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41. 人文关怀视角下巴西贫民窟人居环境改造研究
摘要: 巴西作为拉美国家的第一大经济体,却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恶劣的人居环境严重影响了本土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对外形象.本文以巴西里约热内卢Maré地区的贫民窟为例,探讨其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的策略,将贫民窟与巴西大道之间的废弃工业场地作为改造提升的基地,目的在于加强贫民窟与外界城市的联系,更新并补充相应的设施与功能,激发贫民窟的活力.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思路以人群活动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当地社区的人群特征、文化活动偏好以及场所偏好的调查,发现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活动可以作为激活人居环境的触媒点.基于人文关怀的视角,得出了围绕建筑、生活休憩环境与商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的提升改造策略,期望人居环境的改造能够真正符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提交时间:2021-09-25
142. 人文山水意境保护导向下的沿江天际线控制——以杭州三江汇未来城市实践地区为例
摘要: 城市天际线是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在当今倡导生态文明与创新发展要求的时代背景下,塑造与山水空间和谐相融的城市天际线,成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彰显东方城市气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杭州三江汇地区为例,探索具备高文化价值与高景观价值的人文山水地区的城市天际线塑造策略.基于对江南山水表情与地方发展语境的解读,提炼地域人文山水景观总体意境,并进一步识别天际线塑造过程中要重点保护与协调的自然特征景观要素,基于结构性眺望点的山水本体可见原则、美学特征协调原则以及其他高度刚性约束条件,借助ArcGIS软件分析生成沿江高度基准面.在此基础上,为了适配未来城市发展需求动态变化的特点,通过视点模拟优化修正确定天际线弹性控制区,并借助倾斜摄影技术形成多视点高度模拟评价体系,为精细化的天际线控制提供多角度的对比与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43. "人、景、境"统一的城市科创中心营造方法探讨
摘要: 本文以南京江北新区三桥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从"人、景、境"即现状功能人群、门户景观及生态环境特征研判入手,通过解答如何创造服务各人群的交往空间、如何塑造有自身特色的门户景观和如何营造与水共生的中心区环境三大设计问题出发,通过对特定使用人群的需求研究,地域自然特质的强化、城市门户形象的综合考虑,构建了独特的公园式科创中心.其"人、景、境"统一的城市科创中心营造方法,为科创中心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和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44. 人本理念下成都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工作探索
摘要: 2018年至今,成都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模式落地落实,而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通过追溯人类街道的发展史,梳理国内外先进城市的街道营造经验,剖析成都街道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的工作方向;其次结合成都实际,提出了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即"确立一个核心目标、实现五大理念转变,构建"'1+N'的技术管理体系、一体化实施管理平台以及若干配套保障政策";最后梳理总结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工作在社会效益、管理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文章通过总结成都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工作经验,以期对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45. 人本视角下历史城区精细化更新导控策略研究——以韩城古城为例
摘要: 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粗糙的商业开发模式和居民的流失使得历史城区逐渐产生衰败与异化.随着人本主义理念的主导与中国对存量提质及精细化管理的逐渐重视,历史城区的更新与治理开启了新的格局.本文以韩城古城为例,从人三种维度的需求入手,提出了业态功能精细化布局、人居环境精细化修补与历史风貌精细化延续的更新策略,并通过引领性的更新导则和多维度的管控策略实现全方位精细化的古城更新与优化.从参与主体的视角和相应管理方式为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的时代矛盾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46. 人本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策略浅析
摘要: 随着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增强,上到城市魅力、城市竞争力,下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城市建设中,决策者乃至规划设计者对其较为忽视,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公共空间往往作为"背景"和"边角料",因此现阶段的城市中也普遍存在公共空间总量覆盖不足、开放程度不高、精细程度不够的问题.针对这三个方面,本文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在深入梳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本视角提出"看得见、用得上、用得好"的总体目标,并围绕目标构建围绕人民生活的七项规划行动和二十二项具体策略,最终形成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其中重要公共空间类型进行要点深化和具体设计分析,将规划行动和设计策略进行落实和反向校核,保障其可实施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147. "人车关系"视角下住区公共空间特征及优化研究——以武汉市老旧住区为例
