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461. "城市双修"视角下苏州被撤并镇整治评估研究

    摘要: 被撤并镇整治是纾解镇区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环境脏乱差的重要手段,城市双修相关理念和实践为被撤并镇整治及整治评估提供了系统性依据.文章以城市双修相关理念与实践经验为指导,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对苏州市66个被撤并镇整治工作进行评估,把66个被撤并镇划分为4等级,厘清66个被撤并镇整治工作整体状况,总结出6个领域的先进经验和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以期苏州市被撤并镇整治的后续工作以及相似地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

    王士杰;黄明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2. 城市品质化发展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摘要: 当前,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发展进入"新阶段",坚持以品质为导向,追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于精神品质提升的需求.本文以陕西省的10个地级市为例,分别从城市的经济发展品质、文化品质、生态品质、公共服务品质、居民生活品质、城市建设与管理六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城市品质发展化发展整体水平一般,且各地级市之间差距明显,尤其省域内发展相对滞后的陕南地区(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综合得分均偏低,与西安市等差距较大.此外,整体品质较好的西安市,部分人均指标则相对偏低,低于铜川等市.本文在实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陕西省城市品质提升的策略.

    作者:

    李健波;赵牡丹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3. 城市商业需求与供给的空间错位研究——以长沙市都市区为案例

    摘要: 随着新兴商业模式的迅猛发展,传统实体商业服务业设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一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总量过剩、供需错位、规划统筹不足等问题,本文以长沙市都市区为案例,针对城市内部商业规模分布不均衡导致需求与供给的空间错位问题,利用空间错位指数(SMI指数)分析法,从商业中心和一般商业单元两个角度发现了长沙市都市区商业规模的需求与供给存在整体低程度但局部区域高程度的空间错位现象,并进一步分析了29处商业中心中,商业规模需求与供给的空间错位存在非理性商业开发等多个原因;在106个一般商业单元中,商业规模需求与供给的空间错位存在城市重要功能导向等多个原因,最后提出调整优化的相关建议,有利于从城市规划角度维持城市商业规模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从而构建商业健康城市.

    作者:

    杨宇民;孙敏;左苏华;郑华;廖婧茹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4.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及需求预测方法探究——以珠海横琴新区为例

    摘要: 评估地下空间资源和预测需求规模,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适度、合理、科学开发利用的基础,同时也是开展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以珠海横琴新区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影响其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和需求的相关因素,通过因子选择及赋值定性分析,评价可合理开发空间和可开发程度,并分等级预测地下空间需求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城市新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和需求预测的方法和原理.

    作者:

    邵美琪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5. 城市夜间空间安全感知评价研究——基于BWS方法的探讨

    摘要: 测量人们偏好和意愿的研究多采用likert-style量表和成对比较法的问卷调查方式,但是由于likert-style存在系统和个人回复偏差,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倚.并且这两种方法在多个对象进行比较时,被试很难精准做出判断,而Best-Worst Scaling(BWS)克服了二者存在的弊端.更多专家提出使用BWS方法进行问卷测度,并认为BWS方法是成对比较法的一种延伸.所以本研究将使用BWS方法对夜间空间安全感知进行评价.结合犯罪环境理论和预实验结果提出以安保设施、空间环境、空间管理和活动水平四类一级指标,以及夜间照明、植被遮挡程度、人群活动、建筑内透光等12类二级指标为自变量,以安全感知为因变量,构建夜间空间安全特征分析模型.通过条件Logit模型对195人的安全感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空间安全感不是由单个因素所影响,而是由空间中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照明因素在夜晚安全感调查中影响最大,且易削弱其他影响因素;空间中的影响因素具有相互补偿作用.下一步研究将控制照片中的相关组合因素,检验安全感与夜晚空间之间的关联性,对夜间空间安全设计提出更合理的建议.

    作者:

    王悦;朱萌;郭嫚丽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6. 城市就餐的隔离特征及共生策略研究——以宁波市鼓楼15分钟生活圈为例

    摘要: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城市社会空间的阶层分异与隔离现象突显.以宁波市鼓楼15分钟生活圈为例,采取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从就餐偏好、就餐空间和就餐心理三个维度,创新性地从社区尺度研究就餐行为中的社会隔离现象.研究发现:鼓楼街道内存在就餐隔离现象,但其隔离程度较轻,仅存在就餐空间的隔离,心理隔离现象尚未显现.最后,尝试性提出优化业态比例、完善平面功能、调整空间组织三方面宏微观结合的共生策略.

