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81. 国土空间规划框架内的文物保护规划——以《文物保护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多规合一的指导性意见研究》为例
摘要: 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文物保护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多规合一",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文物保护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多规合一的指导性意见研究》.该研究立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框架,从空间边界衔接、管理措施协调一致、事权界定清晰三个方面分析了文物保护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的有效衔接问题.文物保护规划的不同层级应分别纳入相应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即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82.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研究——以徐州为例
摘要: 大遗址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等多方面重大价值,在我国广泛分布,并涉及城乡、农业、生态等多类空间.目前大遗址因整体价值认知不足、缺乏合理统筹方法等多方面原因而存在保护和展示利用不充分的现象.当下,国土空间规划成为新时期的国家空间发展指南,为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全域保护与协调发展的基础与机制.本文基于现行的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模式的梳理,归纳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不同城市区位的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83. 基于"大遗产区"理念的文化网络体系构建——以松阳县为例
摘要: 本文以"大遗产区"理念为切入点,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宪章、公约等文件的梳理,表述了"大遗产区"理念的提出背景.诠释了"大遗产区"理念在时间跨度、空间广度上的拓展,在遗产类型"纵横"两个维度上的辨析以及在遗产内在关联层面上的整体思考逻辑.此外,概述了文化网络体系的概念与构建路径.文化网络体系强调对文化遗产的分体系梳理与关联保护,"大遗产区"理念下文化网络体系的构建,使保护对象在时间、空间、类型等维度上拓展,有利于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更加鲜…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84. 基于"地图术"的城市开放空间之文化性表达与构建
摘要: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文化活力的载体,研究城市空间的文化塑造方法对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国内外城市在建设开发中注重城市空间的文化策略.基于"地图术"理念的城市实践,是一种在开放空间承载当代城市文化特性的重新整合模型与理念延伸.本文剖析了"地图术"的背景及内涵,梳理了国外城市基于地图术理论应用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从地图术理论的实践环节和构建视角为切入点,阐述基于"地图术"的文化策略特质所在…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85. 基于"活化"理念的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路径探索——以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御城旧县"古城遗产"活化"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转型,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创新性城市治理的持续推进,遗产保护的理念和策略也在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基于"活化"理念的古城遗产保护既能够解码与再诠释遗产价值,又能够重构并利用古城遗产.本文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御城旧县"古城遗产为例,探讨了基于"活化"理念的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路径.针对其产业转型动力不足、特色挖掘不够识别性差、遗产保护与价值利用断层三个现实困境,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规划路径:功能更新、形制复兴与社会重塑.分…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86. 基于"社会—空间"关联视角的血缘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宁波新张俞村为例
摘要: 我国血缘型传统村落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族社会紧密相关,宗族社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村落外在空间环境的演化,同时村落空间载体作为抽象的宗族社会的反射,也反作用于宗族社会的变迁,说明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本文将"宗族社会"与"村落空间"当作两个系统,总结两大系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并将两个系统要素进行关联规律分析,关联的空间载体表现在空间格局、街巷、院落和地标四个方面.关联规律分析作为血缘型传统村落的整体性认知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新张…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87. 基于GIS的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分布及现状特征研究
摘要: 研究基于云南省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通过紧凑度、最近邻指数等模型对云南省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分布类型、集中度、与地形地貌关系、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结构来看,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呈现局部集中、相对分散、整体均匀的空间分布特征,局部集中区域为剑川-洱源-宾川-大姚-姚安一带;从山水格局特征来看,历史文化名镇较多分布于1200m-1800m,河流水系穿过或经过镇边缘的共计18个镇;从建成区现状面积来看,现状…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88. 基于HUL的历史城镇开放空间更新规划研究——以扬州历史城市为例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历史城镇受到了遗产资源碎片化、城镇整体山-水-城格局丧失等威胁,同时居民对于城市空间有了更为样化的需求,历史城镇的发展也需要创新的保护与发展方式.因此,本文通过引入近年来城市遗产管理的新方法HUL,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解析,探讨HUL理念对于城市更新规划的指导.HUL指导城镇开放空间更新规划应当以"层积性"与"关联性"的视角进行主要景观特征的识别,而后根据"多元性"的目标进行更新策略的制定,通过对城市景观结构进行保…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89. 基于城乡关系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研究——以平遥县桥头村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尺度下具有文化关联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进一步重视.与西方相比,我国城乡之间具有"交相生养"的特征,城乡之间经济文化政治功能上的频繁互动,呈现一元化的特点.城乡关系投影至空间,形成具有文化共性和空间关联的城乡历史文化区域,城乡呈现一体的共生结构.因此,城乡关系特征研究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整体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平遥县城乡关系入手,从功能、空间、文化与社会关系四个个方面,分析平遥城乡的互动形式.…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90. 基于活态传承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泉州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关键层级,是具有动态特征的历史遗产类型,属于典型的活态遗产范畴.城市的发展转型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面临着多重矛盾,亟需研究与之相适应的模式与方法,以平衡保护与发展、近期与长远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文将活态传承的保护与更新理念引入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分析动态传承、渐进更新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并以泉州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价值为核,街巷为脉,以轴串景,以景映…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91. 土地流转视角下的工业类建筑遗产保护方法探索——基于广州的案例研究
