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41. 重庆地区高校室外空间夏季热舒适阈值研究
摘要: 为探索和修正重庆地区高校夏季室外热舒适阈值.采用客观实测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对重庆地区典型高校夏季室外热环境进行实测及实施现场问卷调研,获得各气象要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风速)的逐时数据及重庆地区高校空间使用者的热舒适状况;实测数据计算标准有效温度SET*,运用线型回归分析和百分比分析建立重庆地区高校室外热舒适评价模型,得到热舒适阈值范围.得到结论:(1)重庆高校室外空间使用者对于室外热环境现状的满意度较低,大多数…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42. "城市双修"背景下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更新对策——以荆门历史文化名城为例
摘要: 历史城区不同于一般的老城区,具有历史空间属性与法定保护身份双重内涵.而近年来,作为"城市双修"的主要阵地,历史城区的保护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亟需在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层面予以统筹协调.基于荆门历史城区遗存空间与生态环境特征,提出将遗产保护与"城市双修"相结合策略:山水"蕴"城——历史格局与文化地景的重塑、地块"示"城——历史肌理与特色风貌的补充、线路"串"城——历史之径与生态绿道的关联与功能"活"城——文化体验与服务配套的统筹,通过"…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43. 阿房宫前殿遗址周边环境提升改造策略探索
摘要: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不断完善,遗址的保护性利用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愈渐突出,遗址周边环境常因遗址保护而得不到有效发展,阿房宫遗址作为我国古代典型的大型宫殿遗址,虽最终未能建成,但对研究秦代历史文化、建筑特点等仍具有重要作用,其保护与发展同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阿房宫前殿遗址及其周边环境为例,通过前期实地考察调研,从遗址历史、地形地貌特征、周边交通情况、建筑及用地现状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提出结合遗址历史传承遗址风貌、恢复历史景…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44. 报业文化复兴的价值及空间发展探讨——以北京宣南椿树街道为例
摘要: 随着存量提质时代的到来,文化复兴作为旧城更新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愈发重要.北京宣南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旧城区,其文化在北京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宣南作为近代报业诞生的源头,关于其报业文化的研究对宣南及北京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报业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其独特的区域认同感和场所化的记忆正逐渐因旧城人口的更替而消逝.本文通过文献及实地调研等方法挖掘宣南椿树街道地区报业文化的现存基质及其保护利用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复兴的价值进行评估,探讨…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45. 藏地传统城镇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保护利用路径研究——以山南市泽当老城保护及利用规划为例
摘要: 藏地传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因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政教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本土特色,不同于汉族地区的传统城镇空间格局.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作为藏源文化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在老城空间格局、建筑形式等方面均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内涵.本文结合山南市泽当老城保护及利用规划,通过挖掘其历史内涵、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剖析了其独具特色的藏地传统城镇的空间布局模式,并基于"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理念下,从传统…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46. 层积视角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摘要: 文章针对国内大遗址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历史性城镇景观中所强调的"层积"视角,提炼大遗址与历史城镇综合叠加所体现的层积系统性、动态性与整体性特征,并从不同特征入手提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其中,对系统性多元要素叠加提出融合策略,对动态性层积的阶段特征施以差异化保护模式,最终从物质与人文层面的结合施行整体性保护.以"城叠城"特征显著的隋唐洛阳城为例,通过分析不同片区所体现的层积特征,采取精细化、多样化的保护与展示手段…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47. 茶马古道雅安段的价值凝练与保护利用初探
摘要: 随着2014年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的成功,文化线路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雅安市中一条重要文化线路遗产——茶马古道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例,深入挖掘茶马古道雅安段的文化特征,凝练出川藏茶马古道起点、南路边茶生产基地、茶马互市交易枢纽、汉藏文化交流平台等四方面重要文化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同时以"茶—马—市"文化要素的互动作为研究重点,优选相关文化展示主题,强化"古道寻踪—茶…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48. 成都历史文化街区过渡空间形态图示分析
摘要: 随着推土机式的大拆大建时代的结束,新常态下更关注于城市的有机更新,而历史街区作为反映城市变迁的传统文化传承地,是更新中的重点.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人们已经达成共识——不仅在空间上不应局限街区本身而且在时间上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对于历史街区周边地区的更新保护一直缺乏明确方法.本文以成都的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和历史街区的风貌协调区等相关概念,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提出过渡空间的概念及划定依据,通过对三个时期(1968、200…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49. 成都名城保护工作演进、转变与展望
摘要: 本文回顾梳理了1949年以来,特别是自1982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后,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历程,其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完善、创新的过程;对成都名城保护工作三十多年来的工作进展、保护思想与方法、制度保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成都名城保护工作总体趋势呈现三大转变,即保护体系从法定要素向全要素保护转变、文化认识从重视历史文化向文化演进整体审视转变、保护手段从单一保护向保护发展协调转变.基于成都名城保护工作的转变趋势,对未来进一…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50. 城市核心区大遗址的保护性利用思考——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遗址规划为例
摘要: 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由于被现代建筑大面积压占,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面对实际建设的复杂性,传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体系有时难以适用.本文通过对位于城市核心区、边缘区、郊区大遗址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当前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保护性利用存在的重空间轻内容、重保护轻发展、重建设轻运营三大问题,以城市核心区型大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隋唐洛阳城宫城区遗址规划为案例,剖析实际规划中所面临的遗址保护、遗址展示与产业…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51. 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保护与现代传承路径探析——以陕西省富平县为例
