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1421. 杭州市轨道交通站点慢行接驳改善研究
摘要: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环保集约等特点,在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骨干作用.然而轨道交通站点的直接覆盖范围有限,轨道交通系统必须与交通接驳系统一起形成完整的轨道出行链.目前杭州市对已开通的轨道交通站点配置了接驳设施,其中慢行接驳设施的不完善已成为整个接驳系统的短板和市民关注的重点.本文将结合杭州轨道交通慢行接驳设施现状调研,从前期规划设计、建设实施机制、后期运营管理等角度出发,分析杭州轨道交通慢行接驳设施配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1422. 杭州未来科技城重点区域生活空间设施研究
摘要: 杭州未来科技城是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列为的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近年来,随着阿里巴巴、海创园等优秀企业园区集群式发展,人口引进速度远超过城市建设预期,且人口呈现出年轻化、精英化、国际化趋势,导致生活空间设施问题不断显现.研究以杭州未来科技城重点区域为样本,对科技城已建、在建、未建商业设施进行梳理,通过量、质、位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并基于国内外案例,通过对未来科技城居民、阿里等企业办公人群需求的调研,尝试在地方配套标准的基础上,按居住性配套设施、办公性配套设施两种分类,提出基本型、提升型服务配套标准,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实施策略,促进城市生活空间设施均等化、多元化全覆盖,为地方政府实施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满足人才发展、社会发展新需求.
提交时间:2021-09-25
1423. 杭州良渚文化村社区营造中的韧性社区实践
摘要: 在本次应对新冠疫情的防控中,社区成为疫情阻击战中最重要的末端.如何高效组织社区资源、有效动员社区参与,是疫情攻坚战的基础.作为一个社区资本丰富、自组织活跃和社区自治相对成熟的社区,杭州良渚文化村在社区战疫中展现的守望相助的邻里互助关系,对社区防疫行动和疫情常态化管控中的社区恢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从社区营造实践的角度,通过对良渚文化村社区战疫行动的梳理和社区营造过程的回顾,探讨社区营造作为提升社区韧性的路径手段、基本要素和实践方法,总结社区韧性的构建需要建立社区认同基础、培育丰富的社区资本、建立成熟的协商议事机制.
提交时间:2021-09-25
1424. 杭州运河流域水环境空间治理新角度
摘要: 以流域作为污水治理的研究区域,可以更好地协调城市发展、人口集聚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流域水环境容量作为规划的技术手段可以统筹考虑流域污染源的削减目标、优化运河流域的污水系统空间布局,弱化行政区划界限.研究把污水厂的空间分布对水环境空间治理的影响作为制定规划方案的重要前提,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优化运河流域污水系统格局,促进城市的空间治理水平.研究提出除塘栖污水厂外,运河流域现状污水厂的扩建需要在流域水质提升和污染源削减下综合考虑.特别是余杭塘河沿线的水环境容量余量有限,不建议余杭塘河沿线新建污水厂,城北区块可以利用现有的流域水环境容量余量新建污水厂.研究建议将水环境容量作为污水空间规划的推荐技术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高质量人居环境.
提交时间:2021-09-25
1425. 杭州都市区空间形态演变及区域空间治理相关建议
摘要: 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跨越市级或省级行政边界的空间治理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杭州都市区的空间格局正逐步成型,本文通过梳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镇化发展和都市区生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总结提出杭州都市区空间形态存在的行政区划偏心、相对均质性、多方向复合性等鲜明特征;总结提出当前形势下杭州在区域空间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杭州都市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建议聚焦TOD、聚焦生态、聚焦交界地区,明确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地位,发挥空间规划在都市区发展中的统筹引领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1426. 杭州都市圈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研究
摘要: 区域协同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都市圈是我国城镇化总体格局中承上启下,实现大中小城市(镇)有效均衡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乡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宜居度的关键环节.市政基础设施作为杭州都市圈区域协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体制机制、专业复杂繁多和可借鉴内容较少的同时,也面临着从区域、部门到市场对协同的需求强烈等机遇.因此,有必要摸清市政基础设施要素的流动发展规律,从区域竞争走向区域协同,激发协同的效益,建立区域责任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区域层面市政基础设施统筹.研究针对供排水、能源、通信和环境卫生等四类不同的市政基础设施,分别从设施供需现状和政策措施现状两个角度,按照杭州市域、都市区和都市圈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了解市政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同时结合对区域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提出存在的问题.随后按照超前规划、统筹布局、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区域规划统筹方案,从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线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接壤区域基础设施统筹和基础设施机制统筹协调等四个方面提出研究对策.
