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021. 基于量化评价的街道特色双街面性探讨
摘要: 街道是人们感知城市特色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生活品质体验的所在,街道特色的载体为街道的物质空间,而人对于街道特色的认知,实际上是由对街道上分布资源认知的综合印象所决定.由于街道两侧物质资源的功能类型、空间形态等的不同,街道空间具有双街面性.本文从要素化认知视角出发,基于特色感知的多维性,构建街道特色的量化评价方法,并利用多维度评价的堆叠折线图,直观展现出与空间位置、要素资源相对应下的街道特色维度构成及特色高低.通过要素化的特色认知方法,为传统上抽象的、概念的街道特色提供了具体的、可评的认知视角,实现了街道特色的可读性.构建了基于空间要素的特色评价方法,使抽象的街道特色得以量化,实现了街道特色的可比性.通过对比发现,双街面特色评价更能准确展现要素资源的分布及街道空间特色氛围,对街道特色的导控有更高的参考价值.街道特色的双街面类型主要为对称型、不对称型和单边型.不对称型街面类型最利于街道综合特色的突显,对称型则突出某一维度的特色氛围,单边型特色突显度较低且对要素自身的要求较高,街道特色导控时对其的选择优先度较低.
提交时间:2021-09-25
1022. 基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苏锡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纲要及"三省一市"实施方案颁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路径逐渐清晰,各省、市相继转入实施阶段,各地市也相继启动一批重点协作发展片区规划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苏州、无锡两城发展历程,研究苏锡双城协作发展的基础、重点和措施.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发展"的核心思路,提出环太湖层面生态共治、文旅共游、创新共赢、服务共享、设施共建五大核心策略,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绿色中心".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苏州、无锡两市交界地区,以苏南硕放机场为中心,提出生态、产城、文旅、交通四个方面的链接具体策略,共同推进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任务.
提交时间:2021-09-25
1023. 基于问题导向的山地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道真县为例
摘要: 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宏观路径的拟定,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人地关系紧张、容错率较低的山地城市.然而,以往制定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时多以目标为导向,导致规划内容泛化、难以落实与管理,并随之造成大量的交通、产业、生态等问题.在梳理和总结山地城市发展普遍困境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从山地城市资源条件分析入手,深刻剖析和研判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框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和管理对策,并以典型山地城市贵州道真县为例阐述相关实践探索,以期为其他山地城市的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024. 基于问题导向的江苏省宜居街区建设实践
摘要: 宜居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最直接、最认同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民生发展水平、体现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要求"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江苏率先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工作正在不同代表性片区展开实践.在《江苏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案例集》的编制工作和省级宜居街区的建设实践中,运用大数据统计、居民访谈、设计进校园、街区议事会、暑期工作营等多种形式,对居民需求进行了长期追踪和统计分析.笔者认为在江苏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中,需逐层分步地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首先,满足居民在宜居住区内和步行5-10分钟的生活圈内的基本需求,其次,满足居民在宜居住区内的提升需求,接着,满足居民在宜居街区层面的拓展需求,最终实现城市整体层面的美丽宜居城市建设.
提交时间:2021-09-25
1025. 基于闲置宅基地共享的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
摘要: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有效利用乡村闲置宅基地发展共享经济,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手段.目前,学界对于乡村闲置宅基地共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已有初步探讨,但对其现状发展困境和解决策略的研究和凝练稍有不足.根据共享后产业发展方式的不同,本文首先将"闲置宅基地共享"分为四种模式,选取四个典型案例分析其共享机制.然后对比四种模式在共享主体、组织主体、发展条件、宅基地规模、宅基地权属、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差异.再次,分析四种共享模式的现状发展问题,主要总结为三方面:一是由于共享主体需求差异化引发的社会发展问题,二是由于组织主体类型单一化造成的经济发展问题,三是由于组织主体管理无序化导致的规划建设问题.最后,提出成立"外来者协会"、鼓励"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的组织主体、统筹产业用地布局、完善公共空间体系、分区进行建筑改造等策略,以期确保乡村共享经济更有效地实现,提高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利用的效率,从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提交时间:2021-09-25
1026. 基于陆海统筹的滨海城市海岸带生态修复研究——以烟台市海岸带生态修复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40年以来,国内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于城市生态的破坏也与日俱增,在倡导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对于城市生态修复的规划在整体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增强.对于滨海城市,海岸带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往往也是生态遭到大量破坏的区域.本次研究基于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以陆海统筹为战略引领,研究如何在滨海城市生态修复过程中以海岸带为主线,串联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要素,通过分析整体陆海统筹的重要意义,分析国内外先进城市海岸带管理经验,提出对于基于陆海统筹的烟台海岸带生态修复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1027. 基于集体记忆的历史街区整治更新策略研究——以南岳北支街历史街区为例
