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54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空间治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空间治理的议题作为治理领域中的关键一环,被推上了新的高度,学界也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2020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1152篇空间治理研究的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发文量时间分布、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与突现及关键词聚类等分析,阐述国内空间治理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演进.总结出中国学者在空间治理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空间治理理论的梳理与哲学探讨、对国家政策与国家治理层面的研究、对区域与城乡治理的研究和对空间规划及其改革的讨论.通过文献梳理这几个方面并进行综述,发现学界的研究从多视角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展开,且相关研究的数量增长显著,但仍存在缺乏宏观层面研究、重实践轻理论、研究方法欠科学性等问题,提出在空间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治理理论.
提交时间:2021-09-25
542.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主要以城市更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上关于城市更新主题文献的整理研究,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对国内城市更新发展研究进行阶段划分,并通过共现分析及聚类,试图寻找城市更新研究的热点及方向,为新时期城市规划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543. 基于CityEngine三维可视化建模的城市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研究——以南宁市水街片区为例
摘要: 国家大力推行智慧化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法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如何通过构建城市数字化规划方法以应对新时代智慧化设计是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利用GIS数据与CityEngine软件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参数化建模,探讨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互动可视化规划设计方法.以南宁市水街老城区更新改造为应用案例,通过三维建模的方法辅助改善历史街区的空间品质.在改造更新设计中体现了参数化建模、多平台数据交互的有效应用,展示历史街区规划理念的数字化和动态化的改造过程.同时针对该历史街区存在问题,进行绿廊道、公共空间、天际线的有效改善.
提交时间:2021-09-25
544. 基于DEA模型的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低碳化研究
摘要: 产业结构低碳化是将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纳入考虑,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平衡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本研究以河北武安市为例,基于SBM-DEA模型评估城市主要产业门类的碳效率,并应用K-means聚类方法,以产业碳排放规模和效率为指标进行聚类,对不同碳效率-规模类型产业分别提出产业转型发展的策略,最终形成武安市低碳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本研究立足武安本地经济产业实际情况,评估结果较为准确的反映了产业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转型策略和行动计划,对经济社会稳定向生态化、低碳化转型有较大参考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545. 基于ENVI-met的城市街道峡谷行道树枝下高优化研究
摘要: 城市街谷绿化通常被作为应对交通排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行道树种植降低了街谷中的风速和空气交换,导致街谷中污染物积聚浓度升高.为降低行人污染暴露风险,提升居民的生活空间品质,本文借助ENVI-met,构建了6种枝下高的真实树冠模型,对3种背景风向下理想街谷中的流场与PM10浓度分布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平行与斜交风向下街谷两侧人行面低风速区域所对应的高度随着枝下高的增加而升高,树冠冠幅较大且叶面积密度较高的冠层高度风速最低,垂直风向下枝下高的变化对街谷两侧人行道面风速分布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平行与斜交风向下,行人高度处风速随枝下高的增加而增大,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垂直风向下,街谷两侧行人高度处风速随枝下高变化不明显,污染物积聚浓度升高.为缓解行道树种植对行人高度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在平行与斜交风向下,枝下高应控制在6m及以上,而垂直风向下不宜过高,满足行人通行即可.研究明晰了不同风向下枝下高变化对空气污染物浓度与分布的调控机理,以期能为街谷行道树种植设计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546. 基于FME的全流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技术审查模型构建
摘要: 本文从简化、优化控规成果审查工作的角度出发,利用FME系列软件的数据转换及处理功能,构建控规成果审查模型,实现了图形拓扑、图斑校核、数据规范性等方面的自动化审查,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规划审查的工作效率.
提交时间:2021-09-25
547. 基于GIS和Fragstats的高淳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摘要: 本文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根据2010年、2015年和2017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ArcGIS10.4和Fragstats4.2软件进行分析,选择了7个斑块类型水平指标、5个景观水平指标,研究该地区景观演变和景观格局的发展特征,并进一步研究高淳区景观格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探讨该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的内在动力.
