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281.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旧城滨水区复兴路径探索——以成都锦江公园总体规划为例

    摘要: 旧城滨水空间是城市中最具价值和开发潜力的空间资源,它的生态价值转化,对繁荣旧城经济、提升城区人居环境、实现旧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锦江公园总体规划为例,探讨旧城滨水区在空间局促、建设密集、产权混杂的条件下,以公园城市可进入、可参与、景区化、景观化的理念,通过强化空间融合、营造多元场景、强化文化特色、修复滨水风貌推动旧城滨水区沿线系统化的复兴,防止旧城空心化,提升空间环境品质,探讨公园城市背景下的旧城更新规划策略.

    作者:

    石玉竹;张毅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2.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浅丘地区乡村振兴规划路径初探——以成都市"秀湖云田"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为例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随着成都市公园城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成都以乡村振兴走廊为战略抓手,将国家战略的实施与地域特色进行良好的结合,落实先进发展理念,凸显片区特色,寻求乡村区域城乡融合与振兴发展的新路径.文章梳理公园城市理念与丘陵地区特色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互动关系与关注重点,以成都环空港浅丘地区的"秀湖云田"示范走廊规划为例,构建策略框架、明确规划重点,对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特别是浅丘地区的振兴发展、促进片区城乡融合、乡村特色彰显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

    刘杰希;黄丹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3. 公园城市理念下社区营造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摘要: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诸多城市病,公园城市理念修正城市发展初心,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作为贯彻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社区的营造理论和方法也迎来了全新挑战和契机.本文基于社区营造理论的演进趋势和公园城市的全新要求,提出"公园社区"概念.在解析公园社区的内涵和营造思路后,提出场景营造是公园社区营造的关键,围绕居民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消费5类主要行为,探索形成居住工作场景、交通游憩场景和消费体验场景3大特征场景,以及对应的28项营造策略和52项指标体系或具体措施,并提出实践中不同类型公园社区的场景应用模式,以成都市新北天地社区规划为例探索实践方法,为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社区营造供借鉴.

    作者:

    韩照;于儒海;高菲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4. 公园城市理念下营城建设探索——以南京紫东地区规划建设为例

    摘要: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期间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时代课题,是城市建设理念的一场革命.本文以南京紫东地区为例,通过分析紫东地区区位优势、科教资源优势、生态人文优势,以及长期以来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资源优势还没有最大程度转化等问题,从规划建设层面,提出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全域公园、公园商业、公园住区、公园乡村、公园产区、其他类型这六个场景之中.对每个场景进行目标、特征、现状、管控、引导这五个方面的总结,并对生态格局、土地利用、交通体系、文脉延续这四个地区层面目标进行深化,同时在规划高度上、建设理念上、制度保障上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最终实现公园城市理念在紫东地区的落实和落细.

    作者:

    俞沐均;王志民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5. 公园城市理念下龙泉驿区形态分区规划研究

    摘要: 国家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需依托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将城市融入大自然.因此,在规划实践中有必要对以山水等资源为特色的城市形态分区规划与控制方法体系进行探索.本文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的经验,立足公园城市理念,提出"基准模型+修正模型"的城市形态分区方法,建立城市形态分区控制模型.同时,本文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形态分区规划为例,总结龙泉驿区现状城市建筑高度基本特征,梳理区域内的山体、水景、文化等特色资源,应用城市形态分区方法,明确龙泉驿区各地块的城市形态分区,为龙泉驿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建筑高度等形态控制指标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城市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下形态分区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

    彭耕;冯都喜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6. 公园城市理论下地域文化景观营造机制研究——以重庆华岩风景区为例

    摘要: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空间规划不应仅关注战略层面的"宏大叙事",公园城市的规划营建也不应只聚焦于生态二字本身.新时代城市空间发展和空间治理更应注重中微观尺度下地域文化景观及生态资源的活态利用与资本增值,更需要建立起"人、城、境、业"生命共同体融合发展的人居环境观,应着力挖掘和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场所精神,推动城市空间以生态为底、以历史为根、以文脉为魂的交融耦合式高质量发展.本文对"巴蜀十大丛林之一"华岩风景区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实地调研测绘、归纳分析总结等方法对华岩风景区的生态资源本底、历史文脉沿革、景观空间变迁、相地选址特征、空间节点建构、园林意境营造、文化景观保护等一系列自然、历史、人文现象深入探究,分析其作为典型公共空间的构景特征及各风景要素的空间关系,挖掘其历史精神文化与物质空间场所的融合模式与营造智慧,总结其文化景观活态保护与生态资本增值经验,旨在从地域文化景观营造与公共空间治理方面为推动城市空间高品质发展提供积极的应对策略.

