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541. "珠三角模式"转型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策略研究——以东莞市为例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着强化管控的思路,制度设计强调自上而下的管控,具体体现在审批层级、指标管控、底线管控、实施效力四个方面.东莞市作为珠三角发展模式的代表,其经济发展内核源于自下而上的以镇村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为东莞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形成了东莞独特的"市-镇"两级行政架构.自上而下的模式发展至今,在创造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带了诸如市级缺乏统筹能力等弊端.本文认为,自上而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查看全部>>

    作者:

    曾堃

    提交时间:2021-09-25

  • 542. 《土地管理法》视角的土地制度变迁评述与展望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发生数次变迁,深刻影响了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与模式.本文以《土地管理法》立法和修法为切入点,以其他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为辅助,抓住中国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征地制度、国有建设用地双轨制供应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这四条重要脉络进行梳理和评述,展望未来土地制度变迁的方向,为深化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基础性思考.

    作者:

    周琳;孙琦;段文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543. 博弈视角下的留用地规划对策与运营模式探讨——以大理市经开区留用地为例

    摘要: 留用地作为尚未开发的建设用地是城市重要的存量资源,然而留用地开发涉及利益主体较多,开发诉求协调困难,导致留用地开发推进缓慢.通过对大理市经开区留用地开发相关利益主体的访谈,分析其发展诉求发现,不同主体开发诉求的共性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差异是留用地的开发形式与运营模式选择.以大理市经开区留用地为例,尝试建立规划引导控制加运营机制创新的方式,从而使不同主体实现开发共识,推动大理市留用地的高效开发,同时为其他地区留用地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

    作者:

    卢飞红

    提交时间:2021-09-25

  • 544. AR介入历史街区更新的探讨——以贡院片区为例

    摘要: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被逐渐认识到.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历史街区一直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但是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承载着城市历史和文脉的历史街区与快速发展的城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而明显.但是时代的发展必然带来科技的进步,新兴科技带来的虚拟的真实世界——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或许为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带…查看全部>>

    作者:

    温也

    提交时间:2021-09-25

  • 545. 《周礼·考工记》视角下秦咸阳城遗址的保护对象认知及展示策略研究

    摘要: 目前对于秦咸阳城遗址的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成为秦咸阳城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天然局限,陷入了诸多方面的困境.比如保护与展示缺乏"城"的整体意识、缺乏城的结构性保护、遗址的利用程度不均衡,最终导致了公众对秦咸阳城的感知较弱.为此,研究以《周礼·考工记》为视角,基于古代都城布局理论进行研究,从"整体性思维"去审视秦咸阳城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对象,围绕轴线、片区、关键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秦咸阳城基本格局的保护与展…查看全部>>

    作者:

    全昌阳

    提交时间:2021-09-25

  • 546. 2000年以来珠三角区域与交通互动发展关系的定量模型研究与规划应对策略

    摘要: 在文献综述和定性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交通网络联系度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珠三角区域与交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珠三角区域交通与产业、土地、人口等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而建立了一个基于成本导向视角的交通模式演变分析框架.研究表明:不同的成本导向驱动下,不同阶段交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有所不同;区域城市群结构与区域交通网络协同发展趋势明显,区域交通中心即城市群中心城市;区域交通、产业和土地之间的协调关系趋于优化,产业发展对土…查看全部>>

    作者:

    陈作任

    提交时间:2021-09-25

  • 547. 2015至2020年北京区域性专业市场疏解的空间效果

    摘要: 北京开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既有实施评估侧重关注疏解带来的人口、功能的规模结构变化,还应重视疏解的空间效果.以四类非首都功能中的区域性专业市场为例,综合2015至2020年兴趣点(POI)和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专业市场的数量、分布变化及其在产出、常住人口、客流等方面的空间影响,发现:专业市场规模疏解成效显著;各圈层数量占比相对稳定;专业市场单位要素成交额明显提升,要素总量减少使总成交额稍有降低;疏解是否带来原址周边常住人口…查看全部>>

