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221. 建成环境生态优化的多系统协同方法研究——以成都市华兴街改造为例

    摘要: 城市建成环境优化往往仅针对现状绿地系统,与城市经济、社会行为关联分析较少,在实际规划中往往导致建成区内各空间资源利用率降低.本文以优化建成区生态环境,提高空间资源整体利用率为目的,构建了建成环境多系统协同下的生态优化方法框架,具体步骤如下:(1)从区域生态环境、交通、经济和文化现状四方面对区域空间资源进行评价;(2)根据区域人群构成与人群活动分析区域空间资源需求状况;(3)通过各功能运行的兼容状况分析,整合空间需求,得出空间资源与需求的适配度;(4)协同多系统发展策略,以空间资源的再激活为核心,提出具体生态优化方法.最后通过成都市华兴街改造方案的实践,进一步说明了该种方法对塑造环境友好的建成区改造方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作者:

    李妍钰;毕凌岚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22. 建立单元划定评估机制促城市更新高质量推进

    摘要: 深圳是我国率先迈入城市更新制度化和常态化阶段的城市,随着强区放权体制改革、城市更新步入深水期,对区级职能部门的城市更新单元计划审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圳为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陆续出台若干措施,强调加强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管理、加大片区统筹力度.本文以大鹏新区城市更新单元的划定评估项目为例,围绕新区城市更新发展的目标差距及更新单元划定中存在的实践问题,从政府管控视角探讨建立符合新区自身发展诉求的更新单元划定与评估机制,因地制宜地提出"基础型-提升型-特殊型"的分层评估体系,提炼各层次的核心评估因子,并依据体制运行特点形成《城市更新单元评估手册》.优化新区更新单元的计划审查内容与机制,从"事前评估"出发完善城市更新单元划定的决策体系,推进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实施,以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建立科学的城市更新审查机制提供若干思路.

    作者:

    濮蕾;赵明利;徐源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23. 建设多灾种综合应对的应急服务空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规划思考

    摘要: 应急服务设施是城市抵御灾害、保障安全的重要公共设施,是提高城市抗灾能力、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空间保障.本文在分析不同灾害类型对应急服务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城市应急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探讨以平灾结合、综合利用为原则,建设多灾种综合应对的应急服务空间的必要性,并从战略预留应对"巨灾"的应急服务空间,均衡布局"常态"的应急服务空间,以及建立差异化、全过程、常更新的应急预案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思考.

    作者:

    羊娅萍;杜勇;邹亮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24. 建设饱和地区的留用土地指标转化研究——以深圳步涌利益统筹为例

    摘要: 土地整备与城市更新是深圳市进行土地二次开发的两种实施路径.在传统土地整备征收模式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深圳于2015年在土地整备中引入市场谈判、协商机制,提出土地整备新模式——利益统筹.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步涌社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为例,重点探讨了利益统筹的政策核心和博弈焦点——利益协调,既社区留用土地指标核算规则.本文提出针对建设饱和地区,以等价值为原则,在"6号文"政策基础上,从已批合法用地和利益共享用地两个方面对留用土地指标核算规则进行细化,将留用土地指标进行等价值转化,在规划实践中探索解决核算容积率过高、容易形成新的历史遗留、项目推进困难等利益统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以期为利益统筹政策完善添砖加瓦,也为同类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

    王晓斌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25. 开发区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研究——以苏州市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摘要: 随着新一轮土地管理政策的持续发酵,建设用地总量逐渐无法满足城市继续发展的新需求,"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成为国家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带动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点.文章以苏州市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以促进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建设用地的综合利用为目标,通过对全区各类存量用地的梳理和识别,以存量工业用地更新为切入点,进行了相关的规划研究.

    作者:

    吴伟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26. 开发区的"城市针灸术"渐进更新探索——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为例

    摘要: 我国大部分的开发区已经由增量扩张走向存量更新时代.如何有效推动开发区的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土地,是开发区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开发区存量更新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运用"城市针灸术"方法,提出"针灸评估—空间介入—活力再造—渐进疗程"的有机更新路径,以广州开发区西区为例,探索开发区"城市针灸术"的渐进式更新方法.

    作者:

    赵颖;邱杰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27. 开放住区公共绿地适老性研究——沿海赛洛城为例

    摘要: 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在老龄化急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9037"的居家养老布局,住区及住区内公共绿地无疑成为了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随着国家政策对于开放住区的推进,现有的开放住区内共享的公共绿地能否满足老年人使用需求还需进一步检验.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一处半开放居住小区沿海赛洛城进行调研,对在其公共绿地内活动的老年人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同时进行全时段观测,对老年人出行需求及活动进行分析,最后依据老年人的深度访谈结果,结合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出老年人对公共绿地需求的不同指标所占权重,结合小区内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使得小区内开放公共绿地更好的为老年群体服务,提升公共绿地适老性.

