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341. 创新驱动的能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及规划建设策略——以榆林市为例

    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国家,2014年煤炭产量占到世界的48.28%,近年来煤炭比重开始下降,2017年为33.76%.持续不断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部分传统能源城市的收缩问题(中国目前有12%的城市在收缩),使得中国能源城市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陕西省榆林市是中国知名的能源城市,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煤炭"黄金十年"时期(2003-2013年)榆林市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低迷的煤炭市场使得榆林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同时,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使得榆林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本文首先介绍榆林市目前的能源产业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对榆林市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进行深度分析,并对其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再次分析世界能源转型成功城市案例,提出榆林市借鉴的可能性;最后提出榆林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措施:在产业发展上,原有煤炭为主的产业结构需要重组,构建以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智能煤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化工材料、精细化工、现代商务办公等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并提出以云科技引领榆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在空间建设上,提出榆林科创新城的规划应重点围绕"创新、科研、高品质、生态、韧性、共享"等几个方面,集科教功能、研发功能、商务功能、生产功能、居住功能于一体.在具体规划策略上,延续自然生态格局;打造生态之城,激发新城区创新活力,打造创新之城;提升城市商务商业品质,打造商务新城;满足创新人才多样化需求,打造人文宜居之城.

    作者:

    霍伟

    提交时间:2021-09-25

  • 342. 创新驱动背景下应用型科学城的"适创化"更新设计——以广州科学城核心区为例

    摘要: 伴随全球价值链变革、敏捷化生产等产业组织方式改变,以及高技术创新人才的新型需求,我国大量传统的存量产业空间均面临着尺度失衡、功能单一、环境欠佳等问题,难以适应创新驱动背景下创新型产业的使用需求.本文以技术应用型科学城——广州科学城核心区为例,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精细化更新设计手法,使现状存量的产业空间更好地适应创新型企业、人才的需求,为存量型产业园区的"适创化"改造探索新的路径.

    作者:

    王磊;周嘉礼;梁韵思

    提交时间:2021-09-25

  • 343. "利奇马"后小流域村庄规划布局研究——以温州市永嘉县岩坦镇为例

    摘要: 山地丘陵地区的村庄建设安全一直以来是村庄规划布局的痛点和难点.2019年"利奇马"台风席卷中国东南沿海,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尤以山地丘陵地区村庄为甚.本文以全国受灾最严重地区之一的温州永嘉岩坦镇为例,基于小流域视角,重新审视温州西部山区的村庄规划选址、建设和居住安全问题,构建"小流域——行政村——村庄聚居点"三个层级的评价框架,系统性地分析村庄所在流域的自然灾害和生态安全状况,提出规划引导建议.该方法既符合小流域地区人类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也为小流域内的村庄发展提供了新的规划思路和研究视角,对于推动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的小流域村庄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

    董煌标;吕伟东;潘宁宁

    提交时间:2021-09-25

  • 344. 利波奥德土地伦理对国土空间生态规划的启示

    摘要: 利奥波德的土地生态伦理观,赋予了土地以伦理价值,将道德探讨的高度从人与人的领域提升到土地生态系统领域,成为生态整体主义环境伦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构成了当代生态主义的核心观念.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时代强音,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和环境退化问题,其价值观和方法论可供借鉴重构.本文依托利奥波德所倡导的完整、稳定与美丽的土地共同体伦理观念,提出当代国土空间规划应该构建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形成平衡稳定的空间机制以及营造和谐美丽的空间环境,并以重庆市渝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案例,探索利奥波德生态伦理的价值为区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

    作者:

    鄢晨光;冉玥;李甘甜;曾颖孜;闫水玉

    提交时间:2021-09-25

  • 345. 制度创新视角下新城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以广州南沙新区为例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成为国家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重要空间单元.基于这样的变化,我国政府通过落实一系列以区域空间为载体的制度创新,创造出全新的区域空间——新城新区对全球化进行积极的回应.然而作为重要空间策略的新城新区自身却面临着后续发展乏力等发展问题.本研究在梳理全国新城新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选取广州南沙新区作为典型微观案例,深入分析新城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结合宏观整体和微观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引进制度创新理论对新城新区动力机制进行解释.借助博弈论的分析工具,从制度的视角对新城新区发展动力的潜在机理进行分析和说明,指出央地政府间的利益博弈过程是促使制度创新和变迁的本质动力.而新城新区发展动力的衰减,是中央政府制度收益衰减过程中的两者博弈的次优选择.

