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21. 交通强国背景下中小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在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的发展战略,很多中小城市正在展开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编制工作.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变革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新形势,以及交通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何更加科学地编制中小城市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分析中小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现状与问题,结合交通强国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探讨中小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的发展路径.以江苏省灌云县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为例,基于对灌云县所处区位的战略格局的分析,提出灌云县综合立体交通发展的定位和规划策略,并阐述了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规划方案,为中小城市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22. 交通网络效应对四川省人口流动影响趋势研判研究——基于韩国案例的实证分析及启示
摘要: 针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中人口规模难以有效确定的问题,采用案例比较的方法,以与中国发展历程接近的韩国为比较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其人口变化与高等级交通设施的关联关系,发现人口流动存在经济逐利主导和公服逐利主导两个阶段.基于四川省实际情况,研判了其人口流动趋势,提出了成都大都市区人口规模宜按3000万人预控、增加宜宾和南充人口规模指标、降低部分区域高速公路规模的建议,以指导当前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提交时间:2021-09-25
123. "产业全域化"下婚纱产业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以苏州虎丘婚纱基地为例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代人们对精神的满足也愈加重视.婚纱作为结婚的必备物品,在我国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婚纱产业也因此成为非常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苏州虎丘婚纱基地为例,在分析其产业现状特征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产业全域化"的发展理论提倡婚纱产业全地域发展和全领域发展,以此拓宽婚纱产业链,并针对产业链的不同产业环节研究规划适应其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以优化和提升婚纱产业的竞争力.
提交时间:2021-09-25
124. 产业升级背景下西安软件新城存量空间升级路径研究
摘要: 新时代信息技术园区产业创新、更新速度加快,从以服务外包型产业快速转向自主研发,产业的迭代升级导致产业园区中的人群升级对空间诉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产业园区建设初期的空间和定位已难以满足新产业、新人群的诉求,园区空间的提升和优化发展成为必然.本文在产业升级背景下,以存量空间为对象,研究软件新城如何高效利用存量空间,响应产业发展和人群诉求,通过存量空间的升级促进园区创新发展,通提出"产业升级-人群类型转变-空间需求"提升的作用机制下影响产业园区定位迭代,功能提升,空间优化,服务升级,最终引领产业园区实现创新发展,也为其他同类型规划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 产业社区规划模式探讨
摘要: 面对经济发展转型,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当前产业空间规划的主要方向.产城空间的演变、产业园区的发展特征和问题的研究表明了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和忽视对产业人群生活的关注是产业园区发展吸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产业社区模式是对产城融合理念的实践,其应具有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街道式的生活空间、明晰的道路功能和良好的慢行可达性.以湖北孝感日商产业园规划为实践案例,通过产业园区内就业人群和需求特征的深入分析,从产业园区功能布局、各类设施配套、交通体系规划等对产业社区规划模式进行了实践说明.
提交时间:2021-09-25
126. 产业集群升级视角下的高新区城市更新研究——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例
摘要: 高新区作为引领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排头兵,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正处于由空间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转型期.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实时评估高新区现阶段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低效地区运用城市更新工具,提高土地绩效与创新产出,提升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区段.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经济体量排名靠前,但地均产出有待提升,亟待通过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绩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本文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例,从产业集群升级的视角,针对各类型存量用地现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首创性地构建"职""住""服"于一体的城市更新评估框架,通过对生产性、生活性及服务性功能的建设规模、使用效率及环境品质进行专项评估,划定全面改造区、品质提升区及特色保留区,并将全面改造区划分为城市更新单元,针对各类型单位制定功能发展指引.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更新的配套政策设计建议及动态维护机制.研究提出的高新区城市更新思路将可进行推广运用,发挥对于湖北省乃至全国高新区城市更新的示范标杆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127. 产城融合导向下产业变迁与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西固中心区为例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空间正在迅速扩张,而产业园区的建设逐渐成为城市扩张的重要手段.但在许多城市,这种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已经逐渐显现出职住不平衡、配套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而当下,针对已建成产业空间的优化方式存在一定不足,无法适应其发展需求.已建成产业园区与产业新区虽然在产城关系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都经历从隔离到融合的演变过程.因此,本文尝试引入"产城融合"这一概念,分析产业变迁对其空间的影响,探究当下产业园区的新诉求,以此作为其产业空间优化导向.引入西固中心区的实际案例,通过对其现状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从功能优化、空间融合、设施配套、环境改善四个方向初步探讨其优化策略,为其他城市的产业空间优化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28.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空间计量等方法测算了京津冀城市群各个城市发展韧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总体韧性及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高速城市化发展对部分城市生态和工程韧性产生了较大压力,城市总体韧性差距表现出"先增后减"趋势;②地带间差异是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中部核心功能区和滨海发展内部差距较大;③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和生态韧性空间关联性较不显著,北京、天津市整体韧性较高;④空间互动状态下行政力、开放力对经济韧性、社会和工程韧性具有显著影响性,城市韧性与开放力和创新力之间的响应机制仍有待完善.