提交时间:2021-09-25
1427. 构建多元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探讨与研究——重庆市独立书店与公共图书馆使用调查报告
摘要: 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独立书店由购书的场所逐渐转变为人们阅读、交流的场所,独立书店正日益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共图书馆相辅相成.书店虽然是商业设施,实际意义上确承担了部分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本文以不同人群对独立书店/图书馆的使用、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及独立书店和图书馆自身功能、空间上的差异为切入点,以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书店本体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人群对文化设施的选择偏好,以及独立书店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在目前公共图书馆发展不足,邻里级公共文化设施普遍缺失的情况下,在社区/街道邻里中心探索通过对独立书店的扶持或寻求公共图书馆与独立书店的合作发展,不失为完善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一种尝试.
提交时间:2021-09-25
1428. 构筑城乡"全域统筹—功能复合"绿色空间体系——英国伦敦绿网战略规划案例研究
摘要: 在生态文明价值导向下的城乡规划实践中,绿色开放空间是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本文以伦敦绿色空间网络战略规划为例,基于伦敦城市发展历史演变及问题,从自然景观特征分区、多功能导向分析、空间布局、可持续管理四个方面阐述规划方法与策略.该绿网充分挖掘和利用了生态自然本底特征及人文资源,构筑了一个城乡全域统筹、承载复合功能、满足多元需求的开放空间体系,为适应气候变化、传承历史文脉保持景观风貌特色、促进居民健康生活、自然资源公平可达提供了空间框架.对于提升我国绿色开放空间服务品质和均等化水平、探索新型美丽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园城市建构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1429. 枢纽型轨道站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苏州8号线工业园区站为例
摘要: 在"新基建"的背景下,轨道交通呈现投入规模大、增速稳健的趋势.由轨道交通带动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将为城市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枢纽型轨道站作为城市的重要门户,其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更为复杂和重要.本文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存问题入手,针对功能、空间、交通、环境四方面提出适宜枢纽型轨道站地下空间的规划策略,并以苏州8号线工业园区站为例,基于"功能复合聚集、交通立体成网、接驳无缝衔接、空间特色宜人"的规划思路对枢纽站核心区进行一体化设计,进一步论证上述规划策略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期对未来枢纽型轨道站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
提交时间:2021-09-25
1430. 枢纽机场工作区的发展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国内临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枢纽机场及其周边地区正逐渐从单一的运输功能转向复合的航空都市功能.机场工作区呈现出复合开发的趋势,突破传统的机场管理和运营保障等内部功能,成为港产城融合的先导地区.文章对比总结六大国际枢纽机场的工作区发展特征,认为国内枢纽机场工作区的发展思路应该转变.并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工作区为例,从功能构成、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塑造、建设运营模式方面介绍新型工作区的的规划提升策略,以期为国内其他枢纽机场工作区规划提供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1431. 柔性城镇化模式的验证及思考——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农牧民城镇化为例
摘要: 中国的城镇化模式仍以专业化就业和向城镇一次性固定迁移为主,以兼业与流动性为特点的柔性城镇化模式并不适用于广大地区,但存在于特定环境的特定地区.本文以新疆伊犁为例,挖掘柔性城镇化的内涵,探索相关规划措施,为中国其他地区的城镇化路径选择提供借鉴.在伊犁这一特定语境下,城镇化需要保持一定的柔性,以满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目标要求.其次,伊犁的农牧民具有冬闲兼业和就近流动的特点,并受教育水平和民俗习惯的影响,难以克服城镇化的高门槛,大规模进城进镇并不现实.所以,建立契合伊犁自身特色的柔性城镇化模式,提高农牧民城镇化质量,避免盲目追求高城镇化率而影响社会稳定,才是伊犁州直农牧民城镇化的正确道路.为此,伊犁州直农牧民城镇化需要在有序稳步推进人口市民化为总基调的基础上,针对农民、农区牧民、牧区牧民等农牧民的差异性,提供不同的城镇化引导方案,制定不同的公共服务配置模式,规划不同的富民增收途径,以稳定有序推动农牧民城镇化.通过伊犁案例可以发现,柔性城镇化的前提是特定的政策环境和地方差异性,其内涵是以人为本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而非高城镇化率,其路径在于针对兼业和流动性特点制定城镇化保障措施.