    作者:

    郭旭昊;杜春兰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7.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成都市周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探究

    摘要: 成都一直是城乡统筹的先导试验区,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本文总结了成都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园城市"建设的角度,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以及自然资源全要素管控的要求,探索性地提出了未来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的重点,并以成都市周边唐昌镇为例,进行了规划探索.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提供参考,也为未来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以公园城市建设位导向的成都市周边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选择提供基础研究.

    作者:

    郭海娟;林学宽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8. 公园城市规划的地域适宜性策略探讨——以泸州市中心城区公园城市规划为例

    摘要: 泸州市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泸州公园城市建设在生态文明时代,对全面提高泸州市城市空间品质与绿色治理能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具有重要意义,对打造长江经济带公园城市样板,输出四川公园城市建设经验也具有典型示范价值.文章梳理了近两年公园城市在成都的建设经验以及在四川省内和全国的推广情况,总结经验及问题,并以泸州市中心城区公园城市规划为例,探讨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适应性策略.文章提出泸州市公园城市建设的四项核心原则,包括构建顶层战略指引,聚焦城市建设问题,紧扣滨江丘陵特色,完善引导实施体系.在具体规划策略上,基于对泸州市城市建设问题及特色的研究,结合多种数字化分析技术,聚焦江、山、城、人四要素.严守生态底线、建立山水生态保护体系;彰显地貌特色,塑造山水城风貌格局;关注人本活力,建立公园城市文化生活场景.

    作者:

    刘曦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289. 公园城市视角下基于全域的棕地再开发策略研究

    摘要: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理论创新.本文在解析公园城市内涵与棕地再开发的契合点基础上,采取全域和整体的方法,在宏观背景下探讨棕地再开发的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构建全域化的评估参与体系,包括构建棕地项目数据库、优先化选择的设计工具和参与式的决策系统;同时在设计层面营造多元的历史文化景观载体,为解决公园城市视角下城市生态空间利用过低的现状及与生态相结合的人文价值构建提供了可利用的视角.

    作者:

    方凌波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0. 公平与效益视角下乡村基础教育设施的"精明收缩"

    摘要: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乡村人口持续减少,乡村传统社会无序解体,传统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难以为继,尤其是教育资源.本文试图从教育资源"供"和"需"两个角度切入,结合山东省费县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特征,探索以"乡村基础教育服务圈"为基本单元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方式,并提出适合费县乡村地区中小学"精明收缩"的规划策略,以期对鲁西南乡村地区中小学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

    司晓光;丁心悦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1. 公平视角下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居民对自身生活质量和能否公平地享有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日益重视.通过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保障居民公平地享有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也就成为当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目前,关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空间公平性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然而国内现有评价方法则存在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等不足.此外,评价指标也大多仅考虑设施使用机会差异,对居民设施需求特征及社会经济属性差异考虑不够全面,因此亟需对评价方法改进完善以更好指导设施布局优化实践工作.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为价值导向,提出了设施配置空间公平性评价模型的总体建模思路.该模型结合城市地理学中的引力可达性模型等一般方法模型,引入社会学中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度模型(SESI模型),基于ArcGIS平台作为评价指标的测度的技术支撑.随后,运用SPSS分析软件完成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进而得出设施配置空间公平性评价结论.最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天津滨海新区海洋高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以网络兴趣点POI数据、百度慧眼等大数据为主要研究数据,提取模型所需参数,构建了一整套模型实现所需要的方法技术,通过模型运算得出了教育设施空间公平性评价结果.本研究不仅可以为海洋高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提供参考,还可以推广到国内背景相似的城市,为其设施优化布局提供规划指引,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

    作者:

    苗菁菁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2. 兰州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关系的梳理与思考

    摘要: 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大学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另一方面大学促进着城市的发展.兰州高等教育是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甘肃大学堂开始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建设有高等院校31座;在兰州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高校建设对于城市建设、空间扩张与城市化发展等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兰州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相应特征,同时思考在"存量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旧城区高校校园更新带动区域空间更新改造的可能性.

    作者:

    薛宏刚;曹军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3. "共享共治共建"破解老城核心区停车难——以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片区为例

    摘要: 近年来南京市机动车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达10%,停车供需矛盾逐步凸显,尤其在老城区内居民停车更是雪上加霜,给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019年,为响应国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总体战略要求,南京市委市政府立足"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停车难"治理工程,由政府单向管理转向多方良性互动,由增加供给转向综合治理,由小区治理向转向片区平衡.秦淮区作为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老城区,面对日益突出的停车供需矛盾,通过系统治理、优化管理、创新模式、存量挖潜等措施,为破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探索出基于精细化治理下的"秦淮模式",做到还路于民,为民所用,使得社会民众从中真正获得归属感、幸福感.

