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941. 山东半岛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比较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群逐渐成为统筹区域空间、规模、产业的重要平台.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密集区之一,也是黄河中下游广大腹地的出海口和距离韩国、日本地理位置最近的区域,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山东省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布局的中脊,与国内发达城市群相比,在整体发展水平、作用发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别测算长三角、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各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从网络密度、中心型和凝聚子群角度,分析比较两个城市群的差异,找到山东半岛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经济联系网络的角度为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提出相关的建议.

    作者:

    李晓梦;李鹏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2. 山东沿黄地区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摘要: 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8年以来山东沿黄地区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山东沿黄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较高.自2005年以来,县域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时空变化显著,县域单元年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辖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城镇化水平发展由较低水平的均衡转变为相对高水平的均衡.沿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向均衡化发展的态势逐渐减弱,从所分区域来看,区域内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沿黄县域城镇化水平存在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度的趋势较为波动,高-高集聚类型较为明显与稳定,主要集中在沿黄地区中部地级市辖区的周围,空间异质性明显.

    作者:

    李凯龙;刘兆德;马宁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3. 山东省乡村振兴多元潜力评估及其分类治理策略研究

    摘要: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提出重点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本研究选择具有乡村发展的典型特征的山东省103358个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选用冯洛诺伊图(Voronoi)确定行政村的边界的竞争范围,结合城乡发展的潜力特征,从乡村背景、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四方面选取17个评价指标,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利用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乡村振兴的潜力指数,并进行多尺度的可视化表达.通过将乡村振兴的综合指数转换到市县尺度,观测其空间差异性特征并展开空间计量分析.本研究揭示了乡村发展的多元化潜力特征,重点从县域层面系统划分治理的类型,从空间积聚与溢出的视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潜力进行系统剖析,并对山东省137个县域的发展特色与空间特征将提升乡村振兴的策划划分为搬迁撤并、特色保护、城乡融合、集聚提升四种不同的主导类型,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

    刘青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4. 山东省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变

    摘要: 研究2005—2019年山东省土地金海国际面密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以山东省44个县市为例,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演变进行探讨,以期为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山东省土地经济密度的地区差异缩小,山东各县市土地经济密度在地理空间实体上具有聚集特征,与空间呈正相关模式.

    作者:

    付安琪;渠鑫健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5.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潜力评估

    摘要: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潜力,是新时期乡村利用一切现有资源的发展能力.文章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整理了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影响要素,结合广元市22个试点村跟踪调查结果对要素重新审视,以可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为原则,构建了山地乡村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以广元市为例,从生态安全度、环境友好度、资源集约度、生活便利度五个方面,对全域乡村展开了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潜力评估.评价结果可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方向,并提供了可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线索.

    作者:

    刘文豪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6. 山地县域乡村"两生"空间格局及耦合协调研究——以湖北省竹山县为例

    摘要: 本文将欠发达地区山地县域乡村作为一种典型类型,以湖北省竹山县的250个行政村为例,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分别识别乡村"两生"空间的格局特征.此外,使用2019年各乡镇农业年报和十堰市统计年鉴数据,构建竹山县乡村生活-生产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和独立性权重法综合确定权重,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判断生活-生产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竹山县乡村生活空间的分布呈现"中部多且集聚、四周少且分散"的格局特征;乡村生产空间的分布呈现"中西密集分布,四周均衡分散"的特征.乡村生活、生产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生活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高于生产空间,表现为"小集中、大分散".生产空间分布在高值集聚,其功能强度有明显的"边缘高功能区分散,中部低功能区集聚"的空间特征."两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整体较好,呈现"中部低、边缘高"的格局特征,区域差异显著.最后,探讨山地县域乡村生活与生产空间格局协调发展的优化策略,提高国土空间格局开发保护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

    王曼琦;王智勇;邱孝高;艾玉红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7. 山地型小城镇国土空间规划探索——以温州市山福镇为例

    摘要: 山地型小城镇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口外流严重,城镇发展困境明显,但同时因山水景观特色明显,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大,具有一定发展前景.山地型小城镇可以以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充分挖掘资源特色,强化区域协同,重新盘整土地资源,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温州市山福镇为例,探讨山地型小城镇如何在强镇环伺中,谋求区域协同发展;如何在建设用地严控下,谋求用地腾挪置换;如何在产业引领下,谋求三产融合发展.

