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基本信息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成都

2021-09-25

2021-09-2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

  • 941.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生态空间优化研究——以山西省繁峙县为例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空间规划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山西省繁峙县为研究对象,以维护生态系统健康运转为目的,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水土流失敏感性、土地沙化敏感性和河湖水系敏感性进行评价分级,并综合分析评价繁峙县生态系统敏感性;对水土保持功能、防风固沙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价分级,并综合分析评价就繁峙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上述各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现状生态本底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连通生态廊道,布局生态片区,聚焦生态节点和构筑生态屏障,来完成繁峙县生态空间优化,为下一步生态红线划定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

    高杨;石铁矛;李殿生;刘蕊;黄清华;王超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2. 基于生态韧性的山地城镇空间发展路径——以新乡市南太行地区为例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阶段,但也面临着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双重压力.而在山地城镇中,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地形的复杂性,使得发展与保障城镇安全有序运行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韧性城市的规划理念主张将风险因素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将城市发展更新与灾害防控结合,为解决山地城镇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分析了韧性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提出以生态韧性提升作为主要切入点的山地城镇韧性规划框架,并以新乡市南太行地区的总体规划为例,以生态韧性引领产业转型与城镇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李玥;冯君明;李翅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3. 基于生活圈的山地居住区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摘要: 文章以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生活圈居住区概念为基础,以兰州市山地居住区建设的现状为例,选取典型的山地居住区五处,并利用实地调研法对这五处研究对象的场地设计现状、交通组织现状以及教育类、文化类、医疗类和户外活动场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空间布局上的分析.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片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和居民日常的出行和活动特征进行了调查,结合场地现状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五个片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根据兰州市现有山地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特征及布局类型提出相应的按照生活圈划分山地居住区的科学的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提出针对不同情况下山地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上的配置的原则和策略.

    作者:

    耿永昊;柴宗刚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4. 基于生活圈的欠发达地区城乡公服设施配置体系研究——以岚皋县为例

    摘要: 当前,欠发达地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问题已成为影响城乡居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城乡发展不公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寻求科学合理的城乡公服施配置体系是缩小欠发达地区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基于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以岚皋县县域范围为研究区域,首先,运用生活圈理论,依据居民出行需求划分基本生活圈、一次生活圈、二次生活圈以及三次生活圈;其次,综合分析地形地貌、人口集聚程度、道路交通、自然灾害点和水域等影响要素,确定各级生活圈内公服设施的配置中心点;最后,依据配置点布置相应等级的公服设施,形成完善的配置体系.与传统配置方式相比,生活圈理论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打破了行政壁垒的限制,空间分布更为均衡、受益人群更为合理,更有利于构建公平共享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城乡全域统筹,实现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作者:

    高莉;刘傲然;李建伟;郑拓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5. 基于用水量数据的昆明主城区住房空置率研究

    摘要: 住房空置率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广受关注但定量研究又相对较少的课题.城市居民用水量数据既可以反映城市居民家庭用水量的情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住房空置率的研究.本文基于近乎全样本的长达8年数千万条居民用户用水量抄表数据,对昆明主城区住房空置率的季度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百度地图开放平台提供的API接口中的地理编码技术,将居民用户地址匹配到空间上,对空置住宅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发现昆明主城区住房空置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季节变化要显著大于年际变化;空置住房的空间分布存在着中心区低、周边区域高的显著特征;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用水量抄表数据可以为中长期时间尺度上的住房空置率的研究提供较好的定量支撑.

    作者:

    郭涛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6. 基于疫情下急救医院的布局研究及规划反思

    摘要: 本次疫情从武汉的突发到现在的逐渐趋于平稳,社会各方的援助均缺一不可,其中急救医院作为特殊时期出现的专业类医院,在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城市规划专业,从急救医院的选址、布局、再利用以及今后的规划中应增加的内容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研究及思考.

    作者:

    师竞;范益博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7. 基于疫情与灾害应对的渭北平原村落风环境模拟及规划分析响应——以许家庄村为例

    摘要: 以渭北平原典型村落许家庄村为例,利用PHOENICS软件模拟分析,明确其室外风速、风场分布的具体情况,为需要进行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和特殊情况下防疫工作的空间进行识别,为做好防疫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模拟结果显示,渭北平原典型村落许家庄村内部存在风速过小或涡旋的情况,还存在污染物易聚集空间,需要重点对此空间进行防疫工作.