    作者:

    傅俊尧;肖菲

    提交时间:2021-09-25

  • 346.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的逻辑与重点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进入资源紧约束时代,内涵式发展逐渐替代扩张式发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政府考虑的重点问题.新型产业用地是培育创新产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本质是地方政府扶持创新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是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设计,"低价""定向""高效"是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在降低土地使用成本的同时,通过准入资格、产权界定、交易许可等多种方式加强监管、减少寻租,保障土地使用效率.此外,不同城市的新型产业用地政策需要紧密结合城市特点,在发展规模、规划布局、开发强度、管控强度上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保障一定发展空间也避免政策过严导致的土地闲置.

    作者:

    卢弘旻;朱碧瑶;蒋成钢

    提交时间:2021-09-25

  • 347. 功能联系视角下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摘要: 新城建设是上海市形成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手段.文章从上海新城与中心城之间、新城与新城之间的通勤联系分析入手,讨论了功能联系视角下上海市域城市空间结构和相应的规划策略.借鉴Burger等人的功能多中心理论,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上海中心城与新城之间流入、流出通勤的规模和方向性进行测算与分析,评估了各新城的内外交互度和水平交互度.研究发现上海目前有从单中心向内外交互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转变的趋势,功能性多中心空间结构正在形成.功能多中心是多中心城市发育程度较高时的必然趋势,因此上海总体规划中应将新城建设目标及时地从形态多中心转移到功能多中心,通过培育新城不同的产业结构,加强新城专业化程度,形成与中心城和其他新城的协同配合,从而增强功能联系,朝向更加完善的功能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

    作者:

    刘思涵

    提交时间:2021-09-25

  • 348. 功能融合下的城市门户复合空间设计研究——以重庆朝天门广场为例

    摘要: 在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的功能趋向复合化,原有的单一性空间已经很难适应功能演变下的城市需求.作为城市重要展示空间的城市门户空间一方面承担着越来越复杂的空间职能,另一方面空间本身却并未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变,功能与空间之间出现诸多不协调的问题.本文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以重庆门户空间——朝天门广场为研究对象,对城市门户复合空间运用行为观察法,人群统计法绘制门户空间人群密度地图和行为地图,结合空间特征来说明门户空间使用情况.研究发现朝天门广场复合空间存在"功能主次不清晰""功能断层,融合深度不足""休憩空间无法覆盖完整流线"等问题,针对现阶段朝天门门户空间,本文提出"基于四大功能融合的空间布局""基于城市整体空间节奏的边界空间"和"基于门户空间游览序列的休憩空间"的设计策略,希望帮助未来的门户空间实现功能的准确定位,顺利融入城市空间和群众生活,以促进民众认同感和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作者:

    胡小艺

    提交时间:2021-09-25

  • 349. 加拿大五大湖滨水区绿道经验及借鉴意义

    摘要: 加拿大五大湖滨水区滨水绿道作为超大尺度的建设项目已经经历了主动发起探索、规范化管理再至今天的领域扩展和完善3个阶段,目前基本形成了覆盖整个加拿大五大湖滨水区的多级绿道体系,同时已经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本文介绍并总结出其成功的五个措施,即确定建设和设计的原则、制定建设导则、串联和利用资源、组织多样的活动以及确立管理和保障体系,并提出值得中国借鉴的四点建议:完善管控体系、出台相关导则、丰富活动支撑、发挥社会力量,以期未来能对我国跨区域滨水区的绿道建设方面有所裨益.