摘要: 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受到居民不同的出行方式组织及各类日常活动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及使用特征.在小汽车拥有量和使用量逐步攀升的前提下,如何在住区更新的过程中有效协调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并有效使"人车关系"达到协调平衡,以满足居民各类户外慢行与休闲活动需求,就成为当前住区更新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首先以武汉市4个典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其公共空间指标规范及布局、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车位使用特征及占用情况进行研究,然后总结得到停车问题矛盾突出、住区内部交通阻塞、居民公共空间遭侵蚀等三个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根据使用情况调整规划车位、适当更新路网规划、完善车位收费及管理、保障公共空间的底线等四项更新优化策略与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48. 从产业园区走向产业社区——以广州市民营科技园核心区更新改造为例
摘要: 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过去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当前经济发展转型与土地资源紧约束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各大城市中心区内的现状产业园区无不面临着功能单一、产业低端、配套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如何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为科技创新产业提供优质的发展平台,已成为其当下重要的规划课题.本文在梳理传统产业园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品质提升与空间共享为宗旨,从功能、产业、配套设施、园区品质四个维度提出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变的发展思路,并结合广州市民营科技园核心区更新改造的实践,提出功能复合、产业共生、分级配置、城景交融等规划策略,探索从产业园区转变为产业社区的可行途径,以期为传统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49. 从"人设"到"村设",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编制的思考
摘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文章从"人设"这一社会热点入手,创新提出"村设"概念,针对特色保护类村庄,思考如何通过村庄规划中融入"村设"塑造来促进村庄特色发展.通过分析该类村庄面临的特色不突出、资源保护不到位和人居环境待提升的三个发展困境,以问题导向探寻"村设"塑造的内在逻辑,聚焦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外在形象和精神内涵,确定"村设"的三个属性:基于区域自然文化本底的空间属性、契合发展定位的功能属性、融于地域文化体系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属性.以北京岔道村村庄规划编制为实践,重点分析研究了"村设"塑造融入村庄规划的编制方法:构建以"村设"塑造为导向、"双维度+三属性"的规划技术路线;摸清现状本底条件,多规统筹协调,明确融入"村设"的村庄发展定位;围绕"村设"属性提升,制定支撑村庄特色发展的规划策略;发挥"村设"传播和市场优势,多方推动规划实施.
提交时间:2021-09-25
150. 从公共卫生运动看城市规划理论溯源、嬗变及范式转移
摘要: 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这两门学科经历了"同源—分野—再交汇—再逐渐分化"的演变过程,城市规划对城市公共卫生的初级预防具有关键作用.为此,本文尝试从规划理论演变的视角来探索在公共卫生运动的影响下城市规划理论的"源"和"流".回顾梳理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运动的交织演进过程,分析每个时代社会背景下城市规划理论的理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第三次公共卫生运动可能催生的规划新范式.
提交时间:2021-09-25
151. 从"共生院落"到"共生街区"——减量提质背景下的北京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了减量提质的城市发展路径,而作为其中的关键节点——北京老城,如何能够在有效疏解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并不断提高和谐宜居水平,成为近几年北京老城不断研究探索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共生机制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一大热点.本文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梳理街区更新工作中共生实践的效果得失、问题难点,并探讨其背后的政策机制.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年)》(草案)公示的大背景下,激发老城内生活力,鼓励新老居民和谐共生成为街区提质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试图将共生概念从院落推广到街区,并通过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通过更大范围的人口疏解、资源配置、功能协调来实现共生的可能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152. 从制度层面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摘要: 当前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政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民权益的制度体系,农村成为现代化进程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然而目前乡村规划的逻辑依然以增减挂钩为主,仅通过空间类规划引导村庄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并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目前多数村庄存在土地细碎化以及难以应对大量转移支付的困难,本文借鉴国有农场的体制优势,提出可通过采取确权不确地的方式,进行土地整治实现规模化经营;村集体成立联营公司,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与村民之间建立起利益联动机制,从而激活村集体组织,合理利用补贴经费等资金进行村庄公共事业建设,逐步实现乡村振兴.
