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401. 博弈与制衡:高线公园的多方参与
摘要: 自从2006年开放起,高线公园逐渐成为纽约市最活跃的城市场所之一,被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行业认为是后工业时代开放空间的典范.在纽约这个全球都市中,这一现象级城市空间是如何策划和建设的?哪些机构和个人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作者收集整理了多方的第一手文献和第二手文献,从筹备运营的视角出发,重新剖析了高线公园建设的时间线.本文认为,首先,高线公园的发展历史浓缩了纽约在过去一个世纪动荡的空间和社会形态.其次,高线导致的中产阶级化现象,集中体现了美国日益激烈的种族和阶级分化矛盾.最后,高线公园所获得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背后复杂的多方博弈与制衡,即政府-非营利组织-私人-公众互相制约的协同治理机制.
提交时间:2021-09-25
402. 历史名园总体规划修编若干问题探讨——以香山公园为例
摘要: 历史名园是古都风貌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城市公园的组成部分,其总体规划应兼顾文物遗产保护、历史文脉传承、公园景区功能等多重目标.香山公园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居高临下,俯瞰全局,自然资源独特,历史文化深厚,然而却面临季节性拥堵、只知香山红叶、园外风貌混乱等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总体规划首先立足大遗产观,对香山价值全面认知,提出加强对清代静宜园、近代民国文化、现代红色文化等重要历史价值的挖掘与利用,强化香山公园历史的延续性.其次,立足大资源观,对香山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用好生态资源,活化文化资源,分散季节游览,缓解游人聚集,自然与文化双立园.最后,立足大景区观,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为契机,建议香山公园纳入风景区管理,基于法定规划加强周边村庄整治,优化完善服务配套,梳理外部交通体系,联动周边景区建立游览环线,解决尽端交通问题.
提交时间:2021-09-25
403. 历史地区控规"定制"的原则与艺术
摘要: 历史地区一直是城市发展和更新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中,由于其特定矛盾和现实困难使得围绕因地制宜与法定法规之间的"定制"式控规相关探究仍在进行.本文以历史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管理为研究重点,基于历史地区的约束性、复杂性、原真性特征,以及一般控规在历史地区控规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适应性问题,汇总多个"定制"控规试验典型案例,并归纳出具有原则把控和艺术调控两大类特征的11小类现有"定制"方法,进而剖析现有方法负荷大、浪费多、机动性不强等不足,综合上述研究提出涵盖建议性技术路线、单元划定方式、指标体系构建、图则绘制等,兼顾刚性与弹性、规划与设计——原则与艺术的"定制"模板,以期能对历史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管理起到积极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404. 历史地段更新规划管理制度调适探索——以南京老城南小西湖地块微更新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质量提升的"下半场",面对更为关注城市内涵发展、产业转型、土地要素集约利用的发展形势,在社会参与、物权及公平意识日益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各地规划资源管理部门不断质疑反思原先城市快速更新方式,积极探索实践更好兼顾城市文脉、创新产业、居民利益和社会公正的包容性渐进更新方式.本文以南京老城南3.0版更新方式(小西湖地块微更新)探索实践为例,探讨在日益增多的存量更新时期,重构后的自然资源部门针对历史地段更新规划管理制度积极的调适探索.
提交时间:2021-09-25
405. 历史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保护——以岚城古城为例
摘要: 当前,许多与传统生活相关的空间逐渐消逝,如何激发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并保护其传承的空间载体,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该文以岚城古城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之后以人地一体保护视角出发,通过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空间,旨在探究两者之间关系的紧密度.最后创新性地提出体验式保护与开发路径,并探索出4种模式:传习所实操式、活态博物馆式、主题体验式、空间感知式,通过物质空间叙事性的功能组织、合理分类的交通动线、互动性的节点标识以及场景再现式的景观小品等手法,从展示、参与、互动、传承等多维介入,为古城的空间保护模式提供可参考的活态模式.
