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601. 基于全球地表覆盖数据的国内外主要城市国土空间利用特征识别
摘要: 优化国土空间的利用方式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通过梳理国土空间利用方式的分类方法,提出依据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划分方式,从国土空间利用类型和城镇空间形态特征两个方面比较33个国内主要城市和40个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城市的国土空间利用特征;并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城市归纳为四种类型,为中国城市提供具有相似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定位的国际城市参照.通过国内外城市的比较研究,得到对优化中国国土空间利用方式的启示:应合理控制城镇空间的占比,城镇空间比例一般占行政辖区面积的10%-40%左右;应促进城镇空间的集中分布,推动农村居民点的闲置土地复垦整理,转化为农业或生态空间;对于重点城镇化发展地区的城市,可对比东京、大阪、纽约、巴黎、新加坡等城市,位于粮食主要产区或重点生态保护地区的城市,可对比英国和德国的国土空间利用特征,探寻优化国土空间利用的途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602. 基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的社区数据平台模式研究
摘要: 存量规划时代背景下,社区营造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数据平台的出现为提升社区更新的公众参与度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指导社区更新过程分级分类有效合理运用数据平台,并推进社区数据平台提升公众参与议题的研究进展.文章首先对数据类型、数据平台定义及发展概况进行了探讨.随后借助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构建了告知、咨抚、合作和授权四类社区数据平台模式,并结合国内外案例进行了实证.最终研析结果进一步得出了四种平台模式从数据来源、公众参与度、应用阶段和建构目的等7个方面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最后,从社区更新的数据平台数据库建构、数据平台运营、数据平台更新与维护三个不同阶段提出了应用不同数据平台模式提升公众参与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为后续的智慧化社区更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生活打造提供了有益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603. 基于公共安全的社区规划研究——以杨春湖高铁商务区核心区社区规划为例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人民城市"的治国方略,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疫情防治工作,提出以"全周期管理"作为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新的方法路径.后疫情时期对社区的硬件空间建设及软件服务治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社区提升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从社区角度切入,基于公共安全视角,通过对生活圈理论及韧性社区理论的深入分析,结合杨春湖高铁商务区核心区的社区规划实践,提出平时普惠保障、灾时应急响应、社区治理提升的规划策略,探索社区规划的新趋势.
提交时间:2021-09-25
604. 基于公共安全韧性的综合规划编制方法研究——以某铁路化工物流园区为例
摘要: 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化工园区的发展趋势,化工产业的集聚必然带来化工物流的集聚,从而形成化工物流园区.随着中国对化工品公路运输的限制,铁路化工物流园区与日俱增.铁路化工物流园区运输、加工和存储的货物大多属于危险货物,而且通常品类繁多、规模巨大、形态不一,因此对园区安全性、韧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铁路化工物流园区规划编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产业、市政、交通、咨询等专业,本文以某铁路化工物流园区为例,积极探索多学科融合、跨专业协作、务实创新的综合规划解决方案,以保障城乡公共安全,实现园区韧性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605.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公共空间新探索
摘要: 公共空间是构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国内公共空间的规模和品质已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本文参考借鉴三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经验,结合公园城市新理念,从人群需求角度出发回归人本关怀,以更综合的系统性思维和更细致的规划尺度重新构建公共空间体系,并提出三种类型社区的公共空间布局模式,为未来的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606.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国际化社区场景营造实践——以天府新区兴隆湖国际化社区为例
摘要: 在建设国家新一线城市和公园城市的新社会经济形态背景下,如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培育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居民幸福感,是成都市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而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单位,必将成为重要的实施抓手.从过往经验来看,社区规划往往比较关注物质空间的提升,对于社区中"人"的关怀有所不足,更遑论城市营商环境培育及社区可持续商业运营,从而常常出现社区物质空间焕然一新,社区认同感、生活氛围场景、产业活力激发、长效管理运营缺失的情形.文中以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典型的高技术产业社区——兴隆湖社区为例,从公园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以培育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的,探索社区规划中高活力场景氛围营造、高质量产业生态圈品质服务提供、后期可持续管理运营的实施路径.兴隆湖社区规划中以各类"人"的需求作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人-城""人-业""人-境"之间的三重关系来形成需求关联,用场景化的方式将需求转译为空间信息和活动组织,精细化设计串联社区空间场景,从而激发人群参与度、产业活力度、社区认同感.
