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241. "全周期管理"理念下新城新区品质提升路径探索

    摘要: 随着城镇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城市双修双改、城市治理等关注点逐步从"旧城"向"新城新区"覆盖,新城新区城市品质提升也成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在"新冠"疫情防治期间提出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对新城新区城市品质提升从规划全周期、建设全周期、管理全周期三个维度讨论新城品质提升运用"全周期管理"的规划手段与实施路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突出品质提升系统性,总结"全周期管理"的城市品质提升六大关键要素,以顶层规划到实施建设的全过程、全周期实施路径,完善新城新区城市治理体系.

    作者:

    周逢武;夏超;易维良;李圣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2. 全城旅游背景下绍兴西小路历史街区发展策略——基于认同感与归属感代际差异的视角

    摘要: 近年来文化旅游备受游客青睐,住区型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旅游开发与历史保护的双重挑战下面临着发展的艰难处境.浙江省绍兴市的全城旅游背景下,西小路历史街区作为典型的住区型历史街区,也存在强调建筑保护而忽略街区主体——居民的心理感受、社会网络相对封闭和街区活力不足等问题.从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代际差异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检索、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四种方法,结合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影响因素分析街区现存问题以及旅游发展潜力,进而以提高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前提,以"自主更新"模式为导向,以推动街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游客体验提出改善居住环境、组织丰富活动以及适度商业开发、公众参与三方面的针对性改善策略.

    作者:

    赖菁;李晗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3. 全域传统村落体系规划初探:以四川阿坝为例

    摘要: 传统村落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弘扬这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寄托着各族儿女的乡愁.传统村落作为全域分布的重要历史资源,应当在全域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进行全面审视.在对全域统筹下的文化遗产概念进行辨析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全域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理念,并在四川省阿坝州传统村落体系规划的编制中,建立了"战略研判-系统评估-目标策略-规划方案-保障措施"的技术框架,提出采用全方位评估与系统叠拼法建立保护利用体系的规划路径.本文的工作,希望能为相关全域历史保护规划提供一些启发.

    作者:

    蒋伟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4. 全域全要素管控视角下特大城市详细规划改革探索——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摘要: 作为"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层级,详细规划改革日益受到业内关注与讨论.本文从推动实现详细规划全域全要素管控的视角出发,针对详细规划编制管理的现存问题,提出五大改革方向,包括:(1)加强总详联动,增强详细规划"全局观";(2)开展专项规划整合,为详细规划全局统筹提供底版;(3)开展全域用地梳理,明晰各类城乡空间发展诉求;(4)实行差异化管控,提升详细规划全域管控的精细度;(5)深度衔接行政管理体系,保障详细规划落地实施与动态更新.本文结合广州市番禺区单元详细规划实践探索,进一步深化论证上述改革方向的实操性技术方法,以期为其他域区(尤其是特大城市)详细规划改革提供经验借鉴.文末总结认为,详细规划改革是技术改良,更是制度改革,本文虽在技术层面探讨详细规划编制方法要点,但未来应更多着眼于开发控制与许可等深层次制度改革.

    作者:

    胡嘉佩;周岱霖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5. 全域历史文化价值认知与展示利用策略研究——基于焦作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探索

    摘要: 历史文化价值认知及传承利用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作用,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地理学、历史学、GIS的方法,解析文化起源、文化脉络及文化空间分布规律,对焦作市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构建历史文化价值认知体系,提炼出具有焦作特色的七类历史文化价值,进而提出国际名片、文化为魂、创新业态、服务优质四大文化展示与利用策略,并从区域协调、整体策划、空间落实方面对上述策略进行落实.结合焦作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相关探索,以期为当前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全域历史文化特色价值认知及文化传承利用提供思路.

    作者:

    鲁小格;李蕴聪;张萌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6.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度假区交通系统构建路径研究——以无锡翠屏山旅游度假区为例

    摘要: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成一个旅游景区,致力于解决景区景点、度假区与周边地区在资源保护、交通组织、旅游服务、景观塑造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矛盾失衡问题,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建成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综合旅游系统.推进全域旅游要求全民参与,对于实现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享共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为背景,通过对度假区旅游交通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度假区旅游交通系统构建的要求,并以无锡翠屏山旅游度假区为例,探索了交通系统构建的路径方法:从现状道路交通和出行需求特征分析入手,提出对外交通到达、内外交通衔接和内部交通优化的规划建设方案,并针对平时日、高峰日和极端高峰日建立三级响应的交通组织管理方案.通过构建度假区旅游交通系统,实现"快进慢游",满足游客全方位的体验需求.

    作者:

    王倩;周珂慧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7. 全域空间用途管制模式:以我国台湾地区新北市为例

    摘要: 破解城乡二元格局,建立全域空间用途管制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关键.我国台湾地区在实践中形成了涵盖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全域空间管制体系.本文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规划体系发展历程与现行规划体系,并以新北市为例,详细解析了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全域空间管制工具以及弹性管制手段.