提交时间:2021-09-25
548. 基于GIS技术的红色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研究——以遵义长征文物保护利用为例
摘要: 长征文物是长征历史的重要见证,是长征精神的物质载体,其保护利用一直颇受重视.本文以遵义长征文物为例,借助GIS技术,结合实地调研、文献查阅,采取定量、定性分析,构建长征文物保护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遵义长征文物保护利用整体水平较差,仅34.24%的长征文物评分高于70分,有53.15%的长征文物评分不足55分.其中,低级别文物遭受破坏严重,甚至有少量已经消亡,亟待抢救性修复;文物整体展示教育水平较低,高达68.47%的文物旧址无展示空间,革命教育展示功能缺失;有67.12%的文物缺乏开发条件,亟需统筹开发利用,避免造成资源闲置浪费.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长征文物的保护利用建议,以期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评价与规划提供技术方法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549. 基于GIS的云南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廊道重构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城乡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国文化遗产所依赖的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云南省的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也面临着较大挑战.如何在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效保护文化遗产是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各类文化遗产为评价因子,基于GIS构建全省文化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云南省文化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布以及重要空间的分布特征;识别文化资源聚集区;利用高程、坡度、土地使用类型、道路等数据构建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文化遗产空间可达性,分析得出潜在的文化遗产廊道.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省文化遗产呈普遍分散、局部集中的分布态势,文化保护重要空间分布在滇西大理、保山、腾冲区域,滇西北丽江、迪庆区域,滇中昆明、石林区域,滇南的建水、石屏区域;文化保护空间重要区呈"重要-重要集聚";潜在的文化遗产廊道形成"五横四纵"的空间结构.
提交时间:2021-09-25
550. 基于GIS的公共空间"灾时应急圈"测度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
摘要: 疫情的发生让城市规划学科开始反思如今城市空间建设,公共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要展示城市,为居民提供活动空间,更应该在面对灾难是提高城市的韧性.因此笔者构建了公共空间"灾时应急圈"的概念,基于POI数据和ArcGIS软件,对信阳市公共空间各街道的公共空间"灾时应急圈"空间和与人口的发展协调度、可达性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小区的覆盖率进行空间测度,为信阳以及类似的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发现,不同片区的公共空间"灾时应急圈"现状存在巨大差异,湖东街道综合情况最好,但是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联动性不强;老城区公共空间"灾时应急圈"的建设潜力大;新区单个公共空间规模过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的建设要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而边缘区兼具了老城和新区的问题,需要提高关注度.
提交时间:2021-09-25
551. 基于GIS的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摘要: 海洋旅游产业的合理空间布局,是衡量一个区域的海洋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指标.随着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建设的提出与以及山东省海滨旅游相关规划的发布,在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与海洋旅游产业优化的问题日益重要.本论文运用区位理论、"点—轴"理论、增长极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同时分析山东省2014年至2018年五年的统计年鉴、整理汇总相关poi,包括山东省沿海城市宾馆酒店、3A级以上旅行社、可游览的景点与地点(包括A级以上景区)、海鲜餐馆饭店、大型购物中心、山东省陆地交通网络干道、旅游产品、休闲娱乐商户等相关旅游产业要素,运用ArcGIS10.2等软件进行空间分析.首先,本文选择叠加分析、密度分析、热点分析、提取分析、重分类等空间分析与空间统计方法,在ArcGIS10.2上对山东省海岸线34个市区县的七类旅游海洋产业要素空间布局以及交通网络通达度进行分析;其次,得出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呈多区域、多点集聚的分布规律,并存在向非集聚中心的郊区扩散的分布特征,得知其存在空间布局不均衡的问题;最后,以本文分析为基础提出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和对策.
提交时间:2021-09-25
552. 基于GIS的山地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研究——以建瓯城北新区城市设计为例
摘要: 山地城市在快速的现代城市营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见山望水"的特色.本文为塑造山地城市天际线和滨水景观环境,将保护城市背景山体和滨水景观环境为控制目标,提出了基于GIS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并运用于山地城市设计建筑高度控制中.通过以GIS为分析平台,引入视觉影响模型,对传统的简单眺望法进行改进,通过视觉影响模型模拟人的眺望范围,以背景山体的遮挡程度推算出建筑物所允许的最大高度.依据城市诉求,选择多个城市眺望点,每个眺望点分别进行视觉影响程度分析,生成单一的符合山体保护的最大建筑高度值,然后通过栅格计算,综合各个眺望点的最小建筑高度值,得到建筑高度控制图.最后结合建瓯景观风貌规划控高要求对山边、水边建筑高度进行修正,从而对城市设计提出建筑高度控制建议.本文以福建省建瓯市城北新区城市设计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提交时间:2021-09-25
553. 基于GIS的平凉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摘要: 洪涝灾害是目前全球的重要研究灾害之一.本文基于研究区的气象及自然地理等数据,运用灾害风险指数和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从灾害的危险性、敏感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四个评价因子出发,对平凉市洪涝灾害进行风险的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平凉市洪涝灾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较高风险区主要是崆峒区、华亭市、灵台县及泾川县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崇信县,静宁县及庄浪县则为较低和低风险区.平凉市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在中等及以上的区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4.66%,这表明平凉市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较高,可能受到的损失也就更大,尤其是崆峒区、泾川县和灵台县等高风险区,平凉市应做好历史洪涝灾害灾情的统计调查,及时做好防范工作.
