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1441. 武汉市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探索实践

    摘要: 本文系统研究既有规划标准体系构建逻辑,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武汉构建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技术思路.首先梳理收集目前武汉市在用的各类规划编制及管理技术标准,分析了技术标准总体特征及问题,然后分类别、分层次、分对象搭建标准体系框架,制定标准体系表,最后提出相应的标准化工作建议.

    作者:

    牛伟伟;钟华;黄新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2. 武汉市跨长江通勤人群居住及就业地分布研究

    摘要: 随着城市的扩张、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的逐渐完善,两岸的联系逐步加强,一些沿江城市出现了"跨江通勤"现象.通过手机信令数据,以武汉为例,识别人群的职住地,筛选出具有跨江通勤行为的人群,对"跨江通勤"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跨通通勤人群的工作地和居住地存在沿江集聚的特征,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江南和江北有所不同,受工作岗位分布的影响较大.此外,城市外围的高端工业园区及机场等大型设施会引起远距离的"跨江通勤".

    作者:

    王海任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3. 武汉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

    摘要: 随着高架路桥的不断兴建,高架桥下空间作为城市灰空间大量出现,对城市景观、生态和土地利用产生较大影响.在保证城市道路基本通行功能和绿化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桥下空间,对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推动精致武汉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首先摸清武汉市主城区现状高架桥的基本情况,对数量、类型和桥下空间的现状特征进行调研与梳理,然后对标国内外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优秀案例,立足发展实际,明确武汉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目标和原则,最后提出空间利用分类及适用条件,对普通路段和特殊路段高架桥下空间开展相应的利用策略及实例研究.

    作者:

    徐莎莎;何倩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4. 武汉里份社区老年人交往空间特征及改造建议——以三德里、汉润里等社区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由于念旧情结、社会氛围变化等原因,老年人已经成为城市老旧社区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过程中,考虑到人的社会性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情况,除了扶手、栏杆等基础设施外,也应当考虑老年人交往空间的营造.在众多老旧社区中,武汉里份社区较为特殊,其历史悠久、人员复杂、空间独特,老年居民的交往情况与需求也具有特殊性,具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对里份社区老年人的交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交往空间的分布、环境及设施特征,总结现状问题,并发现这些空间特征及问题是由于当前社会背景、老年人特殊属性、建成环境及社区管理等因素造成的,并基于此在空间、设施及管理方面提出对里份社区老年人交往空间改造的建议.

    作者:

    赵东昊;李豪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5. 武汉里份遗产社区的地域特色及保护发展策略

    摘要: 里份(又称"里分")是武汉市近代特色民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保护意义,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极大挑战,有必要对武汉里份的地域特色及其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首先,解析"遗产社区"的概念,分析国内外典型遗产社区开发保护实践模式,为武汉里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然后,梳理里份的历史沿革,并重点从"社区博物馆"和"社区生活馆"两方面,阐述里份近代以来所形成的遗产空间特色和社区人文特色,以此作为未来发展中武汉地域特色保护的重点内容.之后,将遗产社区理论经验与里份独有的地域特色相结合,提出针对武汉里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①完善保护制度,倡导全民参与;②保护原始肌理,分类改造利用;③延续生活气息,注入新生活力;④重塑公共空间,促进邻里交往.最后,总结并对未来遗产社区研究提出展望.

    作者:

    李月雯;郭祖源;杨满场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6. 殡葬设施布点规划的多规融合问题与对策——以杭州萧山区为例

    摘要: 在全域、全要素的管控指引下,对殡葬设施如何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进行探讨.从殡葬设施自身的属性梳理出发,分析空间规划管控要求下殡葬设施布点的问题与困惑,进一步明确殡葬设施的规划属性,包括用地规划属性、禁建区范围内的建设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城市开发边界、土地利用保护、生态保护、文物保护、地质灾害预防、景观风貌管控等空间管控规划的协调,剖析殡葬设施在多规融合、协调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从而建立以多规衔接为基础的殡葬设施科学规划布局体系.

    作者:

    宋文松;曹亚玲;齐季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7. 民国上海华界建港规划实施困境研究(1927—1937年)——基于"制度供给—制度失效"的视角

    摘要: 1927—1937年是近代上海发展的黄金时代,上海特别市政府曾制定了宏大的大上海计划,新商港计划为其中重要部分,但却未能实施.本文以实地调查和历史地理分析为基础,以港口规划、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等为基本历史资料,详细叙述了1927—1937年之间上海新商港的规划与建设历程.对影响港口规划与建设的部分经济社会背景和制度环境变化进行分析,解释了上海港口规划的实施困难的制度原因.研究发现,事权与财权错位,严重影响了当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少强势的主导者,沉没成本巨大的港口建设难以推进.