    作者:

    翁子莹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28. 开放式紧凑:城市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营造——以新加坡中心区为例

    摘要: 生态文明新时代,在土地资源约束和空间紧凑集约的背景下,高密度城市空间建设已然成为国内外大都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公共空间作为环境塑造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对城市高密度地区的空间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笔者以新加坡中心区作为典型案例,以"紧凑"与"开放"作为解读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视角,探讨如何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集约发展?如何在"紧凑"的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塑造"开放性"的高质量空间环境?如何在"紧凑"与"开放"间实现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新加坡作为高密度地区的代表,其公共空间由"紧凑主义"下的建筑实体空间与"开放式"的外部活动空间共同促成,进而形成了高质量的"开放式紧凑"公共空间模式.笔者从高度紧凑的空间规模、疏密有致的形态肌理、多样混合的功能布局这三个角度对城市高密度地区的紧凑性进行解读;从系统、形态、职能三个方面对高度紧凑发展背景下的空间开放性进行剖析.并挖掘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机制原因,为我国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公共空间营造及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作者:

    缪岑岑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29. 开放空间系统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天津为例

    摘要: 众所周知,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城市空间的碎片化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开放空间供给失衡、品质较低、活力不足、缺乏相互联系.本文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空间品质为目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编制为契机,探讨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城市设计的新方法,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将各类城市开放空间作为统一连续体进行研究,以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探讨其整体性的实现手段.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而言,首先通过其空间历史变迁的追溯,归纳出其由层累的历史造就的开放空间格局,其次针对其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前述三个尺度上,分别提出具体设计策略,即宏观上明确不同种类开放空间所组成的结构,中观上分类讨论不同种类开放空间的耦合关系,微观上通过空间风貌的类型化限定提出各种情境下不同种类开放空间与其周边建筑的关系,最后选取合适的图文形式对以上策略进行说明.

    作者:

    孔维媛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30. "开放街区"的国际经验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响应研究

    摘要: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现代化城市开放性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梳理开放街区的缘起发展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先行国家在开放街区建设上的国际实践经验,并以典型代表城市美国波特兰为例进一步探讨了开放街区理念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启示,进而提出我国推行开放街区的城市规划响应策略,即:细化城市交通,促进道路微循环畅通;激活第三产业,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土地集约混合,推动城市功能复合化;营建开放住区,推进城市包容和谐发展.

    作者:

    周阳月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31. 异质人群感知视角下生活性街道设计优化研究

    摘要: 城市街道的设计正向注重场所体验和复合功能的街道模式转变,社区中的生活性街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也是城市居民开展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并成为精细化城市设计的焦点.本文以天津市南开区生活性街道岳湖道为例,以小商业从业者、过路行人和本地住户三类异质人群感知为切入点,通过调研其对街道空间的感知结果,进而分析感知的差异与重叠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与机制,最后反思街道规划设计与使用者的联系,从使用者角度对生活性街道设计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者:

    张栋;徐苏宁;薛杨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32. 异质空间视角下海丝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启示——以联合申遗城市之南京为例

    摘要: 我国在"联合申遗"方面做出诸多实践,"联合申遗"的对象由多个遗产点共同构成,且遗产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因而具有"整体"与"地方"两个层面的特征.本文以申遗基地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节点城市南京为例,提出民众对南京海丝价值认知不足的现状,结合异质空间理论,从"整体"与"地方"层面分别探讨海丝的空间特征及其空间背后的内涵.在构建宏观时空坐标的基础上,认清地方遗产的价值定位,强调遗产与所处城市的关系,从遗产点分类、空间格局角度探讨南京海丝遗产的空间意向,从而丰富整体内涵.最后,强调对海丝遗产的价值认知应从这两个层面出发,提出将遗产作为民众心中"异质空间"进行发展的保护启示.

    作者:

    周妍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33. 弹性机制与规划导向的用地指标分配探索

    摘要: 用地指标的合理分配是保障空间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往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存在灵活性、针对性、与城市规划衔接不足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的出台也对指标分配提出新的要求.根据案例经验,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框架内提出以弹性机制与规划导向为要点的指标分配策略,通过横向-纵向分配结合、初次-优化调节结合的层次化分配方式,弹性指标预留和市场配置机制的构建等使指标分配具有一定针对性与灵活性;通过传递规划价值取向的总体思路设计以及规划用地需求指数、地方发展用地诉求指数等指标的设置,有效衔接规划方案.对分配结果的分析以及基尼系数评估显示,与旧方法相比,该分配方法更为切实合理,在总体均衡的基础上向现状人口与资源承载力更具优势的地区倾斜.对指标分配方法的探索需要拓展以往的静态的视野,纳入面向发展的动态视角,并整体性系统性地嵌入国土空间规划中,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作者:

    梁晨斯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34. 弹性理念下适应灾害的海岸带规划设计——以深圳市小梅沙为例

    摘要: 海岸带作为联系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地带,是人类探索海洋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温度上升,海洋灾害频发,如何应对灾害成为探索海洋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小梅沙海岸带防灾规划为例,识别小梅沙海岸带面临的主要海洋灾害为台风及风暴潮,主要受灾害体为建构筑物、沙滩与珊瑚群落,规划以"抵御-适应-恢复-增强"的弹性规划理念,搭建统筹海陆的弹性防灾网络,包括陆域的社会组织层,海岸防潮导线层,以及海洋生态屏障层;设计景观化与公共空间化的防灾基础设施,将防潮导线以连接山海的公园空间形式呈现;增强现有自然环境的御灾弹性,采用"护底-补沙-加高-固沙"等步骤引导自然做工,宽滩育沙,增强沙滩适应灾害的能力;保护并培育适应灾害的生命体,采取"灾害风险的空间差异分析-分类保育-管控分区-增殖培育"等措施,保育面临灾害威胁呈现亚健康状态的珊瑚群落.通过弹性规划方法,最终实现完善生态系统、丰富休闲体验与保障生命安全的兼顾.