摘要: 历史街区的整治更新必然涉及民生改善与文化保护的冲突.众多的历史街区存在风貌缺失、格局尚存等共同问题,其整治更新规划已无法从物质空间上找到太多的线索,对其进行整治容易出现"重其形而轻其意"的局面.诚然,历史街区可以从宏大叙事、重大历史事件出发,去寻求规划线索,然而这些规划线索的提供者往往并不是生长于斯的街区居民.本文引入"集体记忆"的概念,从北支街历史街区的居民、管理者、香客等多种记忆主体所拥有的集体记忆入手,从记忆信息、记忆载体与记忆线索出发,提出记忆转译、场所营造、体系重构等策略,通过在规划过程中居民集体记忆的唤醒,更加深入且广泛地提供公众参与的途径,为街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通过这次规划实践,以期能够对同类型的历史街区整治更新提供借鉴与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
1028. 基于集对分析的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摘要: 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群已然成为较高阶段的地域单元.成渝城市群作为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国家级城市群,就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而言,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相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并基于在2020年1月3日,中国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之下,构建基于能值-生命力指数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集对分析的方法,计算出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重庆的能值-生命力指数及其能值-生命力分指数.通过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相对健康状况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结果表明从6个核心城市能值-生命力指数来看,成都、重庆与最优评价集相对贴近程度较小,处于较低等级.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相比,在成渝城市群生产力、生活态、生机度均呈现较低水平,而在生态势呈现出较高水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1029. 基于需求层次论的"双老高知型"城市社区改造策略研究——以武汉硚口区幸乐社区改造规划为例
摘要: 当前,关于老旧社区改造研究多侧重于物质性空间设施环境,包括住房、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技术层面内容,但较少涉及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社区的社会人文环境改善缺乏关注.同时,"高知型"社区老人具有文化素质高、经济实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典型特征,对社区老年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有着更高的追求,因此,"双老高知型"城市社区需在改造设计中对物质设施环境"硬件"与人文环境"软件"进行综合考量.本文旨在归本溯源,从关注"高知型"老年群体需求的基础理论入手,从安居服务完善、舒居环境焕新、乐居氛围营造三个维度,探讨遵循需求层次的"双老高知型"城市社区的改造策略和重点.
提交时间:2021-09-25
1030. 基于非均衡性-中心城市发展阶段的治理模式分类研究
摘要: 全球区域化发展的背景下,都市圈及其治理研究逐步成为焦点话题.研究的全篇以"非均衡性"为核心视角,借助具有时间序列特征的基尼系数曲线规律特征,综合考察了中国政策都市圈区域的非均衡性现状.借助人均/地均视角产效率基尼系数的绝对水平差异,研究发现,中国都市圈的非均衡性程度整体较德国高,较美国巨型区域低;部分都市圈出现人均GDP基尼系数降低、地均升高的内卷化趋势;部分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发展尚且疲软、带动能力较弱;其余都市圈在政策推动下进入产业合作的自发收敛阶段,宏观区域协调政策有效.依据非均衡性大、小的划分,研究认为未来规划应采取差异化的治理路径.
提交时间:2021-09-25
1031. 基于韧性效率评估的城市空间模式探讨
摘要: 城市正逐渐成长为一个复杂巨系统,解决城市安全问题、提高城市韧性正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全国32个城市为例,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资金、人员、土地、基础设施四个维度作为投入指标,以经济韧性、生态韧性、社会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四个维度作为产出指标,构建并评估城市的韧性效率,再比较分析不同空间形态和结构特征下的韧性效率分布,探讨韧性效率最优的空间模式.研究发现:城市规模等级和韧性效率有一定关系,表现在发达地区韧性效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空间形态对城市韧性效率影响并不深刻,高韧性效率不是任何城市形态的特权;空间结构方面,韧性综合效率双中心最高、单中心次之、多中心最低.基于此,对提升城市韧性效率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
提交时间:2021-09-25
1032. 基于风险指数的山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为例
摘要: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城市数量众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的安全问题更加严峻,而风险指数方法为城市防灾提供新思维和路径.基于此,本文提出山地城市防灾规划框架,以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进行实证与应用.研究表明,利用风险指数方法是可行的,能够有效识别和评估恩施市中心城区不同空间单元的灾害风险程度,其中高风险区位于恩施老城以及沿山、沿江区域,中风险区是处于城市中间新扩展区,低风险区是城市外围的平坝区域.最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布局,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系统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有效技术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5
1033. 基于高斯机会累积法的武汉空间发展机会可达性评价
摘要: 可达性可以反映城市交通网络的总体性能,也能反映城市居民所能获得的空间资源,是城市规划很重要的一个技术参照指标.本文以空间发展机会来衡量城市居民的所能获得的综合空间资源,并引入高斯函数作为机会累积法的距离衰减函数,采用武汉主城区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表征空间发展机会,通过腾讯地图API接口获取出行时间成本矩阵,分别测算了步行、自行车、小汽车三种交通方式下武汉主城区各空间单元的空间发展机会可达性及其差异,能较好地揭示不同空间单元的居民对于城市整体空间资源的可获得程度.结果显示:三种交通方式下的可达性整体上都呈现中心高、边缘低的趋势;小汽车的可达性相对于步行和自行车有很大优势;空间区位是小汽车可达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区位、自然阻隔及自身发展机会指数均是步行和自行车可达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武汉市主城区的交通仍是以机动车视角为主,步行环境以及自行车骑行环境友好度不足.
