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381. 日常生活视角下城中村空间生产研究——广州石牌村案例

    摘要: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和社会关注热点.选取广州城中村石牌村为案例,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运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关系以及德赛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探讨居民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对抗由政府自上而下构建的空间表征,创造出具有反抗性的表征空间以及其意义.研究发现:(1)城市低收入人群租用石牌村村民宅基地上的自建房非正规空间,二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制"了由政府主导的城市绅士化现象,产生了城中村廉租房的表征空间,丰富了城市的住房供应体系;(2)居民把石牌村原本功能单一的街巷空间"用作"娱乐休闲、储存以及生产空间,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商铺进行充分的运作,达到使空间为其日常生活服务的目的;(3)外来人口和村民对石牌村空间的利用,"重塑"了其人口结构、生产生活模式和空间形态,将原本的传统岭南村落重新塑造成为为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生活生产一体化的居住区.

    作者:

    黄海燕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82. 日常都市主义对城市意象感知的启示——以广州越秀区为例

    摘要: 提倡以人为本的城市观以及日常都市主义的兴起引导规划师将关注点重新聚焦向日常生活,广州越秀区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城市意象感知需要建立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本文基于日常都市主义的理论视角,提出建立日常视野下的城市意象感知,并以广州越秀区的市民认知调查为实证,借助网络问卷收集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城市的真实感知,归纳并对比市民的整体宏观的城市意象和日常生活的城市意象,文章认为,整体意象客观存在并指向城市特色感知的同时,微观日常生活需求也指向值得关注的日常城市意象,而这日常意象恰恰与城市作为生活空间相关,是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质,契合当下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

    作者:

    陈丹彤;王世福;邓昭华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83. 日本乡村振兴共建共享的经验及启示——以越后妻有地区为例

    摘要: 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当下中国乡村建设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缺少内生动力.日本乡村振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乡村共建共享已逐渐成熟和完善.本文以日本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越后妻有为研究对象,回顾其乡村振兴历程,总结共建共享的经验,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借鉴.

    作者:

    古颖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84. 日本城市更新安全规划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 当前中国已经由"乡村中国"进入了"城市中国","城市更新"成为空间发展与治理的关键词,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逐渐增多,城市面临的公共安全事件数量和类型多,确保城市安全设施落地并发挥功能愈发重要.政府组织编制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存在可实施性不强,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不清,防灾设施由总体规划向详细规划传导机制缺失等问题.如何结合城市更新的项目,落实防灾设施,形成综合防灾网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城市更新起步较早的日本,梳理其在城市更新下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划编制、建设管理、政策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对比我国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方面的不足,提出中国在城市更新中应创建安全规划制度、探索安全规划的编制方法,以及保证安全设施落地需要简化审批程序、财政支持、容积率奖励、强化多元主体协议制度等保障制度.

    作者:

    刘荆;邹亮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85. 旧城中心区线性滨水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海口市海甸河两岸为例

    摘要: 旧城中心区集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曾经是功能聚集的中心.但随着城市新区不断建设拓展,部分功能向新区转移,同时旧城中心区则面临着空间环境品质低、服务设施老旧等问题.空间消极利用、设施匮乏、环境品质较低、缺乏连续性等是当前旧城中心区滨水空间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国内外线性滨水空间品质提升的经验总结,提出旧城中心区线性滨水空间品质主要以"质"的提升为主,"量"的优化为辅,以最小化影响现状环境为原则,提升的基本要素包括连续的公共空间、完善的配套设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地域文化,并且结合海口市海甸河两岸提升规划实践,基于对现状问题的分析从宜人、连续、点睛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品质提升策略,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以期为提升空间品质的旧城中心区滨水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

    徐妍;王世福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86. 旧城社区空间微更新可行策略研究

    摘要: 在我国城镇化由快速发展转向稳定时期,高质量发展思路深入至国家各个角落.城市更新成为城市生命体中不可或缺的生长、代谢活动.微更新方式是实现旧城特别是传统风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维护历史风貌同时,有利于维系居民生活,延续社区生活场景.从济南市上新街的社区调研入手,在制订"分类、渐进、精细"更新方案同时,筹划自下而上推动更新实施、长效保障机制,形成多维参与式旧城社区微更新策略,为该地区活力再现、有机生长提供动力.

    作者:

    边克克;王芳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87. 旧工业区更新项目的外部空间环境质量研究

    摘要: 目前关于旧工业区更新改造项目的相关研究多侧重改造前的保护与利用,对更新改造投入使用后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从使用者感知角度对外部空间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较不多见,本文尝试从外部环境是否满足空间使用者心理行为需求的角度来测度旧工业区更新改造后的效用.以上海9个旧工业区更新项目为研究对象,依据旧工业区原有的空间布局方式和环境特征归纳出两大类十小类的空间类型,通过问卷调查和SD语义分析法把握空间感知者对于旧工业区更新项目外部空间更新后的心理评价,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外部空间的氛围、空间和特色三个因子,再以此为基础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各空间类型进行再归类,分析空间感知因子对感知者的停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旧工业区更新项目外部空间环境塑造建议.