    作者:

    王吉力;王良

    提交时间:2021-09-25

  • 548. 20世纪后城市规划理论中自然生态概念演进

    摘要: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城市规划领域有关自然与生态的概念变得越来越繁杂.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从最初的与城市相分离的避难所变为城市动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但很少有学者将人们对自然和生态的认识与城市规划的演变发展结合起来,并说明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如何来影响规划的发展.本文主要追溯20世纪以来自然与城市规划相互关系的历史,从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系统性三个角度来阐述自然和生态的变化如何影响城市规划在理论和政策方面的…查看全部>>

    作者:

    曹双全;朱俊峰

    提交时间:2021-09-25

  • 549. 21世纪以来国内外城市家具设计研究述评

    摘要: 研究目的:回顾21世纪以来国内外城市家具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内容,提出分析框架,探讨问题与对策. 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文献计量与对比分析法. 研究结果:国内研究基础性强,具有人性价值观念、理性分析手段、感性交互表达三个设计维度,关注功能特色缺失、规划指引薄弱、标准体制落后问题.国外研究反映出向人性关怀、用户体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理论演变,突出了智能、环保、信息技术创新,表现出单体向系统、被动向主动、内部向外部的内容转向…查看全部>>

    作者:

    蔡宇超;张杰

    提交时间:2021-09-25

  • 550. ANT视角下城中村社区参与式治理模式研究——以广州番禺龙美村为例

    摘要: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城中村社区治理成为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切入点,多方参与、协同治理成为共识.但当前多元参与的城中村治理运行机制与模式仍面临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参与式治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ANT(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构建契合在地化的城中村社区参与式治理一般行动框架.并以广州番禺龙美村为例,分析社区参与式治理行动者构成及其动态转译过程,探讨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希冀为当前问…查看全部>>

    作者:

    马子贺;王成芳;崔佩琳

    提交时间:2021-09-25

  • 551. CIM平台赋能"人本主义"城市治理建设范式——以厦门市为例

    摘要: 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理念存在相辅相成、协同推动的关系,CIM平台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支撑手段,赋能新时期城市协同治理."以人为核心,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是对新型城市化提出的要求,因而"以人为本"也是CIM平台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以厦门市的实践经验为例,阐述CIM平台建设始终秉持"人本主义"思想,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同时分析了CIM平台从1.0向3.0的迭代升级路径,以及CIM平台如何支撑不同时期城市协同治理的需求;最…查看全部>>

    作者:

    袁星;郑虹倩

    提交时间:2021-09-25

  • 552. 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工业遗产综合评价对比研究——以重庆工业博物馆、鹅岭二厂、重庆天地及国际创客港为例

    摘要: 目前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逐渐增多,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产生的效益却也千差万别.通过重庆市沿江工业遗产——重庆市工业博物馆、鹅岭二厂、重庆天地与国际创客港四个项目的实地调研,从改造类型、运营模式、工业文化景观保护程度及公众参与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比总结,探讨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以及未来可持续更新发展策略研究,总结得到在工业遗产的开发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考虑结合多种更新模式比较分析,最终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韩梓依;阎波

    提交时间:2021-09-25

  • 553. GIS综合分析在能源用地规划中的应用——地势起伏程度对生物质原料运输成本的影响

    摘要: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作用.GI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能源用地规划背后所需的技术手段.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生物质能便于储存和运输,可通过合理的规划达到区域整体的能源供需平衡,而这也使得运输成本成为制约生物质能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通常基于2D道路网络和平均坡度进行计算,地势起伏状态作为影响道路坡度和车辆油耗的重要因素被忽略.本文基于GIS技术,通过探求地势起伏程度对生物质原料运输成本的影响,为生物质…查看全部>>

    作者:

    马晨烁;张一飞

    提交时间:2021-09-25

  • 554. Parklet概念下商业街道外部空间塑造研究

    摘要: 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人们对感受性满足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传统商业街道因特色空间的缺乏和现代电子商务的冲击,使其对人们的吸引力愈发减弱.本文在剖析传统商业街道的现状模式和外部空间活动的基础上,厘清传统商业街道在空间设计与使用需求两方面不足,从而强调Parklet概念运用于商业街道外部空间设计中的必要性,并从优化空间设计与满足使用需求二者有机结合的视角出发,提出商业街道外部空间塑造对策与应用方法.