提交时间:2021-09-25
406. 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数字化实践与推广——广州历史文化传承与名城保护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之一
摘要: 历史建筑作为具有明确的法定身份的建筑类型,在全国范围内是数量庞大的保护类建筑固定资产,国家对它的管理审批、保护和利用指引、文化承载和传承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历史建筑具有数量多、产权复杂、使用平民化、欠缺活化利用的活力等多种特征,催生了数字化手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提出历史建筑是保护的基础,文化是保护的核心,数字化技术是保护的手段,活化利用传承是最终的目的.广州从面向行政管理者、专业及非专业使用者和社会大众三个角度出发,通过近年来数字化建档、三维测绘、制定数字化标准、CIM平台探索、广府茶楼专题平台建设、与新媒体平台合作等多项工作,探索广州名城保护精细化管理的数字化路径,并对下一阶段全国历史建筑和名城保护的数字化推广工作提出了长远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407. 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下校园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刻,校园遗产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截至目前,我国已有76处学校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量旧址被列入省级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当下校园遗产的保护更侧重校园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价值,而忽略了校园整体环境的历史层积价值,导致一些承载历史信息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被拆除.本文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视角出发,以福建协和大学、中山大学以及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为案例,具体分析国内校园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校园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408. 历史文化名城照明规划创新探索——以泰州市为例
摘要: 近年来,城市照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夜间进行城区传统风貌展示、实现城市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夜间经济增长等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当下盛行的、缺乏规划控制指引的、粗放式的城市照明建设已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城市人文气质特征传达等产生了不利影响,过度亮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地方财政及城市能耗负担,延伸出的旅游文化产品也存在同质化情况严重、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不利于相关产业带动和夜间经济发展.本文将以泰州市为例,依托《泰州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修编》的项目研究,就特殊照明政策区管控、景观照明规划、夜游活动规划等三大板块的内容对历史文化名城照明规划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以期对未来我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照明规划、建设、管控有所启发,让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文化遗产的创新性活化利用实现从白天到夜间的全时段覆盖,在更加全面而精细化的规划管控之下,实现高品质的可持续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409.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复兴策略——以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缩影.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不少历史文化街区遭到破坏,与此同时对历史街区的抢救式保护多采用"重物质轻文化"的手段,因此历史文化街区存在历史文化价值流失和文化特色湮灭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响应"文化复兴"国家战略,本文首先解读文化复兴内涵,提出文化复兴的三大目标:物质空间的复兴、经济产业的复兴和社会网络的复兴,并以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资源挖掘与价值解读、剖析现实发展困境基础上,综合研判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方向与定位,构建问题-目标导向下文化复兴策略:一是文化空间的营造策略;二是文化功能的提升策略;三是文化事件的触发策略,以期为我国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复兴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410. 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诊断方法研究——以北京大栅栏街区诊断为例
摘要: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变化发展的见证者,也同时因为其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而对城市发展提出了重大的考验.如今,随着各地对地方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程度逐年加深,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议题.科学且综合问题诊断,是全面认清街区现状的前提,更是构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具体策略、制定相关规划导则的基础.本文以最具历史文化街区困境代表的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观音寺片区为例,从人口、文化、空间、业态、支撑体系和复合因素等六个方面,构建出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诊断框架和具体操作路径,旨在为大栅栏及其他类似历史文化街区提供街区诊断思路和方法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411. 历史空间格局影响下的华阴城市总体布局
摘要: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建设史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时间的打磨,历久弥新.在近代城市发展中,由于现代建筑规划理论的东渐,中国传统优秀的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在追求高效的城市建设中,渐渐被掩盖其光彩.本文通过对华阴市的历史空间格局特征的分析,针对华阴城市历史空间格局保护与城市总体布局相互矛盾的问题,提出历史空间格局的传承策略,将其融入华阴市的整体布局中,提出了历史空间格局传承保护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概念性的城市总体布局方案.通过对华阴市历史空间格局影响下的城市总体布局的研究发现,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总体布局都是在包括城市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区域层面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总体性把握和规划.因此,历史空间格局的传承与保护与城市结构、布局在范式上存在很高的契合度.同时,应当将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与城市自身所拥有的历史资源丰富度、历史资源价值等结合,确定历史空间格局保护与传承在城市总体定位、功能所占的地位和比重,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提交时间:2021-09-25
412. 历史街区商业化更新中的问题及对策——以武汉昙华林为例