    作者:

    姜浩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8. 民族村寨传统人居环境的"适应性"重构探索——以马尔康市松岗村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地区传统村寨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益凸显:许多民族传统村寨日渐衰落,其传统居所与现代生活需求不相适配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民族村寨面临着日渐式微、岌岌可危的发展困境.在民族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的冲突之间,民族村寨传统人居环境的重构应该遵循何种路径?本文以马尔康市松岗村为例,从人居环境适应性的角度出发,针对民族村寨重"实体"轻"环境"、重"商业"轻"生态"的发展现状,通过梳理民族村寨与人居环境间的联系,解析民族村寨人居环境3个子系统的各自特征.由此提出相应的适应性重构策略,并结合阿坝州羌族藏族自治州松岗村保护更新实践,探索新的能够提升民族村寨传统人居环境的更新策略,尝试为民族村寨的保护更新提供思路引导和方法借鉴.

    作者:

    何仕轩;杨瑞鑫;彭招铜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49. 民生视角下河谷城镇居民安置点选址论证研究——以四川泸定县新城居民集中安置点选址论证为例

    摘要: 城镇化进程和新城建设过程中,选择适宜的居住用地、对原住居民进行集中安置往往不可避免.然而,出于经济效益等因素的考虑,居民安置点位置选择的出发点大多仅停留在保障地质安全等层面,忽略了安置居民日后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获取是否便利、出行是否便捷、就业条件是否有利和环境质量是否存在负面干扰等民生问题,或者对此缺乏较为系统的利弊分析.对于此类研究和实践的欠缺,在受河流、地形等自然要素限制强烈的河谷型城市的安置点选址中更加突出.本文从民生视角切入,以民众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构建了以生活便利性、交通便捷性、就业支撑力和环境舒适性共四方面组成的论证内容,并且从两个不同的时间维度考量的居民安置点合理性的论证框架.同时应用该方法在四川泸定县新城居民集中安置点选址中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近、远期的时间维度上对四个论证内容都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定性的论证结果,从而为当地管理部门和安置居民后续的相关决策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作者:

    罗秋月;侯人仁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0. 气候变化与灾害背景下安全韧性城市策略研究

    摘要: 以气候变暖和极端事件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给城市和人类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威胁,同时也从多个方面影响着人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韧性城市的概念自提出以来便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的典范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作用在于通过提升城市的抗灾和适应能力降低气候变化和灾害对城市的不利影响.目前国内在韧性城市的概念、发展阶段和应用上有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但尚未整合出系统性的框架来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基于此,文章从韧性城市提出的背景和发展需求入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方法和治理体制两方面构建系统性研究框架,并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我国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构建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安全韧性城市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

    薛天泽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1. 水域影响下的村镇聚落体系整体结构优化——以汉川市为例

    摘要: 为系统的研究村镇聚落体系的空间特征,选取湖北省汉川市全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国土空间用地数据及村镇统计数据,以Arcgis10.2为平台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索汉川市村镇聚落体系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及其与水系的关系,并针对不同水域影响下的聚落体系优化模式.研究表明,汉川市因水域形态的差异造成了等级、职能、空间结构特征以及规模、密度、形状形态特征的空间分异,进而形成了河流、沟渠、湖泊三种情景的聚落体系.研究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中心集聚的原则提出轴向非均衡、网格均衡和中心均衡三种聚落体系优化模式,为村镇聚落体系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作者:

    郑有旭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2. 水敏性城市设计探索与实践——以鄂州市为例

    摘要: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出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水资源作为维系生态系统的首要条件,对于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水敏性城市设计内涵解析,从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将水敏性城市设计理念融入鄂州市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并提出从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特色风貌营造、水生态修复及循环利用、实施管控四个方面,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循环利用,以期对后续规划、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

    程望杰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3. 水网地区都市近郊新市镇城市设计实践——以苏州平望新镇区为例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都市区域的不断发展,都市近郊型城镇结合城区外溢产业注入及交通基础设施延伸等有利条件,开始规划建设新市镇.本文以苏州平望新镇为例,分析了水网地区都市近郊型城镇所面临的特征问题,从定位研判、空间布局、交通组织、设施配套、文化彰显等方面探讨该类型新市镇的城市设计方法,以期对同类型小城镇规划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