    作者:

    李灿;王骏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88. 时空演变视角下湿地生境评估方法初探——以杭州大江东江海湿地为例

    摘要: 基于时空演变视角,以杭州大江东江海湿地为具体研究对象,在认识其湿地的形成历史和现状特征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和要素三个层面展开系统性的湿地生境评估.通过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呈现江海湿地的"成长"历史,主要对湿地的类型和大小、植被覆盖度、植被健康度三个重要因素进行评价,并在空间上进行可视化表达.评价所呈现的结果识别了湿地生境的整体演变状况和空间上的差异化演变特征.研究结论面向实际保护和管理工作,在具体空间和要素内容上提出精准指向的问题揭示,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作者:

    郭崇文;吴框框;金倩慧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89. 时空行为视角下南粤古驿道沿线功能建构探析——以中山岐澳古道为例

    摘要: 在《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各地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处于摸索与进展相并行的状态,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央视纪录片、文创大赛、研学旅行、三师下乡等一系列围绕古驿道的活动事件也正高涨推进.抛开规划话语与大IP光环,日常状态下的南粤古驿道呈现怎样的时空活动特征,其沿线空间在规划介入后是否进行有效的功能建构,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本文以中山岐澳古道为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对南粤古驿道沿线活动的时空特征与群体特征进行分析,试图从时空行为视角探析古驿道的功能建构特征,具体表现为:岐澳古道城区段正由一个以日常生活为重心的消费中心转向多元复合的消费场所;五桂山段凭借资源禀赋带来了正向的功能外部性,但基于古驿道文化的郊野休闲游憩功能有待提升;三乡段则充当着一个传统乡村社区的生活消费空间角色,发展动力仍然缺失.研究最后对古驿道的功能建构进行了规划反思与策略应对,为推进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路径.

    作者:

    梁雯敏;赵渺希;许君正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90. 时空行为视角下的精细化社会空间分异格局——基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实证分析

    摘要: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空间分异是城市管理中的重要议题,传统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聚焦居住地,忽视了人的日常活动,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多源数据使得从时空行为视角出发对社会空间分异进行更精细的研究成为可能.因此,本文将选取社会阶层丰富的广州为案例地,以房屋租金和受教育程度两个指标分别表征居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结合通过手机信令数据获取的居民活动轨迹,展现了一天内不同时段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分异格局.研究发现夜间经济地位分异的圈层格局明显而日间分异不明显,社会地位分异格局日间与夜间呈现相似的格局,此结论表明,以往的居住空间分异在某些方面能够体现真实的社会空间分异,而在某些维度会错误地估计社会空间分异,因此需要更精细化的、同时考虑时间和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来提高城市管理的针对性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作者:

    张济婷;周素红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91. 时空视域下的广州南沙新区控规评估研究

    摘要: 目前我国规划编制与管理逐渐步入国土空间规划时代,规划科学性与权威性进一步提升.控规作为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中的详细规划层面,在城市外部环境快速变化与内部不确定因素逐渐积累下,当前控规在实施与管理中普遍存在"规划目标-现实发展-未来需求"三者间强烈矛盾,即规划实施不平衡、规划适应不充分问题突出.笔者结合广州南沙新区黄阁控规案例,聚焦规划时间发展序列,构建"过去规划符合性-现在规划实施性-未来规划适应性"的控规评估时空体系,进而全维度考察控规实施效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控规更为科学合理地指导城乡建设与管理,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作者:

    唐升;叶国风;刘静雅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92. 时空视角下城市单元更新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昆明市实践为例

    摘要: 城市更新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和区域性,并贯穿了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而传统的以三旧改造为代表的城市微更新缺乏对时间、空间和区域的统筹考虑;其虽然解决了局部问题,但往往由于缺乏高纬度的时空考虑,往往导致新的问题的产生.城市更新着眼于区域的整体发展,是城市的综合战略,无论是在内容、动因等方面更具深一层的意义.笔者结合在从事地方城市更新改造工作的实际经验和对成功案例的学习借鉴,通过对城市微更新和城市更新的比较,对城市更新从微观到宏观,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从局部到区域,从片面到系统的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提出了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能更合理更完善的解决城市发展的时空问题,以供同类地区参考.

    作者:

    高霜;王治;吉晨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93. 时空间行为研究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 在中国城市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传统蓝图式的城市规划方法容易忽视居民的日常生活,对人的多样化需求不够重视.基于西方时间地理学理论的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一种有力工具,致力于从微观视角解读人类活动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探究行为的时空制约机制和个体差异化需求.本文综述了十年来时空间行为研究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梳理了时空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对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在智慧城市管理、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设施规划中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研究表明,时空间行为研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广泛,在探究特定地域、特定群体如儿童、女性、老年人等的需求方面具有优势,但也面临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考验.

