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441. 名城核心区文物保护与品质发展的传承共生——南京利济巷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启示

    摘要: 南京利济巷城市文化空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老城核心区内,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侵华日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及周边,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分馆,展陈与侵华日军慰安所相关历史信息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整个建设过程历时20年,经历了"文物价值认定、加固修缮保护、公共空间补充"等多个阶段,最终实现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住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慰安所旧址建筑群,修复文物保护单位,恢复历史空间格局,保留重要历史信息,同时增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缓解老城交通问题,提升环境品质,实现保护与发展共生.本文以利济巷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作为案例,简要概述文化空间的建设过程,从中整理总结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内保护与发展需要确保有法可依、确保文物本土安全、确保文物与周边历史环境真实性、确保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等四点保护与发展的共生策略,并提出在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建设项目所需要关注的建设减缓措施和文物保护监测措施等建议,以期为同类型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内文物周边的城市更新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作者:

    石洁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2. "后发"城市的"双修"路径——以毕节"城市双修"为例

    摘要: "城市双修"是中央城市工作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国土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城市双修"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空间品质为目标的,工作重点是对存量空间进行的结构优化和更新利用,是城市发展趋于成熟稳定,城市从增量向存量发展转型的主要任务.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城镇化加速阶段的"后发"城市,一方面许多问题是发展中伴生的、必然的,如果简单从先进城市的功能和物质美学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也一定是表面化的;另一方面,"后发"城市面临着有限财政资金如何解决"双修"的存量短板与"空间拓展"增量问题,"双修"的治理思维如何在"后发"城市中取舍?本文以贵州毕节城市"双修"规划为例,探索"后发"城市的"双修"模式,为发展阶段的城市的"双修"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在新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下,推动"后发"城市的发展转型,绘制美丽国土蓝图.

    作者:

    高小慧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3. 后工业化农村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摘要: 以城市为建设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阶段,部分农村居民点已进入出以三产发展为特征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点暴露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不符的问题.本文依托新都区区域乡村建设规划项目,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价值导向,借鉴德国后工业化阶段产生的能突破行政等级、实现设施灵活开放共享的"资源-网络"发展模式,识别具有发展意愿与发展潜力的乡村地区,构建介于镇-村行政等级间的"产村单元",形成"城市-镇-产村单元-村"的公共服务配置体系.结合新都农村居民点发展特质,识别出新都"特色小镇"与"生产协同单元"两类产村单元,梳理出适宜新都乡村建设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与特色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提炼新都农村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一个体系、一个模式、多套标准,以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均等的生产生活公共服务.

    作者:

    吴倩薇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4. 后申遗时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利用研究——以老司城景区详细规划为例

    摘要: 本文分析总结了"后申遗时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4大问题及老司城自身的资源特点,针对性地提出整体性保护、低干扰展示、活态化利用、衍生性发展4个方面的策略,以猛洞河风景区老司城景区详细规划为例,从保护培育、交通组织、设施建设、功能布局、风景游赏、居民调控、产业提升等方面探讨在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编制要求下,如何落实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利用策略,从而避免僵硬保护和过度开发,平衡遗产保护展示和景区发展需求的关系.

    作者:

    肖湘宇;曾蕾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5. 后疫情时代下的近郊型乡村产业振兴规划研究——以武汉市蔡甸区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例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尤其是近郊型乡村在后疫情时代将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疫情对湖北省及武汉市近郊型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寻求近郊型乡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契机,探索近郊型乡村一二三产业振兴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以武汉市蔡甸区嵩阳大道示范带为例,强调以规模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为基础,以大健康理念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平台,引导示范带构建"农旅康"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为疫情后近郊型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作者:

    郑洁;马丹华;吴瀚文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6. 后疫情时期公交服务满意度与改进优先级研究——以哈尔滨为例

    摘要: 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受新冠疫情影响,城市公共交通的交通分担量极速下降,吸引乘客回流是抑制私家车保有量增长的有效途径.很少有研究探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公共交通满意度的评价体系构成和服务要素改善的优先顺序.本文以乘客的视角确定公共交通服务满意度的评价体系,基于后疫情时期哈尔滨公交调研数据,采用修正的"重要性-绩效"分析方法,确定了27项服务要素与提升乘客满意度的关联.研究发现,"投诉渠道"、"准点率"和"其他乘客行为"三个要素在该时期最应得到改善;由于我国政府防疫措施得力,车站冷热舒适度、消毒和信息公开等服务要素可以继续保持;最后,在后疫情时期,为了提升乘客总体满意度,应该坚持采取安全消毒措施、完善公交线上服务、监管乘客行为、坚持公交优先等提升乘客满意度的措施.

