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501. 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识别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宜荆荆恩"城市群为例

    摘要: 城市群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既有研究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新兴城市群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宜荆荆恩"城市群为例,首先利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对其展开空间结构识别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宜荆荆恩"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呈现"一核两轴"特征,与湖北省十四五规划中所提出的"一核三轴"设计蓝图存在偏差,且上述偏差集中在两条南北走向的发展潜力轴上;"宜荆荆恩"城市群内部城市可分为核心区核心型、核心区中介型、边缘区中介型和边缘区边缘型四种类型.本文从总体优化和分区引导两个层面提出"宜荆荆恩"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为鄂西发展提供规划借鉴.

    作者:

    王玉婷;郑天铭;马月圆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2. 城市群发展格局下卫星城市对外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在城市群发展格局下,卫星城市作为承载经济与人口的重要空间,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不断演变,交通需求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文章通过对卫星城市的交通系统需求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判断如何合理选择卫星城市的交通模式,高质量支撑卫星城市发展.

    作者:

    梁水兰;姜重阳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3. 城市群外圈层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思考——以南京市高淳区和溧水区为例

    摘要: 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中国尤其是东部地区城镇化进入中后期的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新时期城乡关系调整的必然选择,县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既有城市又有乡村的最基层行政区域.当前,县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普遍还存在着城乡人口单向流向、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不健全、产业融合提升不足、各类资本下乡支持不足等问题,需要整体谋划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路径.文章以城市群外围地区的县域为例,通过南京市高淳区、溧水区的具体实证,提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该在""五个方面积极创新,合理确定县域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格局,充空间重塑、价值挖潜、产业协同、金融赋能和政策创新分挖掘全域自然资源价值,搭建县域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发挥城乡资本和金融服务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作者:

    陈宇琼;胡剑双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4. 城市老年人公交出行与建成环境关系研究——基于十堰市IC刷卡数据

    摘要: 在中国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的背景下,交通出行作为老年人和城市互动的方式之一,将迎来新的社会需求,适老化的城市营建以及交通需求响应已成为当下城市规划、交通等学界领域关注的热点;同时,大数据对识别群体性出行规律和城市空间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以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十堰市为例,以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Matlab对城区内老年人公交IC刷卡数据的处理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总结老年人刷卡站点分布、站点客流分布、OD出行分布、交通小区出行次数等空间特征;其次,选取站点分布密度、路网密度、站点可达性及土地利用混合程度4个建成环境要素,构建交通小区出行次数和建成环境间的回归模型,借助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建成环境对出行次数具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站点分布密度、站点可达性以及土地利用混合程度的影响程度最大.最后,结合老年人公交出行空间特征以及建成关系与公交出行次数的影响机制,从城市空间、交通布局以及福利保障等方面提出推动公交规划适老化、高品质发展的优化改善策略.

    作者:

    刘凯丽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5. 城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关系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为应对中国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从空间上形成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科学配置,以此满足老年人需求显得至关重要.既有研究多以可达性判断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空间特征,忽略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多样需求.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选取养老服务性、设施获得度、设施多样性三个角度构建城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其供给水平整体上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特征,养老服务性、设施获得度与总体供给水平空间结构相似,设施多样性则大致呈现出与总体水平空间结构反向的分布特征.其次基于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利用社区老年人口数据展开供需关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发现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需求指标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呈现同步状态,但存在少量"高需-低配"和"低需-高配"的显著不匹配区域.

    作者:

    马月圆;郑天铭;王玉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6. 城市老旧社区空间韧性特征分析与提升策略

    摘要: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提升社区韧性,能有效增强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老旧社区是城市韧性建设的短板,且其空间稳健性差,空间韧性提升必然是老旧社区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根据社区空间韧性的内涵,建立了老旧社区空间韧性特征分析评价体系.并以成都市典型老旧社区为例,从环境韧性、场所韧性、设施韧性、空间结构韧性四方面进行空间韧性的特征分析,并总结出当前老旧社区空间韧性存在以下问题:老旧社区环境承载力弱;场所开放性不足,欠缺冗余度;设施建设不足;空间结构欠缺稳定性、有机性.据此提出老旧社区空间韧性提升要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空间优化设计、增强空间系统流通以及鼓励多元参与社区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期望为老旧社区韧性研究做参考.

