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241. 德国汉堡港口新城开发中的多方参与机制评析
摘要: 多方参与规划是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动多方参与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德国汉堡港口新城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典范,除空间设计策略之外,项目在推动多方参与上形成了多种保障机制.法制保障上,首先,德国规划体系明确了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合法性,形成多方参与的制度基础;其次弹性的规划编制框架为多方参与留有空间与时间.组织保障上,自上而下的政府开发公司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组织构建了有效的协商平台.程序保障上,项目招标以高品质开发为标准选择开发商,推动了共识达成;规划交接期的设立有效地保障了多方主体的意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协商,而且积极组织的城市设计竞赛吸引了明星建筑、景观设计师,并将其纳入规划编制主体中的一员.技术保障上,线上与线下信息平台结合,营造出公开透明的讨论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多方参与现状,进而归纳出可参考的规划编制方法、协同规划机制、信息交流形式三个方面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242. 快速城镇化地区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摘要: 小城镇是城尾乡首,是城乡过渡的主体和代表,是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关键和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发展为核心的苏南地区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率已经接近80%,在城乡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小城镇发展依然面临许多困惑.本文以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常熟市为例,详细剖析了该类地区小城镇呈现出的特点与困境,提出特色多元发展、政策复合发展、城乡网络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等发展路径,对于促进该地区的城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243. 快速城镇化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策略探讨——以盐城市步凤镇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先发城市随着主城区逐渐发展成熟,愈发关注城区边缘区小城镇的融合发展和短板补齐,而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期的三四线城市,其边缘区小城镇的发展资源受主城区虹吸效应较明显,发展路径存在重城区轻乡镇现象.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落实,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以盐城市步凤镇为例,剖析该类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发展特征,具体表现为发展定位摇摆、经济基础薄弱、空间泛城市化和配套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通过对影响此类型小城镇发展关键要素的解读,分析其发展动力和路径,重点关注小城镇与主城区的空间、产业和设施联系,从多维协调、借力错位、设施联动、特色凸显、政策协调等角度,提出推进城市边缘区小城镇与主城区融合发展的策略路径,以促使其摆脱发展边缘化的地位,形成与主城区良性互补的发展格局,并对同类型小城镇与主城融合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提交时间:2021-09-25
1244.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小街区密路网的发展之路
摘要: 当前中国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中国基建速度令人折服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后期,借鉴他们的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势在必行,"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模式由此进入中国.本文主要从用地分类、街区尺度、路网密度、开发强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已实施小街区密路网模式的光谷中心城核心区、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天津于家堡金融区、重庆悦来生态城四个案例,探讨借鉴苏联时期的"宽马路、大路网,大街坊"的传统规划模式与源于美国新城市主义的"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模式之间的冲突,最后结合国家最新颁布的政策标准,提出国家层面为了更好实施借鉴小街区格局所作的调整与努力,包括用地分类提出混合用地和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居住街坊代替传统的居住组团,路网密度仅控制下限值,开发强度弹性控制等,以期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落地实施的"小街区密路网"的发展之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245. 态势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商业区生态位评价——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生态位态势理论是城市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对于认识城市中各组成单元的地位、作用及演化方向等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态势理论构建城市商业区生态位评价框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市级商业中心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等工具平台,采集数据进行定量化处理及综合评价.发现文化中心商业区具有较高的"态",内部设施及外部资源水平较高,而津滨大道商业区"势"占优,人气活力及发展潜力领先,中山路商业区生态位态与势均落后于其他市级商业中心,未来应着重提升其设施服务水平与影响力.商业区的态与势能够反映其在城市商业布局系统中的所处地位与发展现状,是未来规划策略及管理导则制定的重要依据.
提交时间:2021-09-25
1246. 总体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协同编制思路探索
摘要: 在城市规划体系转型背景之下,不少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正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协同编制,本文结合实践工作,从"宏观战略、中观策略、系统管控和精准实施"四个方面阐述了总体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协调编制思路.通过"多层级、多类型、数字化、一张图"等管控措施,提高对大尺度城市空间结构的战略性把控,加强城市三维形态和特色风貌的塑造,促进总体城市设计方案有效衔接转译,助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完善和落实,实现国土空间与城市设计共同引导地区规划管理由二维空间向三维、多维尺度转变,更好地助力城市建设、环境治理、决策判断,为城市打造更加理想的空间形态.
