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41. 上海黄浦江沿岸后工业景观更新研究
摘要: 上海是19世纪中国最早开放的港口城市,黄浦江沿岸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承载着港口运输、金融贸易、工业生产等要务,带动了上海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后,逆工业化发展导致滨江区域产业转型,工业废弃地随处可见.因此,一系列后工业改造应运而生.为系统研究黄埔滨江区域后工业景观更新进程,总结改造经验与提升方向,平稳度过滨江空间更新治理与建设的瓶颈期,本文从交通、文化、景观,活力等方面对黄浦江沿岸工业区更新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岸更新建设对比,进一步总结提炼上海滨江后工业景观存在场所割裂、活力缺失、亲水困难等问题.提出滨江引导型绿道体系置入、场所文化记忆传承、社区主导、事件支持等策略,以望后工业更新成为为滨江区域联动发展的契机,缝合日益割裂的滨江景观、提升上海黄浦江沿岸地区活力.
提交时间:2021-09-25
42. 不同空间尺度下我国南北差距现状与原因剖析
摘要: 近期南北方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采取传统数据和大数据结合的方式,从南北地区、七大地理分区、省、城市群、中心城市等多个层面对南北方的差距进行分析,并通过经济、人口、投资、消费、创新、宜居等多个维度的指标分析对其原因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南北地区在区域、城市群、中心城市等不同层次均呈现出普遍差距,北方的部分"低洼"地区与南方的"引擎"地区则进一步将这一差距拉大,而工业类型、国家政策投放、人口流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宜居水平则均与南北方的差距息息相关,最后就此问题提出了南北区域协调的相关认识与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43. 不同管控力度的城市设计图则编制及实效研究
摘要: 为加强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和落地性,各地普遍采用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编制城市设计图则,并将其作为控规附加图则成为土地出让条件的一部分.在城市设计图则实施过程中,由于一般城市管控力度较低,往往会面临部分导控要素无法落实、刚性过强或弹性不足等问题,反馈到编制城市设计图则阶段,如何确保其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就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城市若干地块案例分析城市设计图则的实效性,识别并分析不同管控力度下的导控要素实现程度,提出"三层级"城市设计图则编制体系,以管控力度作为分级标准,依据管控力度的弱到强依次为基础合理性导控、公共空间导控、建筑功能形态导控,基础合理性和公共空间导控相结合能够基本实现良好的城市设计导控效果,在此基础上增加建筑功能形态导控能实现完整的优良导控,其中总设计师制度起重要的保障作用.适应不同的管控力度编制城市设计图则,有助于提高城市设计图则的实效性,实现城市设计的精细化管控和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44. 与城市发展共融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方法探索——以西安纺织城工业遗产片区为例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遗产作为近现代的特殊遗存,正逐渐消逝,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已成为一个热点课题.近年来,工业遗产单体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城市发展层面下探讨工业遗产片区的活化利用的研究较少.本文梳理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工业遗产的发展困境,审视了区域层面下的工业遗产片区的问题,从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共融视角切入,以西安纺织城工业遗产片区为例,提取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要素,建构特色保护体系,结合遗产的特性多角度与城市共融,回应遗产保护与遗产地区滋生的问题,试图探索出与城市发展共融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方法,以实现工业遗产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传承工业遗产,实现地区与工业遗产的共同焕活提供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45. 世界人居大会议程的历史演进、时代要求与我国规划的应对策略
摘要: 首先,基于对三届人居世界大会的主要议题历史演进与思想脉络的系统分析,总结议程推进实施的成败因素.其次,通过对《新城市议程》形成过程的分析总结,发掘其对中国城市规划领域发展的挑战与要求.最后,基于规划目标、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提出应对《新城市议程》的规划策略与方案.