    作者:

    张玲月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7. 城市街区户外活动空间配置的定量评价与优化——以大连市中山区为例

    摘要: 户外活动空间的配置关乎居民生活质量、体现城市服务水平.研究基于街区内部、外部两种不同户外活动空间类型,从可达情况、选择数量、品质水平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借助卫星地图、百度街景等开放数据进行指标量化,通过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区位熵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深入探讨不同指标维度的配置情况、不同配置水平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中山街区户外活动空间的配置水平不高,41.2%的街区处于低水平程度,大部分街区表现为不可达或仅部分可达户外活动空间,可选择的设施种类或空间个数较少,品质水平整体良好但低品质空间问题突出,内部、外部、内外部结合的三级空间配置水平均呈现为高—高、低—低集聚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封闭—开放的居住类型和中心—边缘的地理位置所影响.为形成合理的街区户外活动空间配置,从空间布局、环境、开放性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作者:

    陈帆;杨东峰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8. 城市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华侨路街道为例

    摘要: 城市街道是人群交往的重要载体,营造有活力的街道越来越重要.研究将空间句法与传统问卷相结合,从人与街道两个维度,空间渗透度、交通可达性、功能多样性和环境舒适度四个层面综合研究城市街道活力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街道活力与地块功能紧密关联;城市街道组织会对街道活力产生影响;土地利用、交通、景观及人口是影响街道活力的重要因素.

    作者:

    向进

    提交时间:2021-09-25

  • 509. 城市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合肥市老城区为例

    摘要: 在存量规划及公共空间品质日益提升的背景下,人们也更加关注对于街道中人的感受和体验.以合肥市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将老城区街道人口密度作为其街道活力表征,基于街道城市主义理论,构建可达性、功能性、可游性及街道空间属性四个角度的街道活力指标体系.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收集地图兴趣点等相关数据,结合ArcGIS及空间句法等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构建回归方程,对街道活力构成要素与街道活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出道路交叉口密度、功能混合度、旅游设施密度三个指标及功能密度指标中的商业密度对于街道活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

    黎兰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0.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进展评析与优化思考

    摘要: 街道作为城市中承担交通、活动、生态等多重职能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品质提升与精细化设计近年来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街道设计导则"作为设计成果与引导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国内外历经十多年依然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和学术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国内外导则的编制经验,并通过对目前国内街道导则在理念目标、编制体例和主要内容方面的特征分析和对比,针对在导则编制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横纵向传导与协调关系进行理性反思,对未来街道导则在自身定位和编制内容体系方面提出改进和优化意见.

    作者:

    马强;韦笑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1. 城市规划体检评估指标体系与平台设计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为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重要指示,研究探索适合城市的规划体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系统的规划评估平台来优化评估方法,提高评估质量和效率,全文从规划评估的必要性分析、规划评估工作框架设计、规划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规划评估平台概念设计等四个方面阐述研究成果,得出集城市发展评估、规划方案评估和规划实施评估于一体的全新的规划体检评估整体工作框架,设计了定量化的城市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且研究设计了规划评估平台概念方案,为下一步规划评估计算机系统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方法基础.以城市发展评估为重点的综合性规划体检评估方法,可以反映城市发展的水平及与发达城市的差距,揭示从决策到实施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症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作者:

    魏大鹏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2.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

    摘要: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智慧城市的时空数据底座,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支撑各类智慧板块,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反馈、决策、治理的完整闭环,为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辟了新的思路,为掌握城市发展运行规律提供了可能.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蓝图,其诸多理念与内涵对中国智慧城市及CIM平台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文章首先对CIM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进行概述并对相关行业视角下CIM平台的建设思路进行分析.随后对城市规划视角下CIM平台进行深层解读,提出CIM是城市级别的有机数字镜像,是同人体一样的城市有机整体映射的观点.最后给出城市规划视角下从时空数据体系构建、时空数据治理能力、CIM构建及服务能力三个层次给出平台建设路径.本文旨在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尝试以城市的语言和思维对其进行解读,赋予CIM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基于现有CIM相关研究及实施建设的基础上,探寻城市规划体系与CIM平台的内在关系并给出实施建议,以期能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入手,对中国CIM平台建设过程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作者:

    曹先;张恒;黄亮东;何龙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3. 城市设计贯穿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的路径方法研究

    摘要: 自然资源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明确提出"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将城市设计贯穿规划全过程"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国土空间的舒适性、艺术性,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价值.本文在总结现阶段城市设计研究视角、研究内容、成果形式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内涵,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如何开展"以及"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与规划的全过程如何融合"两个维度、"与规划总体要求的融合、与规划基础工作的融合、与规划编制内容的融合、与规划公众参与的融合"四部分内容构建城市设计贯穿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路径方法,以期深化《指南》认识,更好地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

