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201. 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乡村治理经验——以贵州省述洞村为例
摘要: 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包括建筑、文物、环境等物质空间的保护更新,还涉及传统文化传承及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关乎乡村社会本身的运作逻辑,决定了村落的内生秩序,村落的组织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保护规划实施的过程及效果.为明晰乡村治理、村落组织与保护规划实施效果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黎平县述洞村的调查研究发现,该村在村两委主导,寨老、村民小组的共同组织下,以自治文件为依据,村落在火灾风险管理、遗产风貌管理、村庄环境管理方面表现突出.述洞村有序的乡村治理使政府实施的保护项目与村民实际需求之间紧密结合,疏导村民的合理需求,有效促进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实施,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提交时间:2021-09-25
202. 传统电子街区创业活动与空间不平衡发展研究——以南京珠江路为例
摘要: 在众创时代带来的机遇和互联网冲击带来的挑战之下,传统电子信息街区纷纷选择转型升级成为创新型集聚街区,但是面对产业固化、功能陈旧的困境,如何寻求创业活动和创业空间的动态平衡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本研究以珠江路创业大街为例,从中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其创业活动类型和创业空间载体发展不平衡的表现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初步探讨不平衡的本质和原因所在,并进一步探索与反思其中发展规律与发展瓶颈,试图对其他相同类型的创业大街发展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203. 传统街巷空间品质提升模式研究——以五道营胡同更新改造为例
摘要: 近年来规划体系的变革与空间治理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城市更新在"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背景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也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主题.随着历史文化保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街巷的更新改造备受瞩目,但现实情况中,大量实践过度"商业化"和过度"风貌化"的提升模式都对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冲击和一定程度的破坏.五道营胡同作为北京传统街巷更新改造的优秀代表,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本文以实地调研、对比分析、业主访谈等形式对五道营胡同的更新改造进行分析总结,从设计策略、平台搭建、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传统街巷空间品质提升的建议,为更广泛的城市更新实践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204. 传统铁路客运枢纽周边地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广州流花火车站为例
摘要: 传统铁路客运枢纽及周边地区城市更新逐渐成为近年各个城市的一个工作重点,而交通主导地区和一般地区城市更新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本研究厘清了铁路客运枢纽周边地区城市更新的目标和约束条件,提出传统铁路客运枢纽更新应要依托新业态的引入,注重产业更新,要基于交通容量空间来确定开发强度,要依托综合立体开发,缝合枢纽空间,要突出文化传承,塑造特色枢纽.并且以广州流花火车站为例,立足于产业更新、开发容量以及城市空间整合、特色提升等方面,剖析广州流花火车站周边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开发容量测算思路以及城市空间整合和特色提升的要点,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火车站周边地区城市更新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205. 伦敦规划监测逻辑、实施路径及经验启示
摘要: 英国作为规划管理及实践工作的先行者,其规划监测制度、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数据及平台等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对中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大伦敦地区市、郡两级的规划监测成果为基础,剖析英国规划监测框架下的市、郡两级规划监测逻辑、法理基础及指导支撑体系,并以大伦敦规划监测及巴尼特(Barnet)郡规划监测为例,从指标(数据)、平台、报告等角度,解读伦敦规划监测工作的实施路径,为国内开展和实施规划动态监测提供启发与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206. 低收入流动人口住房与城中村更新结合的探讨——以成都市龙王庙正街为例
摘要: 城中村的形成和演变会伴随或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矛盾和社会问题,城中村的改造和整治也愈发得到重视.但对于大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来说,城中村作为住房跳板的存在是有其价值与意义的.本文以成都市龙王庙正街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大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出发,分析了其外来人口的住房选择和生活现状.首先,龙王庙正街的外来人口主要从事低收入行业,但工作相对稳定.其次,低廉的房租和优良区位的重要性超越了居住设施、环境、居住面积等住房条件,对外来人口的住房选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后,大多数流动人口将龙王庙正街作为跳板和过渡,试图融入城市之中.针对目前低收入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问题和城中村续留的合理性,提出了在城中村合理改造的基础上建设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207. 低碳乡村规划实施路径研究——以长兴县典型乡村为例
摘要: 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碳排放引发了生态问题.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乡村建设产生的碳排以不容小觑.在多数研究集中以城市或省域等大的空间尺度为研究对象的背景下,重点关注乡村建设产生的碳排,以完善低碳发展研究.本文选取江南水乡地区典型县域——浙江省长兴县的山地型和平原型乡村为研究对象,在全面理解和研究国内外低碳乡村规划实施路径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及分析取证,提出了低碳乡村规划实施路径.基于调研数据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对长兴县典型乡村进行了碳排放核算和分析,从农业、建筑用能、产业、废弃物、道路交通等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选出主要驱动因素提出了提高建筑用能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用地结构、优化交通组织等规划实施路径,为低碳乡村规划路径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208. 住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性步行出行影响研究