    作者:

    薛杨;徐苏宁;张栋;陈璐露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7. 向存量发展转型时期的长沙城市更新路径探索

    摘要: 随着存量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重构城市更新体系的压力.虽然当前沿海地区已有较为成熟的城市更新经验,然而处于转型期的内地城市在城市发展阶段、城市性质和定位、城市政策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其城市更新路径的选择应当具有自身的特性.本文通过对处于转型期长沙城市更新路径选择的动力和城市更新路径建构的重点方向的研究,认为长沙未来的城市更新必须跳出房地产导向的模式,以人居环境提升为出发点,在更新服务目标、顶层设计、配套政策、规划体系、社会资本参与和项目生成机制六个方面入手探索更新路径,对更新模式和更新体系予以创新.

    作者:

    胡荣煌;邓凌云;甘露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8. 向存量求发展——以北京市产业园区功能提升为例

    摘要: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论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城市空间合理高效的使用为载体.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如何利用城市存量空间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选取北京市较为典型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望京电子城起步区、丰台科技园东区一期和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个产业园区,通过现场调研、部门座谈、企业大数据等手段,对其规划建设、开发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北京市历史产业用地政策,总结了北京市产业园区功能提升的重难点问题:一是"瓦片经济"盛行,二是管理主体缺位,三是产权关系复杂,四是缺乏退出机制,五是园区规划建设标准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然后结合北京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其他城市的实践,对存量产业园区功能提升的途径进行了思考:一是搭建产业园区土地使用信息平台,二是成立存量产业园区管理小组,三是建立园区企业经营绩效评估和退出机制,四是建立考核机制.

    作者:

    梁玲燕;王赛男;王海蒙;龙茂乾

    提交时间:2021-09-25

  • 449. 呼吸健康:一个关于高品质城市规划的新命题

    摘要: 城市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居民呼吸健康这一基本需求面临威胁.推动呼吸健康也将成为我国面向高品质城市规划的一个新命题.呼吸健康作为公共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公共健康与呼吸健康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整理,认为呼吸健康已成为城市规划介入公共健康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然后,探讨城市交通与建成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构建城市规划与呼吸健康之间的理论框架.最后,从健康影响评估、交通分区管制以及通风廊道设计等方面,提出针对呼吸健康的规划优化策略,推动健康城市建设.

    作者:

    史帅;潘美程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0. 咸阳市生态网络建构与发展引导研究

    摘要: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在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下,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已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核心任务.生态网络是绿色生态格局的结构性要素,也是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生态网络的发展脉络及近年来的相关理论研究,在统一数据底版的前提下,利用Arc GIS对咸阳市生态要素进行风险性评价,基于咸阳市的生态网络构建,总结了咸阳市生态网络特征,并且从分级分类,精准施策、行政划分,系统修复、功能复合,多元发展、见缝插针,生态融城四个方面考虑,提出了生态网络管控及发展策略,以期借助规划变革之势,把握空间资源整合的契机,引导城市建设尊重自然,满足人的需求的高品质城市绿色空间体系.

    作者:

    林嘉欣;李军峰;翟旭刚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1. 哈尔滨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研究

    摘要: 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哈尔滨市仅存的尚保持城市开埠时期基本风貌的住宅区,也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花园式"历史住宅街区,花园街区的保护更新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城市文化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发展品质的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近十年来,花园街区因为种种原因被长期荒置,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损毁严重,街区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对花园街区进行保护更新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采用田野调研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踏勘分析总结花园街区的保存现状和各方面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街区更新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建立中俄联合大学的背景下花园街区的更新规划策略.通过以上的分析,旨在从功能置换、风貌协调、环境整治等角度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提供更新建议,并为城市中其他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借鉴.

    作者:

    张忠和;刘松茯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2. 哈尔滨高层住区竖向风环境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 作为对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物质环境指标之一,居住小区风环境一直是城市问题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目前对于居住小区风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行高度层面,但是竖直方向上的通风同样对小区的建筑保温和污染物排放有较大影响.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手段对哈尔滨市高层住宅小区的几种典型布局进行了竖直方向上的风环境研究.研究主要采用Phoenics软件进行模拟运算,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得出竖向视角下的风速风压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度变化,建筑表面风速、风压及风压差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最终研究结果对于同地区高层住宅小区的通风、保温、节能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可对居住区设计提供参考,有利于前期规划方案制定.

    作者:

    史达;陆明;宋迪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3. 哥本哈根自行车道规划建设经验研究

    摘要: 近百年来的机动化交通发展进程中,交通拥堵逐渐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棘手问题.中国许多城市面临机动交通主导带来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城市生活空间被挤占、城市环境恶化等.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近年来重新受到重视.哥本哈根是世界公认的自行车友好城市,文章系统梳理哥本哈根自行车道的规划建设经验,从政策与策略、规划与设计、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系统阐述自行车道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城市自行车道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作者:

    卢文杰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4. 商业性街道环境设施共享设计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摘要: 商业性街道以服务本区域或本市市民的商业购物活动为主,是市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也是最能展现城市特色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感染、塑造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多样舒适的购物环境是吸引人流的前提,关注并改善这类活动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城市设计角度切入,以哈尔滨市不同区五条商业街道的环境设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提高设施使用的共享化程度.首先回顾了共享观念的发展历程及设施共享的发展模式,其次通过对选取对象的研究,总结其存在人行道分区不明确、交通停车设施不足、设施可靠性差及外摆商业设施无序发展等问题,进而分析出商业性街道设施共享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商业性街道环境设施现状存在问题及设施共享性影响因素提出设计改进策略,以期最大化共享利用街道设施,将商业性街道环境设施打造为活力共享的城市主要公共场所.