    作者:

    侯雷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8. 山地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的运输阻抗度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摘要: 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激增,导致城市交通货运量急剧上升,城市地区"最后一公里"物流的成本越来越高,其中山地城市受限于地理因素,"最后一公里"物流难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虽然影响"最后一公里"物流的因素较多,但道路作为"最后一公里"物流运输的基础载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一公里"物流的运输路径.因此,本文引入绕行系数及其相关指标,用于反映山地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的阻抗度.研究结果量化了重庆地区"最后一公里"物流的阻抗度分布位置,并结合统计指标,发现山地城市的道路网络特征与"最后一公里"物流的阻抗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趋势,且阻抗度较大的位置都集中在道路连通性较差或是交通拥堵的区域,这对于山地城市的规划、更新以及道路交通优化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

    孙傲;向姮玲;冯高乾;杨李;丁彦竹;陈倩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9. 山地城市生活性步道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以重庆市张家花园山城步道为例

    摘要: 山城步道根据其承担的主要功能的不同,大致分为生活性步道、交通性步道、休憩性步道.山地城市生活性步道空间不仅是社区老年人与外部城市的交通联系空间,也是与日常生活交往密切相关、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公共活动空间,而现有改造设计的适老化程度较低,对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本文以重庆市张家花园山城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询、实地调研和居民访谈,研究山地城市中适老化实现的有效方式,了解该片区中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分析山地城市生活性步道空间存在的适老化问题,在"适老化设计"理念指引下,以社区"共同缔造"为途径,提出在张家花园山城步道空间中组织无障碍步行网络体系、建立步道分级交往空间体系、创造功能混合的步道空间、系统构建步道空间改造管理机制四个策略.

    作者:

    李曼妮;徐煜辉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0. 山地城镇边角地功能优化——以重庆市坡坎崖为例

    摘要: 山地城市山峦起伏连绵,城镇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城镇边角地,是城市最难开发利用的用地形态之一.山地城镇边角地伴随城市发展和扩张而产生,和周边用地性质和功能有显著区别,数量众多、零散分布;相比平原城市,面积偏大或偏小,用地条件和环境品质普遍更差,利用率更低.山地城镇边角地功能优化理念主要有3点,确定目标导向,布置详略得当;有效利用资源,规划依山就势;植物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布置.功能优化方式为坡坎崖的绿化、美化与生态、休闲、游憩、景观、历史文化、安全防灾等多种功能相融合,但仍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导,从而复合性、综合性提升整体功能.通过案例研究法,提出坡坎崖功能优化主要有景观提升、生态修复、休闲游憩、交通优化、文化植入、安全防灾6种模式.重庆通过坡坎崖功能优化,有效利用山体资源,实现"边角余料"巧变"金角银边".

    作者:

    陈敏;易峥;冷炳荣;王英;刘清全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1. 山地村镇聚落空间的演变轨迹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 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社会结构、地域结构、产业结构等发生显著变化.村镇聚落作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为了揭示山地村镇聚落空间的演变过程,探究其内在驱动力,准确判断村镇发展规律.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获取2005、2008、2012、2017年共四期村镇聚落空间数据,构造村镇聚落空间演变轨迹并分析其时空变化;选择自然、邻域、人口3类共11个影响因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主导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部分地区出现村镇-非村镇的反复变化,说明村镇空间并非一味地对外扩张,而是出现了可逆的变化过程.因子影响强度排序依次为:距主要道路的距离、高程、2017年人口密度、距铁路站点的距离、距城区的距离、坡度、距河流湖泊的距离、2012年人口密度、2005年人口密度.总体来说,永川区村镇聚落空间演变受邻域因素影响最大,自然因素次之,人口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村镇聚落演变驱动力对于剖析演化过程和预测村镇未来扩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制定合理的调控政策提供指导.

    作者:

    曾祥敏;韩贵锋;邓建锋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2. 山地河谷型城市蓝绿空间规划管控研究——以重庆开州区为例

    摘要: 山地河谷型城市蓝绿空间因其地形地貌特征在不同尺度上约束着城市空间的建设发展模式,同时也支撑着城市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发挥,但由于快速城市化开发产生一系列规划管控问题,如蓝绿空间结构破碎,系统性的保护欠缺,蓝绿生态界面均质,保护利用成效低下等.本文以重庆开州区的相关规划实践为例,探讨了山地河谷型城市蓝绿空间合理有效的规划管控路径.蓝绿空间网络构建与生态要素系统规划:识别多尺度的"山水林田"生态要素,构建功能复合的蓝绿空间网络,并对各类要素系统进行管控.蓝绿空间生态界面管控与蓝绿基础设施配置:根据河流纵向与横向空间特征确立纵向与横向样条分区,进行蓝绿界面的分区用地布局与特性管控,并基于分区适建性进行蓝绿基础设施配置.

    作者:

    余俏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3. 山地生态产业园区一体化设计思考——基于德庆县南药健康产业基地总体规划

    摘要: 针对部分山地产业园区建设粗放,破坏生态,规划反复,导致建设成本高和建设周期长等问题.本文将剖析问题原因,利用ARCGIS和鸿业等软件技术,在生态文明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构建山地特色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对山地生态产业园区的生态环境、产业融合、道路选线、竖向设计等方面提出规划编制建议.

