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901.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国内外韧性城市比较研究
摘要: 韧性城市正不断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对韧性城市的概念特征已有较丰富的研究,但缺乏呈现韧性城市整体知识架构及动态趋势的研究.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法,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韧性城市6508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从知识演进、期刊和机构的特征、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4个方面对比国内外韧性城市研究的差异.研究发现:①国内外韧性城市研究在2014-2019年呈快速上升趋势,我国自该理念引入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发展阶段;②国外研究领域分布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地理科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等领域,多元合作趋势明显.而国内研究领域更加集中于城市规划领域,以高校为主要研究平台,跨学科跨平台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③国内外研究演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背景,受近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5G领域建设影响,未来研究将关注整体韧性建设和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韧性城市发展.
提交时间:2021-09-25
902.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乡村空间规划思考——以河南信阳市为例
摘要: 2020年初大规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全国各地城乡采取了严格的隔离和防控措施,在2个月内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农村防疫作为切入点,研究发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和卫生环境较差的状况下,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乡村将会遭受到更大的影响,据此对今后传染疫情下的乡村空间规划进行了思考.通过GIS和信阳市病例数据分析,提出了减少农村地区疫情影响的思路,分别为:以"防"为纲,建立全面防御体系;以"控"为能,通过多种手段严控疫情传播;以"治"为本,强化医疗设施布局和通道建设;以"补"为鉴,对乡村防疫空间进行补偿和补强.有关思路可为今后农村地区的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903. 基于新数据应用的商业街空间通达度分析与空间要素识别——以天津市滨江道地区为例
摘要: 商业街作为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其环境品质对于城市的形象塑造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天津市滨江道地区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空间句法中的可视域范围指数与街道整合度指数两项指标对商业街空间的开敞度与渗透度进行描述,并通过大数据测算的方法计算空间使用者的数量以描述实际的空间通达度,进而通过模型拟合探究商业街渗透度、开敞度影响其实际通达度的内在规律.研究表明,天津市滨江道地区的商业街空间开敞度与空间实际通达度之间的关系可拟合为空间开敞度影响渐弱的二次函数曲线,渗透度则与实际通达度呈现倒N型曲线关系.根据拟合的结果,可以为未来指导城市商业街空间布局与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904. 基于新数据的窑洞古城复兴策略研究
摘要: 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由大数据和开放数据构成的新数据环境的形成,为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提供了支撑.同时,新环境对过去存量空间治理尤其是窑洞古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古城是城市最具历史内涵和价值的区域.随着城镇化推进,古城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要求.本文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探讨古城更新的理念与发展历程,梳理古城构成要素、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米脂窑洞古城从建成环境评价和人群行为活动评价入手,提出塑造整体步行体系,弱化地形高差影响,优化街巷公共空间的方式,从整体上提升古城的价值.让历史照见未来,促进古城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为古城复兴提供参考与建议.
提交时间:2021-09-25
905. 基于新闻共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识别与分析
摘要: 在城镇化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区域协同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趋向于一体化的格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长江中游城市群对区域协调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有重要意义,所以了解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系网络结构有助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调整.新闻网络数据具有易于获取且信息量大的特点,本文在此基础上采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已处于都市圈向城市群过度的过程中,城市群已形成了明显的城市等级层次.通过ARCGIS工具对新闻城市地名共现条数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了城市群内部区域层面上、全国层面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国家级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及联系特征,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关联格局.
提交时间:2021-09-25
906. 基于方域经画思想的老虎山乡村营造方法探究
摘要: 中国城乡规划不仅在城市及郊野重视山水环境的凭依妙用,亦强调在更大地区层面对山川秩序的统筹经营,善于从大尺度山川形势谋划经营区域整体人居格局."方域经画"是对这种规划思想和实践的一种概括,通过"经画"区域内的核心要素,成为区域空间秩序经营中的关键标识,逐渐形成区域"空间共识",并促进区域文化的进一步认同与融合.本文以金普新区老虎山村及周边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提炼区域特色山水格局与脉络,通过居民点与周边山体"经画"构建村庄特色风貌,引导老虎山村整体功能提升与保护,探索乡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营造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907. 基于景城融合的城市绿色交通空间体系研究
摘要: 楼宇化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户外活动和面对面的交往日趋减少,而日益机动化的交通出行方式亦使城市面临拥堵、污染等问题.景城融合的空间规划与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品质,有利于市民共享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本研究剖析了景城融合的城市空间特征属性,阐述了景城融合空间规划与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的关联性和重要性,并以武汉市杨春湖商务区为例,从街道空间、公交系统、慢行体系等方面提出绿色交通在空间规划中的关键内容.