提交时间:2021-09-25
1247. 总体城市设计分层目标的传导机制研究——以"一带一路强支点"连云新城为例
摘要: 后工业化城市构建空间发展战略,通过总体城市设计构筑城市整体空间框架、塑造形象特色,体现其宏观公共政策的功能属性.当下由于城市多元的开发主体、不确定的发展前景与博弈化的战略方向,总体城市设计实施的实效性存在问题.如何通过总体城市设计手段,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要求,增强各级目标之间的传导性?本文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基于连云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的分层目标传导,以期为中等规模城市落实战略定位、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经验借鉴.连云港新一轮总体规划中面向"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明确举全市之力建设"强制点"连云新城,正是提升全球转口贸易份额、巩固其在全国新一轮沿海城市竞争的核心举措.基于三个层次实现有效传导:①宏观层面强调公共政策属性并向下传导,落实"九级三类"战略定位,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路带枢纽、老港新城、山海花园"的战略能级;②中观层面反馈控规并协同专项规划,通过"三城三网"构建新城空间框架,六大体系支撑新城的特色化营造与分区;③微观层面通过行动指引及城市设计图则,增加成果表达的在场性.
提交时间:2021-09-25
1248. 总设计师制度在存量地区的实践探索——以深圳市梅彩重点地区为例
摘要: 总设计师制度是责任规划师制度在城市重点地区的延伸,目前在新建重点地区开展较多,但存量地区规划与建设矛盾更加突出,对总设计师的需求更为强烈.本文以深圳市梅彩重点地区为例,提出总设计师在存量地区的核心职责为辅助行政决策、平衡各方利益、保障建设实施;工作基础在于搭建多元主体参与平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重点工作内容为评估修正总体发展方向、建立共同工作方案底图、提供项目咨询与协调服务.最后从规划多元参与,实施方案编制、全流程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对存量地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普适性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249. 总量管控背景下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若干问题探讨——以高密市村庄布局规划为例
摘要: 党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科学合理的村庄布局对村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乡村地区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村庄布局规划目的是优化村庄布局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管控的背景下,对城乡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目前各地国土空间规划正如火如荼地编制中,村庄布局规划的操作性与实施性更为重要.本文以高密市为实例,基于"多规融合"背景与方法,预判城镇开发边界,确定边界以外的村庄作为研究对象;梳理研究村庄现状情况,从人口结构、人口流向、工业经济、集体经济、人均用地五大方面总结相关村庄的布局特征,为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布局策略奠定基础;采用单因子评价及综合因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评价体系,坚持生态底线原则,强调村庄自身基础,突出村庄特色发展,划定村庄分类,为指导各类村庄发展方向提供合理科学的支撑;以搬迁撤并村庄的村民意愿确定人口与土地流向.通过上述相关问题探讨,为同类地区村庄布局规划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0. 情境建构视角下的城市既有社区更新研究
摘要: 当下,快速城市化的过程过分强调城市物质空间建设,对于人的真实需求关注不足.城市居住社区作为人生活的最基本的场所,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也逐渐引起城市管理部门和相关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引入20世纪中后期情境主义国际的主要思想,从情境建构的角度出发,选取沈阳铁西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情境空间建构的思想基础上就社区物质环境、人群文化活动以及设施与管理方面提出更新策略,具体包括场地原有情境的重塑,人群日常生活情境在社区中的引入以及针对空间、人际及设施的网络化建构.进一步,以铁西区工人村大院为对象,尝试进行实验性设计.本文试图在当下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从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关注出发,提出具有人性关怀的社区更新理念.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1. 情景规划在总体层面国土空间规划中作用初探
摘要: 总体层面国土空间规划以"一张蓝图"的形式对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提供指引、管控和管理是一项具有挑战的规划编制方法的转变,需要面对诸多协调、不确定和适应性的问题.情景规划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城市规划方法,擅长解决不确定因素、多种可能性下的规划预期和路径预测.本文在对情景规划理论及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滨海新区为例对未来发展的4种情景进行推演分析,并提出主要应用结论.将案例实践结合总体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定位与战略、弹性发展区划定、用途准入等重点问题进行思考,提炼出情景规划方法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本文旨在将情景规划的方法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相结合,探索提高规划成果客观性、科学性、高适应性的规划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2. 意境论视角下寒山寺的场所精神之流变及重塑
摘要: 历史文化遗产是树立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表达形式.寒山寺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物质空间和人文精神的双重价值,但在其修复和规划保护过程中,面临着场所精神消失的现实问题.场所精神理论揭示了人的存在和空间的本质关系,其深刻内涵与崇尚天人合一的意境论不谋而合.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中国传统诗学出发,将东方语境下的意境与西方语境下的场所精神相融合.通过诗词文本,识别和提取寒山寺原始的场所精神构成要素,将不同时期的寒山寺置于意境论的"物境"、"情境"和"意境"三个层次进行比较,从分析结果的差异性解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从重塑历史遗存和激活人文精神两个方面探索保护规划的策略,以期为寒山寺等同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3. "慢城模式"下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以四川省彭山区江口古镇为例
摘要: 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发展落后的小城镇,一些小城镇有着良好的发展条件,但却由于人口和资本流失、文化衰落、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发展缓慢甚至逐渐衰败,慢城的"慢行、慢食、慢居、慢游"模式综合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平衡了生态居住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四川省彭山区江口古镇为例,通过资料搜集与实地调研分析其发展慢城模式的区域资源、文化资源及自然资源优势,并从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发展的问题与不足,依据以上分析成果,基于慢城模式对江口古镇片区进行区域层面、古镇层面的规划设计,打造以江口古镇为中心的核心文化圈以及各具特色的生态慢城、文化慢城、农业慢城,集镇与区域发展相辅相成.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4. "慢城"理念下北京通州新城健康空间营造策略
