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581.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城市老火车站站前广场提升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客运量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中国逐渐步入修建新火车站和改造旧火车站的高峰期.火车站站前广场作为火车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交通集散地的作用,也是城市门户的象征.传统的火车站站前广场设计往往只注重交通集散的要求,对广场的环境设计和空间景观序列关注不够.因此针对传统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环境属性、交通组织等特征以及如何满足乘客需求、提升城市形象等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长沙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为研究对象,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和SPSS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SU建模、depthmap连接度与整合度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本体特征及乘客需求层次进行研究,分析广场人、环境、行为间的交互关系,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旨在为其他地区老火车站站前广场提升改造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582. 基于"三生"空间融合的旅游乡村空间优化策略——以大连市小南村为例
摘要: 乡村规划是近年中国规划的工作重点,乡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三生空间的功能产生变化与融合是当下的趋势.以大连市旅顺口区小南村为例,从土地利用和功能融合的角度出发,探究小南村在旅游开发为先的发展背景下,其三生空间的布局状况、空间结构、产生的功能融合类型与特征,从中分析现存问题,发现空间矛盾在于三生空间发展分配不均,改造区域的规划缺少综合考虑,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文化的忽视等;并从综合效益统一、三生空间协调、物质空间设计、旅游开发控制等方面提出未来平衡发展与保护的路径,针对旅游开发的特征提出空间优化策略,将"三生空间"融合发展理念融入"人"即当地村民及游人建设宜居乡村的意愿中,使乡村空间持续、健康、高质量地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583. 基于上海更新政策的成片地区规划方法探索——基于上海北京东路地区城市设计及更新研究?
摘要: 在资源紧约束的发展背景下,上海进入存量发展阶段,2015年以来出台实施的以《上海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与《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为核心的相关更新政策与配套文件,构建了上海现行更新规划体系,并在此体系下开展了一系列以点状局部更新为主的城市更新实践.本文以现行更新规划体系与实践的主要特征及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研究,重点聚焦中观层面更新规划设计的完善与创新,以北京东路地区城市设计及更新研究项目为例,探索上海成片地区更新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分析其面向更新实施的难点与解决途径,同时结合国内外城市更新政策与规划体系案例,提出完善上海城市规划更新体系的建议,以期对后续上海城市更新规划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584. 基于中台理念的城乡聚落遗产数据采集系统——以六个城乡遗产的信息采集应用为例
摘要: 本文基于考察已有的城乡遗产数据采集系统,并结合在城乡遗产保护规划、更新设计、活化利用等一系列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中台理念、基于WebGIS、MobileGIS和WebGL框架开发、快速灵活响应各类数据收集需求的数据采集系统架构方案.该系统在规范数据采集工作流、协同多人团队开展业务、形成动态更新标准数据库、数据安全和保密性上均通过系统架构和功能形成了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进一步介绍了该系统在黄龙溪名镇、吉林名城、石屏名城、临海名城、传统村落大井村、洪洞老城等四类六个聚落遗产地采集项目的数据库结构以及采集结果.数据采集结果表明,该系统可面向不同空间层级的城乡遗产管理和不同业务逻辑进行数据采集,在大幅度提高数据采集效率的同时,保障了数据采集的精度和灵活性.该系统为未来发展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乡遗产保护规划和城市更新设计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585. 基于中国知网的地下空间规划文献可视化分析
摘要: 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迅速,地下空间规划不断完善,地上地下空间相互协同发展.本文运用Cite Space软件,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内选取中国1981—2021年间的1590篇以"地下空间规划"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地下空间相关研究阶段分为"1981—1996年的探索期""1997—2011年的快速增长期"及"2012年至今的发展期"3个阶段,并通过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分析得出研究热点并提出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契机的推动下,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研究将不断完善与成熟,加快地下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地上地下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升地下空间活力等是接下来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提交时间:2021-09-25
586. 基于乡村振兴的贵州省传统村落发展分类研究
摘要: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作为多彩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其保护发展是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贵州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本文以贵州省为例,结合传统村落现状实际和发展趋势,综合构建分类认定体系,探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提质升级、特色和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为不同发展类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升级换代、特色产业提质转型,建立有序高效的保护发展机制,培育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提供策略支持,以期全面推动贵州省传统村落整体持续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587. 基于产业适宜性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以秦汉新城双照街道办乡村为例
摘要: 当前,中国乡村产业面临着产业体系不健全、发展动力不充分等问题.研究立足于乡村现状产业发展条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ArcMap,构建乡村产业融合模式,明确基于乡村农业横纵向产业链拓展与延伸融合模式及其融合策略.同时,以秦汉新城双照街道办乡村为实例,进行产业适宜性分析,确定产业融合模式以及产业融合引导建议,为下一步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提交时间:2021-09-25
588. 基于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发展的产业布局规划初探——以广州市为例
摘要: 针对传统产业布局规划中"产业发展与创新资源缺乏协同联动"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案例,分析产业链与创新链内在联系,提出产业布局规划的"双链耦合"方法:摸清产业基础,以全链条视角梳理"两链"关键薄弱环节及断点、堵点;识别产业发展空间,确定发展战略,以"产业-创新"双向协同构建产学研良性循环,织补链条断点;构建产业新格局,以产业空间精准供给缝合链条,形成产业链创新链相互嵌套的产业网络生态.以广州产业布局规划为实证案例,分析产业现状问题及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创新资源分布等逻辑关系,以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思路,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及产业体系,提出匹配广州产业特征的产业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空间精准供给.