    作者:

    曾健勇;林泽鑫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4. 山西县域城镇化与城乡差距时空协同演化分析

    摘要: 以山西省96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变异系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对山西省2010-2017年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差距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空间耦合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论主要有: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两山地区的城镇化增速相对较快,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县城乡差距整体较大,虽然近年来县域城乡差距有所减小,但城乡协调发展仍任重道远.2010年和2017年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均呈现晋中>晋南>晋北>晋东南的格局;区域城乡差距方面,2010年呈现晋中>晋南>晋北>晋东南的格局,2017年晋中地区县域城乡差距缩小较为明显,呈现晋南>晋中>晋北>晋东南的格局.2010年和2017年不同类型县域的城镇化水平均呈现产煤县>非煤县>贫困县的城镇化格局;2010年和2017年县域的城乡差距均呈现产煤县<非煤县<贫困县的格局.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差距存在一定的空间负相关性,即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其周边地区城乡差距也趋于相对较小,且这种空间关联特征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但从局部空间角度分析,以低-高聚集与高-高聚集为主,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地区.山西省县域城镇化与城乡差距仍处于不协调的状态.

    作者:

    夏令军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5. 工业园区发展导向下西南山地村镇聚落重构研究——江津区珞璜镇为例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深入,乡村成为中国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目视解译、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等方法进行研究.选出对西南山地聚落空间演变影响较大的七项因子:与主要道路距离、与主要河流距离、人口、GDP、与主要交通设施距离、坡度、高程,运用ENVI、ArcGIS、地理探测器等软件对具有西南山地典型特征的江津区珞璜镇2000-2020年聚落空间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得出其聚落空间演变受工业影响最大.并讨论了珞璜镇村镇聚落空间在工业园区发展导向下的发展历程、演变规律以及存在问题,并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在工业园区发展导向的珞璜镇聚落空间布局模式给出指导意见,同时也可以为同类型村镇聚落重构优化提供借鉴.

    作者:

    陈建颖;李和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6. "工业型"村庄对于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应对与思考

    摘要: 在人们的意识中乡村地区通常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地区,较少涉及工业生产活动.然而随着中国近几十年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依托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乡镇工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以某一小商品加工制造为特色的乡镇和村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由于村镇企业的粗放发展,也带来了对于村庄环境破坏、土地低效利用、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等问题.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和乡村振兴事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需要对"工业型"村庄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以江苏省部分村庄为例,对"工业型"村庄的发展路径和空间格局优化进行初步的思考与研究.

    作者:

    马鑫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7. 工业村产业与空间的演化机制——以碧门村为例

    摘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求,但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型乡村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产业发展困境.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为分析乡村经济在时间和空间演化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以典型工业型乡村安吉碧门村为研究对象,引入该理论中的路径依赖、生命周期等概念,认知其竹产业"生命周期"的演化机制和村庄空间"产居相融"的演化特征,建立产业和空间协同规划理念,提出基于历史和地理的产业转型和空间发展策略,以给同类面临产业困境的工业型乡村提供规划借鉴.

    作者:

    徐丹华;龚嘉佳;龚敏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8. 工业村共生体建构——以常州市五一村为例

    摘要: 大规模快速城镇化之后,各级主体间趋于分裂,且问题严重,如城乡割裂、村庄与邻近村庄无序竞争、村庄内部治理分化等.其中,空间发展矛盾尖锐的工业村尤甚.随着城乡发展理念的转变,乡村问题呼唤新的治理优化路径.当下,为弥合发展主体割裂趋势的共生理论早已应用于城乡规划理论,但研究多关注于单一层级的共生研究且其与工业村的适配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则尝试建构多层级村庄共生系统分析框架,包含城乡互动的共生环境、区域协调的共生单元、系统发展的共生模式,剖析工业村应用共生发展理论的必要性.在此理论基础上,以常州市五一村为例,对其共生系统现状剖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各层级针对性的优化共生策略,有助于为其他工业村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及实践参考.

    作者:

    陈宇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9. 工业用地绩效综合评价及增效对策研究——以南通市海门区为例

    摘要: 中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是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城市工业用地同时也出现了大量低效利用的问题,造成城市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因此,通过工业用地绩效评价识别低效用地并提质增效,对提高工业用地利用质量和节约集约水平、缓解中国工业用地供需矛盾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通市海门区为例,由企业层面入手,从规模效益、效率效益、产业导向效益、空间效益、环境效益五个角度构建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工业用地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海门区高分工业行业发展不充分、工业集中区指标发展不协调、低效工业企业普遍分布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增效对策.

    作者:

    金程;侯玉柱;胡从文

    提交时间:2021-09-25

  • 960. 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与区域发展的互哺——以美国高线公园为例

    摘要: 从废弃的高架铁路到空中线性公园,美国高线公园的转型成为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典范.本文梳理了高线公园的更新背景,分析了促进高线公园成功更新的区域"哺育"措施,即政府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区划调整、建设控制及其他激励政策等先行措施和公众在改造实施与运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总结了高线公园更新后对区域产生的"反哺"效应,即高线公园为区域发展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应.最后基于高线保护更新与区域发展的互哺与双赢,对未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提出建议:保护更新联动区域发展、规划控制奠定先行基础、公众参与实现多方共治以及旗舰项目发挥触媒效应.

    作者:

    翟洪雯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