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641. 城市建成环境对人口流动下疫情传播影响探究——基于50个中国城市的大数据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区的集中暴发,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口流动和城市建成环境的关注.本文选取此次疫情中累计确诊人数最高的前5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疫情暴发期间的百度迁徙人口流动大数据和城市的各项指标数据,运用SPSS的统计回归分析进行实证设计,并进一步结合城市建成环境作用机制、共性城市和特殊城市的描述性分析,证实了人口流动会加速此次疫情的传播且呈现阶段性特征,揭示了城市建成环境中的土地混合利用度、人…查看全部>>

    作者:

    彭雨晗;黄玲;魏易芳;李梦实;邱怡箐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2. 城市建成区内滨河地区活力复兴策略研究——以芝加哥河及新加坡河沿岸地区开发建设经验为例

    摘要: 当前中国城市建设面临转型,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扩展进入存量优化阶段,从注重物质空间更新转向注重人的发展和需求的综合提升.且当前城市发展对提升城区品质及回归公共生活的关注,让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河地区成为城市中具有战略竞争力的区域,滨河地区复兴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点,如何在滨河地区开发过程中,促进滨河地区功能再提升、空间品质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成为中国城市滨河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待解决的核心议题.本文结合中国城市滨河地区建设所面临的现…查看全部>>

    作者:

    陈哲怡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3. 城市降温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评估——以广州中新知识城为例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发展,城市降温正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议题,世界银行近年来也将可持续降温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新的着力方向之一.广州在2020年成为世界银行"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项目"首个试点城市,本研究以广州中新知识城为范例,探索降温措施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评估技术:结合场地适用性,在中新知识城提出区域集中供冷、反射性表面、透水性表面、立体绿化、可持续管理水资源5类城市降温技术手段,并结合规划设计方案,制定最大化场…查看全部>>

    作者:

    尹圣竹;聂危萧;李晓晖;吴婕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4. 城市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合肥市老城区为例

    摘要: 在存量规划及公共空间品质日益提升的背景下,人们也更加关注对于街道中人的感受和体验.以合肥市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将老城区街道人口密度作为其街道活力表征,基于街道城市主义理论,构建可达性、功能性、可游性及街道空间属性四个角度的街道活力指标体系.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收集地图兴趣点等相关数据,结合ArcGIS及空间句法等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构建回归方程,对街道活力构成要素与街道活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出道路交叉口密度、功能混合度、…查看全部>>

    作者:

    黎兰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5.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进展评析与优化思考

    摘要: 街道作为城市中承担交通、活动、生态等多重职能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品质提升与精细化设计近年来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街道设计导则"作为设计成果与引导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国内外历经十多年依然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和学术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国内外导则的编制经验,并通过对目前国内街道导则在理念目标、编制体例和主要内容方面的特征分析和对比,针对在导则编制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横纵向传导与协调关系进行理性反…查看全部>>

    作者:

    马强;韦笑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6. 城市社区防灾组团规划初探——以武汉市水陆社区为例

    摘要: 新冠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后疫情时代来临.针对中国城市社区规模巨大、防灾设施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将社区作为城市防灾最基本单元不再合适.本文梳理国内外社区防灾相关标准与建设经验,提出以防灾组团作为城市社区防灾的基本单元,并依此探讨社区防灾组团划分依据和各项配套指标,初步构建城市社区防灾组团规划体系.以武汉典型老旧社区——水陆社区作为实证研究案例,在规划中充分考虑防灾管理角色组织以及避难救灾通道、防灾设施、避灾空间建设.探索城市社…查看全部>>

    作者:

    周梦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7. 城市街区户外活动空间配置的定量评价与优化——以大连市中山区为例

    摘要: 户外活动空间的配置关乎居民生活质量、体现城市服务水平.研究基于街区内部、外部两种不同户外活动空间类型,从可达情况、选择数量、品质水平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借助卫星地图、百度街景等开放数据进行指标量化,通过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区位熵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深入探讨不同指标维度的配置情况、不同配置水平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中山街区户外活动空间的配置水平不高,41.2%的街区处于低水平程度,大部分街区表现为不可达或仅部分可达户外活动空间,可选择…查看全部>>