    作者:

    卓想;高黄根;岳波;易君;胡上春;施媛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4. 城市轨道交通站域地下步行系统开发研究——国际实践与上海探索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的地下步行系统为微观层面实现TOD开发策略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众多大城市开始关注重点区域地下步行系统或地下街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本文选取两类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步行系统空间构成模式进行分析,以蒙特利尔、多伦多为例的中心高密度全域中低密度北美城市市中心"地下城";以大阪为例的全域高密度东亚城市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地下街区",分别从其空间格局、功能导向、政策激励、管理机制、多主体参与以及站城融合等层面分析开发特色,总结先进经验;同时基于上海的探索,总结得出中国城市在地下步行系统开发的功能混合、土地调配、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优势,期望促进国内相关规划设计准则与治理框架的制定,服务于轨道站点片区高质量发展.

    作者:

    王欣宜;汤宇卿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5.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空间活力研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周边用地开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而衡量站点周边空间活力大小则是对其预先土地开发效果反馈的一种评价方式.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许多实时数据可以用到动态规划的实施以及规划实施后效果的评测.本文借助GIS分析,结合百度热力图和POI数据,从人口的空间热度和设施空间热度两方面对轨道站点周边区域的空间活力进行评价和解读.结果显示:轨道站点空间活力呈现明显分期分异特征,空间活力上一期强于三期强于二期,老城区站点空间活力普遍高于新城区;轨道站点空间活力受交通区位制约明显,超过三环线(中央活动区)外部分站点空间活力下降明显;老城区部分站点设施密度滞后于人口需求,应加强这些区域相关的用地和资源的调配.

    作者:

    曹政;任绍斌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6. 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近30年的城市快速扩张不断蚕食周边生态基底,本文结合多重生境视角,对城市边缘区各构成要素的重要生态价值与潜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势进行梳理,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为核心目标,针对三类主要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规模控制、功能组合与改造模式方面提出相应建设引导策略,以期为生态安全保障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共进提供规划管控路径层面的新思路.

    作者:

    吴优尤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7. 城市近郊区人居环境空间更新策略探究——以岳阳市奇家岭片区为例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十九大中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近郊人居环境的提升将成为人民向美好生活迈进的结晶之作.自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新政实施以来,存量用地成为城市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以及近年来城市生活圈、未来社区等理念的提出,都为城市近郊有机更新指出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及模式.本文以岳阳市奇家岭片区为例,通过对城市近郊区人居环境现状问题的分析,并结合新政策及新理念提出的要求及设想,探索一种以产业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模式,并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人居模式及居住环境四大方面进行城市近郊人居环境提升策略的探讨,以期为城市近郊的建设发展提供策略建议,同时也对城市存量用地有机更新利用模式的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杜瑞雪;吴宦漳;陈峰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8. 城市道路监控设备布设方案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城市道路监控设施布设过程中,布设方案的效果评价因素过多和目前评价体系相对不完善使得方案的科学量化评价存在困难.为保证城市道路监控布控合理化,本文就城市道路监控设备布设方案评价方法展开研究.本次研究首先对布设效果的评价指标选取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以熵权法标定各指标权重,最后依据指标权重利用TOPSIS法完成优劣排序.本次研究以苏州市吴江区卡口摄像机布设方案为分析案例,研究证明本次评价方法选取方案在重点桥梁覆盖率、重要场所出入口覆盖率和关键性节点覆盖率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评价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作者:

    沈凌;陆建;冯怡

    提交时间:2021-09-25

  • 519. 城市遗产文化空间的建构与解构——以大雁塔文化空间为例

    摘要: 城市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时空印记,承载城市记忆,凝聚城市精神,延续城市文脉.城市遗产文化空间集中体现当代人对保护、展示、发展的思考,是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场所.解读城市遗产文化内涵,塑造城市遗产文化空间,让人民群众了解遗产价值,铭记传统文化,是坚定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维逻辑运用到城市遗产文化空间的相关研究中,分析既有研究的空间建构与解构思路,归纳空间建构的要点和空间解构的路径.在此基础上,以大雁塔为研究对象,分析大雁塔文化空间的历史文化积累过程与当代规划展示内容,讨论文化空间的内外组织逻辑与外在表达方式,据此提出大雁塔文化空间的更新建议与广泛适用于城市遗产文化空间的规划策略.

    作者:

    赵静睿;权东计

    提交时间:2021-09-25

  • 52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作者:

    陶成刚;付毓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