提交时间:2021-09-25
129.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与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 城市群协调发展是区域协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重要战略[1].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关联性和空间作用强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梯度扩散模式;在年际变化上,京津冀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城市流强度都显著增强,梯度规律和区域可达性的差异得到大幅度改善和优化.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近期"轴带式""圈层式"的发展,远期形成发达的空间联系网络,以"2+1+N"的空间发展体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130. 京津冀"大都市阴影区"时空演进及形成机制探析
摘要: "大都市阴影区"是中心城市在集聚与扩散作用下对其周边区域发展形成负效应的一种现象.文章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利用基于时间距离改进的断裂点公式和城市综合发展联系强度法分析界定了2008-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大都市阴影区",分析其时空分布差异和发展现状,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内的"阴影区"在2008年-2017年在不断扩大,且未有消解趋势.②阴影区主要存在于以北京为中心的西北和西南区域,石家庄周边区域也出现了"阴影集聚带";③随着高速交通网的发展,北京的吸引范围和阴影区沿高速交通通道扩张,但其他城市的吸引范围并未因此扩张,廊坊和保定地区出现"多重阴影区"效应.最后探讨了由地理、政策和自身发展等原因造成的不同类型阴影区形成机制差异,以期为消除京津冀发展阴影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31. 京津冀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实现区域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目标,县域经济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京津冀地区137个县级行政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利用冷热点分析法、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法等分析方法,计算并分析2018年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西北部的经济规模整体低于东南部地区,形成"东高西低"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②从经济发展的冷热点分布上看,京津冀经济规模总量的冷点-热点呈现两极分布的特征,北京-天津以东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热点集聚,而西部以及部分南部地区则呈现冷点集聚;③从影响因素分析上看,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对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土地利用程度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影响.京津冀地区应继续做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突出各区域战略功能定位,重点扶持京津冀内部生态涵养区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132. 亲民与共享: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兼论基于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原则的城乡公共设施体系化建构与规划策略
摘要: 《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是北京市第一次编制覆盖全市域、全口径的体育专项规划.该规划以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为纲,调查了全市体育设施的现状分布及运营情况,分析了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体育消费三方面对体育设施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案例梳理研究了规划标准,优化了体育设施层级体系,提出了各级配置标准和设施内容,确定了不同类型的设施布局策略,指出了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并提出了体育设施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的建议.规划编制了详细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近期重点任务,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实施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133. 人口与空间视角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道路探索
摘要: 加快西部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全面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为例,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存在的城镇化困惑: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吸纳就业人口能力有限;城镇化水平处于弱平衡,区域竞争力不强等.提出城镇化发展应该基于人口视角,发展人力资本,提升农民非农就业水平;在人口转移基础上,城镇空间应该形成梯度多样性的城镇空间,契合产业发展模式,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保障城镇化稳定性.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立足自身的限定条件和比较资源优势,建立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非GDP、土地为核心的城镇化,从而健康有序推进城镇化.