    作者:

    张迪新;贺永;肖求波;加晨琛;王威然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94. 时间维度下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研究——以南京市四大保障房片区为例

    摘要: 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房居民而言尤为重要.本文以南京市四大保障房片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时间维度下设施配置的窘境,包括供给结构重构、规划建设运营脱钩及需求结构改变三方面的变化.在时间维度下对保障性住区人口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存在阶段化、老年服务设施需求大、外来人口服务设施需求大的特征.最后,针对设施需求特征提出在时空演变视角下保障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按需"分时"配置,考虑人口流动性提出弹性预留的用地供给方式,针对已建区形成集中分散型设施布局模式,新建区建议形成强核集中型布局模式.

    作者:

    袁俊林;汤林浩;姜博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95. 昆山市近郊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研究

    摘要: 随着快速城镇化的发展,城市郊区以安置小区为主所形成的新型社区已成为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界标,并将长期存在.昆山市依托开发区体制发展,经历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城郊地带剧烈的空间变迁,在城郊、镇郊等地形成了一个个失地农民安置而居的新型社区.然而,这一特殊情境下的新型社区具有"混住化"的人口结构特征,本地失地兼业人员与外来流动打工人员混居,面临着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匮乏、基础性需求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这也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品质,所以,如何有效的配置此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加大关注、深入研究.本文以昆山市为例,研究其城镇化进程中所形成的近郊新型社区及其特征,并以此为底,分析其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失衡问题及成因,继而从设施供给体系精准化重构、基于多种路径的设施优化两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同类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提供积极参考.

    作者:

    汤淑星;唐果山;邱毓敏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96. 昆山高质量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研究

    摘要: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背景下,随着城际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长三角城市群已进入转型提升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域交通正朝着一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昆山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如何在新时期的发展态势中继续保持交通条件的比较优势,实现与苏州、上海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支撑城市转型升级与竞争优势,适应城市交通机动化与多样化发展诉求,是当前阶段紧迫而又具有挑战的重要任务.在沪苏昆交通一体化现状分析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昆山高质量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对策建议.

    作者:

    杨柳;蔡润林;肖飞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97. 昆明老城核心区翠湖的整治提升方法探寻

    摘要: 在中国的城镇化由快速增长阶段迈向城镇化稳定阶段的背景下,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以及高品质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老城核心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亟需整治提升.论文以昆明老城核心区翠湖为研究对象,试图将城市历史景观法、百度地图法与以文赋形法应用到翠湖的整治提升过程中,通过历史性城镇景观法系统梳理翠湖的"时空"资源要素,通过百度地图法为翠湖功能的更新置换提供定量与定性的支撑,通过以文赋形法将翠湖的文化要素加以总结提炼并植入原有的空间之中,从而提升老城区存量空间的景观风貌.论文试图尝试改变以往单一的方法在老城核心区整治提升过程中的应用,而是采用方法体系有针对性性的来解决老城核心区整治提升过程中面临的多元化的难题,以期为中国的老城核心区在方法的选择和理论结合实践两个方面提供宝贵的经验.

    作者:

    邓林森;马珂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98.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线城市的空间形态研究——以临清为例

    摘要: 京杭大运河贯通了中国最为重要的东部地区,山东地域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的重要区域,有着丰富的城市建设史.明清时期山东城市的发展趋向成熟,也是山东运河城市发展的高峰期和繁荣期,其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超越了前代.城市空间形态是反映城市发展过程的重要表现,也是多学科参与研究的对象.本文以运河城市临清为例进行探讨,运河作为临清城发展的纽带,与临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希望通过对明清时期临清城发展的背景研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交通、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总结出临清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析临清城市内部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主要有边界、街巷结构、功能区划布局与标志物的形态特征.理清临清城市发展的主要脉络,发现其空间规律,为当今运河城市建设提供思路.

    作者:

    刘洁君

    提交时间:2021-09-25

  • 1399. 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要素识别及评估体系探析

    摘要: 本论文首先对现阶段我国文化遗产廊道资源评估体系及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然后依据各类遗产的评价特点,结合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及专家打分法对明长城沿线资源要素价值因子进行赋分,并计算权重,建立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物质遗产要素两大类的完整明长城遗产廊道资源评价体系.其次,以偏关段明长城为例,对沿线58处物质景观资源进行评价打分,并针对不同等级的资源从遗产廊道构建角度提出相应保护策略.论文通过构建详细的评估因子和量化指标,确保明长城及沿线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后续遗产廊道空间格局的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

    李文璇;曹象明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00. 景区边缘旅游地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辨析——以阳朔县为例

    摘要: 边缘型旅游地研究是旅游规划与区域旅游地理研究新热点.研究针对景区边缘型旅游地的内涵界定、外延扩展及其所涉及的概念进行探讨,结合中外景区边缘型旅游地在空间研究方面的实际状况,分析了景区边缘型旅游地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制,为构建合理的景区边缘型旅游地空间结构寻求途径和方法.

    作者:

    刘旭;刘婷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