    作者:

    陈帆;杨东峰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8. 城市近郊区人居环境空间更新策略探究——以岳阳市奇家岭片区为例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十九大中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近郊人居环境的提升将成为人民向美好生活迈进的结晶之作.自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新政实施以来,存量用地成为城市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以及近年来城市生活圈、未来社区等理念的提出,都为城市近郊有机更新指出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及模式.本文以岳阳市奇家岭片区为例,通过对城市近郊区人居环境现状问题的分析,并结合新政策及新理念提出的要求及设想,探索一种以产业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模式,并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人居…查看全部>>

    作者:

    杜瑞雪;吴宦漳;陈峰

    提交时间:2021-09-25

  • 649. 城市老旧社区空间韧性特征分析与提升策略

    摘要: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提升社区韧性,能有效增强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老旧社区是城市韧性建设的短板,且其空间稳健性差,空间韧性提升必然是老旧社区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根据社区空间韧性的内涵,建立了老旧社区空间韧性特征分析评价体系.并以成都市典型老旧社区为例,从环境韧性、场所韧性、设施韧性、空间结构韧性四方面进行空间韧性的特征分析,并总结出当前老旧社区空间韧性存在以下问题:老旧社区环境承载力弱;场所开放性不足,欠缺冗余度;设施建设不足;空间结…查看全部>>

    作者:

    张玲月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0. 城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关系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为应对中国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从空间上形成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科学配置,以此满足老年人需求显得至关重要.既有研究多以可达性判断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空间特征,忽略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多样需求.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选取养老服务性、设施获得度、设施多样性三个角度构建城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其供给水平整体上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特征,养老服务性、设施获得度与总体供给水平空间结构相似,设施多…查看全部>>

    作者:

    马月圆;郑天铭;王玉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1. 城市老年人公交出行与建成环境关系研究——基于十堰市IC刷卡数据

    摘要: 在中国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的背景下,交通出行作为老年人和城市互动的方式之一,将迎来新的社会需求,适老化的城市营建以及交通需求响应已成为当下城市规划、交通等学界领域关注的热点;同时,大数据对识别群体性出行规律和城市空间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以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十堰市为例,以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Matlab对城区内老年人公交IC刷卡数据的处理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总结老年人刷卡站点分布、站点客流分布、OD出…查看全部>>

    作者:

    刘凯丽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2. 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下的晋江海丝遗迹保护研究

    摘要: 海丝遗迹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类型多样,分布广泛.2020年,泉州在市域范围内共筛选出22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遗迹点,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三处申遗点,分布在晋江市域范围内.为确保申遗成功,自2016年始,晋江市即组织力量,借鉴"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理论,采用了多学科交叉、邀请国内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团队对其中两处遗产点进行了保护与整治提升工作,并陆续完工开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查看全部>>

    作者:

    林铅海;李奥;郑鑫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3. 城市历史景观视野下城山关系演变研究——以广州古城与越秀山为例

    摘要: 城市与山构成的城山关系对城市的空间形态、历史文化等有着深刻的影响,但目前对城山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实体关系层面,忽略了城市中的人对山的认知审美关系.基于城市历史景观与边留久"宗炳原则"的理论框架,文章从实体的空间关系与非实体的认知审美关系两方面出发,对秦汉至明清时期广州古城与越秀山城山关系的动态演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在空间格局关系上,越秀山自秦汉到明初都位于广州城外,明清时期被城市包入其中.在空间载体的关系上,秦汉到明清时期,越秀山的…查看全部>>

    作者:

    范予昕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4. 城市临界区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下,城市临界区域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在产业互通、交通互联基础上,临界区域逐步承载较密集的经济往来诉求,然而在该区域的原生性建设区,如旧区、老镇区往往在激进的城市化进程以及重"区"轻"城"环境背景下,整体发展处于无序蔓延及低品质建设状态.随着当前"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的提出,临界地区在同城一体化发展进程下,也面临新角色定位和发展诉求,本文以武汉鄂州同城区域葛店老镇区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当前同城一…查看全部>>

    作者:

    王硕;吕华明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5. 城市品质化发展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摘要: 当前,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发展进入"新阶段",坚持以品质为导向,追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于精神品质提升的需求.本文以陕西省的10个地级市为例,分别从城市的经济发展品质、文化品质、生态品质、公共服务品质、居民生活品质、城市建设与管理六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城市品质发展化发展整体水平一般,且各地级市之间差距明显,尤其省域内发展相对滞后的陕南地区(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综合得分均偏低,与西安市等…查看全部>>

    作者:

    李健波;赵牡丹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6. 城市韧性理论与实践进展研究

    摘要: 韧性作为城市应对不确定风险的新范式,韧性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者通过比较三种韧性认知角度的递进研究,阐述了韧性城市的形成和定义,分析韧性城市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城市韧性的提升策略,从城市规划学视角提出了城市韧性的课题研究方向与实践应用.研究明确,城市韧性的研究内容较为宏观,有待进一步细化,并阐明韧性内涵与城市系统之间的关系;在城市韧性提升方面,正逐渐由理论探索转向实践应用,从城市宏观系统、中观专项领域研究、微观要素设计…查看全部>>

    作者:

    田丽;张云颖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7. 城市弱侧边缘区的适应性战略路径

    摘要: 本文聚焦一类长期被忽视的边缘区类型——城市"弱侧"边缘区的发展与规划议题.与强侧边缘区相比,弱侧边缘区呈现出自身的特征与问题,也亟需差异化的针对性规划解决.基于对更长时期弱侧边缘区演化的考察,本文认为弱侧边缘区的根本成因在于其与区域发展"通路"的背离,因此需要在新的发展语境下寻求"再区域化"的系统路径.在系统梳理当前边缘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基础上,本文提出以"适应性战略方法"作为指导弱侧边缘区发展的规划方法论,并结合台州江北新区的规…查看全部>>

    作者:

    陈昭;肖越;尹霓阳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8. 城市商业需求与供给的空间错位研究——以长沙市都市区为案例

    摘要: 随着新兴商业模式的迅猛发展,传统实体商业服务业设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一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总量过剩、供需错位、规划统筹不足等问题,本文以长沙市都市区为案例,针对城市内部商业规模分布不均衡导致需求与供给的空间错位问题,利用空间错位指数(SMI指数)分析法,从商业中心和一般商业单元两个角度发现了长沙市都市区商业规模的需求与供给存在整体低程度但局部区域高程度的空间错位现象,并进一步分析了29处商业中心中,商业规模需求与供给的空间错位存在非理性…查看全部>>

    作者:

    杨宇民;孙敏;左苏华;郑华;廖婧茹

    提交时间:2021-09-25

  • 659. 从工业建筑到创意经济下的大华1935转型研究

    摘要: 通过对大华1935的建筑进行研究分析,寻找工业建筑转型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潜能和新方向,揭示工业建筑的转型和经济效益提升之间的特征,并对其产业模式发展的构建进行探讨,提出创意经济产业的植入,为大华1935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路径,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为探索工业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

    胡凯

    提交时间:2021-09-25

  • 660. 城市空间的社区属性研究

    摘要: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承载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只有当二者同时得到满足,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诗意的栖居".本文希望通过对社区属性的发展研究,更好的将这种"家"的延伸到城市各类空间,打破传统社区的桎梏,将城市更多单纯的场地功能升级到传递温暖、真诚、陪伴的精神枢纽,让所有关于美好的憧憬,于此慢慢酝酿、发酵.

    作者:

    闻雪浩;雷雪姣;温辉新;黎玉玲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