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361. 北京朝阳区长期保留村人居环境提升策略
摘要: 在村庄人居环境当中,建筑风貌作为其组成部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村庄建筑风貌与建筑周边外环境的改造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城乡村民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从人居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建筑风貌角度进行研究.文中主要针对北京市长期保留村现状进行研究,首先,对朝阳区长期保留村的改造过程及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北京市朝阳区长期保留村人居环境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其次,基于当地文化地域特征以及近年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改造成果等背景研究,分析了朝阳区乡村建筑风貌改造的特点;最后,提出北京市朝阳区长期保留村的人居环境改造优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362. 北京电影产业空间演化与合作关系网络研究
摘要: 研究电影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历史演变对理解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合作关系网络有助于深化对电影产业结构的认知.基于北京电影企业的位置数据和2008年-2019年的共300部电影为样本的制片方合作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方法探寻北京市电影产业空间分布情况及1949年后的历史变化,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中国及北京各电影制作企业间的合作网络关系.结论显示:(1)北京电影企业主要聚集于北京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等的核心区域;(2)北京市在1949年后的电影产业空间共发生了4个阶段的变化;(3)中国电影制作企业合作网络呈现广泛的合作联系,一些大型知名电影企业在中国电影制作企业合作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网络整体结构呈现出3个明显的合作企业集群特征.另外,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民营企业中的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一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是北京市电影企业合作网络的核心企业.
提交时间:2021-09-25
363. 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政策绩效量化评估
摘要: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减量发展"的背景下,本文重点关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政策绩效量化评估研究.本文首先以研究综述对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常用的政策评估量化工具进行了回顾,根据政策文献研究梳理并建立了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与政策评估中的双重差分法,对北京市西城区区域性市场搬迁以及菜市场升级改造两种"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具体政策手段引起的人口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观察,发现区域性市场搬迁对首都核心区人口疏解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菜市场升级改造对周边人口变化没有显著影响,结论与"疏解整治促提升"中不同政策措施指向的不同目标具有一致性.本文将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政策评估量化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中,旨在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一种的视角与工具.
提交时间:2021-09-25
364.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刻钟生活圈规划研究
摘要: 社区生活圈研究与规划实践是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和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形成更符合居民尺度的空间组织管理单元,激发居民自下而上加入社会空间组织.本研究选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城市案例的梳理,提出适用于产业新城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核心议题.实际研究中,整合传统大样本调查与新兴大数据分析两种技术手段,一方面将生活服务圈与就业服务圈同时纳入研究范畴,以适应开发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将设施服务范围、住区设施齐备度、出行条件、游憩环境、住房品质五个维度作为生活圈调研与品质评价要素,评价开发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的综合品质与问题.最终提出优化空间结构与配套标准、设施精准配置、绿色交通系统效能提升、设施时空混合使用四个方面的优化建议与展望.
提交时间:2021-09-25
365. 北京老城街区的精细化更新路径探索——以陶然亭街道为例
摘要: 存量发展时期城市面临转型,老城街区存在空间资源紧张、地块权属复杂、历史保护限制、基础信息不明、需求诉求多样等难点,给传统的规划管理与城市治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老城街区的更新规划编制需要在核心理念、技术思路、平台机制上有所创新,从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的方式,实现对老城区的合理管控引导.笔者结合在北京西城区陶然亭街道的街区整理与街区层面控规编制研究工作,总结老城街区的精细化更新路径包括:多维度明确街区发展目标、构建数据平台与问题诊断评估系统、多渠道优化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精细化梳理交通系统、街区单元分类引导对接街区控规、制定分项工作清单保障实施、跨专业合作与协同规划.同时,本文探索街区更新与控规编制衔接的思路,也为相关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实践经验.
