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861. 基于山城互望的标志性建筑选址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摘要: 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展现城市风貌形态,又能够促进城市文化延续与输出,对其选址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标志性建筑的概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标志性建筑选址建设的意义内涵;其次,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大元素的相互作用,提出标志性建筑的选址原则;最后,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针对城市"山城互望"的空间格局,明确标志性建筑的选址原则及分析重点,并采用"实景+视线模拟"的分析方法,对选址点位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类似选址建设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862. 基于山城格局的眺望景观控制引导优化研究——以西咸新区-秦岭眺望引导为例
摘要: 生态文明背景下,基于城市山水自然环境的生态格局保护及城市特色彰显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眺望景观普遍存在景观遮挡、风貌混杂等问题,尤其以空间跨度较大的山城格局最为凸显.本次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眺望引导控制方式,提出基于山城格局的眺望景观引导控制构成,并以西咸新区-秦岭眺望引导为例,在总结现状城市眺望景观基本特征基础上,构建"山映城、城观山"的远距离山—城眺望体系,基于界面眺望、轴线眺望,分别通过天际线优化强化山映城,视廊导控强化城观山的眺望意向,真正塑造"看山、望水"的城市特色空间意象.
提交时间:2021-09-25
863. 基于"嵌入式"养老视角的老旧小区改造对策研究——以昆山市中华北村改造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而老旧小区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居民多以原住民为主,老龄化问题尤为凸显.本文以昆山市中华北村老旧小区改造为例,基于"嵌入式"养老视角,从小区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和行为习惯出发,统筹考虑社区便民设施完善、小区适老环境提升、家庭适老居住条件改善等改造提升策略,构建"嵌入式"养老视角下的"社区—小区—家庭"互补式养老模式,探索老龄化时代老旧小区适老化的改造对策.
提交时间:2021-09-25
864. 基于"工业代谢"分析的百色市静脉产业规划研究
摘要: 静脉产业是国土空间规划践行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各地纷纷开始建设静脉产业园来处理城市废弃物,然而国内静脉产业规划存在诸多问题.从国民经济产业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用"工业代谢"的方法梳理城市国民经济产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并解析出各类产业生态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物质流关系,整理分析了废弃物主要来源、种类和主要处理方式,结合废弃物的运输特性探讨废弃物的处置分配及静脉产业的空间建设方式.最后按构建的静脉产业规划框架对百色市静脉产业布局的实例进行定性研究,提出百色市静脉产业选址和布局的问题,为研究区域静脉产业的空间要素配置提供了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865. 基于帕累托改进的乡村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贵州石阡县楼上村为例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国掀起了乡村规划建设的热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照搬照套现象严重,没有找寻到真正适合各乡村的发展道路,导致乡村的经济不能得到实质上的改善.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石阡县楼上村现状资源条件与发展困境,借助"帕累托改进"理论,提出了适合石阡县楼上村的产业发展策略.从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产居单元就地转化、产业路径分化发展、产业人才带领反哺几个方面找寻一条乡村的产业发展路径,为乡村经济的提升、乡村建设的永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866. 基于应对灾害的城市安全供水系统规划——以温州市为例
摘要: 供水系统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命脉,面临突发灾害状况下的城市供水安全是韧性城市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构建多重保障的城市供水格局是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温州市城市体量巨大、城乡界限趋于模糊、人均水资源分配不均、水源与用户东西对峙的城市发展背景下,编制可实施性强、经济效能优化、近中远期合理衔接的供水专项规划需要仔细斟酌,提出可行性规划方案.本文在提出上述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引入水源、供水保障、城乡供水、西水东送、水龄优化五个方面给出相应解决措施,以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优质供水.