    作者:

    赵春雨;罗瀛

    提交时间:2021-09-25

  • 350. 加油站功能布局规划导则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摘要: 目前以加油站为主的汽车生活服务用地面临建设面积小、功能单一、缺乏规划指引等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油站周边用地如何开发建设对于构建集约高效、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和活动空间尤为重要,本文在充分研究新能源发展背景及国内外优秀案例基础上,围绕加油站的功能定位,挖掘其商业价值和空间价值,打造"站-油-车-人"的价值链条,旨在提高便民服务功能和土地使用效率,形成汽车生活服务一站式中心.同时结合实际方案和天津市控规标准体系对不同规模的加油站用地拟定相应的规划指标,为城市发展所需的加油站用地布局规划提供样板和调整依据.在优化土地利用、加强交通接驳、挖掘土地价值、保障民计民生等城市突出问题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作者:

    陈铮;吕晶;张虹

    提交时间:2021-09-25

  • 351. 包容共享视角下的高新区农贸市场体系构建——以杭州市滨江区农贸市场布点规划为例

    摘要: 高新区作为城市中创新能力强、人才聚集快的地区,其发展速度往往超前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速度,农贸市场也同样存在着滞后的问题,影响百姓的"菜篮子".在国务院提出公共服务设施要形成各级相衔接的网络体系的背景下,加强农贸市场的体系构建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国内外对于农贸市场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对于体系构建方面缺乏研究,因而对农贸市场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农贸市场体系构建的目的是尽可能让每一个人享受服务的便利,面对高新区人口年轻化、高知化的特征,从包容共享视角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立足杭州市滨江区农贸市场的现实问题,运用GIS网络分析法及问卷调查法等科学的方法,以包容共享的视角,基于现状人口特征,深刻剖析了现状农贸市场与人口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对于设施类型和设置标准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修正,构建了创新的农贸市场体系.最终形成"3+30+N"的农贸市场体系,即3个区级示范性农贸市场,30个街道级农贸市场,N个生鲜品牌门店与生鲜自动售货柜.同时,提出了布局思路、选点原则及实施建议.本文旨在为人民带来更多幸福感,对于农贸市场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网络体系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

    郭晓婧;丁丹丹;杨益峰;杨小龙

    提交时间:2021-09-25

  • 352. 包容性发展理念下街道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 从严格的市坊分离到融合的市街生活,我国街道公共空间逐步由单一功能转向多元包容.本文拟借助对包容性发展理念的研究与讨论,深入探析街道公共空间在构成、功能及秩序等方面的本质属性,以此构建街道公共空间包容性设计影响要素框架,并提出街道公共空间包容性设计策略,以期为营造活力多元、兼容并包、弱势关怀、自然尊重的街道公共空间环境提供参考.

    作者:

    陈景楠;张健;吕元;李梦

    提交时间:2021-09-25

  • 353. 北京上班族休闲短缺现象及其健康关联研究

    摘要: 后工业时代城市的现代化往往伴随着快节奏与高压力的环境张力,休闲短缺已构成了威胁中国超大城市市民生存品质的普遍危机.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审视中国的休闲短缺问题,以北京为代表的超大城市人均GDP已经远超国际经验中"城市休闲化"的门槛窗口,但是根据调查数据,中国超大城市休闲化的时代还远未到来,甚至在过去的十年中,城镇居民的休闲时间更加严重地被工作时间挤占.研究基于2019年结合年度城市体检开展的北京居民健康调查,关注"上班族"这一特定群体,对其闲暇时间机会、职场健康危机、休闲活动偏好等特征进行了综合透视,并运用多维尺度分析刻画其休闲机会与健康关联结构.提出普遍性的休闲短缺对于城市公共健康是一项"灰犀牛"式的潜在风险,应该在健康与包容的城市规划理念中加以重视和规避,通过空间与设施的供给、理念与共识的回归、场所与机会的打造激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与健康机遇.

