑学荣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7. "传导与实施"双视角下的村庄规划研究——以邢台市赵村为例

    摘要: 河北省2020年8月启动38个"多规合一"试点村村庄规划工作,其目的在于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内容展开研究,提出适用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做法,探索适合于河北省实际情况的"多规合一"工作路径.对于新时期如何延续以往的村庄规划经验,如何面对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如何支撑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如何指导乡村建设实施落地,如何做让管理者看得懂实用性村庄规划,如何上下传导的规划体系与实用性的规划实施的关系等内容.基于以上…查看全部>>

    作者:

    孙瑞;王月波;荣钰;闫琳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8. "附近性"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长沙西长街片区为例

    摘要: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人口市民化逐步推进,人民正切实感受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改革红利.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同样面临着个人生活空间的"附近性"消失的问题,亟待进行创新治理和创新发展.本文以长沙西长街为研究对象,从"附近性"视角切入,通过对西长街的物质空间、人群活动、业态分布等方面的分析,识别西长街的附近性现状,针对附近的不可选择性、空间具体性、感知多维性、主体多元性提…查看全部>>

    作者:

    张乐天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9. "TOD+存量更新"一体化开发模式研究

    摘要: 在当前城市用地与交通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中心城区内存量用地价值亟待开发的背景下,以TOD理论为指导的城市轨道交通开发为城市更新带来新的动力.本文根据TOD与存量更新的理论特点,将两者相结合.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潜力以及TOD开发两个维度开展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存量用地评价体系;利用经验类比以及回归分析法,从圈层结构、土地利用、交通系统、环境设施四个方面总结国内外典型TOD站点的成功经验,提出TOD建设指引模型.…查看全部>>

    作者:

    刘凯旋;王晓君

    提交时间:2021-09-25

  • 480. 城市空间的社区属性研究

    摘要: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承载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只有当二者同时得到满足,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诗意的栖居".本文希望通过对社区属性的发展研究,更好的将这种"家"的延伸到城市各类空间,打破传统社区的桎梏,将城市更多单纯的场地功能升级到传递温暖、真诚、陪伴的精神枢纽,让所有关于美好的憧憬,于此慢慢酝酿、发酵.

    作者:

    闻雪浩;雷雪姣;温辉新;黎玉玲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