提交时间:2021-09-25
867. 基于康泽恩形态学的上海提篮桥空间组织研究
摘要: 伴随上海市北外滩区域整体的更新升级,作为区域文化窗口的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城市历史地段的更新工作中,保留和强化历史空间的形态特征是凸显区域特色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对提篮桥片区的平面单元、建筑类型和土地使用类型三个要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划分不同的形态区域,探究并归纳不同形态区域的空间发展特征、规律及现存的空间矛盾.结果表明:提篮桥片区保存有完整的犹太特色建筑与传统里弄民居相结合的多样化物质空间特征,但其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状较混乱的空间形态及较低端的商业业态相矛盾.在此基础上,从新建筑建设引导、公共环境系统优化、街道界面控制引导、业态更新场所营造四个方面提出空间改善策略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868. 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山地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知觉体验研究——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
摘要: 我国山地历史街区存在建筑风貌参差不齐、街区空间尺度狭小、地理高差变化较大的物质条件,并伴随着大量人流,造成街区外部空间杂乱、拥挤.近年,随着现象学方法论的发展,"存在、知觉"两个相关性概念的提出,对山地历史街区的具体认知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建筑现象学的"知觉、存在"理论,以重庆市磁器口古镇为例,对具有追溯传统、场所重现等功能的山地传统街区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分析,采取从客观存在到主观感知再反馈于物质空间的分析方式,从空间结构、建筑肌理、巷道空间、建筑空间分析磁器口的物质空间,从空间尺度、空间形态、人的行为活动以及基础设施营造四个方面来阐述人的主观知觉体验,从中提取出客观存在的物质空间和行为体验之间的关联,提出回归场所的街巷空间设计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869.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医疗设施应急能力分析与优化建议——以醴陵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先阐述当前重大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发生,而暴露医疗资源配置不科学等问题的背景,以及提升城市医疗设施应急能力的必要性.再以醴陵市为例,阐述如何构建引力模型,将现状医疗设施分三级进行分级评价,分析各级设施的应急救援辐射范围和运行管理分区,进而叠加分析三级设施评价内容,综合得出醴陵市现状城市医疗设施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结论,并提出设施布局等方面问题.最后,为提升醴陵城市医疗设施的应急能力,而提出在接下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可考虑的相关优化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870. 基于引力模型的陆良县城乡发展联系度和模式研究
摘要: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人口流动、交通通行、信息流动等要素共同决定了城乡联系的强弱,也反映了城镇体系的空间职能结构.引力模型在城乡联系度测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以经济社会数据和人口数据为基础,通过引力模型分析陆良县城镇体系结构特征,结合引力强度分析陆良县城乡空间发展模式.结果显示:陆良县城乡联系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呈现明显的坝区组团化;中枢街道、马街镇、三岔河镇引力最强;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呈现"单核心"结构、中心城区东侧一带初具雏形,空间分布指向性明显、"廊道效应"凸显,城镇职能单一、城镇结构不合理.
提交时间:2021-09-25
871. 基于弹性规划的历史地段活化利用实践——以福州市梁厝村历史地段更新实践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趋于平稳,城镇发展的逐渐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越来越多的历史地段通过整治、更新、再利用等方式参与到、融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在历史地段更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很诸多问题.本项目突出地方性,通过弹性规划理念的指导,引导传统聚落融入城市发展并创造多元社会价值的一次有益尝试.对剧烈城市化威胁下的传统聚落进行了多维度的适度干预:通过都市农业景观延续生态地景,缓和城市化冲击,提高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弹性;顺应地形地势的原生态雨洪景观塑造等生态设计手法,提高片区工程弹性;延续传统空间组织逻辑,塑造梁厝"新八景",通过传统文化空间与现代需求的结合,重塑社区的文化凝聚力,提高片区人文弹性;链接周边城市公共资源,利用独具魅力的传统建筑、景观,将适宜的新经济活动引入传统聚落,引导传统聚落积极转型,参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留住老年人,吸引年轻人,提高片区的经济弹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872. 基于"强保护,微利用"的江心岛规划路径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江心岛的生态价值凸显.重庆江心岛是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重庆"两江四岸"特有山水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要素.本文以重庆主城区6个江心岛为例,探究以"强保护,微利用"为原则的规划路径与对策.通过辨析各岛屿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共性问题以及历史人文发展的特性问题,根据差异化的本底资源禀赋来谋划江心岛的总体定位.以强调保护为前提,探索因地制宜的微利用策略,提出"一类一保护"的生态修复措施和"一岛一主题"的绿色发展设想.规划形成展示生态多样的岛链系统,推进开放共享的岛岸联动发展,倡导公众参与的社会多方助力,构建岛城共生、人岛和谐的岛-城-人共营模式.
提交时间:2021-09-25
873. 基于形态量化解析的城市滨水天际线优化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摘要: 城市天际线是城市空间风貌特征的表现,也是城市价值的物质载体,影响着城市文化特色,在城市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量化的方法来塑造城市特色空间成为重要的议题.本文基于形态量化解析,对滨水地区城市天际线的轮廓组成进行绘制提取,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天际线的基准面高度、轮廓节奏度、轮廓波动度、自然斑块指数进行解析,研究了八个世界滨水城市天际线的成功案例,总结出形态规律,并进一步以厦门市海沧湾两岸天际线为例机进行形态解析,总结现状问题,并指导提出天际线优化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874. 基于影响要素分析的海绵城市差异性规划方法研究——以盐城市区与宜昌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城市生态与水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受生态环境特征、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涉水条件三类主要因素影响,对上述三大影响要素的识别和分析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实现差异性规划的基本依据.本文以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地区代表城市盐城市及三峡库区的山地丘陵城市宜昌市为研究案例,运用差异性规划思维,对两座城市的生态环境特征、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涉水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海绵城市建设条件、问题与需求的差异进行识别,并采用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法,在建设分区划分、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措施与布局、规划管控要求等关键内容上凸显规划特色和差异性,以期为海绵城市规划的精细化编制,实现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875.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工业遗产社区再利用策略——以武汉青山区红房子片区为例