提交时间:2021-09-25
607. 基于公路货运大数据的疫情期间城市产业分析和韧性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产业的平稳运行造成了诸多影响,特别是对供应链、产业链的影响严重,导致供应链中部分环节的订单取消,造成产业链停摆或暂时性断裂,给企业复工复产造成困难.本文以公路货运物流的研究视角,基于公路货运大数据及分析方法,以南京市为例,重点研究南京产业在都市圈中的地位和与全国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系,分为对外输出和外来输入两个方面对货物流向、订单数量和类型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产业在都市圈中占据主导地位,疫情期间对其他成员城市产业恢复和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从全国来看,南京市产业联系主要辐射东南部大部分城市,与长三角地区城市联系紧密,上下游往来货物鲜明体现了南京产业特色,并在疫情影响下表现出了良好的韧性.最后基于南京市产业案例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城市产业韧性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608. 基于共享城市理论的城市存量更新方法研究——以深圳市华云科技城北部片区为例
摘要: 在日益紧缩的土地约束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制度试验区,遗留下大量的老旧区域亟待城市存量更新.面对新一轮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深圳市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行城市存量更新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议题.本文以深圳市华云科技城北部片区为例,通过共享城市的理论框架,探索了在产城一体化驱动下北部片区作为生活服务创新中心的城市存量更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共享城市的设计理念,针对当前北部片区存在的城中村比例较大、产城失衡、城市供给服务错配、高密建成增量匮乏等问题,研究提出在存量更新中需要采用活力共享社群、立体共享都市、共享微空间网络等设计策略进行空间提质与规划赋能.通过建立优化存量更方新法,构建面相未来科技人群使用的新型共享社区.
提交时间:2021-09-25
609. 基于共建共享理念下的社区公众参与策略探析
摘要: 随着市民社会的迅速崛起、社区自治组织的不断发展、居民主体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和多元化,公众参与成为社区营造与社区治理研究中的主要论题.为探析共建共享视角下社区营造中的公众参与策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公众参与在社区规划中的相关理论和主要实践的研究,从界定参与主体、引导参与意愿、搭建参与平台、完善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探析社区营造与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策略;旨在实现公众参与群体的全龄化、参与意愿的专业化、参与平台的智能化、保障体系的合法化;以期突破传统的公众参与模式,为社区营造与社区治理的建设路径提供一些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610. 基于共生理论的"景中村"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武汉木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摘要: 武汉木兰山风景名胜区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在利用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基础上逐渐成为大城市近郊旅游经济增长的新极核.但随着风景区及其景中村的保护利用持续失衡,造成两者在"三生空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以木兰山风景名胜区及其景中村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风景区与景中村的关系梳理及建设问题,在整体性发展的思路下,借鉴"共生理论"的研究思路,以空间共生作为切入点,总结归纳影响风景区及其景中村空间共生的核心要素,再结合GIS相关空间分析,以此划分木兰山风景名胜区及其景中村类型,即服务型景中村、协调型景中村、补偿型景中村,从而有针对性地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三个方面提出空间共生策略和发展措施.
提交时间:2021-09-25
611. 基于兴趣点数据的西安市商业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兴趣点(POI)数据为对象,以GIS研究方法为平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识别和研究成为城市学和经济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案例,采集2019年商业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西安市商业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商业在空间上形成中心集聚、外围点状的空间发展格局;西安市商业具有强烈的集聚性,但空间分布不均匀,热点主要集中在城六区范围内,周边郊县热点不显著;西安商业发展方向一致,均为西南—东北方向,长安区西北部和临潼区东南部,未来将得到主城区的商业扩展影响.
提交时间:2021-09-25
612. 基于再生水时空分布特征的河湖生态补水研究
摘要: 河湖水系的生态功能恢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河湖生态补水是生态功能恢复的重要支撑.再生水作为北方缺水城市河湖生态补水的主要水源,合理利用与配置对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传统水资源,再生水资源有其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受各类政策因素影响及外部水源条件制约,其利用与配置又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北京市大兴区再生水利用规划研究,采取基于资源供需平衡的多情景分析应对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采取流域统筹与调配应对再生水资源的空间不均衡问题;绘制"产水曲线"与"需水曲线"进行逐月配置应对再生水资源的时间不均衡问题.结合流域内河湖生态建设要求与再生水设施布局,构建一套适应再生水时空分布特征,兼具刚性与弹性的城市河湖生态补水设施体系与调度方案.