提交时间:2021-09-25
554. 基于GIS的景德镇文化空间评价研究
摘要: 文化空间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开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本文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为例,在国家文化局出台的《文物资源和文化空间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提出的文化空间识别与重要性评价基础之上,新增文化空间安全性、可利用性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予以完成.文化空间评价既关注文化资源的前世今生,也关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重要性评价回溯过去,明晰文化资源价值;安全性评价着眼当下,评估文化资源面临风险;可利用性评价放眼未来,厘清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重点与方向.通过景德镇文化空间评价,既可对景德镇全域文化资源形成整体性、结构性认知,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空间格局,精准指引日后文化保护与活化工作,也为其他文化城市开展文化空间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与方法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555. 基于GIS的标准化试点村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山东省"四区十带"美丽村居建设为例
摘要: 为进一步探索"十四五"乡村振兴发展策略,山东省加快实施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推进方案,积极探索全省美丽村居风貌的科学优化路径,优化乡村风貌发展格局.本文以山东省美丽村居建设中选取的306个标准化试点村庄为研究样本,通过Arcgis10.5等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使用样本统计、核密度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别在数量、密度与比重等方面综合分析样本点数据在"四区十带"区域中空间分布特征,对美丽村居试点村庄在山东全省与各区域内分布的空间格局展开研究.通过将研究数据的统计对比与空间格局上的可视化表达,得出标准化试点村庄在山东全省的空间分布较为均衡,试点村庄在淄博-济南-泰安鲁中区域的空间分布较为聚集,但在"十条风貌带"周边分散较为不均衡,在"廊道型风貌带"周边的空间分布更为集中.更清晰地在空间上展示了当前的试点村庄分布特征与其在相应风貌区与风貌带上分布的空间格局,为进一步加密试点村庄的空间布局,辐射带动全省村居风貌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乡村振兴试点带动协调发展策略提供创新视角与研究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556. 基于GIS的福建省村落空间分异研究
摘要: 本文以福建省全域行政村为研究对象,调用地图POI数据,在Arc GIS10.2平台进行空间分析,从宏观角度对福建省村落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格局背后的影响因素.福建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以下特点:西北多、东南少,沿海山地分布不均衡,同福建山海格局相匹配.这种格局是各类影响因素共同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海拔、坡向、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中心城镇、人口、经济等人文要素的各方面影响.通过各影响因素研究,探索其与村落空间分异的关联,借此对未来福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村落保护与开发、乡村振兴提供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
557. 基于GIS网络分析的无人配送站点选址——以长沙市天心区为例
摘要: 随着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无人配送的刚需时代正在到来,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无人配送得到广泛实践.无人站点作为无人配送设施的重要基础,其建设势在必行,但目前关于无人设备站点选址的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首先通过整理无人配送模式、菜鸟驿站网点布置特征及相关前沿理论研究等,为无人配送站点选址原则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居住小区分布与菜鸟驿站布点特征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无人配送站点选址提供现实参考依据.最后从可达性、公平性、以人为本三方面探讨无人配送站点选址原则,以长沙市天心为例,选择居住小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并辅以GIS网络分析在规划层面的应用,提出无人即时配送站点选址参考.本研究为实现城市无人配送站点选址提供参考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5
558. 基于GIS辅助分析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
摘要: 公园绿地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多年以来,数据指标往往占据公园绿地服务评价的重要一环.随着公园绿地体系和服务水平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基于GIS辅助的绿地可达性分析也为规划人员提供绿地布局优化依据.本文运用GIS辅助分析与传统数据指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核密度和现状指标分析客观反映现状绿地布局情况,运用网络分析反映实际步行距离内现状公园绿地服务的空间覆盖范围,发现现状公园绿地分布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控规拼合内公园绿地的评估,基于网络分析优化公园绿地布局,包括调整用地性质增加社区公园、补充滨水绿地、沿路防护绿地转化为公园绿地、转变土地出让模式等方式,为鄞州区绿地布局优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559. 基于GWR模型的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探究
摘要: 以2020年8月南京市主城区与近郊区的包含14115个在售住宅的1627个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地统计分析中的克里金插值法刻画南京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房价的影响因素,重点关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得出的住宅绿地可达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房价呈现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呈圈层状分布;整体上住宅的社区属性、绿地可达性与区位特征显著正向影响住宅价格;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异质性,其中主城区受绿化率、绿地可达性和与CBD距离等能够改善居住环境的因素正向影响较大,公共服务设施带来的负外部性会引起主城区住宅的贬值,而副城主要受与公共资源距离的正向影响.
提交时间:2021-09-25
56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