    作者:

    甘霖;王雅捷

    提交时间:2021-09-25

  • 354.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 城市更新是一种解决城市问题的治理方式,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新,而且是涵盖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等诸多方面的街区全面复兴.街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基础,是在街巷整治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作为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重要地区,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成为街区更新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护好千年古都"金名片"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本文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的要求,系统梳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政策和主要模式,结合典型实践(菜西、雨儿、东四胡同博物馆)开展的工作,总结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现存问题,结合案例借鉴,提出申请式退租、恢复性修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策略,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长效机制,推动北京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

    薛杨;刘康宁

    提交时间:2021-09-25

  • 355. 北京城市副中心职住平衡规划研究

    摘要: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职住平衡规划研究是副中心规划建设的三大关键问题之一,切实支撑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文本在总结归纳国内外职住平衡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实践经验基础上,分析了副中心现状产、居空间关系特征,产业经济发展,社会个体意愿三个方面的职住影响因素,提出职住平衡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体系,并通过产业发展、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交通支撑四个方面的规划政策引导,助力副中心更有效地落实职住平衡规划理念,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示范区.

    作者:

    诸嘉巍;徐碧颖;白劲宇

    提交时间:2021-09-25

  • 356. 北京城市设计试点工作评估研究

    摘要: 通过对北京自1997年以来165项城市设计项目进行系统、整体的评估,明确了城市设计全流程评估的四大环节,包括"城市设计组织机构评估""城市设计编制层面评估""城市设计实施层面评估"和"城市设计公众参与层面",并对北京市城市设计发展历程和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形成了"城市更新类区域(老城为主)""有地块控规覆盖区域(中心城为主)"和"无地块控规覆盖区域(以新城为主)"三类城市设计的落实路径.结合三类落实路径的评估,对城市设计的组织方式、编制与管理方式、宣传推广方式进行总结和反思,以强化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为目标,将城市设计主管部门的诉求和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为今后类似的城市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编制、管理、实施的路径,同时为北京城市设计试点工作提出为期2年的试点工作建议.

    作者:

    杨慧祎;刘超;盛况

    提交时间:2021-09-25

  • 357. 北京居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配置标准发展历程回溯与研究

    摘要: 自1985年北京市首次制定关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以来,已先后于1994年、2002年、2006年和2015年进行过四次修订.历版设施标准在配置方法、设施分级、设施分类和配置标准上既有延续,又有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本文回溯历版设施标准的发展历程并总结演变特征,分析现行设施标准的特点,讨论未来的改进方向,认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应加强对需求的弹性响应,提高功能兼容和符合利用,促进与需求结构的精准匹配.

    作者:

    张晨

    提交时间:2021-09-25

  • 358. 北京市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实践探索

    摘要: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北京市将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市村庄规划工作,大兴区作为唯一的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的试点,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分别从组织模式、制度保障、落地实践等方面探索乡村责任规划师制度,相比其他区单纯的规划师编制制度,更能有效的推动村庄规划的落地性和联动性.本文以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和榆垡镇两个镇的乡村责任规划师团队核心成员,共参与了大兴七个村的村庄规划),分别从北京乡村责任规划师的起源、工作方法、工作原则、公众参与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思考.希望对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规划组织模式有所参考,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刘琼;王慧媛;周予康

    提交时间:2021-09-25

  • 359. 北京市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研究

    摘要: 一直以来,北京市村庄乃至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标准,并且各区在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方面执行不统一.为了深入落实北京市新总规"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开展了本次研究.本研究深入北京各区各类村庄调研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情况,总结经验,提出关键问题.与此同时分析影响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核心要素,为标准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并对现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执行标准进行梳理,查补标准缺口.本研究聚焦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不足有缺项、增量思维不集约、标准刚性少弹性、多方管理难统筹"的四大问题,提出"面向未来查缺补漏、集约用地强调复合、需求导向刚柔并济、多规合一部门协同"的设施标准制定思路.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北京市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和实施路径,为下一步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提供参考,指导村庄规划编制.

    作者:

    陈琳;闫琳;王宇飞

    提交时间:2021-09-25

  • 36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作者:

    刘犇;陈颖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