    作者:

    封珍珍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8. 基于疫情防控的发热门诊责任分区空间量化研究——以昆明市主城区二环范围为例

    摘要: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了控制疫情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防疫措施.其中,各地方政府通过指定发热门诊,用于排查疑似传染病人,治疗发热患者.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发挥的作用,更能凸显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地位.与规划直接相关的发热门诊资源要素配置优化与空间的合理布局,是提高发热门诊在疫情防控期间应对能力的有力保障.现以昆明市主城区二环范围为例,运用ArcGIS软件,从交通可达性、人口分布进行空间量化研究分析,探讨基于疫情防控下发热门诊责任分区划分的合理性方法.通过发热门诊责任分区的空间划分,优化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工作,合理调配疫情防控资源,对高效、有序抗击突发疫情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

    廖贵;刘仲宇;范益博

    提交时间:2021-09-25

  • 949. 基于疫情防控视角的韧性城市规划对策

    摘要: 近年来,一系列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越来越引多的关注,对于城市运行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以及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事件所导致的影响力也成倍增长,而"韧性城市"是目前防灾减灾领域关注度很高的概念,但以往更多的是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视角展开,缺乏疫情防控视角的应对措施,作为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希望以疫情防控的视角,分别从结构韧性、过程韧性和系统韧性三个板块提出规划应对策略,以推动韧性城市建设,从而加强城乡应对突发疫情灾害的预警、防治和恢复的能力.

    作者:

    丁楠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0. 基于疫时人群需求的"健康单元"构建与研究

    摘要: 新冠肺炎的出现突显了城市和人类在流行性传染病这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的脆弱性,但我国疫情逐渐向好的事实也证明了当城市应急响应及时、人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能使人类健康得到有力的保证,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了更好地应对此类事件,本文通过分析疫时各类人群需求,解读当下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的相关研究并指出两者在公共资源整合、社会力量调动、防疫响应机制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快速有效地满足各类人群需求,高效防控疫情.为保证快速高效地整合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共同抗疫,本文提出"健康单元"的概念,解释其与现有城乡空间的关系,解析内涵与构成,明确构建策略,为防控疫情、保障人民健康、增强城市"免疫力"提供新模式和新思路.

    作者:

    陈姿璇;王宝强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1. 基于百度地图热力的城市公园系统绩效评估

    摘要: 信息时代下大数据因即时、高效、精准、获取成本较低等优势,为大规模城市空间研究提供可能性并创造便捷条件.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重要"民生福祉",确保市民对其的公平享用是实现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将人群实际出行情况纳入公园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考量,本文创新性地选择百度地图人群热力这一开源数据为切入点,用以探究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实际绩效与荷载情况.在"全民动员,绿化福州"的政策呼吁下,以福州中心城区公园系统为实证案例,例证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在GIS平台下对福州中心城区公园数据库进行构建,通过对主城区内公园系统的对百度地图热力进行截取统计,引用公园服务效率的概念以计算城市公园系统的实际绩效与荷载,有效反映了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情况.最后通过对公园系统荷载的不同区块进行划定,并对其构成机制辅以解读分析,为福州城市公园系统优化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公园绿地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

    程俊杰;任凯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2. 基于真实出行需求的传统大学交通空间重构

    摘要: 在机动化时代下,人们改变的出行需求常与原有的空间相违背,从而引发矛盾与争端.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大学校园中的机动车数量也日益增加.中国传统大学校园往往建设年代较早,建设之初未考虑到校园内机动车数量的增长,旧有的校园交通空间无法适应新趋势,引发人车矛盾.部分高校为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出行需求,拓宽机动车道,增加停车位,挤压了慢行空间.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活化大学校园,本文基于出行需求,通过道路瘦身、校园绿道网络构建及绿地开径、学生生活校园空间重构、停车空间重构、交通流分层设计等措施构建人车共享的传统高校交通空间.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北院为例,分析传统大学校园交通空间现状问题,进行传统大学校园交通空间重构.

    作者:

    刘文洲;姜学方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3. 基于短视频对大学生出游影响的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旅游宣传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出现受到大众的追捧和模仿,"互联网+旅游"这一发展模式将旅游景点可视化,广大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准确地选择旅游目的地.由于大学生属于游客与短视频用户主要的交叉群体,通过研究分析短视频对该群体出游选择上造成的影响,将会为现有的规划策略提供适应性改进建议.本文以天津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SPSS分析短视频平台对大学生出游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短视频具有城市形象宣传、促进旅游景点的衍生和发展的作用,景点视频的热度增加了景点选取的关注度.大学生普遍会根据原创短视频的点赞量有选择地进行实地景观体验,其中自然风光类、传统文化类所的体验热度最高;借助短视频的影响传播力,天津之眼、意风区等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红景点".最后通过大学生体验的数据反馈与景区规划互动,从规划建设、设施功能配套布局、空间场所设计、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优化发展策略.