提交时间:2021-09-25
153. 从场景情景到图景—基于城市影像的老住区更新探究——以西安纺织城为例
摘要: 存量规划时代,老住区的更新发展吸引了各方关注,面对老住区更新的复杂性,传统的思维与单一设计工具难以取得成功,本文在结合城市影像《纺城录》拍摄实践基础上,以西安纺织城为例,提出从场景、情景走向图景的规划设计视角,建立一种新的认知和理解场地的方式,在对场景的理解中理解现实,对情景的理解中理解需求.将要规划的图景嵌入真实的场景与情景中,在真实中设计未来,完成理性的图景建构.
提交时间:2021-09-25
154. 从垃圾填埋场到静脉产业园的规划策略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静脉产业园规划为例
摘要: 建设静脉产业园是解决当前我国垃圾围城困境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湖南省永州市静脉产业园为例,探讨了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升级改造为静脉产业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总结得到静脉产业园地形条件更为复杂、产业体系较为特殊、功能结构布局遵循物料循环规律、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更难满足四个与常规工业园区规划存在差异方面,并在分析永州市静脉产业园具体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具有静脉产业园特色的规划策略,即因地制宜选择园区建设用地、围绕核心功能构建静脉产业体系、空间格局上的"鸡蛋理论"和严守国土空间规划底线要求.
提交时间:2021-09-25
155. 从"士绅"到"共融"——上海老旧小区更新路径探索
摘要: 立足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探索全球城市内在生命力和吸引力.本次研究聚焦上海市中心城区内的老旧小区,实地调研其居民诉求、政策导向、资本压力等改造难点,试图探索出老旧社区在更新过程中的规律性特征.同时,充分借鉴国际城市"健全一次改造、长期保持"的永续管理经验,为建立"政府引导、人文关怀、市场运作"的机制提供思路.本次研究试图通过政府支持、居民自治管理、社会组织、企业帮扶和商业化融资等措施的研究,创新老旧社区更新模式,在完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提升城市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多方共赢.
提交时间:2021-09-25
156. 从孤立走向协同:成渝城市群空间演变规律与规划启示
摘要: 城市化和城市群是一个复杂的时空转换过程.本文首先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城市群建设、遥感运用技术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选取成渝城市群核心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四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成渝城市群建成区拓展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相关城市的建成区面积逐年扩大,且不同城市不同时间段内有差异.建成区主要是由区域内植被覆盖用地转化而来.最后从交通体系、产业调整、政策利用等几个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规划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57. 从居民活动特征分析上海城镇圈空间组织模式
摘要: 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以城镇圈作为郊区城镇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通过区域协同、服务共享提升郊区城镇就业和公共服务水平.本文借助手机信令数据,从居民活动特征角度对2035总体规划中的城镇圈划分和发展策略进行验证.研究从城镇圈就业、公共服务的独立性、便利性和内部联系强度构建评价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新城、核心镇城镇圈初步实现了城镇圈规划目标,其他城镇圈与规划目标存在差距.紧邻主城区的城镇圈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对主城区依赖严重导致就业便利性差,而外围城镇圈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导致休闲等非通勤活动不便.多数城镇圈内部活动联系松散,各城镇自成一体,还没有真正形成城镇圈.最后,从城镇圈规划策略和类型边界划分两方面对总规提出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58. 从工业锈带到魅力纽带——存量更新视角下的交通廊道沿线城市设计探索
摘要: 在高质量城镇化要求背景下,城市存量地区的更新改造日趋重要,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谋划,既要注重外在风貌提升,更要激发内生动力.本文结合义乌市国贸大道沿线老工业集聚的"锈带"区的城市设计实践,探索了存量更新视角下,交通廊道沿线城市设计创新路径,通过对现状要素梳理,形成地块更新的可行性评价结果,通过打造魅力纽带、活力年轮、磁力网络,促进更新地区在风貌、功能、交通等方面的系统转型,提升区域综合价值.
提交时间:2021-09-25
159. 从广州市恩宁路骑楼街看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爆发式发展,中国城市建设也呈现井喷式扩张,当进入到城市更新阶段之后,这种高速的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其中之一便是对待古建筑的态度和保护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英美日等国家的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案例,同时结合国内广州恩宁路骑楼古建筑保护与改造所遇到的障碍与解决方法,提出了城市更新进程中所应采取的对策,得出了在改造与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要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的结论,古建筑的改造与保护的关键在平衡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交时间:2021-09-25
16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