提交时间:2021-09-25
366. 匹配动能转换需求的自贸区空间供给模式创新——以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为例
摘要: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育新动能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以制度创新引领技术创新的自贸区正在成为引领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支点.目前对于自贸区的研究多集中于服务动能转换的制度创新领域,较少涉及空间资源的规划与供给.作为承载自贸区各类功能活动的空间载体,针对自贸区空间资源的供给创新研究,既有利于丰富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内容,也有助于为自贸区实现动能转换提供更加高效的支持.本文通过分析动能转换背景下的自贸区空间需求特征,从丰富用地供给类型、营造品质公共空间、鼓励存量开发利用和优化规划管控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自贸区空间供给模式的优化建议,并以洛阳自贸片区为例,详细介绍了空间供给模式创新的实践运用,希望通过相关分析和案例介绍,能为不断扩容的自贸区在空间资源的供给方面,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367. 匹配科创生态需求、搭建协同增效框架——以怀北科学小镇项目为例探索新阶段科技园区城市设计的编制路径
摘要: 科技园区是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科技园区的城市设计也应与时俱进,起到服务新需求,塑造新形态,激发新活力的支撑作用.本文从创新发展阶段科技园区城市设计面对的新需求切入,以怀柔科学城北部科学小镇城市设计为例,探讨此类型城市设计的编制路径,以期为相似课题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368. 区位条件与边境城市发展研究——以黑河市为例
摘要: 区位条件对城市整体的发展存在较大影响,区位条件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空间发展等.区位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城市发展的方向,改变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空间形态,通过区位条件选择可以使城市空间发展的竞争效益最大化,提升原有空间价值,创造新空间价值,使城市有序发展.良好的区位条件促进城市发展,发展良好的城市产生优良的区位条件,形成相互反馈.边境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承载着对外联系的重要职能,城市发展与区位选择的关系更加密切.本文通过以边境城市黑河市为例,通过经济数据、遥感数据等对城市经济特征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区位条件与城市发展关系,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空间发展等,针对择优区位条件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区位选择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
提交时间:2021-09-25
369. 区块链技术背景下的规划公众参与发展探索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区块链技术逐渐从以比特币为主要应用的小众领域拓展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探讨分析现代公众参与的发展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技术制度的角度解析公众参与的演变规律,指出当前公众参与发展的困境的关键技术因素,研究区块链技术与公众参与的适配情况,总结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公众参与的优点,探索该规划公众参与与管理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笔者认为,技术手段是实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构成要素,是公众参与制度进步的关键.通过重构评价公众参与发展程度的客观要素,从公众参与的核心目的出发提炼公众参与最为核心的三个要素,即公众参与运行的推力、广度和深度,更好的解释了公众参与发展的方向,并论证区块链技术对公众参与的强大助力,有助于平衡公众参与的三要素、确保规划有效监督、保证公众参与的效力及保障信息安全.
提交时间:2021-09-25
370. 区域一体化创新空间网络构建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摘要: 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空间网络已经成为区域协同发展以及创新城市理论研究的新热点.本文以无锡市为例,对目前区域一体化的现状特征和功能空间联系进行分析与评价,认为在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共同需求下,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选择.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空间网络的构建模式应包含以综合性科技园区为核心,以创新产业带串联全域,构建"科创核(产学研综合创新基地)-专业化基地(外围主体)"科创平台体系,以及多廊带、多组团聚合型的全域创新网络.
提交时间:2021-09-25
371. 区域产业创新能力评估:以福州都市圈规划为例
摘要: 在中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和创新驱动的宏观背景下,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支持的福州都市圈规划编制已经开展.福州都市圈的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以中心城市福州为核心带领周边城市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传统的产业规划往往只依赖传统的统计数据与管理者的经验,存在纵向时空精度不足,而且很难进行全国横向比较等缺点.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大数据为产业规划和创新能力分析提供了新手段.尤其是专利大数据的可获取为产业创新能力评估提供了新的定量分析视角.本研究将采用高时空精度的专利大数据,利用比较优势、空间计量等分析手段,针对福州都市圈开展产业创新能力评估,总结"十三五"时期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弥补传统分析手段的不足之处,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分析水平,用定量分析手段更好地支撑福州都市圈规划的编制和实施1.
提交时间:2021-09-25
372. 区域协同发展中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对思考
摘要: 随着世界竞争格局的演变,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思想的转变,我国区域开始从统筹发展向协同发展进发.而目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着内容指导性较弱、内容落实困难等问题.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法定规划,应当对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作出有效承接.以区域中心城市的规划对区域协同战略的应对为出发点,首先梳理国外区域中心城市在如东京、纽约等在不同尺度和发展阶段上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发挥作用,其次分析上海总体规划中对区域协同战略在多尺度和多层次上的应对.最后,思考总结我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中心城市,在不同尺度区域协同上应当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的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373. 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下滨水旅游带构建
摘要: 滨水地区对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水系的连通性和流动性使得滨水地区发展旅游有着很大的优势.随着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全域旅游等相关政策的颁布,京津冀滨水地区旅游规划已成为国内旅游规划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京津冀地区水系丰富,自然基底良好,然而滨水旅游资源整合各自为政,对区域整合规划考虑较少,存在开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天津市水系丰富,潮白新河和独流减河分别联系北京和雄安,河流两岸地区也都具有一定数量和价值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本文以潮白新河和独流减河沿岸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现有滨水旅游产品调查归纳的基础上,对滨水旅游带空间分布、水量、水质条件、现有航道等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区域旅游格局、旅游带线路组织、旅游产品规划,并针对滨水旅游资源整合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对科学规划滨水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滨水旅游业协同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与示范价值.