摘要: 在城镇化快速扩展的趋势下,机动化的城市特征愈发明显,城市空间的步行性受到严重冲击.而步行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空间的步行性建设在当前老龄化严重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愈发重要.住区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单元,而日常购物、就医等生活性出行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住区层面来探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性步行出行的影响,对老龄步行友好型住区的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研究以哈尔滨道里区三个不同时期的三个典型住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发放、网络数据获取等方法,获取老年人步行出行及住区建成环境特征数据.最后,依次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在控制个人属性变量的基础下住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性步行出行的影响机制,以期为今后住区建成环境的宜老年人步行性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提交时间:2021-09-25
209. 住房保障政策实施成效评价方法探索
摘要: 住房保障政策是各国政府保障民生最重要的政策之一,近些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这些政策是否得到有效落实,落实的效果如何,我们需要通过系统的政策评估方法进行评价,从而为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出台和执行进行有效的反馈,提供改进依据.本文将梳理我国国家层面、城市层面的住房保障政策的评估情况,总结特征及问题,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评估经验,提出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和建议各地通用的核心指标.最后,基于"威廉·N·邓恩6项基本原则"的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建议我国建立一套住房保障政策的评估体系.
提交时间:2021-09-25
210. 体系重构背景下中心城区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摘要: 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国土空间规划取代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传统实施评估的方法体系和价值作用急需应对转型.本文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新形式、新要求进行分析,总结现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差异、并对中心城区规划、空间管控、要素管控进行系统评估,最后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规划优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211. "体育+"助力生态敏感区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门头沟清水镇山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
摘要: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敏感区的村庄如何发展成为新热点.由于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一级保护林地等多重因素的限制,生态敏感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制约严格,村庄产业发展受限,人居环境亟待改善.本文以清水镇生态敏感区的村庄为例,以"体育"为核心引擎,严守生态保护的底线思维,通过构建丰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重构村庄产业链,盘活村庄集体产业用地,增加土地效能,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提升绿色人居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探索生态敏感区村庄保护和发展之间平衡的绿色发展路径,打造京津冀乡村振兴发展新兴引力极.
提交时间:2021-09-25
212. 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旅游区开发研究——以小南海湖为例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区的建设正处于顶峰,生态旅游区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选择.旅游业也在为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加速变革,旅游方式开始从观光式旅游转向体验式旅游,体验经济视角成为生态旅游开发的新思路.文章通过体验经济视角的引入,将体验经济中的避世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与审美体验四类体验与RMP分析法相结合,以小南海湖为例,构建体验经济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区开发框架,对生态旅游区的资源、市场、产品开发和规划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2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空间治理研究——以长沙市项目策划生成为例
摘要: 项目策划生成工作是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项目策划生成工作历经三个阶段,完成其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的转型发展.已有研究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的空间治理研究,偏向于规划改革、城镇化及与之相关政策制度等的宏观、中观层面;而项目策划生成研究多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总结和机制介绍,缺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对项目策划生成这项空间治理改革措施的深入探讨和理论总结.中部城市长沙市的项目策划生成在总结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空间治理视角下的空间规划、组织机构、规范制度、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政府供给侧方面的改革工作,既有利于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的实践角度进一步推进项目策划生成改革工作,也可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空间治理的研究领域,从实践和理论视角推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交时间:2021-09-25
