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641. 基于土地开发视角的城市新区PPP开发模式探析——以固安产业新城为例
摘要: 在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市场地位不断提高,使得社会资本越来越深度地参与到空间开发的各个方面,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与利用效果,产生PPP主导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等众多实践探索,在有效推动城市快速开发的同时,也产生很多问题.本文以固安产业新城为案例,以土地开发流程为主线分析产业新城PPP的政企合作开发的开发阶段与模式特征,探究土地利用主导的PPP新区开发模式中市场主导如何影响城市开发流程的运作与土地资源的建设利用,结合案例实证与理论建构分析现有模式的优点与问题,并提出未来协作发展的思考,为之后"政府—市场"有机平衡的城市治理结构与开发模式构建提供相应的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642. 基于"在线邻里社群"的社区微更新的米兰实践
摘要: 当下,城市建设逐步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任务也逐渐向小规模、渐进式、精细化的局部空间改造和制度设计转变.社区微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往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方式、参与度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微更新的成效.与此同时,新媒体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乡规划领域."在线邻里社群"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一种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结合体,米兰市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的创新,引导这一社区自组织力量主导或参与社区微更新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得失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本文对"在线邻里社群"参与米兰社区微更新的方式与渠道进行了归纳,并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微更新实践,对其开展过程、作用机制,及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在线邻里社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自组织形式和社区参与的平台,在社区微更新中能够起到提升社区参与的水平,促进多元主体合作的作用,将其引入社区微更新中,有助于将微更新转变为一个多元参与的开放式过程,从而带来更新成果在地性和科学性的提升.最后,本文总结了米兰实践对中国社区更新的启示,期望能为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开展提供思路和经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643. 基于地区发展特色的伦敦高度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 城市高度形态作为三维城市空间的重要维度,体现着城市的建设容量,也影响着城市的整体风貌,是现代城市高质量、精细化发展的重要衡量因素.文章以大伦敦地区为例,探讨以历史风貌闻名的世界大城市如何通过不同的高度控制标准与方法,协调现代城市发展和空间风貌的精细化管控.为进一步探究伦敦高度控制因地制宜的特色,文章依据伦敦对于特色发展地区的划分,选择了中心活动区小伦敦区、机会区布伦特与加强区巴尼特三个具有较明显特色发展意图的地区展开高度控制方法研究.最后以南京为例探讨了伦敦的高度控制方法在中国城市的应用可能性,包括相对高度定义、PTAL控制方法和结合地区特色的弹性管控.
提交时间:2021-09-25
644. 基于地方记忆的城乡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摘要: 通过CiteSpace对近40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城乡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解析其研究进程和热点,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多维探索和保护观念三方面,中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正在向整体保护,活化利用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一趋势,利用地方记忆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了解城乡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探索地方记忆与城乡文化遗产在时间、空间、文化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在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地方记忆有助于串联物质空间的演变过程、记录时间维度的动态发展、延续历史文化的逻辑脉络、引导使用功能的管理规划.地方记忆有助于城乡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延续文化遗产的情感依托,为城乡自然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提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645. 基于地理数据分析的"候鸟式"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候鸟式"养老成为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文章从分析"候鸟式"旅游出现的背景出发,详细分析了"候鸟式"养老的成因、发展现状、发展优势、面临挑战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对未来发展作以展望,从养老栖息地选择和出发城市做了地理位置上的布点与研究,通过搜集大量研究数据综合分析了"候鸟式"养老的各项特点,关于"候鸟老人"的养老模式存在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矛盾,未形成统一管理标准,群体社会认可度及社会融入度较低,公共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候鸟老人"的具体实际,在公共空间治理,政府政策引导,市场选择,协同相关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国外先进经验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对策,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候鸟式"养老.
提交时间:2021-09-25
646. 基于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绿道精细化选线研究——以成都市天府绿道七河绿带为例
摘要: 在生态文明思想下,区域绿道作为功能集成引领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廊道,是新时期"以交通骨架"向"以生态骨架"引领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治理模式变革,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绿道精细化选线是利用绿道的牵引力量集聚城乡资源、转化绿道价值的基础.本文针对区域绿道功能有待完善、资源转化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从绿道建设最基础的选线工作入手,在梳理国内外区域绿道选线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统筹现状与规划要求、契合地方发展诉求,萃取选线影响要素并彰显地方特色,从生态治理到综合治理的视角优化区域绿道精细化选线模型,并以天府绿道七河绿带为例,验证了选线思路和方法的可行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647. 基于城市山水重要性评价的空间格局优化研究——以资兴市为例
摘要: 山体水体是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骨架基底,是城市景观空间格局的核心要素.保护山体水体是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行动,是构建城市蓝绿网络、保留城市自然基因和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资兴市山体水体资源特点,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山体水体保护重要性评价体系,对资兴市山体水体进行分类保护划定.在分类保护的基础上,从建筑高度、建筑风貌、视线视廊三个层面提出资兴市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具体措施.