提交时间:2021-09-25
613. 基于农业产业要素空间特征的乡村发展能力评价——以五峰县为例
摘要: 新时期,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发展能力是目标之一.诸如五峰县等偏远山区乡村发展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农户生活水平较低.农户生计水平的高低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而产业振兴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路径,因此对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县区而言,其乡村发展能力与农业产业紧密相关.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文章基于农业产业要素空间特征对五峰县96个行政村进行多维解析,通过对不同发展类型的村庄解读对该地区乡村农业产业要素进行提炼总结,采用AHP与Delphi法构建"5+37"乡村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基于对乡村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对研究区域村庄进行分级分类,最终制定出"农业+电商""农业+文旅""农业+资本"和"农业+交通"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614. 基于"减量提质"的集体建设用地统筹利用研究
摘要: 自十九大作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以来,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响应,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模式和路径,北京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发展阶段,率先开展了减量提质工作,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市乡镇地区作为全市城乡融合发展的主阵地,长期以来存在大量集体产业用地低效利用、违法建设蔓延等问题,面临城乡建设用现状基数大、规划指标少的现实矛盾,亟需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本文以顺义区北石槽镇为例,立足现状问题,落实"减量提质"要求,按照"摸清家底、分解指标、细化图斑、保障实施"的思路,对乡镇集体建设用地统筹利用进行技术层面的探索与研究,以期为量大面广的其他乡镇地区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615. 基于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的规划实施评价探索
摘要: 规划实施评价是城乡规划体系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性的规划评价,为下一轮规划提供方向.文章主要研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状况,从四大构成要素和城市测评指标来评价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在结合相关理论以及组成要素对世界各国创新型城市探索后,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四个基本评价要素,即创新制度、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城市需求,他们之间彼此促进,竞相发展,最终使城市与创新融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型城市.基于苏州市的创新发展情况,与江苏省其他城市比较分析,探索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存在的隐患,并进行相应的规划实施评价,对以后创新型城市的规划实施评价提出有效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616. 基于区域协调的飞地空间治理研究——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
摘要: 飞地是当下中国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战略抓手和制度创新实践.在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传统的治理环境下,飞地发展大都未能突破经济发展权与空间管理权分离的现状制约,导致飞地空间规划未能有效因应飞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发挥区域协调的作用.本文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近十年的空间规划参与,以及空间治理特征梳理,探索飞地空间治理脉络与机制.研究发现,从飞地园区过渡到飞地城区,从"两地合作共建"过渡到"深圳全面主导",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持续的制度创新和主体的再次回归,飞地新区的空间治理呈现出多层次区域链接的弹性治理特征.未来,飞地空间治理的区域合作探索中,可以适度引入弹性空间治理模式,结合实际发展阶段进行动态调整.
提交时间:2021-09-25
617. 基于区域视角的长三角边缘地区城市发展动力研究——以宿州市为例
摘要: 安徽北部省域边界等地区因地缘特征,在长三角城镇群网络体系中处于"末梢"区位,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区域交通设施配置、生产要素流动等方面也缺乏吸引动能.但随着淮海经济区、中原城镇群等多区域的协同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深度推进,省际边缘地区的"物理边界"日渐消融,迎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市作为典型案例对象和研究支点,剖析基于区域视角的长三角边缘城市的发展特征和区域联系,结合政策机遇、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和人口流动规律,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方法,探索此类区域的城市发展动力机制.通过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赋能、生态资源转化、科技要素融入四大战略强化其区域支点功能,实现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洼地崛起".
提交时间:2021-09-25
618. 基于历史影像空间解译的城市发展历程研究——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为例
摘要: 城市发展是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下不断进行的,科学的分析判断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特征能够有效剖析发展中的脉络,并能够有效支撑规划编制工作.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为例,基于对不同历史时期影像资料的空间解译,对城市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并探寻其发展脉络,梳理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主要线索及发展动因,并基于此对转型发展时期的石景山区提出规划策略与建议,为后续的工作与研究提供基础与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619. 基于历史文脉视角的灵泉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
摘要: 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承担着延续历史文脉,激活场所活力,提升居住品质的重任.灵泉村作为关中传统村落的代表,村落庙—寨—村的空间格局相对完整,文化要素多元,文化历史厚重.本文基于历史文脉视角,对村落公共文化空间构成要素以及现状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在进行要素扬弃判断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空间体系,分类引导等多重策略进行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试图以灵泉村为例,对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品质提升进行一定的探索.
提交时间:2021-09-25
62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