摘要: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业化开发是我国现今比较常见的一种街区活化手段.而部分历史街区在更新中为了追求利益,使得街区过度商业化,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街区商业化更新中问题的思考.武汉昙华林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内涵,是我国诸多"待开发"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我国几处典型性历史街区商业化更新案例的改造策略和更新模式的评价,对比总结可用经验.并以武汉昙华林为例,分析其商业结构和形成机制,探究其在商业化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更新优化对策,以期为国内历史街区商业化更新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提交时间:2021-09-25
413. 历史街区建筑价值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历史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乃至民族的发展变迁,也凝聚着不同时期人民的智慧.历史建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不同人群情感的寄托.但价值又往往是一个难以量化的对象,对于价值的认知往往因人而异,差别较大,也因此造成了很多历史建筑保护不到位,造成历史建筑的破坏,文化遗产的消失.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价值评定体系意义重大.2020年2月,大连市东关街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对其历史价值的探究与保护更显重要.本文尝试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东关街历史建筑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建筑信息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特尔菲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建筑价值进行评价,尝试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建筑价值评价体系,对历史建筑进行较为合理评价分类,为进一步的开发与管理提供量化依据,也为未来的历史建筑价值评价体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提交时间:2021-09-25
414. 历史街区文化基因的识别研究——以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历史街区为例
摘要: 哈尔滨中央大街其内融合了欧式等风格的历史建筑,是哈尔滨市最独具特色的历史保护街区,因此对于中央大街风貌特色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文化基因为研究视角,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历史街区的文化基因,对中央大街的街区因素进行重组与归纳,分层次解析文化空间.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应用GIS平台建立历史街区的文化基因基础数据库,从环境基因、街巷基因、院落基因、建筑基因、历史文化基因及社会文化基因六个层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历史街区文化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确定各个文化基因的权重,最终划分出优势文化基因、标志文化基因和基础文化基因,并将其应用在中央大街街区上.目的在于将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要素完整保留的基础上,能将其特色延展、风貌提炼.对文化基因的识别方法提出构思,以期为历史街区文化基因的识别及传承提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415. 历史街区文化遗产影响评估(CHIAs)嵌入路径框架研究
摘要: 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的和谐共生成为当前重要议题.本文主要针对历史街区更新中规划编制阶段的规划影响评估展开,在人本思想的指导下,以人的视角审视更新活动,提出"嵌入"作为文化遗产影响评估的本土化路径,对接社区规划师制度,搭建、激活多元合作平台,促进历史街区的活态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将历史街区价值的研究范畴从物质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将影响评估的对象从属性扩展为指标体系,对文化遗产影响评估的基本方法进行修订,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街区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416. 历史街区自组织更新的演进与发展特征研究——以广州恩宁路、长沙化龙池、上海田子坊为例
摘要: 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在当代城市规划实践中尚待完善,发生在历史街区中的自组织更新行为通过改变自上而下更新方式为自下而上,以原居民自身为切实主体,辅以政府引导,在保护传统地段的历史风貌前提下将更有利于维护其中的历史人文细节和原有传统生活氛围,保存历史街区的内在灵魂.对推动新时期历史街区更新转型,弥补传统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短板不足,实现历史街区动态自适应的可持续更新有着积极的可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历史街区自组织行为发生的理论基础,并对已发生自组织更新的历史街区案例进行对比和探索,总结出"波动—爆点—停滞—循环"四个历史地区自组织更新的阶段特征及相应的形成原理,以更清晰和规范化的思路引导推进历史街区中的自组织更新行为.
提交时间:2021-09-25
417. 厦门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与认定
摘要: 工业遗存的价值认识是从少数研究者开始的,早期由于缺乏身份认定,在"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的热潮中,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急速消失.为此,通过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实现工业遗存的"遗产化",同时挖掘工业遗产背后的精神符号,合理推动遗产建筑的再利用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对工业遗产保护现实困境的认识,从厦门市工业遗存的"遗产化"研究出发,梳理厦门市工业发展脉络,对厦门市工业遗存现状实地调研与筛查后拟定工业遗产评估名录,并根据构建的厦门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层次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梯度,以期为厦门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提供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5
418. 厦门本岛污水应急互联互通系统规划研究
摘要: 污水处理厂存在因污水量波动、服务范围变化、地块开发强度提升、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外水汇入、降雨不均匀造成的截流水量不均匀、厂网发生事故等造成的超负荷运行风险,需要在规划层面予以科学预测和统筹应对.本文通过厦门本岛污水系统规划实践,探讨不同污水处理厂之间互联互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借由污水系统调整的契机,充分利用已建管网搭建应急互联互通系统,为提高污水系统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保障污水系统的运营安全提供有效途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419. 厦门红砖古厝保护与活化研究
摘要: 厦门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红砖古厝是厦门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厦门城市格局不断演变,众多闽南红砖古厝或遭遇拆除重建,或损毁坍塌,逐渐失去原有的使用功能.如何保护这一承载着鲜明地域特色和厚重文化价值的闽南地区特有传统建筑艺术品并使其重新焕发光彩,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针对目前厦门市红砖古厝所面临的保护利用困境,通过强调红砖建筑的整体统筹、分级保护、多元利用与要素提取等方式探讨了红砖古厝的保护规划对策,并从健全管理体制、拓展资金渠道与参与主体、完善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出红砖古厝活化利用的实施策略,以期对厦门红砖古厝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参考,助推厦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提交时间:2021-09-25
42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