    作者:

    赵小双;徐苏宁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5. 商业类旅游服务设施供需匹配方法研究——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例

    摘要: 商业旅游服务设施是城市旅游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旅游服务的基本职能.如何满足旅游者对其快速增长的需求,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延安,富集大量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对其商业旅游服务设施布局的研究是判断延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供需匹配为视角,借助POI数据采集与ArcGIS平台,首先以延安市83处景点为基础,构建各景点服务需求片区,并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通过距离确定其需求等级;其次,对各片区内酒店、餐饮、购物三类商业旅游服务设施分布进行统计,并划分数量供给等级;随后,将供需等级进行叠置分析,确定各片区供需匹配度,并对商业旅游服务设施与景点布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形成一套完整的供需匹配研究方法.研究表明,延安商业旅游服务设施数量与景点距离成反比,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分类型研究中,餐饮类设施的供需匹配度最高,购物类其次,酒店类最低.分片区研究中,除老城及东川片区整体供需匹配情况较好外,其余片区均存在大量供给缺口,呈现供需失衡的状态.最后,针对关联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延安旅游业发展,以期为服务设施的供需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

    雷雨璊;吴左宾;田博文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6. 商业综合体屋顶农园及其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 本文以商业综合体屋顶农园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发生与演进历程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瓶颈问题,提出复合化设计趋势.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归纳出有机整体、灵活开放和生态高效三项复合化设计原则,从功能结构、空间组织和设计要素的运用三方面总结出复合化设计策略.重点阐述了功能和空间的复合类型、复合模式以及植物、水体和构筑物的复合化设计要点,旨在实现商业综合体屋顶农园在有限场地里功能与空间的协调有序,使其真正成为能够充分激发商业活力共享型绿色空间.

    作者:

    吴孟祺;凌娅;张斌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7. 商住型城市老旧社区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重庆公园路社区为例

    摘要: 目前我国部分商住混合型社区的发展呈现"一边倒"的局面,在大力发展商业的同时忽视了社区居住生活品质,导致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公服配套设施不足、市政建设不完善、生活空间被挤压,同时也没能延续社区传统历史风貌、维护住区氛围,形成社区整体发展面貌不平衡,断层严重的现象.社区内往往呈现人口密度高、房屋私搭乱建、建筑风貌老旧、质量堪忧等现象,使居民的居住环境及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本文研究旨在基于重庆市渝中区公园路社区上位规划与社区现状空间特点、公服环境评估分析及社区现状资源,提出商住型社区的更新原则,并从建筑更新及业态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文化氛围营造和公共空间打造方面提出相关更新策略,创造出合理适宜的社区空间与良好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实际需求,兼顾商业商务发展与生活空间品质双提升.

    作者:

    王艺冰;周露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8. 商洛市中心城区"三生空间"识别及格局分析

    摘要: "三生空间"是由"土地功能"的概念延伸而来.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土地发挥着不一样的功能,进而导致"三生空间"的内涵在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之间无法相互对应.现阶段我国关于"三生空间"的研究多为宏观、中观尺度的国家、省市域,对于微观尺度的中心城区和建成区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位于秦岭腹地陕西南部地区的商洛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范围,根据微观尺度土地功能来界定中心城区"三生空间"内涵,借助ArcGis软件,运用商洛市中心城区POI数据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来识别"三生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商洛城市中心城区"三生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商洛市中心城区生活空间占主导,其次是生态空间、生产空间,最后是混合空间.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城区东部,呈现出"三心多组团"的空间结构;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城区西部,空间结构为"一带双核多组团";生态空间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位于丹江河两侧、南秦河北侧和城市北部边缘,空间结构为"一轴一带一心";混合功能空间数量少,分布在城区西部,呈散点状;"三生空间"总体空间格局呈带形.

    作者:

    王思雨;林高瑞

    提交时间:2021-09-25

  • 459. 嗅觉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品质优化研究

    摘要: 空间品质优化始终是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以往研究多数针对公共空间物质元素改造,少有从主体感知需求角度探讨街区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文章立足于嗅觉感知视角,通过对15片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微博数据爬取,构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嗅觉感知指标库,利用yaahp软件求取嗅觉感知指标权重向量,运用数学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嗅觉感知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文章以什刹海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为实证对象,通过对其嗅觉感知评判,得到公众对什刹海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嗅觉感知需求.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什刹海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提出3个从嗅觉感知角度探讨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品质的优化策略,以期以点带面,为其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提供参考.

    作者:

    李潼;武凤文;李烈航

    提交时间:2021-09-25

  • 46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作者:

    刘犇;陈颖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