提交时间:2021-09-25
46. 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海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保护研究
摘要: 海口市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由散布在琼州海峡南岸的航海通商遗址、宗教寺庙和石碑遗址、城市建设遗址、海防遗址共同构成.其对海口市聚落的形成与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记录了中国文明与其他地域文化互通互融的过程,见证了海口特有海洋文化的萌芽、蓬勃和传承的历程.其点线面的混合形态与海口市的城区、海岸线在空间分布上相互交融.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为视野,在历史地理背景分析、国内外类项比较、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海口市海上丝绸之路遗址提出保护规划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47. 世界自然遗产与运动休闲项目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郎山极限运动小镇为例
摘要: 运动休闲小镇作为体育运动产业与城镇发展相结合的体育类特色小镇,其建设发展核心是选择适用于城乡空间资源禀赋的运动项目,围绕核心项目组织赛事及游线,合理布局空间,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体育运动项目及赛事品牌,带动城乡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本文着眼于世界自然遗产与运动休闲项目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山市石门镇江郎山极限运动小镇为例,剖析其极限运动的主题定位和空间布局选择,探讨其如何立足景镇联动与空间品质升级,以项目体验和赛事吸引为引擎,培育极限文化、引领极限潮流,以体育带动和联动旅游服务业、生态农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48. 东京都市圈典型业务核都市通勤出行及职住关系研究
摘要: 1988年,日本政府颁布《多级分散型国土形成促进法》设定业务核都市,旨在分散集中在东京市中心的功能与人口,促进东京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本文以筑波市和八王子市两个典型业务核都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第5回东京都市圈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和日本国势调查数据,分析其通勤出行特征及职住关系,对业务核都市在都市圈空间重构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价,并总结其发展历程对当前国内都市圈建设的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49. 东关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疏散通道研究
摘要: 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扬州市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一直是扬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然而这样一个拥有丰富遗产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却因游客流量严重超负而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文章从街区特征、旅游发展、高峰期人流密度、疏散密度、疏散现状通道等方面对现状安全进行评估,分析其安全隐患,在保护和延续东关街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通道和拓展功能来疏散人流、加强管控保障安全,形成历史街区特有的旅游疏散体系,在扬州传统空间里寻找风貌保护、旅游开发与安全疏散的平衡点,以期为相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安全疏散和保护作出贡献.
提交时间:2021-09-25
50. 东莞城市设计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新时期,城市设计工作体系必然会面临挑战和改革,如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继续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形成完整的体系、科学的管控方法、完善的实施路径、多元的合作平台,东莞还需不断探索。
提交时间:2021-09-25
51. 东莞市轨道交通TOD实践
摘要: TOD理念在国内已近20年发展,我国在轨道交通TOD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建轨道就是建城市"更是早已形成共识.但现阶段大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TOD还是简单的模仿香港"轨道+物业"模式,着眼于单个场站周边地区的规划设计,基于市域统筹、线路统筹及片区统筹视角下的TOD开发、土地和物业的提前控制较少.本文概述了国内TOD发展情况,重点回顾了东莞市轨道交通及轨道交通TOD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东莞市轨道交通TOD的框架体系及保障机制,并对其历史发展阶段进行讨论,以期对部分城市开展TOD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52. 东莞市非正规租赁村镇住房更新治理研究
摘要: 我国快速城市化带来史无前例的住房挑战,也催生了充满争议的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东莞市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发展最为充分,是其创造"世界工厂"发展奇迹的有力支撑与保障,至今仍是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规模巨大,设施逐渐老化,如何适应城市产业转型发展需求进行更新治理,助力城镇化下半场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多源数据对东莞居住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东莞现状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主要挑战是应对新莞人市民化加速、需求层次增多,家庭规模扩大的趋势,而其更新治理的重点在于建设标准和运营管理机制的建立.结合未来人口、产业发展趋势,提出编制农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制定分类改造标准及推动"一站式"服务与基层自治相结合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53. "东莞模式"下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探究与反思
摘要: 城市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新奋斗目标之一,其离不开对城市空间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解与适应.只有对由城市中的社会、经济等其他因素空间化后进而产生的空间发展规律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才能指导城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营建高质量的人居环境.而"东莞模式"作为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之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城市问题.对该模式的研究与反思,应该从探究其城市空间发展规律的视角出发,揭示城市空间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反馈作用.因此,本文旨在以东莞的城镇空间发展为例,运用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对东莞城镇空间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解析与总结;并进一步以东莞中心城区为例,结合其各阶段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研究其空间结构规划对空间系统运转情况的反思与干预.本研究的结论也为今后规划者、设计者与决策者对东莞城市空间发展进行科学的引导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54. 东西部扶贫产业合作趋势下的全流程综合规划——以广安(深圳)产业园为例
摘要: 在中国正以促进生产与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正越来越多地自发开展政府、政企等多层次合作,依托市场搭建产业垂直转移的通道与平台,通过推动西部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发展能力,践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理念.在此趋势下,伴随实践探索总结形成的全流程综合规划,既是促成合作的技术支持,又是落实合作成果的核心载体,其价值也经历了由"成果应用"向"全流程过程服务"的务实转变.广安(深圳)产业园的典型性在于,以扶贫合作为前提,引入市场机制搭建产业转移平台,短时间内为广安市乃至川东北的产业格局带来较大改变;其作为"特区飞地",推动广安更积极地参与成渝城市群的区域竞争;全流程综合规划在过程服务与技术统筹的同时,也总结出了一条可复制、并能为其他后发地区实现"造血"式跃升发展的"深广经验".