214. 供需关系视角下的大事件对城市转型影响研究初探
摘要: 转型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转型问题,既包括空间的转型也包括产业的转型,转型是否成功决定着城市能否突破发展瓶颈.大事件作为一种促进城市再生的手段运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把大事划分为投入-产出两部分,按运作周期分为申请、筹备、举办和结束四个时期,并以供需关系原理对四个周期进行分析,总结出五种大事件"周期-效应"模型,并以北京08奥运和伦敦12奥运为例进行大事件对空间转型和产业转型的影响分析.得出大事件为城市提供了一个确定的巨大外部需求拉动经济发展,因此为空间、产业转型提供了契机;而在申请期的决策和结束期的运营分别决定了大事件中提供的供给是否有效以及后续能否将外部需求转化为内在需求,以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215. 供需平衡、便利量化——成都市十五分钟生活圈便利度评价及优化策略
摘要: 居住区十五分钟生活圈的提出是人本规划的制度安排,全国各大城市把"城乡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100%覆盖"作为下一轮发展阶段的目标体现了公平公正的设施配置要求.本文基于网络爬取的成都市中心城区八类POI设施点,对居住小区十五分钟生活圈便利度进行评价,引入覆盖率、平均供需比、便利度指数概念,通过统计分析、权重赋值、加权总和等技术方法,得到单体小区和单位范围两种尺度下公共设施的现状建设情况以及便利程度,并依据便利度指数分布情况,总结出成都中心城区内部5个辖区和外围6大辖区设施建设的分布规律,最后从两个尺度出发,提出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建设优化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216. 供需平衡视角下的泉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绩效评估
摘要: 随着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强化,如何更准确地评估城市现状公园绿地的绩效情况已成为公园绿地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以泉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样本,从供需平衡视角出发,以公园绿地的服务能力测度供给水平、以居住小区人口数量测度需求水平.基于居民偏好选择最近公园的假设,尝试采用重力潜能模型评价方法建立公园绿地绩效评估模型框架,从居住小区视角定量评估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绩效,并结合评估结果提出规划优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217. 供需视角下武汉中心城区医疗设施配置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优化
摘要: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一个城市的医疗设施服务水平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重视的要素,而医疗资源是否有效配置往往成为衡量城市宜居度的指标之一.传统的医疗设施配置通常以追求全覆盖为目的,缺乏对城区内不同地段居民需求差异化的深度研究.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医疗设施为研究对象,收集武汉市基础地理数据、医疗设施POI数据、人口和医疗卫生数据,从设施的供给与需求角度,构建城市医疗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判断供求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医疗设施供需关系较为协调但供给滞后明显,且整体协调水平呈现与区域相关的特点,并分别从供给与需求上提出武汉中心城区各地的区医疗设施供给优化和需求应对方式的相关建议,以期作为相关部门决策的参考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218. 供需视角下的社区绿地适老化空间绩效研究
摘要: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中现有社区绿地对于老年人服务的空间绩效进行评估,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的背景下,社区绿地适老化服务水平无法判断的问题,为将来的社区绿地体系改造提供理论支撑与建议.目前学界对于社区绿地体系的研究多集中于单方面要素并且缺乏对于特定人群的针对研究.因此,本次研究以老年人群为特定对象,通过ArcGIS软件的应用,采用了缓冲区法、最小邻近距离法等空间手法,对研究区域内社区绿地针对老年人群的供给服务能力和老年人对绿地的需求量进行评估,最终运用熵值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街道为空间单位得出最终的适老化空间绩效评价结果.研究发现,研究场地内的社区绿地供给水平不足,并且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的老年人对社区绿地需求无法满足的现象,同时几个问题突出的街道在综合绩效指标的对比中被反映出来.最后得出了具有针对性的3点策略建议,旨在为研究区域内社区绿地体系改造提供帮助.
提交时间:2021-09-25
219. 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城中旧村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策略探讨——以珠海市鸡山村为例
摘要: 在过去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改造中存在简单化拆迁重建、破坏城市历史格局、损害社会生活脉络以及粗放型更新改造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从重"速"向重"质"转型,在城市更新中理应保护和传承,形成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在城市更新中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博弈问题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珠海市着力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已逾五年,大量旧村通过拆建形式实现了风貌的更替,本次研究聚焦正在推进的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鸡山村旧村更新项目,探索将原有的以"拆建"为主的更新方式回归到以"留"为主,强化如何建立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来进行城市更新.相对来说,以"留"为主的更新规划的实施难度和面临的挑战更大,本文通过个案的探索性研究以期为旧村更新中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保护问题提供参考借鉴,提出在保护性开发上应重点开展历史文化要素的评价、建立具有体系和针对性的保护规划和保护要求,以此基础上探索在保护范围内外的更新规划策略,并建议从管理角度推进有关制度和政策的落实.
提交时间:2021-09-25
22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