提交时间:2021-09-25
648. 基于城市引力的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摘要: 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基于城市引力对2000年以来的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城市人口吸引力初步判断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然后引入城市引力模型,分析验证其准确性.发现南京是都市圈绝对核心,已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形成了四级城市体系;长江沿岸城市发展迅速,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沿长江城镇轴成为都市圈核心发展轴;以南京为中心的三级圈层结构逐渐清晰.最后,针对南京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649. 基于城市消极空间识别的口袋公园改造研究——以合肥市老城区为例
摘要: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随着城市建设从"因需求量"向"品质空间"转变,解决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消极空间成为存量提质中的重要途径.小微消极空间是过去中国城市粗放发展模式下的产物.口袋公园作为城市中规模较小的品质空间,具有潜在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适合成为小微消极空间的转型方向.本文以合肥市护城河以内的老城区为例,利用百度热力图数据对研究区域进行空间活力特征识别,同时通过街景地图识别、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识别出研究区域内具有不同口袋公园功能类型发展潜力的消极空间:办公类、休憩类、商业类、居住类、景观类、停车场类.最终本文尝试提出一种适应性的口袋公园改造策略,即组件式互动墙体系作为消极空间更新设计的核心要素,并通过设计案例解析提出各类消极空间的活化策略,旨在为城市整体更新的相关研究提供创新思路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650. 基于城市物质空间特征的慢行系统构建路径探索
摘要: 随着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城市空间发展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慢行系统作为人最基本的出行空间,其实践路径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慢行系统规划实践主要存在过度关注人的出行需求而忽略城市物质空间特征导致慢行系统规划实践成效较差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构建"车流围栏"、识别街道空间慢行舒适度和便利度、街道空间结构三个层面挖掘城市物质空间特征,并结合研究区范围现有的生态环境要素构建了基于城市物质空间特征的慢行系统,丰富了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实践的路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651. 基于城市用地的杭州创新活动集聚区规划研究
摘要: 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极大改变了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城市规划需要适应创新影响下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引导控制创新活动高效利用城市空间,实现城市经济蓬勃发展.本文基于城市用地的视角,运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法对杭州创新活动空间集聚程度进行了计算评价,通过分析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识别出了杭州的创新活动集聚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创新活动集聚区的用地规划模式.本研究探索了从创新影响下的城市现象研究向城市规划研究的转型,得到了适应城市创新发展的用地规划导控手段.主要结论有:城市创新活动集聚区应优先考虑规划在建成条件好的城市区域;城市创新活动集聚区的规划方式应视所规划区域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进行调整;城市创新活动集聚区有四种类型的用地规划模式,应根据现状条件因地制宜进行规划.
提交时间:2021-09-25
652. 基于城市能级的高铁站前区开发潜力研判——以济南东站为例
摘要: 高铁站站前区作为目前城市开发的热点地段,由于缺乏科学可靠的开发预判方法,导致目前高铁站站前区出现开发过度、空间活力缺失等问题.本文由此出发,依据城市大数据分析的手段,分别从城市发展、站城联动、站前区三个层面,对比分析济南东站与济南西站和济南城市发展之间的联动关系,通过分析济南西站与济南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深入研究济南城市发展动向,对济南东站的开发做出合理预判,实现站城耦合生长,开发适度合理的目标,使得高铁站点能够真正地带动高铁站前区的持续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653.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山地城市防空洞记忆空间活化研究——以李子坝防空洞为例
摘要: 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城市急速扩张,城市建设数量不断增长,城市进入增量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建设期.然而,盲目的扩张必然会带来城市空间利用率的降低和忽视精细化设计的弊端,在城市发展正式向存量化空间更新转型之后,对于城市闲置的地下空间改造便是未来城市设计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山地城市地下人防工程的防空洞空间出发,以城市记忆空间为视角,基于城市触媒理论,对山地城市的防空洞空间的活力营造进行由浅至深的研究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案例李子坝防空洞,对案例空间改造活化具体影响因素及其措施进行介绍,最后对未来针对城市当中留存的地下空间的改造路线进行展望,提出需要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视.