提交时间:2021-09-25
134. 人、地、业:都市远郊型乡村振兴的内生逻辑与实践——以玉林市古龙村为例
摘要: 快速城镇化与城乡二元发展背景下,都市远郊型村庄作为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的盲点,面临不同方面的发展难题.异于依靠城市输血式补贴的城中村、城边村与搬迁村,远郊村的振兴更为困难与独特,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短板".通过梳理国内外远郊村建设相关理念与实践,解释远郊村人、地、业的本位建设与互动博弈,从村庄主体的角度进行内生式的逻辑考量与实践.以此为基础,将玉林市古龙村乡村振兴规划作为实践案例,秉守内生求兴理念,探索远郊村在人、地、业三方面发展的内生动力与三者博弈产物"空间、产业、文化"的规划响应,强调"人与地"空间的科学性、"人与业"产业的纽带性以及"人与人"文化的生境复兴,以期为其他相似村庄的振兴与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35. 人地关系视角下三峡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思考
摘要: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有近三十年的时间,研究领域涉及库区人居环境的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生态安全、移民安居等多个方面,但对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量化评价研究依然较少,尤其是在后三峡时期库区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的现实背景下.本文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出发,基于"人—人居—地"相互耦合关系将三峡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这一复杂巨系统归纳为人类社会、支撑体系、地域环境三个子系统,然后基于人地关系从宏观、中关、微观三个层级选取评价要素建立库区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提交时间:2021-09-25
136. 人地关系视角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几点思考
摘要: 人口与用地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对象,人地关系研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笔者基于近年来进行的城乡人口与用地系列研究课题,利用政策比较、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国土空间规划中人地关系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对城乡划定与人地统计改革、人口与土地规模规划转型的几点思考,为国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言献策.研究提出应构建人口与用地统计相匹配的一张图系统,建立动态更新的城乡划定和人口统计制度;面向2035年的人口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既往增长导向型的规划逻辑不再适用,国土空间规划中人口与土地规模规划的编制技术与管控手段需要转型;适应国土空间规划注重操作性的编制要求,中心城区范围内人口与用地规划指标的传导需要破题等观点.
提交时间:2021-09-25
137. 人均GDP视角下成渝城市群经济差异时空演化探究
摘要: 选取2008-2018年人均GDP面板数据,对成渝城市群的县域经济差异进行时空综合维度的探究,并对经济差异的成因作出初步探讨,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始终呈现扩大的趋势,相对差异呈现整体较低,先增后减,平稳收敛的趋势;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经历"东拓、局部收敛、北移"三个阶段,移动速度呈现"增-减-增"的趋势,经济空间的方向分布在"东北-西南"方向上表现"加强-减弱-加强"的特征;经济差异空间相关性较高,成渝双核及其都市圈极化显著,"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发展带存在相对"坍缩"态势;经济增长类型的空间关联格局变化显著,成渝两地的增长序列逐步体现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特点,表明成渝双城都市圈带动效应初显.研究最后结合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背景对实证结果进行成因机制探讨,以期对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评估和政策规划制定提供实证基础.
提交时间:2021-09-25
138. 人居环境安全视角下生活圈韧性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2020年初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冲击了人们的城市和人民,生活、社会、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不稳定的生活圈环境也引发了对人居环境安全的思考.生活圈作为城市最广泛的基本组成单元,要肩负预防灾害,对抗灾害,灾后恢复的任务,如何在灾害常态化背景下,提升生活圈韧性,创造安全,稳定,韧性的人居环境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生活圈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生活圈的韧性是城市韧性的基础,生活圈的韧性决定了人民的安全性,幸福感,经济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力,对于生活圈韧性的研究多处在起步阶段.文章通过解读人居环境安全的内涵,再从人居环境安全视角解析城市生活圈的韧性要求,综合国内外的社区韧性指标体系,总结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生活圈指标体系,探讨选取原则、指标分类、权重赋值,以及指标的适应性探讨.
提交时间:2021-09-25
139. 人性化街道空间设计方法探析——以武汉中山大道改造为例
摘要: 城市街道是城市公共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本文以武汉市中山大道改造为实例,探讨人性化街道空间设计要素及设计方法,提出通过街道路权划分、交往活动空间创造、过街安全设计、车行宁静设计等措施,营造"让步行友好,让车行安静,让交往便利"的共享型街道氛围.
提交时间:2021-09-25
14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