摘要: 中国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与魅力,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城市人居智慧,累代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空间格局.这些历时性的空间格局,体现了城市发展演进中的空间规律,更是城市的活态化遗产,亟需保护利用与传承复兴.以城市演进过程中历史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以千年古县富平为案例.深入挖掘富平历经两千四百余年积淀形成的城市规划智慧,从视野、圈层、胜迹、秩序四个方面总结其历史空间格局的构成特征,以古鉴今,对比分析现实发展困境,从研究视野拓展、自然基底维育、历…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52. 城市文化遗产管理中的数字化社区参与研究综述
摘要: 社区参与被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的城市文化遗产管理的核心.数字时代背景下,鼓励当地社区通过不同形式的在线平台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是"活态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尽管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获得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只有较少的研究对社区参与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做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社交媒体在其中的定位和发挥的作用也极少被探讨.因此,本文旨在综述社交媒体如何促进更广泛的社区参与,并进一步作用于可持续的文化遗产管理.历史性城镇…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53. 城市形态的"历史结构"演变研究——以昆明古城为例
摘要: 本文以昆明历史古城为研究对象,基于历史文献、地图数据和卫星影像,结合形态分析和实地调查,从新旧交织的城市中识别出"水系与成址变迁"、"街道轴线和城市格局"以及"历史街区和标志物"三方面的城市形态"历史结构",探讨其历史演变过程并总结形态特征,研究得出微观上城内"半城山水半城街"的形态,中观上昆明古城源于滇池水,从盘龙江穿城而过到紧邻盘龙江和金汁河又回到盘龙江穿城而过,古城外"三面临水",以及宏观上滇池环绕,金马山、碧鸡山和长虫山环抱其…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54. 城市形态学视野下古代都城整体性认知研究——以秦都咸阳为例
摘要: 秦都咸阳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帝制王朝的都城,是秦人"九都八迁"中遗存发现最多、价值最高的都城.由于秦都咸阳尺度超大具有独特的格局特征,现状遗存碎片化、都城缺失整体结构要素的认知,导致了各遗址点的展示利用程度不均衡,都城的历史信息难以有效传播,最终导致公众对秦都咸阳的整体感知较弱.在追求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如何在认知秦都咸阳历史格局的完整性的基础上,避免遗址及其环境的进一步被破坏,具有迫切性与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考古文献、当代研究文…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55. 城市战争型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方法初探——以《南京保卫战遗存保护利用规划》为例
摘要: 历史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抗战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好各类抗战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国的国家使命和历史担当.1937年12月发生的南京保卫战是中国军民在淞沪会战失利后开展的保卫中国首都南京的作战,守城失利后,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由于种种原因,南京保卫战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历史评价和地位,其相关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展示也得不到重视.文章以《南京保卫战遗存保护利用规划》为例,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视角,以"系统梳理、全面保护、…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56. 城乡温情因子保护体系构建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市海沧区温情因子保护体系为例
摘要: 目前,国内关于城乡历史风貌保护的探索成果颇丰,且已形成了一系列保护系统与理论.但对于高速发展的城乡而言,承载城乡历史记忆与文脉的空间主体不止于历史文保单位、历史地段与历史城区等已明确的空间,被忽略的祠堂、庙宇、小街小巷等城乡温情因子对文脉与乡愁的传承同等重要.本文以厦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以厦门市海沧区为试点,通过海沧区温情因子普查推荐规划,摸清城乡温情因子分布家底,剖析温情因子保护困境,并与厦门市历史风貌保护空间体系相衔接,构…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57. 城镇化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区划划定及实施思考——以北京清代庄亲王家族园寝保护区划为例
摘要: 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政府的一个棚改项目,在遗迹开发过程中,意外发现具有重要价值的清代庄亲王家族园寝遗址,施工不得不终止.经过考古发掘,在文物价值评估和空间格局分析的基础上,划定了保护区划,并对该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修改.规划师在复杂的矛盾中坚持对文物核心价值的守护,又考虑到当地拆迁安置的实际困难,做出一定妥协,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区划划定方法及实施机制.
提交时间:2021-09-25
58. 城镇化背景下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以福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为例
摘要: 西湖文化景观是我国营城历史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城市中.当下的城镇化进程逐步由增量转入存量阶段,城市品质提升成为主要目标,作为各城市重要休憩、活动场所的西湖逐渐受到各方关注.因此,西湖在面临更大建设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改善提升的契机.本文从西湖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着手,通过分析西湖文化景观的特点与构成要素特征,以福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为例,以保护延续西湖文化景观为目标,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内容与保护…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59. 城镇化地区传统文化空间的现代转向——以厦门市区宗祠为例
摘要: 伴随城镇化进程推进,传统文化经历着兴衰起伏.市区宗祠处于现代与传统文化的锋面,是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空间的典型代表.基于对厦门市区宗祠的调研,分析市区宗祠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宗族观念较强的闽南地区,市区宗祠在城市建设中得以较多保留,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有时甚至沦为一种"消极空间".结合空间句法、实地观察及问卷分析,发现空间认知、场所认同和维护管理共同影响宗祠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功能转型、空间引导和管理…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60. 社区可持续视角下居民安全感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本文以西安市两个城中村改造社区为例,从社区可持续的视角出发,围绕居民对社区环境的主观感受与评价,基于CPTED理论探讨社区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收集数据,然后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社区居民安全感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最优模型,在微观尺度上对社区空间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并提出对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