    作者:

    孙源;高钰轩;张怡然;曾坚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4. 基于碳效益评价的住区太阳能利用规划研究

    摘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新时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土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这使得如何更好地完成减碳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能源规划管理的重要议题.太阳能是唯一适宜在城市中大规模推广的可再生能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现有的城市规划中的太阳能利用规划管理存在着街区整体利用缺乏抓手工具,相关决策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本文基于碳平衡理论,对城市能源规划中的太阳能利用减碳量进行量化,构建城市太阳能利用的碳效益评价规划方法.得到太阳能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收支平衡辐射阈值为光热部件171.42kWh/㎡?a>光伏部件152.28kWh/㎡?a,且光热单位面积减碳效益优于光伏.而后以此作为规划策略,对武汉市不同形态的住区建筑太阳能利用进行情景模拟,以获取最优减碳方案.结果显示,优先利用光热,满足日常需求后富余部分采用光伏利用可获住区最大减碳利用.在单位用地面积碳效益上,呈现板式>混合式>塔式>独立式>围合式的差异.

    作者:

    张海隆;徐燊;李志信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5. 基于"社会—空间"关联视角的血缘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宁波新张俞村为例

    摘要: 我国血缘型传统村落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族社会紧密相关,宗族社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村落外在空间环境的演化,同时村落空间载体作为抽象的宗族社会的反射,也反作用于宗族社会的变迁,说明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本文将"宗族社会"与"村落空间"当作两个系统,总结两大系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并将两个系统要素进行关联规律分析,关联的空间载体表现在空间格局、街巷、院落和地标四个方面.关联规律分析作为血缘型传统村落的整体性认知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新张俞村这一主姓血缘型传统村落为例,提出基于"宗族社会内在特征"的空间保护方法.

    作者:

    罗求生;曾文静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6. 基于社会空间特征的景中村"微改造"研究——以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头村为例

    摘要: 景中村是位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落型居民点,拥有"村"和"景"的双重属性,其在空间组织、社会关系和规划管理等方面与传统的城中村存在较大的差异,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文章以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头村为例,从社会空间特征的角度出发,运用活动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了基于村民活动特征与需求的公共空间研究.并根据当前"美丽中国"和"存量规划"的形势和要求,重新思索景中村"微改造"模式.分别从时间、空间、发展三个角度,提出"慢规划""微手术""引创客"三个主要策略,为东头村等景中村的改造工作提供参考,以实现改善环境、提高活力、促进发展的目标.

    作者:

    段晓肖;李春晖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7. 基于社区应急封闭管理的住宅街区制规划

    摘要: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斗争中,社区始终是联防联控的第一线.社区封闭式管理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是疫情防护的最有效措施.开放式居住小区采取的围挡硬隔离措施、社区网格化管理街口封堵措施,在抗疫应急封闭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分析疫情期间社区封闭管理做法,认清街区制与小区制的区别,把握居住街坊的基本含义,认识街区路网封堵是社区应急封闭管理的最佳选择,建立社区网格应急封闭规划预案,对提高新建住宅街区制规划、建设水平,落实老旧小区街区规划改造要求,增强突发事件条件下街区封闭管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马明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8. 基于"社区治理单元"的生活圈系统构建

    摘要: 城市社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所发挥的主体作用有目共睹,社区治理单元是城市治理的最底层单元,也是与居民关系最密切的政府层级.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转型,高质量、品质化、精细化的城市发展成为新一轮的重点,居民对设施品质、公共空间、宜居出行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活圈需要系统建构来应对这样的变化和挑战.基于此,本文通过政府、市场和社区等治理主体的剖析,将居民分散化、复杂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自下而上进行反馈,更加关注社区层面设施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由政府主导、市场和社区参与,经过供需的不断协调,建立出行方式、设施需求、治理单元、治理主体相互对应融合的生活圈体系,并制定出10分钟公交、自行车和步行生活圈的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交通支撑型设施标准,提出适应于不同地区的中心集聚共享、分散多点更新、外围集中基本的生活圈模式.

    作者:

    侯杰

    提交时间:2021-09-25

  • 959. 基于社区治理的义务教育设施空间配置动态机制探索——以温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 本文基于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以温州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为例,在传统教育专项规划的基础上,以人口需求为特征,以设施实施落地为导向,规模预测上构建动态的供给测算平台,提升设施预测弹性;空间布局上,以全域统筹为导向建立"教育小区-教育片区"两级统筹单元,真实反映中心城区义务教育设施空间配置水平,精准实现教育设施与就学主体的时空需求配对;流程上加强以规建统筹为目标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利用两级教育平台实现规模及建设指标的分解及上传下达,开展教育设施空间配置评估与动态管理;建立分期、分重点的规划滚动实施路径,从而保持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的动态性及延续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精准化和高质量供给.

    作者:

    池晓星;陈海波;赵雪晴;周思思

    提交时间:2021-09-25

  • 960. "1.5级"土地开发对新城聚集的经验借鉴和启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造城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主导我国城镇发展三十多年的简单粗犷式增量扩张式发展模式不再可行,大量新城面临成为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周期长等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以国内外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内在逻辑以及主要措施,从而推动新城快速聚集.并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于"1.5级"土地开发模式,提出适宜两江新区新城聚集经验借鉴和启示.

    作者:

    刘犇;陈颖

    提交时间:2021-09-25