    作者:

    梁晶;周宇飞

    提交时间:2021-09-25

  • 555. 安全便捷吸引的滨水步行路径模式研究

    摘要: 通过对分析国内外城市滨水空间的管控要素,结合步行性的量化测度指标,构建城市滨水空间的步行路径体系评估模型;并选取经典的滨水地区进行模型验证和控制要素总结,形成安全便捷吸引性的滨水区步行路径模式,进而为滨水区的规划设计进行指引.

    作者:

    项顺子;项顺垚;陈艳

    提交时间:2021-09-25

  • 556. 巴渝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演变与机制研究

    摘要: 巴渝地区传统乡村聚落特色鲜明,进入工业化时期后又不断发生着转型与重构,解析其演变规律与机制有助于为当下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以巴渝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工业化时期典型村为样本,采用形态类型分析、GIS空间分析,从用地形态、建筑肌理及建筑类型及组合等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演变规律及生成机制.研究表明,农耕时代重庆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灵活自由;工业化时期以来乡村聚落用地由耕地指向转为交通指向,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特征;肌理形态由地域环境…查看全部>>

    作者:

    李旭;张友成;马一丹

    提交时间:2021-09-25

  • 557. 澳门历史城区缝隙空间再生研究

    摘要: 随着澳门城市的发展,城区环境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缝隙"空间容易被忽视,这些空间零散分布在城区各个角落,又集中在城市空间当中,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非正式特征,是一个有效缓解高密度城市居民行为活动的再生"资源".本研究从建筑学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澳门历史城区缝隙空间的形成背景、现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借鉴赫兹伯格"多价性"空间理念设计案例,结合澳门历史城区现实状况,探讨缝隙空间再…查看全部>>

    作者:

    殷健强

    提交时间:2021-09-25

  • 558. 巴渝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特征解析与图谱构建

    摘要: 传统乡村聚落是地域文化与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形态是功能与形式的集合,是长期与地域环境博弈的结果,具有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巴渝地区传统乡村聚落众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章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村(共46个)为样本,基于实地调研、形态类型分析与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从聚落用地与建筑空间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分析用地形态、用地结构、建筑单体、建筑组合以及建筑肌理的形态特征,并从自然地理、经济技术、政策制…查看全部>>

    作者:

    李旭;陈欣婧;马一丹

    提交时间:2021-09-25

  • 559. 办公街区形态因素对建筑能耗影响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低碳、绿色可持续的城市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中国节能减排目标下的重大挑战.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要载体,消耗了全球终端能耗的60%,因此通过城市合理规划与设计促进城市低碳化发展逐渐成为共识.但是不同尺度规划要素如何影响建筑能耗水平高低的研究相对缺乏,尤其是街区是城市规划管控的最小单元,其相关成果可以于在规划设计的初步从绿色节能的角度给城市街区建筑布局相应建议.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武汉市的办公…查看全部>>

    作者:

    崔子豪;徐燊

    提交时间:2021-09-25

  • 560. 城市空间的社区属性研究

    摘要: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承载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只有当二者同时得到满足,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诗意的栖居".本文希望通过对社区属性的发展研究,更好的将这种"家"的延伸到城市各类空间,打破传统社区的桎梏,将城市更多单纯的场地功能升级到传递温暖、真诚、陪伴的精神枢纽,让所有关于美好的憧憬,于此慢慢酝酿、发酵.

    作者:

    闻雪浩;雷雪姣;温辉新;黎玉玲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