    作者:

    徐铭晖;甘素凡;王宏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7. 城市建成区内滨河地区活力复兴策略研究——以芝加哥河及新加坡河沿岸地区开发建设经验为例

    摘要: 当前中国城市建设面临转型,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扩展进入存量优化阶段,从注重物质空间更新转向注重人的发展和需求的综合提升.且当前城市发展对提升城区品质及回归公共生活的关注,让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河地区成为城市中具有战略竞争力的区域,滨河地区复兴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点,如何在滨河地区开发过程中,促进滨河地区功能再提升、空间品质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成为中国城市滨河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待解决的核心议题.本文结合中国城市滨河地区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新加坡河及芝加哥河两大国际成功典范河流活力复兴的实施路径及成功制因,总结开发建设经验,从结构优化、生态修复、功能提升、交通链接和场所营造五方面探讨可指导滨河地区活力复兴的实施路径,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滨河地区复兴策略,为中国存量更新背景下城市建成区内滨河地区活力复兴与发展转型提供借鉴与启示.

    作者:

    陈哲怡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8. 城市建成环境对人口流动下疫情传播影响探究——基于50个中国城市的大数据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区的集中暴发,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口流动和城市建成环境的关注.本文选取此次疫情中累计确诊人数最高的前5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疫情暴发期间的百度迁徙人口流动大数据和城市的各项指标数据,运用SPSS的统计回归分析进行实证设计,并进一步结合城市建成环境作用机制、共性城市和特殊城市的描述性分析,证实了人口流动会加速此次疫情的传播且呈现阶段性特征,揭示了城市建成环境中的土地混合利用度、人均城镇住宅面积两类因素会对人口流动下的疫情传播产生积极抑制作用,而道路网密度加剧了人口流动对疫情的影响,为今后在面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从城市建成环境特征角度划定城市应急等级、制定相应策略提供思考方向和参考依据.

    作者:

    彭雨晗;黄玲;魏易芳;李梦实;邱怡箐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9. 城市弱侧边缘区的适应性战略路径

    摘要: 本文聚焦一类长期被忽视的边缘区类型——城市"弱侧"边缘区的发展与规划议题.与强侧边缘区相比,弱侧边缘区呈现出自身的特征与问题,也亟需差异化的针对性规划解决.基于对更长时期弱侧边缘区演化的考察,本文认为弱侧边缘区的根本成因在于其与区域发展"通路"的背离,因此需要在新的发展语境下寻求"再区域化"的系统路径.在系统梳理当前边缘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基础上,本文提出以"适应性战略方法"作为指导弱侧边缘区发展的规划方法论,并结合台州江北新区的规划案例,具体阐述了包含适应性区域化、适应性生境塑造、适应性功能植入和适应性空间组织的城市弱侧边缘区适应性战略路径.

    作者:

    陈昭;肖越;尹霓阳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0. 城市形态演变中的城市规划功能属性认知线索

    摘要: 不同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城市规划功能属性认知是一个统筹时空维度嬗变的过程.提出了认知城市规划功能属性的两根逻辑线,即时间线索与空间线索.纵观时间线索,认识到城市规划的功能属性作为公共政策工具的基本功能属性永恒不变,而受不同时代复杂因素影响的具体功能作用不断变化.时间线索以外,认知城市规划功能属性的空间线索往往未受到很多关注,通过平果城市形态演变的分析,从城市形态演变的视角揭示了城市规划功能属性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指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反映了特定时空下的城市规划功能属性,而城市规划借由不断地规划实践不断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扩展、变化.

    作者:

    姚逸之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1. 城市文化区位要素对文创企业分布的影响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新闻报道和数据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发展更为迅速.笔者获取南京市鼓楼区、秦淮区、玄武区文化创意企业POI数据,以高校、旅游景点、文化创意园区、公共文化设施、历史建筑与工业遗产等城市文化区位要素,以及与城市中心距离、交通可达性、生活服务设施密度等城市结构区位要素构成假设因子体系,并通过分析验证得出城市文化区位要素能够更好地解释不同地区文创企业的分布差异.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城市文化区位要素,将文创企业集聚区归类为不同的文创企业集聚模式.最后基于研究给出总结与结论:城市文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影响,各城市需要重视文化并通过多种途径增加适于文创企业生长的城市文化区位.

    作者:

    杨乐川;刘博敏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2. 城市文化空间的文脉传承与感知度重塑——以桂林旧城区为例

    摘要: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确保自身特色的有效途径,保护城市文化就是在为城市保留特色与发展的根基.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也因山水旅游享誉世人,然而除了山水,桂林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似乎并没有给人留下太多印象,究其原因是其历史文化给人的感知度不够.桂林旧城区经过历代更替,沉淀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要素,但由于规划管理制度与理念不完善,致使旧城区内各个历史文化节点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历史街区有形而无魂,人们置身其中难以感受到桂林的历史特色以及城市的文化内涵.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寻脉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梳理总结其山水文脉,然后把脉桂林历史文化在当今城市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与问题,最后提出整体保护桂林山水人文格局、恢复重要节点地标、文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延脉桂林山水文化的相关策略,实现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城市文脉传承,希望能为其他历史名城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