提交时间:2021-09-25
589. 基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活力研究——以广州新河浦为例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品质提升和活力特色重构一直是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探讨各环境特征因子对行人的行为活动和空间感知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对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内两条高活力街道的环境特征、行为活动和空间感知的量化分析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构建了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子体系.研究发现固定持续的街道活力由基本因子、驻留因子和心理因子三个维度构成.其中基本因子包括基础服务设施、坐憩和卫生;驻留因子包括文化设施和建筑;心理因子包括休闲娱乐和绿化.并从这三个维度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和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590. 基于人居环境改善的政府公房综合利用方法与途径研究——以广州为例
摘要: 政府公房曾为中国保障居住需求、提高居住条件、改善居住环境做出巨大贡献,但也普遍存在建造年代久远、修缮任务艰巨、管理成本高昂、"以租养房"模式难以为继等突出问题,如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空间品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在摸清直管公房底图底数的情况下,通过走访入户调查,深度挖掘基层民众的诉求与愿望,总结归纳了目前广州直管公房的现状特征与其面临的主要困境问题,民众反映最多的问题包括内外环境差异较大、政策变动承接不合理、资金周转陷入死结三个方面.为了打破直管公房在经营、管理、维护方面的僵局,本次研究通过建立直管公房评价模型,制定了"功能转换""民生保障""翻新出售"三条活化路径,并为管理机制方面提出建议,保障活化路径的实施,共同实现直管公房的价值转换与盘活利用,为城市赋能.
提交时间:2021-09-25
591. 基于人民主体论探索市民规划师作为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途径
摘要: 为促进中国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沿纵深方向发展,必须以城市的主人翁——市民为核心切入点,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中人的主体作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为理论指引,深入剖析"人"这一主体,强化市民在城市规划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市民规划师"作为公众参与的模式,为研究规划公众参与提供一种理论分析视角.市民需求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规划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和技术必须秉持公平公正的公共价值取向,而通俗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师往往受到各方利益的裹挟,因此催生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市民规划师.市民规划师主要包含群众推选出的市民规划师、发挥市民规划师组织职能的市民社会、回归市民身份的城市规划相关工作者三类,建立完善的市民规划师规范制度,规定权力与义务,明确参与程度与方式等内容,保障其全程参与并与规划编制人员、城市管理者共同完成规划项目,以社区规划进行实践,为公众参与寻求新的路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592. 基于人群置换分析的鼓浪屿申遗后文化重构与社区治理研究
摘要: 在城市更新中,由于人群置换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文化重构,为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和社区治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也是城市历史地区普遍面临的考验.本文以厦门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为例,对鼓浪屿申遗前后的人群变化、文化构成和社区生活进行调研和对比分析,基于人群置换理论,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进行研究,梳理其中的规律特征,并对鼓浪屿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优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593. 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深圳市粤斯特工业区更新规划为例
摘要: 当前,中国气候问题凸显、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问题成了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城市必须做到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作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如何建设"低碳城市"是城乡规划学科需要探索研究的内容.随着中国城镇化率增长的逐渐放缓,城市建成区的低碳化改造是实现"低碳城市"的主要手段,具有低碳城市理念和低碳设计手段的城市更新是城市建成区低碳化改造的重要方式.城市更新最初是对城市建成区空间美化、功能合理化和人性化的再塑造,当前更应该满足城市低碳发展的需求,进行低碳更新设计.深圳市作为全国城市更新探索的先行区积累了较多相关研究经验,本文以深圳市粤斯特工业区的城市更新规划为例,研究城市更新中的低碳设计方式,研究切实可行的低碳设计策略,通过低碳城市更新设计实现"低碳城市".