提交时间:2021-09-25
908. 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区域景观空间格局评价——以无锡市为例
摘要: 国土空间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目前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土空间双评价.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无锡市区域景观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多尺度分析国土空间景观类型及空间分布的结构性特征,作为国土空间双评价的重要补充,为未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更多视角的参考和支撑.
提交时间:2021-09-25
909. 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碎片化历史空间微更新——以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为例
摘要: 现今阶段,历史空间普遍存在碎片化特征,城市面貌和风格千篇一律,因此维护发扬其场所精神刻不容缓.随着时代的进步,智慧城市理念逐渐被运用到城市规划中,成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维护城市的传统文脉.本文将以碎片化历史空间——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为例,提出历史空间智慧更新模式.首先通过对场地的现状调研,运用心智地图、场所文脉分析、空间注记分析、城市活动分析等一系列的分析手段得出淮河路步行街的核心定位——老合肥历史文化和购物餐饮一条街,之后对现状问题进行总结,树立新理念,提出智慧改造策略,包括传创新文化、打造新平台、丰富新应用、构建新生态等.其中,传创新文化主要是传承徽州文化和创新智慧文化,通过智慧文化设施的使用宣扬历史文化,打造新平台指建立一体化云端平台,囊括智慧交通平台、智慧历史平台、智慧购物平台等内容,丰富新应用的核心是传感器小c的使用,构建新生态则是通过梳理景观环境重新规划开放空间,同时通过能量转换、空气检测等方式构建及美观又节能环保的生态环境.
提交时间:2021-09-25
910. 基于智能系统的市县级"双评价"实践探索——以六安市为例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作为对国土空间现状的感知集合,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为解决"双评价"工作现实困境,实现评估全过程提质提效,本文在梳理"双评价"主要技术文件,整合相关知识、指标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业务需求搭建数据整理、模型管理、指标评价及综合应用四大模块,组织研发"全过程"支撑的"双评价"系统,以期更好地为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以六安市为实证案例进行试评价.结果表明,"双评价"智能化系统在试评价过程中表现良好,满足市县"双评价"实际工作需求,具有计算合理性、操作简易性、过程可寻性、结果可用性等特征,可高效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智能化"双评价".
提交时间:2021-09-25
911. 基于服务范围的社区文体设施空间布局均衡性探究——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
摘要: 基于设施点泰森多边形服务范围的划分,从设施分配均衡性角度分析社区文体设施空间布局均衡性.文章以深圳市坪山区社区文体设施(图书室、健身路径)为例,采用泰森多边形法、洛伦茨曲线法、基尼系数法,研究社区文体设施在常住人口中的分配均衡情况.研究表明坪山区社区文体设施空间布局存在不均衡现象.存在某些地方的社区文体设施服务人口过多,人均享有设施资源较少;而其他地方的社区文体设施服务人口过少,人均享有设施资源较多的问题.
提交时间:2021-09-25
912. 基于校园文脉传承的山地高校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建设逐渐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变,传统高校校园的存量土地不仅是校园空间发展的重要资产,更是延续校园空间,传承校园文脉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重庆大学B区校园综合实验片区的规划建设,聚焦校园空间存量更新背景下空间更新和文脉传承问题,借助对校园文脉载体的历时性演化过程梳理,从簇群结构、历史遗存、建筑风貌系统和公共空间等方面建立了包含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的要素系统,并针对综合实验片区的环境在地性问题,从布局结构延续格局,保留建筑动态更新,形态语汇转译拼贴和开敞空间多样统一四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更新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913.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城市山体生态修复评估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不断增长,城市建设活动开始向自然山体区域延伸,从而引发山体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带来山体植被生境破坏、区域水土流失、雨洪灾害等生态问题,城市自然山体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面临着严峻挑战.研究以西宁市城市山体为例,通过梳理西宁市城市山体面临的废旧矿山、裸露山体、水土流失、森林防火等多个问题,采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对2008年-2018年间西宁市域山体在废旧矿山、裸露山体、水土流失、森林防火等维度生态修复的成效进行评估,发现其市域山体整体生态环境从2008年的改进值(IL=0.428),逐步达到2018年的基本满意值(SL=0.612).其中,废旧矿山治理和森林防火防治等维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在裸露山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维度,依旧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需要通过加强生态修复治理进一步提升西宁市域山体生态环境.