提交时间:2021-09-25
1432. 柔性理念导向下的城市更新路径探索——以南京江北新区城市更新为例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历了多轮城市更新实践,从最初政府主导下的物质空间更新,向目前兼顾"美好生活"与城市活力提升的多元共享发展转变.从实施层面来看,由于更新改造对象的复杂性进一步提升,在改造方式、资金运作和相关主体协调上必然面临更多挑战.本文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探索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引入柔性理念,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系统性的"柔性"方法和措施,实现城市局部地区"有限目标"的更新改造,并尽量兼顾政府、市场、居民的利益诉求,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提交时间:2021-09-25
1433. 核心区胡同停车治理探索——以方家胡同为例
摘要: 城市更新背景下,思考核心区胡同停车共性与差异性.以方家胡同停车治理为例,通过落实以人为本,重新把握胡同尺度,对目前相关道路技术指标进行创新,提出收缩车道、单停单行、微型车位、停车划线、设置物防、共享车位等几个方面改造策略,优化方家胡同的停车秩序.总结停车改造策略在实施层面,面临的多种现实困境.同时展望未来,对方家胡同停车治理提出优化方向.
提交时间:2021-09-25
1434. 步行便捷度绩效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摘要: 城市步行空间的便捷性是提高步行行为发生效率的关键所在.在我国以"车本位"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发展背景下,机动车占据城市道路空间,阻碍了城市步行道路空间的发展,城市居民步行出行频率低下.本次研究引入绩效理念,探索城市交通规划的便利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对步行便捷度的影响成效.基于重庆市典型的城市步行网络规划数据,采用GIS最小抗组的分析方法,从城市路网规划、公共交通站点的布置,城市功能POI的分布三种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了重庆市沙坪坝区和南岸区两类不同区域的步行环境对步行便捷度的影响,为城市快速化发展背景下的步行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论发现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大小,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布置的合理性以及城市功能POI的分布密度能够显著提高步行便捷度绩效.最后对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和慢行系统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提交时间:2021-09-25
1435. 武汉市主城区城市绿地公正性测度与优化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我国对于公平性关注也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充分"是效率问题,"不平衡"则是公平问题[1].城市绿地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其配置公平性与人居环境质量紧密相关.目前国内对于城市绿地公平性研究多集中于数量和可达性研究,研究指标多为城市绿地数量、面积、等级及公园绿地可达性,对于城市绿地质量以及城市绿地与人口空气污染暴露强度耦合研究较少,对于弱势群体环境公正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GIS、SPSS、Fragstats软件构建综合考虑环境收益(城市绿地数量、城市绿地质量)和环境负担(人口空气污染暴露强度)环境指数测度模型,并将环境指数与弱势群体进行空间比对研究,其结果对优化武汉市城市绿地公正性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提交时间:2021-09-25
1436. 武汉市分区城市设计编制思路探索——以青山区分区城市设计为例
摘要: 近年来,武汉市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工作要求,针对现有城市设计体系传导乏力、城市空间特色缺失、空间形态整体性不足的问题,提出增加分区层面城市设计,构建"总体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控规城市设计"的城市设计体系.分区城市设计以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确保城市公共安全为出发点,以落实总体城市设计管控要求为核心,通过对城市功能、形态、风貌的整体结构进行引导,并对城市街道空间、公共空间和开敞空间、慢行廊道、公共通道等空间要素纳入公共管控内容进行刚性控制,全面提升城市体验和环境品质,从而支撑"城市、经济、民生"三个升级版总体目标的实现.