摘要: 通过对城市商务中心区生活人群轨迹为研究对象,发现了在中心区工作中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以及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身体、心理等健康问题.由此切入,提出"慢生活"的建设理念,以此为主题将生活理念引入商务中心区的设计中.依次对商务中心的外部环境、人群特点、"慢生活"理念的引入、用地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组织、建筑细部的设计进行了策略介绍.并且选取北京市通州商务新城中心区为实施对象,进行了具体的规划.最后,对将慢城模式融入商务中心区这一想法进行了总结,希望能为以后的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5. 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东部新区职能承载研究
摘要: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1,而东部新区作为连接成都与重庆两大核心城市的枢纽,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职能特征与功能演进趋势,对比成渝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职能承载上的差异,提出成渝城市群宏观职能筑强补足建议,同时基于世界级城市群新城新区的核心作用研究,总结东部新区在成渝城市群、成都大都市区以及成都市域三个不同层面的核心作用,结合成都东部新区战略优势和战略作用,研究提出成都东部新区的核心职能、细分职能承载情况及职能筑强补足建议,全面强化东部新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中的核心职能承载,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6. 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网络探究——基于百度指数
摘要: 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两大城市群.本文基于"流动空间"理论,利用百度指数,运用城市网络分析方法,对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网络组织结构进行测度,并对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确定的空间格局的实现情况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两大城市群的城市网络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表明:①成渝城市群呈现出"双核引领,多点支撑"的城市网络特征,"南遂广城镇密集区"的协同发展较为滞后,而重庆在城市网络中作用则值得进一步发掘,宜宾和泸州在城市群中的角色则不只局限于沿江城市带,其影响力可辐射至川南地区甚至整个城市群中;②关中平原城市群呈现出"强中心"引领下的"中心—外围"城市网络特征,"福银发展带"和"包茂发展带"的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③相较于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网络发育不够均衡,外围地区亟需培育能够支撑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④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联系受到行政区划的深刻影响,在城市群未来的发展中,应着力破除行政壁垒,构建区域协调机制,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7. 成眉同城化背景下交通特征及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以成都、眉山同城化为背景,讨论应对同城化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对策.通过厘清成眉同城化的发展脉络,明晰同城发展的战略意义.利用2018年4月份的人口迁徙数据、2019年4月份的手机信令数据和路径规划数据,分析成眉两市交通现状.成都在成都平原城市群中心度最高,契合其首位城市的地位,眉山处于第二梯队,与成都保持着密切联系,目前以高速公路主导交通出行路径,要满足同城化交通需求需建立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保障成眉一体化的紧密交通联系.结合国际大都市地区的交通发展经验,制定成眉半小时"站到站",一小时"门到门",一日生活交通圈的交通目标,并构建相应的交通体系.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8. 成都历史文化街区过渡空间形态图示分析
摘要: 随着推土机式的大拆大建时代的结束,新常态下更关注于城市的有机更新,而历史街区作为反映城市变迁的传统文化传承地,是更新中的重点.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人们已经达成共识——不仅在空间上不应局限街区本身而且在时间上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对于历史街区周边地区的更新保护一直缺乏明确方法.本文以成都的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和历史街区的风貌协调区等相关概念,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提出过渡空间的概念及划定依据,通过对三个时期(1968、2000、2020)历史街区过渡空间的形态演变研究,以期为城市更新及历史街区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1259. 成都名城保护工作演进、转变与展望
摘要: 本文回顾梳理了1949年以来,特别是自1982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后,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历程,其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完善、创新的过程;对成都名城保护工作三十多年来的工作进展、保护思想与方法、制度保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成都名城保护工作总体趋势呈现三大转变,即保护体系从法定要素向全要素保护转变、文化认识从重视历史文化向文化演进整体审视转变、保护手段从单一保护向保护发展协调转变.基于成都名城保护工作的转变趋势,对未来进一步完善的可能路径和方法进行展望.
提交时间:2021-09-25
1260. 成都市中心城区存量空间城市修补策略探析
摘要: 城市修补作为中央推行的新理念与新举措,以治理"城市病"、补足城市短板、改善城市综合人居环境为目标,对引导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与空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成都来讲,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显现、空间资源日趋紧张等我国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成都市亟待采取和贯彻城市修补这一适应城市发展转型期的新理念与新举措,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中"找问题、还欠账、补短板",使城市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之中.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存量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城市现状的全面摸底和对城市发展特征的分析判识,探索新时期背景下成都城市修补工作的开展思路与策略,以期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城市修补工作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