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501.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智慧城市文化营销的新生

    摘要: 城市文化营销是城市营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城市文化营销为手段,吸引外部资源集聚,添加城市活力,已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方法之一.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营销的重心逐步从"纸媒"向"网媒"转变,为城市文化营销的开拓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密集的城市文化营销,也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城市文化营销,为促进城市前期高效建设与保障后期长效发展,已成为日前需要考量的…查看全部>>

    作者:

    于果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2. 互联网时代的"网红"消费空间研究——以长沙超级文和友为例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体验经济时代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网红"不再局限于人,也涉及空间等领域,"网红"消费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本文基于消费者的视角,选取长沙超级文和友这一典型的"网红"消费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网络评价等数据,从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这两个角度对超级文和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对空间的感知方式与消费行为特征发生了改变,"网红"消费空间本身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并在互联网上形成了…查看全部>>

    作者:

    陈国恩;李佳欣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3. 互联网时代下外卖店铺空间布局特征研究——以成都市主城区为例

    摘要: 互联网时代下,外卖逐渐成为流行的消费趋势.本文基于互联网开放数据,结合实地考察,采用GIS和SPSS技术手段,分析在互联网时代,不同空间尺度下外卖商铺的布局特征.研究表明,宏观视角下成都市主城区外卖店铺的空间布局呈显著的集聚态势,外卖店铺数量与密度由市中心到外围地区逐渐下降,呈现多核心的布局特征;微观视角下外卖店铺的空间布局呈现出远离传统商业中心和主要道路交叉口,并在可达性较低的街道再集聚,部分的外卖店铺呈现偏离临街区位,向地块内部渗…查看全部>>

    作者:

    鲁小格;黄宏勇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4. 沪昆关系转变下的非传统空间发展

    摘要: 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使得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形成,加之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提出,沪昆关系中的内聚力增强而成为主导,外向力削弱而退居第二,沪昆走向区域融合的战略协同阶段.在新型沪昆关系下识别出环淀山湖区这一关注生态、文化、公共服务的非传统空间,该空间包括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与昆山南部四镇,其战略协同的核心区所包括的青浦、昆山、吴江、嘉善四地就一体化发展开展了一系列联合会议和规划对接,识别出现有问题以及价值与未来定位,并以此做…查看全部>>

    作者:

    唐杰;王沣;朱杰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5. "城市人"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典型社区生活圈为例

    摘要: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社区生活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重要抓手;同时作为城市规划干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对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城市人"理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按照"认清现实-提取典型-共识辨析-供需匹配"的方法论,对武汉市典型社区生活圈内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类设施综合服务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寻求供需双方共识下的各类设施最优服务半径,确定社区生活圈内的设施圈层布局模式,并从人居要素调控、指标划定方…查看全部>>

    作者:

    张帅权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6. "从认知到体验"——当涂县城特色空间塑造研究

    摘要: 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是中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现阶段城市设计实践中存在着对于城市特色"认知难"与"体验难"的双重困境,"认知难"实则是对地方文化的忽视,城市特色塑造有赖于树立"文化引领"的城市规划理念;"体验难"是指规划中的特色与居民实际感受之间存在差距,特色塑造需要"以人文本".本文以当涂县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特色认知"角度,通过对当涂县城特色文化资源梳理,提炼具有普遍认知的当涂特色意象,…查看全部>>

    作者:

    郝佳琳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7. "地方"视角下的乡村建设路径探究——以上海周泾村为例

    摘要: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将长期存在,乡村建设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为乡村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笔者从地理学"地方"的视角出发,剖析出当前乡村发展过程面临的"地方失落"问题:传统社会解体重组,地方文化内涵弱化;地方空间载体闲置,物质性衰败加剧;特色资源盲目消费,地方辨识度降低.作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笔者以上海周泾村为例,以地方价值的重塑与强化为目标…查看全部>>

    作者:

    封健;安纳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8. "地下的城市空间"视角下上海地下空间建设的经验与方法

    摘要: 地下空间作为地面空间的延续与拓展,是一种重要的国土空间资源.挖掘地下空间潜力,建设高品质地下空间,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土地资源紧约束背景下集约利用城市空间的重要途径.随着上海提出从"城市的地下空间"向"地下的城市空间"思路的转变,地下空间的内涵、功能、系统都发生了变化,这也对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及运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地下的城市空间"为视角,对上海近年来地下空间建设的四类实践案例进行调研总结,梳理了在新时期新理…查看全部>>

    作者:

    谭珺琭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9.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与实践——以醴陵市隆兴坳村为例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下,村庄规划逐渐向全域化、全要素、全过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转变,规划的理念、内容、方法都面临转型.本文从梳理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剖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内涵和新时代村庄规划的转型趋势出发,以醴陵市隆兴坳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为例,通过技术路径、规划理念、规划内容以及编制方法四个方面探索"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规划编制策略,为编制能用、好用、管用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作者:

    张文;赖艳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0. "多规合一"提出以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综述

    摘要: 从"多规合一"探索阶段到"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系统构建,规划界及一些学者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讨论连绵不断.本文首先运用CiteSpace数据可视化工具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依据,对"多规合一"提出以来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将其划分为探索试点阶段(2003-2012)、正式试点阶段(2013-2015)、深入试点阶段(2015-至今)三个阶段;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将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梳理为总体框架研究、范式与…查看全部>>