提交时间:2021-09-25
914. 基于欧美国家实践的士绅化影响研究及改善方法探索
摘要: 士绅化如今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是城市规划领域一个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的争议性话题,与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密切相关.欧美国家的士绅化经过四十余年的演变历程,有相当成熟的理论构架和实证研究结果.士绅化的影响错综复杂,包括社区物质环境改善等空间性影响,也包括低收入原始居民被迫迁出和社区文化氛围改善等社会性影响.同样,士绅化的成因也需要从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等多方面综合诠释.中国士绅化与欧美国家有一定相似之处,同时中国特色也相当鲜明.通过相应的实证研究可以总结出政策调控、规划调控、社区自治等可供借鉴的改善士绅化消极影响的方式.
提交时间:2021-09-25
915. 基于步道经济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方法探析
摘要: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地区正以运动休闲、康养文旅等多元价值,逐渐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同时,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已成为近年来各地政府大力关注与推动的重要建设工程,能够带动的步道经济价值显著.然而,针对提升步道经济的登山步道规划方法研究仍然缺乏.在此发展背景下,本文研究目的是总结登山步道带动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与经济效益的作用与模式,及步道与项目的空间组织方式.研究采用文献整理与解读、案例研究,结合规划实践技术方法,以新时代下山地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步道新经济形态、全民共建共享发展模式作为创新关注领域,得出实现山区"步道经济"的规划方法.研究可作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山地步道经济发展、山地全域旅游体系构建的理论参考.
提交时间:2021-09-25
916. 基于河流健康的滨河空间生态化规划方法探索
摘要: 河流及滨河地区横跨水域和陆域两大生态系统,河流本身水生态过程和水环境效应的复杂性以及与沿线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其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河流生态系统普遍衰退,而滨河地区的特殊性迫切需要其规划建设的生态化,涉水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特别是河流健康概念的发展成熟,为滨河地区规划的价值观、技术方法提供了新的视野.文章引入河流健康理念,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两个层面拓展河流健康内涵,认为河流健康是河流本体及其两侧用地这一完整地域空间的健康,进而作为滨河空间相关规划设计的价值取向.结合"百里柳江"洛埠镇至三门江大桥段东岸规划设计实践,从生态优先的自然价值挖掘与优化、"集聚间有离析"的空间形态控制与引导、人本导向的宜居宜游空间塑造三个方面,探索了滨河空间生态化规划方法.
提交时间:2021-09-25
917. 基于治理模式转变的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研究——以深港、深惠边界为例
摘要: 地方企业主义影响下的城市政府以迎合外来资本为主要策略,造成城市中心地带的资本过度积累与资源大量消耗,边界成为发展的"塌陷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城市之间的发展关系由竞争走向合作,空间治理的目标由单边的经济指标增长向区域的综合空间绩效提升转变.文章通过对深港、深惠等边界地区治理路径、治理方式与治理效益的分析,比较了粤港澳边界不同制度体系下中微观尺度地区的开发建设模式.通过区际政府协调、多元主体参与以及空间规划前置等,三地边界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投机趋向不断消弭,其负面效应得以遏制,可为其他跨界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经验借鉴.
提交时间:2021-09-25
918. 基于活动机会的深圳市公共交通服务公平评价
摘要: 城市公共交通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交通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公平建设.本文以深圳市常规公交、轨道交通组成的公共交通网络为研究对象,以居民点作为空间单元,根据土地属性将居住人群划分为城中村居民和非城中村居民两类群体,通过构建基于活动机会的可达性测度模型,量化三个不同时期各居民点的活动机会大小,并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通过分析活动机会的空间演变特征,可知不同行政区在各阶段的活动机会差异显著.同时,采用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评价标准,反映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共交通服务公平性.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市居民横向公平先增后降且整体处于较低的公平水平,各区域的横向公平增减不一,且不同区域间的活动机会差距是造成整体不公平的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全市纵向公平有所降低,且整体处于较低的公平水平;从动态演变特征来看,各阶段非城中村人群的活动机会显著高于城中村人群,且没有改善的迹象,说明纵向公平建设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文末总结出横向不公平与纵向不公平的主要成因,并分别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提交时间:2021-09-25
919. 基于"活化"理念的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路径探索——以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御城旧县"古城遗产"活化"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转型,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创新性城市治理的持续推进,遗产保护的理念和策略也在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基于"活化"理念的古城遗产保护既能够解码与再诠释遗产价值,又能够重构并利用古城遗产.本文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御城旧县"古城遗产为例,探讨了基于"活化"理念的古城保护与更新规划路径.针对其产业转型动力不足、特色挖掘不够识别性差、遗产保护与价值利用断层三个现实困境,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规划路径:功能更新、形制复兴与社会重塑.分别从产业驱动力、品牌与风貌特色、社区空间生产安全格局三个方面推进古城的"活化",论证了"活化"是这一类典型西南地区古城转型发展的进路,为同类古城的遗产保护与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
提交时间:2021-09-25
92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提交时间: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