提交时间:2021-09-25
594. 基于住宅建设的厦门岛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摘要: 住宅建设是城市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也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一个视角.本文以厦门岛为例,使用网络获取住宅建设的数据,使用空间统计方法,从住宅建设的时间和价格的角度对厦门岛的空间结构的时空演进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时空演进特征来看,厦门岛内在2000-201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建设,城市建设的中心从西部筼筜湖附近转移到厦门岛的几何中心,建设方向由南北向扩张逐渐变为东西向.从分异特征来看,厦门岛内呈现城市传统中心和城市新区中心并立,之间形成中间圈层的结构,并具有"混合度较低的老城区-混合度较高的老城边缘-混合度较低的集中大规模住宅建设区-多种住宅开发类型的新区"的特征.
提交时间:2021-09-25
595.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城市滨江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武昌民主路至积玉桥街段为例
摘要: 进入"十四五"阶段,长江主轴优化建设任务继续深入推进,它的核心目标是打造高品质的世界级滨江公共空间,这将极大地引领和推动武汉大都市提升发展.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本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方法,以武昌民主路至积玉桥街长江段岸线作为衡量长江两岸核心段环境特征的空间范围,分别对滨江节点空间内在不同时段的人群使用量分布,不同人群在路径空间内的活动轨迹特征以及不同标高平台内的实际活动类型展开研究,认为历史、空间和人群三重因素是影响武昌滨江公共空间中游憩活动发生的主要因素,进而从使用者的角度理清武昌滨江岸线现有的公共性特征与问题,并提出有机化整合垂江慢行系统、分段化规划岸线主题、动态化设计多层级活动平台和精细化营造城市阳台场所等"针灸式"地空间优化策略,从而赋予城市滨江公共空间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生命活力.
提交时间:2021-09-25
596.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历史街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研究——以武汉市汉正街为例
摘要: "十四五"规划提出中国应当大力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历史街区作为体现城市特色历史文化风貌的空间载体,在快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及传承文化脉络的同时,应注重其公共空间品质的塑造,街道作为历史街区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其空间品质的改造提升愈显重要.本文从个体商户、原住民、顾客三类典型街区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结合街道空间构成要素的特征,对历史街区街道品质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筛选,并以武汉市硚口区汉正街历史街区中两条典型街道为例,对影响因子进行层次归类以构建历史街区街道品质评价体系.基于评价结果,从街道的便捷性、多样性、舒适性、安全性、交往性五个方面探讨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历史街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597. 基于供需匹配的老城区公共设施优化路径探索——以廊坊市广阳区银河北路街道为例
摘要: 城市已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的"城市病"越发突出,可利用空间有限的老城区尤为明显.本文以廊坊市老城区银河北路街道为例,通过调查分析现有设施供给情况和社区内居民设施从空间可达性、分年龄短人群偏好、设施空间布局模式选择三个方面的诉求,总结该街道设施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从适度标准建立弹性配置要求、分级配置实现设施高效可达、满足各类群体的配置诉求、采用叠建、改建、扩建、临建、空间共享等多种方式提升设施利用效率、"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实践补充五个方面提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路径,为存量地区设施优化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598. 基于健康分异视角的流动人口日常活动特征及规划启示——以广州市为例?
摘要: 个体日常活动行为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和剖析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既有研究对个体日常活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探索,但针对流动人口日常活动的研究较为缺乏,从健康分异视角进行切入的研究更是鲜有.基于健康分异视角分析流动人口的日常活动特征,有助于识别提升流动人口健康的方向,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对于实现"人口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州市城市居民日常活动日志调查,首先对比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再从健康分异视角分析了流动人口日常活动的时空特征,最后提出对流动人口友好的健康城市规划建议.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流动人口之间的日常活动时空特征存在差异;流动人口,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流动人口,日常活动受到更大的时空制约.
提交时间:2021-09-25
599. 基于儿童认知论的户外活动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滨州市中海公园儿童活动空间为例
摘要: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儿童的活动空间不断受到限制和压缩,儿童身心发展的健康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儿童的认知发展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理论研究为出发点,充分了解儿童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能更科学的把握儿童活动的空间需求;通过对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进行实地调研与深入访谈,可以更全面的反馈使用者对建成环境的感受与评价,挖掘当前建成环境中存在的各类现状问题与发展诉求.本文基于儿童认知论,分析归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对滨州市中海公园儿童活动空间的实例调研,将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与使用者评价(POE)等方法相结合,对儿童发展的空间需求与户外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展开研究.最后提出应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行为特点,通过优化生态自然环境、完善智慧服务管理、增强活动空间创意和平衡全零段儿童发展等策略来进一步优化户外活动空间.
提交时间:2021-09-25
60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