    赵元元;马一星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4. 水资源承载力视角下郑州市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多、资源匮乏、生态危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资源环境与地区经济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和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已成为资源环境问题特别突出的地区.本文以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且水资源匮乏的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将水资源作为资源—经济产业—生态环境复杂巨系统的一个特殊因子,基于2017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水足迹方法及公式计算郑州市各产业经济效益与水量供需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科学合理城市各产业用水量计算模型及评价标准,评价了2017年郑州市三产及各类产品实际水足迹状况及其经济效益等情况,从水资源承载力、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调整地区产业结构配置,为城市各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作者:

    韩伟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5. 永川区建设用地演变驱动机制分析

    摘要: 研究永川区城乡建设用地的演变对于促进永川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推动重庆市"一圈两翼"空间格局的明确都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永川区201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数字高程遥感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永川区城乡建设用地演化过程中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交通条件等驱动因子影响较大,此外还受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民生利益等政策与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发展.最后,本文在规划层面上提出,规划需要充分了解到各种影响因素的特征,从而掌握用地演变发展的规律.才能理性、科学地对规划方案进行指导、优化.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把握住用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兼顾其他影响因素,在上位规划政策的指示下提出科学的措施.

    作者:

    段昀孜;李旭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6. 江汉平原县域古树现状特征及保护利用研究——以孝感市孝南区为例

    摘要: 研究江汉平原县域古树的现状特征能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村的乡土文化复兴、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对于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有积极意义.本文选择孝感市孝南区为研究范围,利用GIS技术分析古树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与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耦合性分析并分类,结合现场实地踏勘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古树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策略.结果表明:①孝南区古树镇际分布不均衡,空间上呈多核心聚集态势;②古树分布受地形、水体、城镇生活圈等因素的综合影响;③依据所处环境可将古树分布分为城镇镇区型、耕地地区型、村湾社区型三类,城镇镇区古树保护利用需综合构建城市景观、积极利用生态指标;耕地地区需保持古树已有生态的稳定性、适当开发经济效益;村湾社区可将古树融入乡村历史文脉,传承乡村地域精神.

    作者:

    耿虹;刘畅;时二鹏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7. 江苏重点中心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江苏重点中心镇逐渐显现出吸引力不足、公共服务功能滞后、城镇发展过于依赖工业推动、老镇破败新镇粗放发展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对"重点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理解有所偏差、差别化发展应对不足、城乡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自然地理要素作用、体制机制改革滞后限制了城镇功能发挥等.本研究从现阶段江苏重点中心镇发展出现的问题出发,重新梳理了现阶段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认为重点中心镇应当成为满足新时代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以重点中心镇为服务服务中心打造乡村美好生活圈.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现阶段持续推进重点中心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者:

    阎欣;徐海贤;侯冰婕;高湛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8. 沈阳市田园综合体培育建设潜力评估分析

    摘要: 在十九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田园综合体作为广大农村地区旅游发展的创新空间载体,在农村经济领域备受关注,并在中国南方城市得到了快速推进.然而中国北方城市的田园综合体由于旅游资源分散且挖掘不充分、旅游品牌效应不足等多种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的发展.本文以沈阳市田园综合体培育建设的潜在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影响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因子入手,从景观性、乡村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构建田园综合体潜在发展预测模型,力求对沈阳市田园综合体潜在发展区域进行定量化和科学化的研究,提出十大乡村群组团重点培育田园综合体,并提出发展建议.

    作者:

    侯莹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59. 河流水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以鄄城县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为例

    摘要: 河流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关系到城市污染物控制指标的实现.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原来的自然生态本底特征,多数河流存在着水域生态空间被挤占、水质恶化、河道行洪能力差、水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因此,加强城市河湖综合治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重构城市河流水生态迫在眉睫.本文以鄄城县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阐述了河流水生态构建的具体思路、策略,旨在为城市河道建设、构建良好的河流水生态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

    孙一惠;于善初;戚聿秒;马红卫;邵运贤;张晓飞;肖庆锋

    提交时间:2021-09-25

  • 1460. 河谷型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探析——以四川省德格县为例

    摘要: 河谷型城市普遍具有独特的山水景观,也孕育出丰富的地域文化,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局促的空间资源又常制约其发展,如何整合资源环境要素,优化城市空间关系,是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河谷型城市的空间特征和发展困境,提出相应的空间设计策略,并以四川德格县为例,从空间优化、产业提升、生态安全、文化传承四个维度,解析河谷型城市资源要素整合优化的实施途径,为其他此类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

    郑龙冠;彭劼;骆思敏;叶育成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