    作者:

    毛巧云;赵守谅;陈婷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1. "二代城中村"的发展困境与更新改造路径初探

    摘要: 城中村的更新改造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联动城镇化进程、影响城乡和谐发展的复杂工程."二代城中村"是已经经历过一轮拆迁却仍保有集体土地性质,再一次被城市建成环境包围的新型农村社区,它保留传统城中村人口复杂性、文化异质性、管理交叉性的特征,也具有布局合理性、用地混合性和生存顽固性的独特属性.通过对"二代城中村"形成发展内因的探索和外在特征表现的归纳,本文揭示了其当前面临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空间环境品质较差、商业发展秩序混乱和城市融入性不足…查看全部>>

    作者:

    孟静贤;张春阳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2. "非辖区"中小城市融入区域中心城市策略研究——以东阿县为例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区域城镇化趋势明显,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群初步形成,小城市依附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也成为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举措.文章解读了目前中国行政区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系统总结了目前"非辖区"小城市融入中心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小城市融入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领域,并以东阿县为例,从战略协同点的捕捉和系统协同两个方面探讨其融入济南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当前趋于融入区域中心城市的"非辖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作者:

    仪帆;刘睿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3. "分类引导、实用为上"的村庄规划编制研究——以启东市为例

    摘要: 在当前乡村振兴、美丽江苏、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等重大战略背景下,规划先行、精准施策推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广泛共识,科学编制"好用、实用、管用"的村庄规划变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梳理启东市村庄资源禀赋和建设现状,分析村庄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现有村庄规划编制的不足,提出符合启东实际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思路,并以海复镇桃洪村、海复镇复南村和近海镇杨香圃村等3个村为例,分类型探索"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思路,因地制宜解决村庄发展难题,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

    刘军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4.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5. "公共利益"导向下的"成片开发":演变、困境与应对策略

    摘要: 2019年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将"成片开发"视作一项"公共利益","成片开发"肩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维度综合效益的目标与责任.作为一种土地征收方式,成片开发从萌芽、摸索到实践,在中国走过近70年的时间.成片开发建设的过程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参与、涉及主体间权利的分配,是一项复杂的政治过程."公共利益"指向下的成片开发尽管赋予了此类土地征收的合法性,但在实施层面仍存在如何维持规划刚性、降低征迁过程的社会风险、避免开发方…查看全部>>

    作者:

    林怀策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6. "公众参与"理念下的冬奥公园更新实践探索

    摘要: 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是北京市的重要工程之一,它依托西山永定河的蓝绿纽带,整合了永定河周边资源.本文以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更新实践为例,探索在当前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以公共参与的方式如何促进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文章分别从地方政府、规划设计团队、社会组织、基层组织和实施单位五个方面分析了在更新实践过程中的实施路径,探究引入高校社团作为第三方城市更新社会力量的组织者来协调多方利益的操作模式,构建政府引导下的多元主体的公众参…查看全部>>

    作者:

    张皓;李婧;杜媛媛;杨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7. "供给—赋能—营销"协同的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摘要: 城市更新愈发注重城市活力的塑造和提升.如何还原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兼容多元城市人群和城市生活,从而提升建成区的活力,成为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基于城市活力的构成及其空间影响维度,提出构建"空间供给-空间赋能-空间营销"协同的建成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框架:首先呼应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层次,构建"起讫点-路径-面域连通性"完整互联的公共空间系统;其次以公共空间的可体验性和包容性提升为基点,拓展空间使用场景;最后通过塑造空间可识别性提升空间影响…查看全部>>

    作者:

    徐晓岛;胡鹏宇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8. "轨道上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阶段

    摘要: 高度发达的铁路交通体系既是城市群发展的必备要件也是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化产物,而其反过来又会对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带来深刻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建设历经了三个阶段:1.0阶段,依托"两条国家大动脉+两条省域大动脉+两条疏港铁路"的线路格局形成一批商贸物流中心,推动珠三角地区加速城镇化;2.0阶段,以高铁为主导的网络化城际铁路加快建设,依托高铁站点打造的新城新区引导城市群格局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变,"四向"区域铁路通道的…查看全部>>

    作者:

    王果;武鹏;罗勇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9. "后搬迁时代"移民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以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为例

    摘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重新调整与完善的系统工程,涉及搬迁群众生计保障与后续发展全过程.当前,中国易地扶贫搬迁已从"搬得出"进入到如何"稳得住""能致富"的"后搬迁时代".本文针对"后搬迁时代"移民区的发展困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从"生产、生活、生态"多角度出发,提出了全空间视角、全要素统筹和全流程导控的规划应对策略,构建了高质量产业空间布局、高标准镇村服务体系和高水平生态景观格局,以期破…查看全部>>

    作者:

    彭皓栋;杨娅琳

    提交时间:2021-09-25

  • 520. 城市空间的社区属性研究

    摘要: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承载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只有当二者同时得到满足,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诗意的栖居".本文希望通过对社区属性的发展研究,更好的将这种"家"的延伸到城市各类空间,打破传统社区的桎梏,将城市更多单纯的场地功能升级到传递温暖、真诚、陪伴的精神枢纽,让所有关于美好的憧憬,于此慢慢酝酿、发酵.

    作者:

    闻雪浩;雷雪姣;温辉新;黎玉玲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