摘要: 我国特大城市逐步进入到存量土地更新的时代,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更新,建筑遗产面临着物理空间改造和功能置换,并与城市更新中土地流转过程发生着紧密的关联.笔者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入剖析广州工业类建筑遗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保护问题,为工业类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92. 基于基因图谱的村落地名文化特征及形成机制——以徽文化核心区为例
摘要: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名文脉传承研究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基于基因图谱视角切入,采集"村庄"地图POI兴趣点数据,以徽文化核心区6697个村落地名作为离散点,利用数理统计和ArcGIS10.2核密度估计的空间平滑分析法对村落地名基因解译与空间格局分析,探讨村落地名文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徽文化核心区村落地名基因图谱蕴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两大基因片段,包括地文、水文、生物、矿物、文化、军防、经济、建筑、交通、方位、意象和…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93. 基于集体记忆的历史街区整治更新策略研究——以南岳北支街历史街区为例
摘要: 历史街区的整治更新必然涉及民生改善与文化保护的冲突.众多的历史街区存在风貌缺失、格局尚存等共同问题,其整治更新规划已无法从物质空间上找到太多的线索,对其进行整治容易出现"重其形而轻其意"的局面.诚然,历史街区可以从宏大叙事、重大历史事件出发,去寻求规划线索,然而这些规划线索的提供者往往并不是生长于斯的街区居民.本文引入"集体记忆"的概念,从北支街历史街区的居民、管理者、香客等多种记忆主体所拥有的集体记忆入手,从记忆信息、记忆载体与记忆…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94. 基于社区营造的陕南青木川保护与发展探究
摘要: 近年来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工作中,随着对由村民主导、政府支撑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上下结合"模式不断重视,基于社区营造理念的保护与发展方法也继而备受关注.社区营造能够有效促进村民自组织参与,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同时充分协调村落多要素间的关系,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人、文、地、景、产"五要素出发,对其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阐述;并以陕南青木川为例,在评析其保护与发…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95. 空间正义视角下北京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评价
摘要: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向存量转型,历史街区更新实践面临着社会关系不断重组、公共空间价值失范等非正义问题.本文首先从空间正义视角解读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内涵,认为其不仅是全民共享的社会资源,还是破解现实与未来对立的载体;其次,基于文献调研和网络舆情调查获取学者和使用人群的主观评价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物质正义、权力制度正义、城市权正义三个维度的空间正义评价体系;最后,以什刹海街区为例展开实证应用,研究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非正义问题.实践表明:什…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96.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解析及保护传承研究——以婺源县理坑村为例
摘要: 空间形态研究是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过去侧重对于空间形态的定性研究.本文以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婺源理坑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空间句法,借助Depthmap软件对理坑村空间形态进行数据化定量分析,获取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利用量化后的空间分析结果对其空间形态在布局、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优化,以期为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97. 基于空间治理和文化复兴的广州市骑楼街保护利用规划思路和策略研究
摘要: 骑楼街是广州近现代城市建设西风东渐和传统商贸居住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适应岭南气候条件和土地集约开发理念的高品质街道代表,具有历史文化和实用功能的价值.首先广州历史城区的骑楼街布局范围广而分散,现状保护力度不足;其次骑楼街覆盖60条城市干道,对城市交通发展影响巨大;第三骑楼街改造和复建缺乏统一标准指引,因而骑楼街保护利用课题应充分考虑骑楼街传统风貌保护、街道交通协调提升、骑楼空间活化的需求.基于骑楼街的保护利用多重需求,结合存量空间…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98. 基于类型学的历史商业街立面管控及优化研究——以广州北京路步行街为例
摘要: 广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独特的岭南地域文化.然作为其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州古代中轴线——北京路历史商业街区,其步行空间界面受到城市高速发展建设及消费文化的冲击,原有街道风貌遭受侵蚀严重,亟待修复管控.本文借助类型学的方法对北京路及其周边历史步行商业街的建筑立面进行系统性研究分析,提取类型元素形成信息采集数据库,为今后对沿街建筑立面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利支撑资料和设计数据.同时开展北京路街区现状问题、建筑权属及身份…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99. 基于历史文化街区路名价值评价的文化传承策略研究——以什刹海为例
摘要: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仅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路名不仅记录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的演进历程,同时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增强文化自信和地区凝聚力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选取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全部129条街巷路名展开文化属性分类-价值分级的耦合评价方式,梳理不同文化属性下路名类别并总结其空间变迁特征为元代奠基、明代发展密集、清代趋于稳定,及命名演变趋势表征为自发性向权力主导转变.依据历史价值、…查看全部>>
提交时间:2021-09-25
100. 社区可持续视角下居民安全感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本文以西安市两个城中村改造社区为例,从社区可持续的视角出发,围绕居民对社区环境的主观感受与评价,基于CPTED理论探讨社区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收集数据,然后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社区居民安全感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最优模型,在微观尺度上对社区空间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并提出对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