    作者:

    李强;李敏;尚宇辰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8. 全域管控分层覆盖联动传导——南京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审体系建构探索

    摘要: 《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五级三类四体系"的总体框架,亟待加快市县及以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探索创新.在系统梳理南京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特点、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省要求与南京工作基础,尝试构建适用于南京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审体系,以市、分区、街镇三级总体规划和开发边界内外的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实现全域覆盖,并通过构建两层级的专项规划体系强化与详细规划的联动传导.

    作者:

    杨梦丽;官卫华;石崝

    提交时间:2021-09-25

  • 249. 全球化下长江经济带开放特征与网络研究——基于外资企业的价值区段与关联网络

    摘要: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践行改革开放的重要空间,以吸引外部投资与内部经济改革为重要特征.在经济全球化下,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也随着资本的全球流动发生变化.尤其是外资企业作为吸引全球经济资本的载体,其在长江经济带的选址与分工深刻地影响着所属城市的经济地位与价值分工,从而使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体系呈现出新特征.因此本次研究从外资企业入手,采用价值区段与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体系的外资开放特征与城市群关联网络特征,发现长江经济带整体外资开放度呈现"两头高,中部低",中部城市群发展滞后的特征,并未按照传统梯度转.而长江经济带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门户城市群"、以上海为"门户城市",是对外经济的窗口.在城市群体系方面,长江经济带未形成大流域经济关联体系,目前仍处在城市群内部集中发展阶段.

    作者:

    李帅;徐辉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0. 全球化视野下大都市地区的治理经验探讨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高速化的时期,大都市区作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开始出现,对于城市以及大都市区的治理模式研究也有着较为迫切的现实意义.尽管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但在大都市区治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存在着共性,通过对西方大都市区治理经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探究解决大都市区治理问题的道路.本文通过对国外城市治理模式发展脉络的梳理和研究,重点探究了统一政府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以及新区域主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总结了这三个学派所倡导的城市治理模式利弊.此外,还通过选取了大曼彻斯特都市区、纽约大都市区和墨尔本大都市区三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这三个大都市地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发现大都市区的治理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存在完美适配每个大都市区的治理模式.基于研究结论,希望我国在探索城市治理的道路上应更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大都市区的发展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理模式.

    作者:

    韩旭;王晋元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1. 全球城市绿地规划建设趋势及对广州的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新的战略地位.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之一,其功能内涵也进一步提升为提供保障城市发展的底线要求与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并重的空间场所.本文基于全球城市理念,关注全球城市如何调整绿地规划建设思路来应对城市发展问题.通过梳理新加坡、东京、纽约、首尔等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经验做法,总结全球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相似的发展趋势,包括关注资源统筹下的绿地网络构建、匹配使用需求提升绿地供给绩效、强度利用多元途径拓宽绿地来源、建立精细化的绿地实施管理体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功能结构及建设管理的角度对广州市绿地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作者:

    许璐;吴丽娟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2. 全过程导向下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评估体系研究——以安徽省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为例

    摘要: 评估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手段.2017-2018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检查,并提出要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体检评估制度.青岛、广州等地先期开展了对名城实施情况的评估,但从目前来看多是针对名城个体,缺乏从省级层面的综合考察评估,此外,也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可供借鉴的实践案例指导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评估.基于此,安徽省在全国范围内创新性地开展了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评估研究,在梳理安徽省保护工作流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全过程为导向明确评估体系的思路方法、评估内容、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从保护体系、规划编制、实施绩效、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五个方面构建了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全过程评估体系,并在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评估中得以验证,通过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十四五时期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

    刘珊;徐涛松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3.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基础教育设施供需特征及空间配置提升策略研究——以杭州市区为例

    摘要: 基础教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近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等因素,均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杭州市区为例,从基础教育设施的供需两大方面,包含人口组成、空间分布、配置指标以及高品质发展多个维度,研判"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基础教育设施的需求变化趋势,剖析杭州市区基础教育设施供给现状,并以实现杭州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为目标,提出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提升策略.研究表明,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杭州市基础教育需求逐年增加、空间上圈层分异,城市新区新生人口和学龄人口持续高位,外来人口和低学龄段人口需求增加尤为明显,杭州基础教育设施呈现品质化、幼托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现状供给存在学位数量幼儿园缺口大、配置指标有待提升、空间布局内密外疏、办学结构民办比例高,以及建设水平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规划提出差异化配置指标,统筹设施均衡布局,刚弹并济的用地管控以及针对性的实施模式创新四大策略,提升杭州基础教育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的高品质基础教育设施体系,实现"美好教育",以期为地方政府决策及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作者:

    钟景琳;钟炜菁;丁顺;任骁一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4. 公交都市背景下的公交场站布局规划的探索——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