提交时间:2021-09-25
654. 基于城市设计理念的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长垣县官路西村规划为例
摘要: 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村民对生活有了新的需求,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村庄规划进入了新阶段.目前,中国村庄规划多是依照城市规划模式进行编制,缺乏对乡村实际需求的考量,导致乡村缺乏特色,出现指标导向性严重,村民参与及认同度低,规划与实际建设脱节等诸多问题.城市设计有别于城市规划,偏重三维空间形态研究,以人的行为和感知为依托,用引导性的方案指导建设,是一种综合性的城市环境设计,其特点更加贴合当下村庄发展需求.因此,本文转变规划视角,将城市设计理念导入村庄规划之中,结合村庄特性,提出以空间设计为导向,实行全周期、多方位的公众参与,建立弹性化指导方案三大策略.在此基础上,以长垣市官路西村为例,结合村庄建设需求,探讨上述策略在村庄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655. 基于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初探——以漯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D01编制单元为例
摘要: 控制性详细规划强调地块开发建设的底线控制,缺乏对空间品质和实施效果的控制,造成城市千城一面,居住区"平头化、一堵墙"的现象.为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塑造城市风貌特色,2017年3月,住建部出台了《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要求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应当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并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指标中.本文结合漯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起步区城市设计和控规,将城市设计控制内容指标化,根据管理水平,将地块同高率、界面同高率等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以期达到控制区域的空间效果.
提交时间:2021-09-25
656. 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业态保护探索——以石狮八卦街为例
摘要: 骑楼街大多是近代,在原有传统商业街的基础上进行街道拓宽、基础设施改造形成,并保持传统商住一体的功能特征,具有强烈的商业属性.在现存的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中,还保存有众多老字号、百年老店、传统零售等传统业态,这些传统业态与骑楼街一起,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本文以石狮八卦街为例,试图探索通过"城市针灸"理论方法在骑楼街保护更新的应用,在实现骑楼街物质空间环境更新改善的同时,延续承载"人间烟火气"的传统业态,以为其他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及其他非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更新中,传统业态的保护提供一定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657. 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时序变化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摘要: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与生命线,建立天地空一体的监测体系、实现台账式可量化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测评估方法是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时序数据集,通过小波变换分析方法,探索面向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特征监测与质量评价方法,并探讨对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生态保护红线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生态服务能力与趋势变化进行监测预警的主要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658.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摘要: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给传统乡村带来了活力与改变,然而快速城镇化也带来了城乡差距较大、乡村土地利用无序、乡村生态遭受破坏、乡村地域文化流失等诸多问题.结合中国空间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本文提出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思路,构建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框架.并以重庆市梁平县安胜镇龙印村为例,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进行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探究.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产业经济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系统的现状剖析和策略指引,实现各系统之间的平衡发展以及复合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从而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良性发展,提升乡村空间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发展可持续性,并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相应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659. 基于多元人群职住平衡的创新型城市住房保障实证研究——以南昌高新区为例
摘要: 中国高新区过去30年发展中,部分基础科学资源较为薄弱的高新区存在以高新技术企业和主导产业为核心推动地方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主导驱动产业集群的典型发展逻辑.在现阶段以创新为核心动力推动城市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南昌高新区为例,如何在本轮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基于创新升级的地方诉求,进一步完善服务创新链,营造集研、住、娱为一体的创新融合圈.从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人本需求出发,在充分协调存量和增量基础上,保障科技创新人才、创意人群等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居住生活服务需求,从而实现各类人群的职住平衡,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新理念.
提交时间:2021-09-25
660.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近郊"城中村"的相遇——以上海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小区试点为例
摘要: 研究从生活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涵及解决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安置的杜巷小区为实践案例分析其区位、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的典型性,通过自下而上的对居委会和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梳理现状需求和短板,基于使用人群需求提出目标和4大行动计划,从美丽住宅行动、便利出行行动、贴心服务行动、魅力环境行动方面全面提升杜巷小区生活品质,以期为上海其他近郊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构建提供示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