提交时间:2021-09-25
55. 两级职住空间网络视角下的城市职住平衡研究
摘要: 城市的职住功能是组织城市空间的主要素,职住关系影响着城市的交通运行、环境营造、资源利用.本研究以厦门为例,基于层次化城市空间分区的角度,通过应用基于公交智能卡数据构建的职住OD矩阵,对通勤OD的欧式距离概率分布图进行拟合,确定截断阈值,构建两级职住空间网络.并通过应用Infomap社区发现算法得到城市的局部职住社区和全局职住社区,引入相关职住分析指标对两者所揭示的职住平衡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社区划分尺度方面,局部职住社区边界与行政边界的差异较大,全局职住社区边界和行政边界存在一定的相似性.②职住空间方面,岛内职住中心多以团状和带状的形态分布,岛外多以点状的形态分布.③社区职住平衡度方面,局部尺度下,岛内存在双向通勤,岛外存在大量临近岛内的外围"岛向"通勤人口,但由于职住空间距离较近,并不会增大厦门的总体通勤距离;全局尺度下,跨岛通勤是居住在集美、同安的外出通勤人员主要通勤方式.本研究丰富了城市职住空间研究的层次化视野,并在职住平衡测度上,通过自下而上地对城市的职住社区进行划分,所得到的分析单元更加科学合理.
提交时间:2021-09-25
56. 中关村示范区产城融合实施机制研究
摘要: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首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十多年来中关村政策区空间规模不断扩大,至今488平方公里的政策区已经成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重要载体,相对集中的产业用地汇集了中国国内最具有创新性、最有活力、最具高新技术发展潜力的产业企业、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精神、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多渠道满足人才的住房需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北京市委组织部、发改委、财政局等七部委,于2010年共同出台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科园发(2010)50号文>.中关村人才住房是全国范围内实施最早的人才住房体系,为中关村示范区引进和留住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将系统的介绍中关村人才住房政策9年来实施的机制和效果、直面目前人才住房的主要问题、借鉴京外地区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才住房实施的工作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57. 中关村科技园各园区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进步、创新产业发展日臻成熟,诸多因素在不同的程度上造成了开发区对区域经济贡献的差异.本文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园区的经济及政策情况梳理,根据中关村科技园特点选取六个变量:规模、技术、产业结构、环境空间质量、区位条件和政策,提出园区经济效益与观测变量的回归模型,选取相关数据对中关村十七园间经济收入差异进行分析.得到回归分析结论:园区企业规模、技术与园区经济增长正相关、产业结构、空间环境质量呈现负相关,区位条件与政策呈现相关性.揭示出园区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同时,为科技园区的发展建设起到引导借鉴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58. 中国产居混合建筑景观的空间生产解析——基于义乌"四层半"的实证研究
摘要: 近30多年来中国的转型总体具有渐进性和二元性的特征,加剧了城乡空间景观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和外在呈现的特殊性,产居混合的建筑景观,就是城市中一种普遍性的地域空间现象.文章借助空间生产理论和吉登斯的"结构与能动性"理论,以义乌市的"四层半"为实证对象,解析了村民为了突破自上而下结构性的制度制约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实践过程,通过产居混合建筑的建设、使用空间策略,分享到了城镇化的巨大红利.但是这种空间却牺牲了城市整体发展利益,阻碍了正常、健康的城镇化进程.文章认为产居混合建筑景观,是中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与渐进转型矛盾在城市空间层面上的集中体现,解决的关键在于破解制度性制约和进行正确的空间治理创新.
提交时间:2021-09-25
59. 中国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城市化的机制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摘要: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总体规划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未受到重视.1949年至今,中国经济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中,笔者通过对成都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化进程的考察发现,城市总体规划与资源分配结合、政府利益博弈、寻求市场与政府作用平衡是中国城市总体规划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机制.
提交时间:2021-09-25
6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