摘要: 工业遗产社区作为城市发展的载体,不仅是城市现存的独有居住类型,也是工业历史文化的特殊存在形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今,单位制的瓦解伴随着城市工业遗产社区的衰败,社区功能逐渐单一,老龄化现象严重,工业遗产社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逐渐脱轨.本文试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在充分分析工业遗产社区现状的基础上,嵌入"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实现工业遗产社区的再利用,最终得到评估工业遗产价值,建立不同层次遗产社区档案;倡导大众认识工业遗产社区的特殊性,促进思维的逆向转变的减量化源头控制.圈定再利用空间,优化空间布局与形态;锤炼功能板块,实现多选择活化的再利用过程控制.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多主体文化诉求;引导消费,共享新生活方式的再循环终端控制.并以武汉青山区红房子片区六街坊为例,基于工业遗产社区的空间、建筑、功能、人群、管理等多方面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从过程控制的角度,探索出"链接"+"重置","提炼"+"重塑","创建"+"提升","刚性"+"弹性"相结合的工业遗产社区与城市良性循环的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876. 基于微信宜出行数据的开敞空间人群活动分析——以当涂县为例
摘要: 城市开敞空间系统是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共筑生态文明的有利抓手,运用大数据手段研究城市空间是一大重要发展方向,运用于开敞空间系统的数据类型包括静态大数据和动态时空数据,微信宜出行数据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动态时空数据类型,具有样本全面、数据量大,可性度高的特点,对于研究人群活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当涂县为例,以其开敞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微信宜出行数据进行开敞空间人群活动研究,发现该县开敞空间系统具有"公共活动类开敞空间使用热度高于绿地、水系类开敞空间;城市整体开敞空间人群使用热度分布不均,老城开敞空间服务能力逐渐减弱,城市热力中心逐渐转移至新区;开敞空间活力集聚愈发呈现线性集聚特征,城市街道是支撑活力带的重要载体;周末上午呈现明显的新区开敞空间引力"这些重要特征,且总结相关的供需问题和建议.本文尝试用微信宜出行数据作为研究城市时空行为特征的一种数据观察手段,进而研究城市空间的利用情况和问题,以期能对同类型的研究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877. 基于微博数据的城市开敞空间感知评价——以当涂县为例
摘要: 本文以当涂县为例,采用社交网络数据对城市开敞空间进行感知评价.将新浪微博签到数据和文本数据作为城市感知的数据来源,通过文本挖掘和语义情感分析,探索用户对当涂县城市开敞空间的意向感知和情感偏好.通过数据处理,研究形成开敞空间意向云词图、签到热力地图、空间情绪地图.空间意向云词图反映当涂县市民心中重要的开敞空间意向;签到热力地图反映市民在各类开敞空间中的活动频繁程度;空间情绪地图反映各类空间带给人的情感体验差异.进一步分析不同感情色彩的网络文本,能发现带来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的相关原因.根据以上研究总结得出当涂县城市开敞空间感知特征,其结果可为后期相关规划编制优化开敞空间系统做依据.本方法是大数据背景下的一种城市感知定量研究方法,以期能给同类型的城市开敞空间研究提供少许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878. 基于德尔菲法的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街道步行空间品质评价体系研究与构建
摘要: 近年来,随着以地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型轨道站点地区街道空间承担了更多重要功能,但是在追求实现区域高效率运行和保障街道步行空间品质的过程中却产生一些矛盾.为解决矛盾,探讨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实现街道步行空间的品质提升的关键,本文总结构建了中心型站点地区街道步行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以文献综述为基础,剖析了现有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理论及评价模型,并形成指标评价体系初步成果.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采用深度访谈法,搜集评价指标初步意见;第二阶段采用德尔菲问卷调查法对48位专家进行多轮调查,完成对评价因子的筛选,形成包括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23项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最终选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整合和权重赋值.在所有的23项评价因子中,权重在前2位的分别是标识设施和步行目的地距离,适宜作为本地化运用过程中不变的基础核心指标,其次则有9个重要指标,它们共同构成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街道步行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主体.研究结果对分析中心型地铁站点街道步行空间现状使用情况,空间品质提升重点和路径均有启示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879. 基于情景模拟的通勤骑行环境评价与改善——以成都桐梓林片区为例
摘要: 随着绿色出行的观念深入人心,共享经济的概念迅速发展,城市中的骑行需求急剧增加.然而城市骑行环境的建设发展未能与单车出行量的迅速增长相适应,城市骑行环境亟须合理的评价及优化.为客观科学地对骑行环境进行评价与改善,本文基于叙述性偏好法设计了情景模拟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对于调查数据,运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通勤者的骑行偏好,并进行骑行环境的分析评价与改善提议.本文以通勤骑行者为调研对象、成都市桐梓林片区为调研区域,考虑通勤者选择出的高重视度环境要素,对骑行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桐梓林片区的骑行环境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并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分级改善措施,成都市桐梓林片区的骑行环境重点在于提升骑行环境的安全度和舒适度,自行车道类型和绿荫遮蔽情况作为一级优先改造项,应作为桐梓林片区改善骑行环境的首要任务.这种考虑了效用等级的分级改造方式,促进骑行环境的改善更加经济有效.
提交时间:2021-09-25
88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