    作者:

    周嘉晖;何世茂;徐敏;宣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4. 共享农庄:以共享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以海南省共享农庄实践为例

    摘要: "共享农庄"是将共享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经济领域的新兴形式,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以城乡融合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文章从"共享农庄"兴起的背景、内涵和核心要素出发,阐述了"共享农庄"如何借助共享经济的理念,化解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约束和市场性约束.以海南省以及海口苏民村的"共享农庄"实践为案例,全面阐述了"共享农庄"的经验做法、实施要点、运营模式以及初步成效,并从制度建设和实践引导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作者:

    周君;连欣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5. 共享单车骑行时空特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 随着共享出行和绿色出行交通模式的发展,共享单车对于解决公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共享单车订单与轨迹数据本身蕴含自行车出行时空特征、骑行环境特征、慢行道路服务水平等信息;同时可将骑行数据与公交-地铁出行数据、浮动车运行数据、网约车数据、城市道路信息等进行融合,深入挖掘共享单车与公交-轨道接驳紧密程度、城市综合出行指数变化、共享单车出行对其他交通出行方式的影响,以及未来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及优化方向等.本文基于北京市共享单车订单数据,分析共享单车的出行时空特征及与城市轨道线网的接驳特征,为未来共享单车网络及站点规划布局提供数据支撑与参考.

    作者:

    徐春玲;赵祥;张溪;温慧敏;孙建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6. 共享城市导向下的城市空间精细化管控——以深圳南山区联建总部大楼设计条件研究为例

    摘要: 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短缺倒逼存量规划,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产业更好发展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议题."共享"一词逐渐由经济社会引入到城市建设的思路中来,实现城市要素的共享化、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满足多样化的用地需求,"共享城市"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有效探索.本文以深圳市南山区联建总部大楼为例,从其规划传导、现状研判和指标管控等层层推进进行设计条件研究,最终得到其地块开发建设的强制性和引导性控制指标,并与政府在过程中采取的规划管控策略一起共同构成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控.

    作者:

    周庆华;唐鑫磊;陈凌芳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7. 共享菜园提升国内社区生活质量可行性研究

    摘要: 共享菜园,是由一个居民团体共同管理的公共花园,允许外部人员进入.它旨在以打理菜园为载体,通过社交、文化、教育活动来发展和深化邻里之间的社交网络.它在欧美等各发达国家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是欧美各国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社区成员的邻里交往、社区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的社区邻里交往有着指导意义.本文有三个篇章:第一个篇章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和社区品质的主要途径;第二个篇章分析共享菜园的运行机制、发展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状况;第三个篇章分析共享菜园的借鉴意义以及如何在国内实现和发展.

    作者:

    雷爽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8. 共享街道空间环境指标体系与设计导则研究

    摘要: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以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解决城市街道空间治理的公平性问题,在有限的街道空间资源中,探索街道空间再利用、再释放成为当下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相关研究与案例,梳理共享街道特征与内涵,归纳出共享街道的空间设计理念与方法构建共享街道空间环境指标体系与设计导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成都街道地域特征与人群活动特征和市民调查问卷确定适用于成都地区的共享街道指标体系与设计导则,为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补充或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

    吴欣玥

    提交时间:2021-09-25

  • 299. "共同体"视角下旅游型乡村振兴的问题及规划思考——以南京佘村为例

    摘要: 学界认为中国传统农村是一种守望相助的共同体,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乡村共同体日渐式微.乡村振兴内涵不断丰富,以旅游发展激活乡村要素,带动乡村发展成为许多乡村实现振兴的选择.乡村旅游不断迭代升级,但亦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村民参与的问题,新型"共同体"的重塑成为新呼唤.南京佘村为都市近郊乡村,2017年8月,其王家村被确定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本文选取南京江宁区的佘村作为实证对象,在"共同体"的视角下,剖析其在依托旅游振兴乡村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新经济利益关系未建立、村民角色边缘化、公共设施供给思维偏差及空间不统一等问题.基于"共同体"理念的内核,本文提出后续的规划路径.最后,提出对于当前乡村规划的若干思考.

    作者:

    祁娴;姜珂

    提交时间:2021-09-25

  • 30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作者:

    刘犇;陈颖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