提交时间:2021-09-25
1034.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用地混合利用研究——以雄安新区为例
摘要: 在新时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基于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存量更新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土地混合利用,单一的用地性质无法契合新时代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全国各大省市推陈出新,在规划编制以及管理办法的制定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雄安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综合功能的用地属性,雄安新区城市设计提出用地内、建筑内功能混合,这一举措为我国未来城市建设发展指引了方向.本次研究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经验,以雄安新区为例,着重从用地和建筑两个方面提出未来城市混合利用的方式方法,阐述混合利用的意义,希望对新时代多元化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035.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探索与思考
摘要: 在"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思想指导下,"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应运而生.开展社区生活圈研究和建设是推进常州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宜居城市的要求,也是常州建设"管理明星城市"、推行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规划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近些年具体工作实践,从该规划编制方法的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及推进过程中的细节这三大方面为切入点阐述了规划编制历程,并对该规划编制的核心目标、落脚点及规划实施的保障作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036. 基层村自然地域空间消解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规划应用——以陕西省典型地貌区为例
摘要: 本文以陕西省典型地貌区基层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运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平台ArcGIS10.2,为基层村自然地域空间消解特征提供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选取陕西省不同典型地貌区的基层村POI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分别分析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基层村数量和密度的时空变化情况,并进一步结合自然地域要素——坡度要素、坡向要素和海拔要素,发现了陕西省不同典型地貌区基层村空间消解特征与自然地域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陕西省不同典型地貌区的基层村在2005年至2010年间呈现消解数量大、速率快的特征,2010年以后基层村消解变化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基层村空间消解与坡度、海拔要素存在较强相关性,其中受坡度要素影响较大.
提交时间:2021-09-25
1037. 塑造品质交通,提升空间活力——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设计指引与应用
摘要: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是发挥交通集散功能、实现以公交为导向的用地开发、推进绿色交通出行的重要地区,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风貌和景观环境的空间载体.针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秩序混乱、换乘低效、景观不佳等问题,在传统交通设计模式中融入规划、市政、景观、建筑等多专业元素,从理念、方法、技术、功能四个层面进行引导,构建"定类型、立标准、谋布局、优功能、精要素"五层次规划设计体系,形成包含四大模块和二十项要素的交通设计指引,并应用于广州地铁八号线同福西路站,有效解决了站点周边交通混乱和品质低下等问题,推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设施供给和服务向"以人为本、提升体验"转变.
提交时间:2021-09-25
1038. 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初探——以东南亚地区为例
摘要: "一带一路"正在塑造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规划了美好蓝图,为世界发展繁荣提供了新路径.境外产业园区是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也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沿线国家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建设水平差别较大,尤其是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缺乏统筹,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依据中国现行相关标准、已开发建设的境外产业园区以及正在开展的规划实践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索并提出了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建议,期望能够推进境外产业园区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和发展效益.
提交时间:2021-09-25
1039. 复合功能导向下慢行桥布局研究——以成都锦江公园核心区为例
摘要: 在"以人民为中心"营城理念引导下,功能复合的慢行系统是提升宜居环境、构建多元场景的重要抓手,对于城市公服、交通、产业、景观等资源高度集聚的核心滨水区更是如此.其中,慢行桥是缝补核心滨水区两岸慢行空间、构建完整慢行体系的必要载体和重要空间,其规划布局理应得到重视.结合"公园城市"慢行核心功能研判及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本文提出城市核心滨水区慢行桥应承载"满足跨河慢行需求、缝合两岸城市功能、提升驻留观景体验"三类核心功能.其次,紧密围绕复合功能导向,提出"桥为通道、桥为纽带、桥为阳台"三大规划布局策略,并以成都锦江公园核心区为例进行规划实践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及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040. 复合功能的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思路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摘要: 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废物资源化",积极谋划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本文以长春市为例,研究构建复合功能的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思路:一是要立足城市现实需求,明确建设意义和目的;二是要定位精准,构建职能清晰、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发展路径;三是要构建全体系产业链条,积极对接国家各项政策;四是要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空间结构,合理高效利用土地;五是要前置开展生态环境评估,打造绿色友好园区;六是要构筑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区域带动.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