本次青山区分区城市设计的编制,详细梳理了上位城市设计要求、剖析自身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聚焦"目标、问题、实施"导向,明确了分区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提出功能升级、形象升级、环境升级三大策略,构建城市功能骨架体系、城市空间骨架体系和城市景观骨架体系,并形成12个城市设计管控要素及相应管控要求,以促进自身特色彰显和功能品质提升,支撑城市转型发展.总的来说,武汉分区城市设计对于总体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的传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各行政区自身空间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其技术路径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分区层面城市设计编制的思路和内容.
提交时间:2021-09-25
1437. 武汉市医院服务范围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医院的实际服务范围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作为医疗设施选址、配置等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利用效率.以武汉市综合医院为例,通过手机定位服务数据(LBS数据)、城市建成环境空间数据、网络信息数据等,分析医院内部及外部环境因素对其服务范围的具体影响程度,发现医院声誉、周边人口密度、交通可达性等对医院服务范围影响最大,其次是医院床位数、公共交通站点等的影响.文章提出新建综合医院的选址应更加注重空间均衡性以及对周边居民就医出行可达性的影响.
提交时间:2021-09-25
1438. 武汉市商业中心消费者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利用LBS数据,采用GIS数据分析与数学统计等方法对武汉市主城区市级与区级商业中心的消费者空间分布特征及商业中心间的竞争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定量研究,研究发现:江汉路商业中心的辐射能力最强,并在商业中心的竞争中处于"霸权"地位;两个等级商业中心内部差异性显著;武汉市江湖水系—长江、汉江、东湖等"天堑"对于消费者的购物选择存在较大影响;汉口区域,在长江及汉江的交汇处构成了武汉市主城区最大的消费者聚集区.研究通过以武汉市主城区的消费者空间分布特征为例,期望为城市商业中心的竞争关系及消费者空间分布特征等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提交时间:2021-09-25
1439. 武汉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策略探究
摘要: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发展已作为衡量全球化城市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儿童友好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从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找准差距,把握未来行动的方向.其次从当下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国情特殊性和实施难点这三个角度分析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对武汉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现状分析,提出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评价体系,建立"点—线—面"一体的儿童友好空间体系规划,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这三大空间构建策略.最后提出从行动目标、行动计划和实施保障三方面助力武汉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提交时间:2021-09-25
1440. 武汉市滨江街区风环境特征与其影响因子研究
摘要: 滨江空间是城市通风廊道的重要空间载体,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武汉市滨江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PHOENICS对城市滨江街区风环境展开模拟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滨江街区风环境特征及其与街区空间形态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舒适风速区域(v≥1m/s)主要分布在江滩、公园、湖泊等开敞空间、主要道路沿线及周边的部分街区空间、部分高层建筑周边及高层建筑集聚区域,静风区(v<1m/s)主要分布在街区内部以及部分城市支路空间;②滨江前排街区的风环境优于后排街区,高层与多层建筑结合的街区风环境优于连续密集的高层建筑街区,低层或多层建筑形成的密度较大街区风环境较差;③滨江街区平均风速与建筑密度、容积率、迎风面积比呈正相关,与水体及绿化覆盖率呈负相关;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建筑密度是影响滨江街区风环境变化的主要因子.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