    作者:

    王茜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35. 当代多元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崛起与复兴——以雅典和上海为例

    摘要: 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介绍了"公共空间"的定义、发展过程及危机,并通过雅典和上海两个城市的案例,详述了不同背景和条件下城市公共空间回归的原因、空间形式及特点,最后总结了案例对启示并展望了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可能出现的形式.

    作者:

    郭韵竹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36. 形态学视角下广州旧城街区地块形态演变探讨

    摘要: 随着城市快速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广州旧城街区面临着失去地域文化特性的危险,旧城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缺乏有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而康泽恩城市形态学作为的国外城市形态学的德英学派代表,以描述城镇平面格局的历史地理架构为目的,在欧洲已有了成熟的应用,其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值得借鉴.本文选取广州传统旧城街区——状元坊街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开展大比例尺的城市形态研究.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结合各个时期的历史地图,创新性地运用了"地块标记与追踪"方法,探讨街区的地块形态演变过程,最终划分不同类型的地块形态单元.并且通过地块形态演变分析,探讨广州旧城街区地块形态演变的规律及动因,为旧城街区的形态保护与更新提供有效的思路.

    作者:

    陆萌;吴颖婷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37. 影响城市商圈聚集效应的慢行因素及优化策略——以合肥市天鹅湖商圈为例

    摘要: 在城市中心商圈,节点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往往十分紧凑,密集的布局在商圈内形成集聚效应,吸引使用者在节点间来往密集活动.然而实际当中,该效应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发挥作用.合肥天鹅湖商圈在空间布局上满足形成聚集效应的标准,但受到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本文以城市中心天鹅湖商圈为对象,通过问卷访谈及现场勘探等研究方法,分析市民活动和使用的现状与使用意愿的矛盾,得出慢行可达性低是影响天鹅湖商圈集聚效应的最主要因素.以慢行指数与空间句法为研究手段深入,探究慢行指数及空间集成度与商圈集聚效应的正相关关系.最后对城市中心区建设提出优化策略,指出改善慢行道路景观绿化环境,优化城市路网是提高慢行可达性以保障聚集效应的重要前提.

    作者:

    周萌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38. 微更新理念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

    摘要: 在以居家养老为主导养老模式的背景下,不少老旧社区开展了一些适老化更新活动,但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养老服务不成体系、服务设施闲置等成了新的适老化更新问题,因此通过微更新理念,探索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新手段,更有现实意义.通过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面临问题的梳理,引入微更新理念,在理清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微更新的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了街巷空间更新、公共生活激活、服务体系构建的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框架.最后以重庆市人民村社区为例,从步行系统、安全设施、标识引导、街角空间、功能复合、边角空间、宅前空间、服务网络、设施布置、服务设施等八个方面探索了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方法,为营造充满活力、服务周到的适老社区提供借鉴.

    作者:

    唐继淳;陈欣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39. 微更新视角下城市边缘社区色彩优化策略研究——以深圳市上坑社区为例

    摘要: 城市边缘社区色彩展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乡接合带的风貌特色.随着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大,以常住流动人口为主要居民的城市边缘社区,因居民建筑色彩设计意识薄弱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色彩规划管控,存在社区文化色彩符号不突出、新旧建筑色彩不相融合、现代建筑色彩过于追求个性化与多元化等色彩问题.因此,优化社区色彩风貌、提升社区空间活力,为居民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十分必要.本文从城市边缘社区微更新角度入手,以深圳市上坑社区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上坑社区不同空间层次色彩现状,使用Origin数据分析软件对社区建筑色彩进行科学研究,挖掘社区色彩风貌混乱的根源,提出了城市边缘社区色彩的优化策略:突出传统文化色彩符号、结合受众群体的色彩认知体验、消除噪色对社区色彩风貌的影响,以期营造出具有活力的、美好的城市边缘社区色彩风貌.

    作者:

    黄东

    提交时间:2021-09-25

  • 1240. 德国景观规划对我国生态空间规划的启示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的要求等概念均一再凸显了生态空间的重要地位,生态空间类规划的地位也将因此"跃迁".因而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需重新审视生态空间类规划的体系、编制和管制等方面的革新,以充分发挥其对生态、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多目标的协同性.为此,试借鉴已有完善规划体系和实践成果的德国景观规划的相关经验,通过对其发展历程、任务和内容、功能定位、规划体系和相关实践案例五个方面的分析介绍,从明确体系定位、构建动态框架、完善规划体系和设计管治机制与工具四个方面总结对我国生态空间相关规划的启示.

    作者:

    曾颖孜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