    史瑞东;张哲铭;明越强;郭力源;龙良初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3. 城市文化记忆的数字化转译与推广——以"广府茶楼"为例

    摘要: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血脉,文化记忆和城市记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空间对人的活动承载.随着城市风貌的变迁和人类迭代,文化和记忆不可避免的逐渐消失,然而得益于新时代下新科技手段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城市文化记忆的数字化保存、转译及推广成为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化的新趋势.广州市高度重视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数字技术保护新模式,2018年开发名城保护公众平台"广州记忆",开展并持续完善城市记忆梳理和资源整合工作,集中展示广州城市内涵,提升广大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实现广州城市文化和城市记忆的数字化长远保存,增强海内外游客城市印象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广州记忆"项目的专题展示平台之一"广府茶楼"为例,围绕其数字记忆特点,提炼创新特色,探索基于数字化技术对城市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城市文化长远保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

    朱璟璐;李筠筠;覃劼;周凌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4. 城市文化设施的空间评价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随着"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变,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天津市内六区为研究范围,利用POI数据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天津文化设施进行空间评价,探索天津文化设施空间结构,结合空间结构、人口、道路交通等方面探索天津文化设施现存问题与不足,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天津市文化设施现状的规划策略.

    作者:

    于力群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5. 城市文化遗产活化中的空间、活动与社会价值——以上海上生新所和香港大馆为例

    摘要: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不仅涉及空间的更新,也包括其中发生的文化事件与活动,物质和非物质状态共同影响着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显现.本文选取上海上生新所和香港大馆为例,通过分析两个案例的管治背景,空间功能,以及举办的文化活动,探索促进遗产间;开展小规模的参与性活动,构建新的社会网络;保障开放空间及其中的免费公共文化活动等.活动的举办需要更社会价值发挥的策略.值得借鉴的方式包括平衡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空间配比,为青年草根艺术家提供创作空多地与社区组织合作,而不仅是精英文化部门或商业品牌,警惕文化品味的单一化对遗产社会价值的侵蚀.

    作者:

    罗洁梅;简祎;钱怡程;陈蔚镇;陈汉云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6. 城市新区高质量绿色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例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人民城市"战略发展要求及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趋势下,城市新区应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着力开展高品质建设.而绿色空间作为高品质建设的重要抓手,与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及城市文化等方面都应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本次研究基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求、人民城市"等国家战略传导,聚焦人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新需求,总结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生态性、服务性、文化性的三大特征.基于航天基地绿色空间现状问题,从增强生态融入、满足人本需求、注重文化彰显、管控实施引导四个方面提出城市新区绿色空间优化提升的策略与理论建议,为探索城市新区绿色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提供参考.

    作者:

    李会会;张锋;李丹;闫珍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7. 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市场配置方法研究

    摘要: 城市更新背负着新时代大背景下城市存量盘活、人文底蕴振兴、社会活力激发的多重使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引擎".在有限城镇建设用地的制约下,能否有效实施公共空间建设,为城市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公共空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难点.公共空间的配置根据传导方向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制定强制性的规章制度,自上而下实施的传统路径;一种是由市场主体、民众或非政府组织主导,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市场型管理体制的非传统路径,换言之,也就是市场化实施路径.本文从城市更新中引入的空间资源市场化配置出发,通过解构其中主导主体、政策设计、治理方式的特征,就公共空间市场化配置中的关键环节、市场化配置方法对传统配置方法的补充和完善作用进行研究,以反馈机制、政府赋权和要素确权为切入点,为中国城市有机更新的路径探索和空间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启示.

    作者:

    孔诗雨;潘珂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8. 城市更新中土地产权与收益分配的制度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 规划范式的转型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城市更新作为存量土地优化利用的重要模式,不仅需要空间设计,还需要配套的制度设计.深圳市作为城市更新的先行地区,在更新实践中探索出了颇有成效的制度设计.本文基于对城市更新中涉及的产权和收益分配问题的认识,对深圳市城市更新的制度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其实施成效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对国内大都市城市更新提供借鉴与启示.

    作者:

    焦丹峰;唐楷

    提交时间:2021-09-25

  • 479. 城市更新中土地增值收益公共还原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摘要: 城市更新作为存量规划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当前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城市更新对存量土地的再开发必然带来土地增值收益,增值的收益如何分配才能保证收益与全社会共享?世界各国已经确立了不同的开发利益公共还原制度来应对这一问题.而国内增值收益的公共还原制度尚未成熟,因此本文以中国城市更新重点城市广州为例,探究广州城市更新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如何进行公共还原,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作者:

    陈思楠;戚冬瑾

    提交时间:2021-09-25

  • 48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