    摘要: 宁波市自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来,公共交通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轨道、常规公交、场站设施得到了快速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其中场站建设及综合开发是公交都市建设的重点.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公交场站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规划到建设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公交都市环境下的布局优化方案,同时结合场站布局,研究规划阶段场站控制、系统衔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新型模式,为打造更加便捷的公共交通保障体系,实现场站高效利用开发及区域一体化统筹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作者:

    张鸿;宋珊珊;谢灿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5. 公众健康导向下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东阳市吴宁街道健康慢城概念规划为例

    摘要: 本文从公众健康角度入手,探讨威胁人类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关系,通过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影响公共健康的作用机制,建立健康城市模型,旨在通过空间规划改善城市建成环境,从而降低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病率的影响.同时结合东阳市吴宁街道慢城规划实践,提出健康城市空间更新策略.

    作者:

    任欢欢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6. 公众参与视角下乡村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窑头新农村为例

    摘要: 国内现阶段乡村规划实施评价研究多数基于规划行业专家及政府的视角评价规划实施效果,而忽略了村民作为建造者和监督者对乡村规划实施效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导致乡村规划在实施后与村民预期目标不相符合,村民作为规划实施后的使用者只能被动接受乡村规划实施效果,同时影响公众在乡村规划实施中的利益.本文基于公众参与的视角,从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5个方面构建乡村规划实施评价范式并引入公众参与的考量因素,对比分析乡村规划实施前、中、后三个阶段中村民参与程度影响下的规划建设项目实施效果,尝试构建包含实施前评价、实施中评价和实施后评价3个领域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选取窑头新农村作为案例村开展实证研究,详细探究村民参与程度对不同阶段乡村规划实施效果的影响,为公众参与下的乡村规划提供可实施性指导,同时也为当前村庄规划方法的优化与改进提供参考,从规划层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

    作者:

    赵雪梅;雷会霞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7.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社区更新与权力下放

    摘要: 我国正处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变时期,以议题为导向、强调互动决策的公众参与是解决存量规划中复杂的利益分配问题的有效手段.当下我国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尚未制度化,公众参与规划的意识较弱,社区作为我国最基础的行政单元,与公众联系最为直接、密切,因而社区更新是推动我国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实践的重要动力.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基层社区组织需要被赋予相应的基本权力,才能有效承担组织社区更新公众参与的职责.通过深入分析南京市玄武区既有住宅电梯加装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总结其间主要经验和问题,一方面肯定电梯加装作为公共议题合理性,并论证财政补贴杠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发现基层社区组织与利益相关居民的互动最为充分,但由于其没有审批决策权,导致公众参与利益分配职能的效率低下乃至失灵.因此,在我国今后的社区更新公众参与探索中,需要将基本的审批权力下放至基层社区组织,同时建立相应的问责体系和更为扁平化的管理制度,保障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决策,从而使得公众参与能够合理有效的平衡利益.

    作者:

    钟笑寒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8. 公共产品视角下温州城市品质提升思路探讨

    摘要: 进入转型发展时期,城市品质问题受到特别关注和重视,然而品质提升的内涵宽泛,品质提升相关规划类型多元,如何制定城市综合品质提升工作方案仍缺乏标准.从公共产品视角出发,以整体观和系统观为立足点,为温州制定综合品质提升的工作方案.应对如何明确品质空间要素、如何应对温州圈层化品质现况、如何避免品质提升策略泛化而有效性不足、如何促进策略落地实施等工作难点,提出如下对策:1)特色驱动,聚焦四类公共产品;2)分区施策,契合圈层化建设现况;3)精细评估,定位提升基点和目标;4)行动导向,形成系列实施工具.研究框架由品质提升空间要素、提升目标、技术手段、具体措施、实施建议等方面构成,结合温州具体情况,形成若干品质提升策略.

    作者:

    周彦吕;洪涛;杨进原

    提交时间:2021-09-25

  • 259. 公共价值导向的城市户外广告规划设置研究——以南京为例

    摘要: 借鉴国内外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系统研究与实践趋势,聚焦市域层次,重点探讨面向新时期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的侧重点与管控趋势,系统性的融入以公共价值导向的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研究方式,力求进一步深化专项规划内涵、完善分级分类的内容体系;捕捉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管控与政府、广告商、受众等多元主体需求的平衡点,保障城市公共领域与公共利益,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共建共治共享;落实规划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最终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高质量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以南京主城区为例,对公共价值导向户外广告设置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了公共价值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尝试依托多源数据分析,识别强公共价值的公共空间,并按等级与特点进行划分,最后在管控单元、管控要素、管控力度、管控支撑四个方面回答管多大、管多少、管多深以及如何管好的问题.以期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高效精准投放,促进户外广告与城市综合增值之间的良性循环,并为其他地区的户外广告设置专项规划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

    卢苗;曾锋;王栋

    提交时间:2021-09-25

  • 26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作者:

    刘犇;陈颖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