提交时间:2021-09-25
374. 区域性灾害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安全性思考
摘要: 本文着眼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区域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众多安全性挑战,通过对区域所面临的灾害类型进行梳理,总结现代区域灾害的特征.基于当前社会面临重大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传播灾害,收集2020年1月10日至2020年2月4日患病率,人口迁出流动,城市化,社会生态等相关数据,以省为研究的空间单元,初步探讨了区域城市层面相关因素对患病率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模型,验证影响患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截至2月3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传播表现出人口流动,经济活动的高度相关,但城市化水平,人口结构敏感性相对较弱.在对疫情防护措施中,区域不同城市间信息共享,政策协调,统一调度有着关键性的作业.在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中,应加强对安全底线的考虑和相关政策机制的安排.
提交时间:2021-09-25
375. 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框架与对策研究
摘要: 特大地震灾害具有跨区域、灾害连锁效应突出、对经济社会冲击极大等特征,一旦发生会影响成千上万平方公里范围且造成难以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仅靠传统工程性措施或单个城市层面的防灾措施难以有效应对,因此,需要从区域层面研究特大地震灾害防御的方法与对策.本文首先明晰了区域防灾规划的定位,从区域地震灾害特征和抗震防灾的特点与需求出发,指出了区域抗震防灾体系的构建原则,探索了由防灾体系、抗灾体系、救灾体系、保障体系等构成的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框架,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对策与措施,以期为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建设有所借鉴,为提升区域抗震防灾综合防御能力和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供一种规划范式.
提交时间:2021-09-25
376. 区域景观视角下山水地区城市设计管控研究
摘要: 为兼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广州总规提出营造"一江领乾坤、山海城交融"的城市理想空间格局,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的风貌特色.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内容从中心城区扩展到乡野整体区域,山边水边等生态敏感地区的管控成为研究重点.以广州市花都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区域景观的整体视角出发,对山水地区的风貌分区划定,管控要素体系建立,分区管控指引等几个方面展开技术方法的研究.
提交时间:2021-09-25
377. 区域统筹下小城镇地域文化传承的规划探索——以开平市赤坎镇为例
摘要: 地域文化是当地独有的显性基因,集中体现了地方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文化底蕴,而小城镇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区划层级,长久以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对当地空间特色的营造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以开平市赤坎镇为例,在充分了解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小城镇发展制约的因素,通过整合当地极具代表性的华侨文化要素为抓手,指出在区域视角下统筹城镇发展的必要性,继而在区域、镇级、村级三个层面下,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策略.为破解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区域视角下城镇各自为战、无法合力发展的局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378. 区域融入视角下乡村旅游联动发展路径研究——以新疆阿勒泰地区合孜勒哈英村为例
摘要: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而又面临诸多问题的当今,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急需转型与升级.本文首先以区域融入为切口,对其概念和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提出在一定的宏观区域范围内,构建"点—线—面"整合的旅游网络体系,实现实现以"轴"串"点"、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格局.而后以新疆合孜勒哈英村为例,对其现状自然与政策资源进行客观分析与深入挖掘,从而研究个体乡村旅游业融入区域大环境、实现区域旅游联动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最后,提出区域融合视角下合孜勒哈英村旅游业重构实践路径,令其积极响应大喀纳斯旅游区建设,以旅游产业为先锋带动村庄整体发展,并从乡村旅游发展核心、产业外延与生态底线三方面为合孜勒哈英村乡村旅游发展提出规划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379. 区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构建初探
摘要: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对区域整体历史文化内涵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普遍存在精英化、孤岛化的问题,缺乏区域视角的挖掘与统筹:大量未列入保护名录的村落面临灭失风险,同时村落的发展定位趋同性和恶性竞争明显.本文以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体系构建为例,尝试探索一条区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挖掘与保护路径.首先梳理村落形成的自然人文背景与各时期发展特征,总结其历史脉络与主要类型,突破评选指标限制筛选出传统村落预保护名单.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村落与区域文化遗产带的联系,构建可操作、有侧重的分类分级保护体系,对未来传统村落的申报评选、发展定位、统筹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5
38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